一、蘇軾《獨覺》全詩的賞析,特別是詩中的字要有注釋,謝謝
一、全國卷Ⅰ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8分) 次石湖書扇韻① 姜 夔②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
浪跡jianghu,終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于此時。
(1)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景物構成的?請簡要敘述。 答: (2)有人說,詩的后兩句歌頌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趨炎附勢的人。
你對此有什么看法?請簡要說明。 答: ①題目從“語言”“形象”“感情”三個層面考查,有些是顯性題目,有些是隱性題目; ②回答問題要在解讀詩歌的基礎上準確答出要點,不要糾纏在專業知識和專業術語上; ③備考中,不要盲目以“參考答案”為目標,解讀盡量確切,作答要盡量流暢、完美; ④考試中要從“語言”入手,以“形象”為核心,歸結到“感情”,快速落實題目要求。
⑴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景物構成的?請簡要敘述。 [備考答案] 這首七言絕句《次石湖書扇韻》描繪了范成大的石湖別墅周邊——一幅綠水環繞,清幽靜雅的畫面。
這幅畫面是由小橋、曲水、村落、岸閣、綠萍、荷花、人家、院門等景物,有機組合構成的。 ⑵有人說,詩的后兩句歌頌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趨炎附勢的人。
你對此有什么看法?請簡要說明。 [評分答案示例] 觀點一:這種說法有道理。
此詩贊譽石湖美景,也包含對石湖主人的歌頌。“人”是指勢利小人,這些人在范氏去職歸隱后不再與他來往,范氏卻不以為意,反而享受田園之樂,這與作者終生不仕的人生態度相契合。
觀點二:這種說法不確切。此詩描寫了石湖清幽恬靜的美景,表現的是作者對石湖主人歸隱田園生活的贊賞之情。
“人”是只泛指,無人相煩正是幽靜的要素,不是寫范氏失勢后的世態炎涼。 [備考答案示例] 我同意這種說法。
這首詩描繪石湖綠水環繞、清幽靜雅的景色,帶有鮮明的感情色彩:既包含對村閣主人人生選擇的贊許,也表達出自己同氣相求、惺惺相惜的感情和價值觀的褒貶取舍。范成大去職歸隱,姜夔也終生不仕,正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姜夔造訪這里,那類“不到”這里的“人”,當然暗指趨炎附勢的利祿之徒。范成大將別墅建在石湖,用意就在于疏遠這些人,這些人自然也與范成大形同陌路。
詩歌選擇的意象,也別有寄托。水是自然的“曲水”,“浮萍”排開天然的“綠痕”。
尤其是“藕花”,從來被文人用作高潔的象征。同為南宋文學家的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就贊美蓮花“亭亭凈植,不蔓不枝”的品性。
而石湖別墅的門與眾不同地恰恰開在“藕花多處”。石湖門向藕花開——姜夔別具慧眼,對別墅主人的用意心領神會,特別在結句中以此點睛。
其歌頌(更準確些應該是贊許)范成大品格,鄙夷第三句中趨炎附勢之徒的用意委婉有致、含蓄鮮明。 二、全國II卷 1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8分) 軍城早秋 嚴武[注]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嚴武(726-765):字季鷹,華陰(今屬陜西)人。曾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擊敗吐善軍隊七萬多人。
(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 (1)夜晚、秋風、漢關、寒云、冷月、西山,詩的前兩局描繪的是一幅初秋邊關陰沉濃重的夜景。
寓意邊境局勢的緊張。 (2)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作為鎮守邊關的將領,斗志昂揚的豪邁情懷。
第三句寫部署奮力出擊,顯示昂揚的斗志;第四句寫全殲敵軍的決心,顯示必勝的信心。 [評分答案] 夜晚、秋風、漢關、寒云、冷月、西山,詩的前兩句描繪的是一幅初秋邊關陰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邊境局勢的緊張。 [備考答案] 詩的前兩句描繪的是一幅初秋時節邊關陰沉凝重的夜景畫面,寓含著邊境軍情局勢緊張的信息。
這幅畫面是由夜色、秋風、漢關、朔云、邊月和西山等景物連綴構成的。 ⑵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
三、北京卷 12.讀下面這首詞,完成①—③題。(10分) 西江月 黃陵廟(又題阻風三峰下) 張孝祥①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宮里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注:①張孝祥:南宋初詞人。這首詞,因船行洞庭湖畔黃陵廟下為風浪所阻而作。
作者與友人信中提到:“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 ②波神:水神。
③準擬:準定。 下列對詞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一、二句點明行船的季節,描寫洞庭湖上風浪未起時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觀想象色彩,“鱗鱗細浪”實際指滾滾波濤。 C.五、六句寫明日風向一轉便可順風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關系呢? D.七、八句寫作者期盼到岳陽樓上聽水下傳來的《霓裳》曲。
② 這首詞的風格與宋代哪兩位詞人比較接近?這種風格。
二、如何欣賞蘇軾的《獨覺》
你想說的是賞析吧?《獨覺》的賞析如下:
首聯兩句寫景,寫詩人清晨剛醒來時的所見所聞。
1. 第一句訴諸視覺,詩人略開睡眼,掃視窗外,路上別無行人,田野亦無農夫,枝頭沒有啼鳥。
2. 第二句訴諸聽覺,窗外既空,故沒有歡聲笑語,也沒有雞鳴犬吠,只聽得稀疏的晨雨淅淅瀝瀝,沒完沒了。這沉寂中的微弱之聲,更反襯出蒼茫大地的闃寂。這開頭兩句是選取清晨醒來時剎那間的情感片段進行描寫,通過視覺、聽覺和想象,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卻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種境界,尤其個“空”字,顯示出詩人失意不平、人生無常的深切嘆喟,表露了他那不安定的靈魂深處的苦悶,及其由于生命毫無意義慢慢耗蝕而產生的無窮幽怨。這樣,就十分自然地把讀者引向詩人此時孤獨無憑、憂憤填膺的感情軌道。
3. 三四兩句,抒發人生易老、壯志難酬的憂怨。詩題《獨覺》,暗含著“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之深意。“誰盡了”的一聲長嘆,喚起了讀者對千古英雄的榮辱進退的沉思,感悟出“是非成敗,萬事皆空”的真諦。
獨覺
[宋] 蘇軾
瘴霧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風生體疥。
朝來縮頸似寒鴉,焰火生薪聊一快。
紅波翻屋春風起,先生默坐春風里。
浮空眼纈散云霞,無數心花發桃李。
悠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三、如何欣賞蘇軾的《獨覺》
你想說的是賞析吧?《獨覺》的賞析如下: 首聯兩句寫景,寫詩人清晨剛醒來時的所見所聞。
第一句訴諸視覺,詩人略開睡眼,掃視窗外,路上別無行人,田野亦無農夫,枝頭沒有啼鳥。第二句訴諸聽覺,窗外既空,故沒有歡聲笑語,也沒有雞鳴犬吠,只聽得稀疏的晨雨淅淅瀝瀝,沒完沒了。
這沉寂中的微弱之聲,更反襯出蒼茫大地的闃寂。這開頭兩句是選取清晨醒來時剎那間的情感片段進行描寫,通過視覺、聽覺和想象,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卻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種境界,尤其個“空”字,顯示出詩人失意不平、人生無常的深切嘆喟,表露了他那不安定的靈魂深處的苦悶,及其由于生命毫無意義慢慢耗蝕而產生的無窮幽怨。
這樣,就十分自然地把讀者引向詩人此時孤獨無憑、憂憤填膺的感情軌道。三四兩句,抒發人生易老、壯志難酬的憂怨。
詩題《獨覺》,暗含著“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之深意。“誰盡了”的一聲長嘆,喚起了讀者對千古英雄的榮辱進退的沉思,感悟出“是非成敗,萬事皆空”的真諦。
獨覺 [宋] 蘇軾 瘴霧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風生體疥。朝來縮頸似寒鴉,焰火生薪聊一快。
紅波翻屋春風起,先生默坐春風里。浮空眼纈散云霞,無數心花發桃李。
悠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四、楊萬里的《夜寒獨覺》一詩的人物形象賞析
人物形象分析
這首詩刻畫了一個客居他鄉,年老體衰,孤獨貧窮的老人形象。詩人用“夢中身”“誰相伴”點明了客居他鄉的身份;用“老來萬事不如人”感嘆自己年老體衰;用“聽盡雞聲”表達出內心的孤獨;用“布衾寒似鐵”寫出了生活的貧窮。
出自楊萬里《夜寒獨覺》
原文
兒啼驚覺夢中身,恰則華胥政問津。
腳到五更偏作冷,老來萬事不如人。
若無窗月誰相伴,聽盡雞聲不肯晨。
尚有布衾寒似鐵,無衾似鐵始言貧。
釋義
這首詩真實地反映了楊萬里歸鄉后的晚年生活。首兩句通過兒子寒夜凍醒夜啼,打擾驚醒了正在華胥國里參政論事的詩人美夢。這是詩人抱負無法實現,借夢解愁的悲苦寫照,以明此生追求一個華夏之根的文明國度、并愿報效此國家之大志,借夢寫詩明志矣!
末尾兩句接自己布衾之冷,聯想到天下比自己日子過得更貧寒慘淡的百姓,他心里永遠裝著天下布衣,同情人民的疾苦,更激起難以實現報國大志的惆悵。
擴展資料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
詩中注釋
華胥政:黃帝夢入華胥仙國。該國百姓聽任自然,甚為自得。后遂用“華胥夢、夢華胥、華胥路、華胥境、華胥國、華胥政”等指夢境、仙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楊萬里
五、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題獨覺①蘇東坡瘴霧②三年恬不
(1)“瘴霧”“北風生體疥”“朝來縮頸似寒鴉”(2)提示:“快”,快樂,是領起下文的中心詞,表現了詩人以苦為樂的曠達胸懷。
他的快樂具體表現在把用來“生薪”取暖的“焰火”描寫得非常美麗,把取暖看得非常幸福。 參考答案:紅波翻屋春風起,先生默坐春風里。
浮空眼纈散云霞,無數心花發桃李。(3)提示:《定風波》的七言,共有八句。
從押韻來看,能放在最后的只能是第二、五、八、十一句,因《獨覺》是寫在屋內烤火,第一、二句的“穿”“行”,第三、五句的在泥濘中走路,第六、八句的“山頭”都不合詩意。 參考答案:回首向來蕭瑟處 也無風雨也無晴(表面看寫“風雨”“晴”也在室外,但這里可以指抽象的政治斗爭的風雨。
“向來蕭瑟處”喻指從前走過來的風風雨雨的坎坷不平的人生旅程。)(4)提示:“覺”是全詩的詩眼,是詩的主旨所在。
所以,要仔細體會其含義。參考答案:覺,佛教語,即大覺大悟。
獨覺,暗示這是只有自己才達到的一種精神境界。這是什么境界呢?吸引讀者賞讀的興趣。
詩中照應“獨覺”的詩句是“悠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 (5)提示:這道題實際上就是要求把詩的題目“獨覺”的內容具體化。
參考答案:此首《獨覺》作于詩人晚年流放海南之時,把謫居荒涼之地生火取暖的窘迫生活,寫得富有詩意、意趣高遠而超凡灑脫。 在瓊州的窮山惡水中只得茅屋一間,生火取暖便覺如坐春風,濺起的火花如彩霞萬朵,桃李盛開,欣欣然不知所之。
快樂與平靜信手拈來,絲毫沒有對一路貶謫命運的抱怨和所受苦難的巨細描摹,置身于孤獨困苦的環境中,仍能保持“坡仙”的曠達品格,是一種寧靜、淡遠的超功利、超現實的禪境。 。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蘇軾《獨覺》詩句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