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品茶的詩句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 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 杜耒《寒夜》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 錢起《與趙莒茶宴》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 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古琴曲《 流水》月色滿軒白,琴聲亦夜闌;冷冷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隨自愛,今人多不彈;為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李白《月夜聽盧子順彈琴》閑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白居易《廢琴》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
二、品茶的詩句
靜坐 【林徽因】 冬有冬的來意, 寒冷像花,—— 花有花香,冬有回憶一把。
一條枯枝影,青煙色的瘦細, 在午后的窗前拖過一筆畫; 寒里日光淡了,漸斜…… 就是那樣地 像待客人說話 我在靜沉中默啜著茶。 茶的情詩 【張錯】 1 如果我是開水 你是茶葉 那么你的香郁 必須倚賴我的無味。
2 讓你的干枯柔柔的 在我里面展開,舒散; 讓我的浸潤 舒展你的容顏。 3 我們必須熱,甚至沸 彼此才能相溶。
4 我們必須隱藏 在水里相覷,相纏 一盞茶功夫 我倆才決定成一種顏色。 5 無論你怎樣浮沉 把持不定 你終將緩緩的 (噢,輕輕的) 落下,攢聚 在我最深處。
6 那時候 你最苦的一滴淚 將是我最甘美的 一口茶。
三、中國古代品茶的長詩
茶詩詞
中國既是茶的故鄉又是詩的祖國,早在中國的第一部詩集《詩經》中就有七首詩寫到了茶,孔子曾說過學詩可以多識草木之名,茶在《詩經》里就是作為植物的名稱出現的。真正就茶詠茶,而不是順帶言及茶者,則要到兩晉時期,左思的《嬌女詩》可謂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茶詩。茶詩全盛于唐,宋代達到頂峰,歷代都有佳作。估計:唐代約有500首,宋代多達1000首,再加上金元明清以及近代,總數在2000以上,真可謂琳瑯滿目美不勝收了。
(一)魏晉南北朝茶詩
張載《登成都樓詩》
重城結曲阿,飛宇起層樓。
累棟出云表, 臨太墟。
高軒啟朱扉,回望暢八隅。
西瞻岷山嶺,嵯峨似荊巫。
蹲鴟蔽地生,原 殖嘉蔬。
雖遇堯湯世,民食恒有余。
郁郁少城中,岌岌百姓居。
街術紛綺錯,高甍夾長衢。
借問揚子舍,想見長卿廬。
程卓累千金,驕侈擬王候。
門有連騎客,翠帶腰吳鉤。
鼎食隨時進,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臨江釣春魚。
黑子過龍醢,果饌逾蟹 。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
人生茍安樂,茲土聊可娛。
此為以茶入詩的最早篇章之一。該詩描述白菟樓的雄偉氣勢以及成都的商業繁榮、物產富饒、文人輩出的景象,其中除贊美秋橘春魚、果品佳肴外,還特別炫耀四川香茶。詩人認為茶為全中國人所喜愛的飲料,甚至超過“六飲”。
孫楚《出歌》
茱萸出芳樹顛,鯉魚出洛水泉。
白鹽出河東,美豉出魯淵。
姜桂荼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
蓼蘇出溝渠,精 出中田。
左思《嬌女詩》
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晰。
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
有姐字惠芳,眉目粲如畫。
馳騖翔園林,果下皆生摘。
貪華風雨中,倏忽數百適。
心為茶舛劇,吹噓對 。
脂膩漫白袖,煙熏染阿錫。
衣被皆重池,難與沉水碧。
詩中對兩位嬌女的容貌舉止、性格愛好的描寫細致傳神,而茶飲對她倆的強烈誘惑及有關茶器、煮茶習俗的記述,使該詩成為陸羽《茶經》節錄的中國古代第一首茶詩。
杜育《舛賦》
靈山惟岳,奇產所鐘,厥生舛草,綜合彌谷被崗。
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
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采是求。
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器擇陶簡,出自東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劉。
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舛賦〉,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專門歌吟茶事的詩詞類作品。這篇茶賦加上前面四首構成了我國早期茶文化和詩文化結合的例證,也極其典型地具體描繪了晉代我國茶業發展的史實。
王 微 《雜詩》
桑妾獨何懷,傾筐未盈把。
自言悲苦多,排卻不肯舍。
妾悲 陳訴,填憂不銷冶。
寒雁歸所從,半途失憑假。
壯情 驅弛,猛氣捍朝社。
常懷云漢慚,常欲復周雅。
重名好銘勒,輕軀愿圖寫。
萬里度沙漠,懸師蹈朔野。
傳聞兵失利,不見來歸者。
奚處埋旌麾,何處喪車馬?
心悼恭人,零淚覆面下。
徒謂久別離,不見長孤寡。
寂寂掩高閣,寥寥空廣廈。
待君竟不歸,收言今就
這里還有很多,希望對你有幫助
四、有關古代喝茶器具的古詩
《一字至七字詩·茶》是詩人元稹所創作。
作品原文
茶,
趙玄荒院士刻石拓片《一字至七字詩·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后豈堪夸。
作品注釋
⑴碾雕白玉:茶碾是白玉雕成的。
⑵羅織紅紗:茶篩是紅紗制成的。
⑶銚:煎茶器具。
⑷曲塵花:指茶湯上面的餑沫。
作品鑒賞
一字至七字詩,俗稱寶塔詩,在中國古代詩中較為少見。元稹的這首寶塔詩,先后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從茶的本性說道了人們對茶的喜愛;二是從茶的煎煮說到了人們的飲茶習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說到了茶能提神醒酒。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此茶不僅可以消暑解渴生津,而且還有激情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此詩一開頭,就點出了主題是茶。接著寫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第三句是倒裝句,說茶深受“詩客”和“僧家”的愛慕,茶與詩,總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寫的是烹茶,因為古代飲的是餅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葉碾碎,再用紅紗制成的茶羅把茶篩分。第五句寫烹茶先要在銚中煎成“黃蕊色”,爾后盛載碗中浮餑沫。第六句談到飲茶,不但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飲。到結尾時,指出茶的妙處,不論古人或者今人,飲茶都會談到精神飽滿,特別是酒后飲茶有助醒酒。
這首詩饒有趣味,描寫上,有動人的芬芳:香葉,有楚楚的形態:嫩芽、曲塵花,還有生動的色彩:“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飲茶之時,應是夜后陪明月,晨前對朝霞,真是享受著神仙般快樂的生活,可謂“睡起有茶飴有飯,行看流水坐看云”(《癡絕翁》)。茶還可以洗盡古人今人之不倦,這是茶的神奇妙用。
首先要說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元稹以寶塔的形式來排列詩歌,不僅形式特別,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也描繪了茶的形態、功用和人們對它的喜愛之情。
作者簡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歷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稱“元白”。
五、古代有關于茶的詩詞有哪些
1.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出自:《山泉煎茶有懷》
唐代:白居易 朗讀: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2.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
出自:《品令·茶詞》
唐代:黃庭堅 朗讀:
鳳舞團團餅。
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體凈,只輪慢碾,玉塵光瑩。
湯響松風,早減了、二分酒病。
味濃香永。
醉鄉路、成佳境。
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3.密云雙鳳,初破縷金團。
出自:《滿庭芳·詠茶》
唐代:米芾 朗讀:
雅燕飛觴,清談揮麈,使君高會群賢。
密云雙鳳,初破縷金團。
窗外爐煙自動,開瓶試、一品香泉。
輕濤起,香生玉乳,雪濺紫甌圓。
嬌鬟,宜美盼,雙擎翠袖,穩步紅蓮。
座中客翻愁,酒醒歌闌。
點上紗籠畫燭,花驄弄、月影當軒。
頻相顧,馀歡未盡,欲去且留連。
一、坐著倒一鼎清涼的水,看著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細末如塵。
手端著一碗茶無需什么理由,只是就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
二、幾只鳳凰在鳳餅茶上團團飛舞。只恨有人將茶餅掰開,鳳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將茶餅用潔凈的金渠細心碾成瓊粉玉屑,但見茶末成色純凈,清亮晶瑩。加入好水煎之,湯沸聲如風過松林,已經將酒醉之意減了幾分。
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氣持久。飲茶亦能使人醉,但不僅無醉酒之苦,反覺精神爽朗,漸入佳境。就好比獨對孤燈之時,故人從萬里之外趕來相逢。此種妙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惟有飲者才能體會其中的情味。
三、
這是一首饒有情韻的詠茶詞,上片詠宴集烹茶,細致優雅;下片引入情事,兼寫捧茶之人。
上片前三句寫群賢高會宴飲的情狀,為下文詠茶作鋪墊。“雅燕”,即雅宴,高雅的宴會。“飛觴”,舉杯飲酒。觴,古代盛酒器,呈雀形,稱羽觴,故謂舉觴為飛觴。揮麈清淡,本魏晉名士風習,常執麈尾(拂塵),揮動以助談興。如《晉書。王衍傳》謂衍“終日清談,……每捉玉柄麈尾”。“使君”,對州郡長官的尊稱。這里當指周熟仁。此三句既點出主人風姿之高雅,又點明宴集之盛大,群賢之脫俗,為寫品茗助興作好了輔墊。“密云”二句入題。“密云”,茶名,又名密云龍、密云團。“雙鳳”,茶名,即雙鳳團。“密云”、“雙鳳”皆珍貴的茶餅。“破”,謂擘開茶餅。“縷金團”等名茶皆為貢品,皇帝又每以分賜大臣,即所謂“賜茶”。“外”二句,寫生爐子煮水。
六、求中國古代品茶詩話
茶根自古在神州,茶史悠悠數千秋。神農采藥中毒日,七十二回腫咽喉。
地轉天旋雙目暗,七竅殷殷鮮血流。奈何毒深無解藥,鳳凰飛過也懷愁。
野鹿忽來銜嫩葉,哀喚神農聲呦呦。神農半醒食嫩葉,嫩葉入口明雙眸。
忽覺眼前別樣綠,六腑清新四肢柔。神農隨鹿覓嘉樹,遙見蔥蘢茶滿丘。
神農歡呼鳳凰舞,從此采茶青山陬。茶葉芬芳作名飲,潤肺清腦亮歌喉。
長江黃河龍國水,一壺茶話萬古流。連綿丘陵種茶樹,日照茶園綠油油。
熏然茶風吹大地,茶香彌漫月桂羞。千邦萬國夸瑰寶,歲歲年年夢九州。
西漢張騫通西域,運去茶葉與絲綢。中國茶史入神話,萬里駝隊連亞歐。
陸上商旅三萬馱,海上使臣九千舟。初來華夏學茶道,茶俗淳厚茶味稠。
波斯印度學茶祖,高麗日本稱茶侯。盛唐茶藝愈光大,烹茶飲茶重研究。
萬國友人生感慨:叢叢茶林遍原疇!黃河以南植茶樹,長城內外茶棧修。
始入長安恨眼少,茶市十里任君游!朱雀大街茶行盛,大雁塔下多茶樓;
茶坊茶壚接茶肆,茶壺茶盞并茶甌。壁畫茶姑采茶舞,猶聞茶園鳥啁啾;
茶葉青青如翡翠,纖手摘茶裝竹篝。茶國詩人赴茶會,茶詩萬首喜唱酬。
醉人不只真美酒,好茶三盞醉心頭。曾聞茶圣名陸羽,久居茶山自清幽:
《茶經》三卷傳后世,茶俗茶藝一覽熟。皇帝無茶懶理政,百姓無茶食不周;
一盞清茶香四海,天下茶友俱忘憂。茶運亨通贊“永樂”,鄭和載茶駕寶舟:
七下西洋大貿易,航程萬里水悠悠;喜將名茶贈遠國,似海深情一壺收。
文明古國重茶事,茶歌唱綠五大洲。三大名飲茶最妙,世界人民爭相求。
白毫銀針佳且美,祁門君山雙冠優;龍井形秀屯綠碧,烏龍芳馨普洱稠。
紅茶綠茶茉莉茶,茶飲茶坨茶磚頭。自古名茶負盛譽,品茗斗茶佳話留。
中國茶詩難寫盡,宏篇茶賦吟不休!與君酌茶懷往事,贊頌茶農功千秋。
神農陸羽今猶在,一壺新茶醉寰球!
七、有哪些描寫茶(茗)的古代詩句
《詠茶十二韻》(唐·齊已·五言排律)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
甘傳天下口,貴占火前名。 出處春無雁,收時谷有鶯。
封題從澤國,貢獻入秦京。 嗅覺精新極,嘗知骨自輕。
研通天柱響,摘繞蜀山明。 賦客秋吟起,禪師晝臥驚。
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 晚憶涼泉對,閑思異果平。
松黃干旋泛,云母滑隨傾。 頗貴高人寄,尤宜別柜盛。
曾尋修事法,妙盡陸先生。 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詩·茶》(唐·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后豈堪夸。
《對茶》(唐·孫淑) 小閣烹香茗, 疏簾下玉溝;燈光翻出鼎, 釵影倒沉甌; 婢捧消春困, 親嘗散暮愁;吟詩因坐久, 月轉晚妝樓。 《夏日閑居》(唐·張籍) 多病逢迎少, 閑居又一年。
藥看辰日合, 茶過卯時煎。 草長睛來地, 蟲飛晚后天。
此時幽夢遠, 不覺到山邊。 和韋開州盛山茶嶺 (唐·張籍) 紫芽連白蕊,初向嶺頭生。
自看家人摘,尋常觸露行。 《尚書惠蠟面茶》 (唐·徐寅) 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芽獻地仙;飛鵲印成香蠟片,啼猿溪走木蘭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 《峽中嘗茶》 (唐·鄭谷)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園里火煎嘗。
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夸鳥嘴香。 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鹿門病家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嘗茶》 (唐·劉禹錫) 生怕芳叢鷹嘴芽,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滿碗花。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唐·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己,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喜園中茶生 (唐·韋應物) 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爾植荒園; 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茗坡 (唐·陸希聲)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華鮮。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湖州貢焙新茶 (唐·張文規) 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御簾開。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湖州紫筍來。
《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唐·劉言史) 粉細越筍芽,野煎寒溪濱。恐乖靈草性,觸事皆手親。
敲石取鮮火,撇泉避腥鱗。熒熒爨風鐺,拾得墜巢薪。
潔色既爽別,浮氳亦殷勤。以茲委曲靜,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時,自歠指下春。湘瓷泛輕花,滌盡昏渴神。
此游愜醒趣,可以話高人。 《新茶詠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二舅》(唐·盧綸) 三獻蓬萊始一嘗,日調金鼎閱芳香。
貯之玉合才半餅,寄與阿連題數行。 《與趙莒茶宴》(唐·錢起)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溜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與亢居士青山潭飲茶 (唐·靈一) 野泉煙火白云間,坐飲香茶愛此山。
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琴茶》(唐·白居易) 亢亢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后春多醉,不讀書茶來老更閑。 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 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 (唐·白居易) 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
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 《夏晝偶作》(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幾熟眠開北牖。日午獨覺無余聲,山童隔竹敲茶臼。
《題禪院》(唐·杜牧)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歲青春不負公。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揚落花風。
《西陵道士茶歌》(唐·溫庭筠) 乳竇濺濺通石脈,綠塵愁草春江色。 澗花入井水味香,山月當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鳥翎。拂壇夜讀《黃庭經》。
疏香皓齒有余味,更覺鶴心通杳冥。 茶詩 (五代后晉·鄭邀)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惟憂碧粉散,常見綠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八、一個人喝茶的心情詩句
古代的詩歌我是找不到,我找到一首現代的一個人喝茶的心態的描摹,很好,請你參考吧! 一個人喝茶 在鄉下 在一所大院,一個寂靜的上午 一個人喝茶 我呷一口 大院里的蘋果樹呷一口 門前的古槐樹呷一口 村莊呷一口 世界,唯有你依然干渴 我經常以為自己就是蘋果樹 就是古槐樹 就是這座寂靜的村莊 就是寂靜,就是可品嘗的孤獨 世人,你屬于蕓蕓眾生 你還不是寂靜的根 此時我感到自己在蔓延 感覺到自己抵達世界的心臟 人生有盡頭 人生有一個全新斷口 一切都停止了 那么我就是這個休止 就是這個斷口 就是一個盡頭,全新的 一杯茶在一個斷面緩慢地蔓延 我不覺得自己是坐著喝茶 我在奔走,暖如地球。
九、古代詩人文人最愛喝茶的人是誰
歷史上,以茶相交的摯友莫過于茶圣陸羽和詩僧皎然這兩位大師級的人物。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前后,陸羽輾轉來到湖州吳興,住在妙喜寺,與寺內皎然結識,并成為莫逆之交。 皎然與陸羽的交情,可從皎然留下的尋訪陸羽的茶詩中看出。
《往丹陽尋陸處士不遇》:“遠客殊未歸,我來幾惆悵。叩關一日不見人,繞屋寒花笑相向。
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蕭蕭愁暮蟬。行人無數不相識,獨立云陽古驛邊。
鳳翅山中思本寺,魚竿村口忘歸船。歸船不見見寒煙,離心遠水共悠然。
他日相期那可定,閑僧著處即經年!”陸羽隱逸生活悠然自適,行蹤飄忽,使得皎然造訪時常向隅,詩中傳達出皎然因訪陸羽不遇的惆悵心情,以情融景,更增添心中那股悵惘之情。《賦得夜雨滴空階送陸羽歸龍山》:“閑階雨夜滴,偏入別情中。
斷續清猿應,淋漓侯館空。氣令煩慮散,時與早秋同。
歸客龍山道,東來雜好風。”在送陸羽回龍山的詩中,語雖含蓄,卻情深義重。
《訪陸處士羽》:“太湖東西路,吳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何山賞春茗,何處弄春泉。
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賞春茗”、“弄春泉”、“悠悠一釣船”寥寥數語,將陸羽隱逸時的生活情調鮮明勾勒出來。
從皎然與陸羽交往期間所寫下的許多詩句中,可以了解到這兩位“緇素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誼。 還有一對老茶友我們不能不提,他們就是大宋時期政壇、文壇的“雙子座”王安石和蘇東坡。
人生宦海沉浮,二人在改革中雖政見不一,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成為至交。 蘇東坡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王安石也已到暮年,身體不好,體內痰火郁結。
太醫給王安石開了一個方子,用陽羨(今江蘇宜興)的茶,以長江瞿塘峽中段的水來煎烹,才能消除痰火。 王安石心想,蘇東坡是蜀地人,有機會去長江三峽,于是便托付于他:“倘尊眷往來之便,將瞿塘中峽水,攜一甕寄于老夫,則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意思是說,不管是你還是你的家人過往瞿塘峽時,請在中游打一甕水捎來。我能不能延年益壽,就拜托你了。
蘇東坡收到老朋友的囑托不敢怠慢,專程去長江三峽打水,親自送至王安石府上。 王安石即命人將甕抬進書房,親以衣袖拂拭,紙封打開。
又命僮兒茶灶中煨火,用銀銚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陽羨茶一撮于內。
候湯如蟹眼,急取起傾入,其茶色半晌方見。王安石問:“此水何處取來?”東坡答:“巫峽。”
王安石道:“是中峽了。”東坡回:“正是。”
王安石笑道:“又來欺老夫了!此乃下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東坡大驚,只得據實以告。原來東坡因鑒賞秀麗的三峽風光,船至下峽時,才記起所托之事。
當時水流湍急,回溯為難,只得汲一甕下峽水充之。東坡說:“三峽相邊,水一般樣,老太師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須是細心察理。
這瞿塘水性,出于《水經補注》。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惟中峽緩急相半。
太基官知老夫中脘變癥,故用中峽水引經。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
今茶色半晌方見,故知是下峽。”東坡大驚離席謝罪。
蘇東坡一生坎坷,卻嗜茶如命。“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由此可見詩人對茶是多么地情有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