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紀念屈原的詩句
唐 李白: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唐 杜甫:竊攀屈宋宜方駕。 宋 邵博:《楚辭》文章,屈原一人耳。
宋 蘇軾:吾文終其身企幕而不能及萬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明 蔣之翹:予讀《楚辭》,觀其悲壯處,似高漸離擊筑,荊卿和歌于市,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凄婉處,似窮旅相思,當西風夜雨之際,哀蛩(窮)叫濕,殘燈照愁;幽奇處,似入山徑無人,但聞猩啼蛇嘯,木魅山鬼習人語來向人拜;艷逸處,似美人走馬,玉鞭珠勒,披錦繡,佩琳瑯,對春風唱一曲《楊白華》;仙韻處,似王子晉騎白鶴,駐緱(勾)山最高峰,吹玉笙作鳳鳴,揮手謝時人,人皆可望不可到。
清 沈德潛:如太空之中,不著一點;如星宿之海,萬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動,萬物發生。古來可語此者,屈大夫以下,數人而且。
近代 魯迅: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 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
二、關于紀念屈原與端午的詩或詞
1、《端午日賜衣》 唐代: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譯文:端午佳節,皇上賜予名貴的宮衣,恩寵有加。
香羅衣是細葛紡成,柔軟得風一吹就飄起,潔白的顏色宛如新雪。來自皇天,雨露滋潤,正當酷暑,穿上它清涼無比。
宮衣的長短均合心意,終身一世承載皇上的盛情。 2、《乙卯重五詩》 宋代: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譯文:端午節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
人吃了兩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
忙完了這些,已是太陽西斜時分,家人早把酒菜備好,他便高興地喝起酒來。 3、《浣溪沙·端午》 宋代: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譯文:微微小汗濕透了碧色的細絹,明日端午節用芳蘭草沐浴。
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膩布滿大晴的江面。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紅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靈符)斜掛在耳下的黑色發髻上。
與朝云同過端午節,天長地久,白頭偕老。 4、《賀新郎·端午》 宋代:劉克莊 深院榴花吐。
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
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糈。誰信騷魂千載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
聊一笑,吊千古。 譯文:深深的庭院里石榴花開得正艷。
彩繪的帷簾敝開,我身穿粗麻衣服,手搖絲絹小扇。中午的清風驅散暑氣,顯得格外清亮。
青年們紛紛炫耀自己的節日裝束。頭上插著釵頭彩符,身上佩著艾草扎成的老虎。
爭先恐后的來渡口觀看賽龍船。 我年紀大了,不愿再去與人擁擠,只是站在遠處觀看。
任憑那些年輕人搖旗擂鼓吶喊,船漿起伏,江面上浪花翻卷飛舞。屈原的精神千古永存,屈原的風致萬世流傳。
他生平帶著芳草,胸襟懷抱如美酒清醇甘甜。誰信在千載之后,他在江底的靈魂還會把米粽垂涎。
說什么是怕蛟龍發怒,才把粽子扔進江中給蛟龍解讒。唉,這些傳說是多么荒誕。
假如他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與世皆醉死在當年,反而省去許多苦惱怨煩。想到這里便有興作此詞以為笑談,憑吊一下千古含冤的屈原。
5、《午日觀競渡》 明代: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譯文:在端午節這天,圍在岸上的人們,驚怕地觀看著群龍在水上嬉戲,不知道原來這是裝飾成龍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獵獵作響震紀空中翻飛,敲響的鑼鼓喧鬧,清清的水流。 從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國的風俗至今仍存。
閑暇的日子正適合在江亭喝酒聚會,誦讀《離騷》,哪覺得其中的憂愁。
三、求2009年端午詩會中的一首余光中紀念屈原的詩
1 淡水河邊吊屈原詩/余光中青史上你流下一片潔白,朝朝暮暮你行吟水仙操2 ——吊屈原詩/余光中把影子投在水上的,都患了潔癖一種高貴的絕癥把名字投在風中的衣帶便飄在風中清芬從風里來,楚歌從清芬里來美從烈士的胎里帶來水劫之后,從回蕩的波底升起猶佩青青的葉長似劍燦燦的花開如冕缽小如舟,山長水遠是湘江在楚澤。
3 漂給屈原詩/余光中有水的地方就有龍舟有龍舟競渡就有人擊鼓你恒在鼓聲的前方引路哀麗的水鬼啊你的漂魂從上游追你到下游那鼓聲從上個端午到下個端午湘水悠悠無數的水鬼冤纏荇藻怎洗滌得清?千年的水鬼惟你成江神非湘水凈你,是你凈湘水你奮身一躍,所有的波濤汀芷浦蘭流芳到現今亦何須招魂招亡魂歸去你流浪的詩族詩裔涉沅濟湘,渡更遠的海峽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歌里,風里,水里江魚吞食了兩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太史公為你的投水太息,怪你為什么不游宦他國?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張儀,你不過流為先秦一說客!但丁荷馬和魏吉的史詩,怎撼動你那悲壯的楚辭?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你一直活到千秋萬世!悲苦時高歌一節離騷,千古的志士淚涌如潮;那淺淺的一彎汩羅江水,灌溉著天下詩人的驕傲!子蘭的衣冠已化做塵土,鄭袖的舞袖在何處飄舞?聽!急鼓!可愛的三閭大夫!灘灘的龍船在為你競渡!我遙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我仿佛嗅到湘草的芬芳;我悵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它依稀流著楚澤的寒涼。
四、紀念屈原的詩句
唐 李白: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唐 杜甫:竊攀屈宋宜方駕。 宋 邵博:《楚辭》文章,屈原一人耳。
宋 蘇軾:吾文終其身企幕而不能及萬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明 蔣之翹:予讀《楚辭》,觀其悲壯處,似高漸離擊筑,荊卿和歌于市,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凄婉處,似窮旅相思,當西風夜雨之際,哀蛩(窮)叫濕,殘燈照愁;幽奇處,似入山徑無人,但聞猩啼蛇嘯,木魅山鬼習人語來向人拜;艷逸處,似美人走馬,玉鞭珠勒,披錦繡,佩琳瑯,對春風唱一曲《楊白華》;仙韻處,似王子晉騎白鶴,駐緱(勾)山最高峰,吹玉笙作鳳鳴,揮手謝時人,人皆可望不可到。
清 沈德潛:如太空之中,不著一點;如星宿之海,萬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動,萬物發生。古來可語此者,屈大夫以下,數人而且。
近代 魯迅: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 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
五、端午節屈原的詩句
你好:
祠南夕望 唐·杜甫:
百丈牽江色,孤舟泛日斜。興來猶杖履,月斷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
《端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屈原塔》宋 .蘇軾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祝你生活愉快,望采納。
六、紀念屈原的詩詞
1、離騷
陸龜蒙
天問復招魂,無因徹帝閽。
豈知千麗句,不敵一讒言。
這首詩運用雙關、夸張等表現方法,使全詩更具有表現力和戰斗力。短短二十個字,抵得上一篇戰斗的檄文,矛頭直指那些邪曲小人。
2、屈祠
汪遵
不肯迂回入醉鄉,乍吞忠梗沒滄浪。
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猶疑恨楚王。
詩人在懷念屈原的同時,更是直接表達了對楚懷王的恨,滾滾江水埋沒了忠魂,實在可悲可嘆!
3、祠南夕望
杜甫
百丈牽江色,孤舟泛日斜。
興來猶杖履,月斷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
詩人運用想象、用典等寫作手法,對屈原進行贊美,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無法報效國家的無奈。
4、太和初靖恭里感事
許渾
清湘吊屈原,垂淚擷蘋蘩。
謗起乘軒鶴,機沉在檻猿。
乾坤三事貴,華夏一夫冤。
寧有唐虞世,心知不為言。
詩人直抒胸臆,表達了對屈原沒有遇到明君的同情和惋惜。
5、夜泊湘江
于武陵
北風吹楚樹,此地獨先秋。
何事屈原恨,不隨湘水流。
涼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
一作南行客,無成空白頭。
“楚樹”、“湘水”、“孤舟”等景物的出現為全詩奠定了悲愁的感情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