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現水堅韌的詩句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后波生 抽刀斷水水更流 引水 【唐】杜甫 月峽瞿塘云作頂,亂石崢嶸俗無井。
云安酤水奴仆悲,魚復移居心力省。 白帝城西萬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
人生留滯生理難,斗水何直百憂寬。 水 【唐】韓溉 方圓不定性空求,東注滄溟早晚休。
高截碧塘長耿耿,遠飛青嶂更悠悠。 瀟湘月浸千年色,夢澤煙含萬古愁。
別有嶺頭嗚咽處,為君分作斷腸流。 詠水 【唐】駱賓王 列名通地紀,疏派合天津。
波隨月色凈,態逐桃花春。 照霞如隱石,映柳似沉鱗。
終當挹上善,屬意澹交人。 看水 【唐】齊己 范蠡東浮闊,靈均北泛長。
誰知遠煙浪,別有好思量。 故國門前急,天涯照里忙。
難收上樓興,渺漫正斜陽。 水 【唐】徐夤 火性何如水性柔,西來東出幾時休。
莫言通海能通漢,雖解浮舟也覆舟。 湘浦暮沈堯女怨,汾河秋泛漢皇愁。
洪波激湍歸何處,二月桃花滿眼流。 山下水 【唐】周濆 背云沖石出深山,淺碧泠泠一帶寒。
不獨有聲流出此,會歸滄海助波瀾。 洌澈見底如鏡明,點點星光爍忽瑩. 抽刀斷語更長行,淡泊無暇表心境. 磊落百看玉冰清,柔韌不闕自悅鳴. 天下萬物何以情?蕭颯一世戲軒庭.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二、表現水堅韌的詩句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后波生抽刀斷水水更流引水 【唐】杜甫 月峽瞿塘云作頂,亂石崢嶸俗無井。
云安酤水奴仆悲,魚復移居心力省。 白帝城西萬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
人生留滯生理難,斗水何直百憂寬。 水 【唐】韓溉 方圓不定性空求,東注滄溟早晚休。
高截碧塘長耿耿,遠飛青嶂更悠悠。 瀟湘月浸千年色,夢澤煙含萬古愁。
別有嶺頭嗚咽處,為君分作斷腸流。 詠水 【唐】駱賓王 列名通地紀,疏派合天津。
波隨月色凈,態逐桃花春。 照霞如隱石,映柳似沉鱗。
終當挹上善,屬意澹交人。 看水 【唐】齊己 范蠡東浮闊,靈均北泛長。
誰知遠煙浪,別有好思量。 故國門前急,天涯照里忙。
難收上樓興,渺漫正斜陽。 水 【唐】徐夤 火性何如水性柔,西來東出幾時休。
莫言通海能通漢,雖解浮舟也覆舟。 湘浦暮沈堯女怨,汾河秋泛漢皇愁。
洪波激湍歸何處,二月桃花滿眼流。 山下水 【唐】周濆 背云沖石出深山,淺碧泠泠一帶寒。
不獨有聲流出此,會歸滄海助波瀾。洌澈見底如鏡明,點點星光爍忽瑩. 抽刀斷語更長行,淡泊無暇表心境. 磊落百看玉冰清,柔韌不闕自悅鳴. 天下萬物何以情?蕭颯一世戲軒庭.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三、杜甫一生三個階段的詩
愛國思想是杜甫詩的靈魂 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從朱門外,叛軍營,棧道旁,茅屋中提起筆的人,從廣闊的角度反映了社會的離亂,“國破山河在”的悲傷,記錄人民的不幸和痛苦,抒寫詩人的憂傷與激憤,真實而全面地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后幾十年間的歷史面貌。
他,就是唐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杜甫。 杜詩現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圍繞詩人所處的時代環境和詩人自身遭遇而做的。
這些詩作,有的表達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有的表達對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有的表達對貪官污吏的深惡痛絕,有的表達對祖國河山的贊美之情。這些詩無不體現了杜甫深切的愛國之情,赤誠的愛國之心。
愛國思想是杜詩的靈魂。 杜甫屢試不第,獻賦未成,使他出仕濟世的幻想破滅,使他對唐王朝的統治堪優。
入世無門,生活更加窘迫,使杜甫開始正視現實,唱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名句。安史之亂,長安淪陷,他被叛軍所俘,押至長安,親眼看見國破家亡的慘景。
寫出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這樣感人肺腑的詩句。 在那個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劇變化的時代,用卓越才華和驚人毅力建造了現實主義的詩歌藝術的豐碑。
沉淀于詩中憂國憂民的涕淚,人道主義悲天憫人的情懷,鑄就了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在詩中,詩人就是一個“視國家為生命”、“以民生為己任”的“憂的形象”,愛國的“民族之魂”,詩人的憂,令人感動,令人崇敬。
《留花門》中“高秋馬肥健”時,詩人深嘆,寫下“詩人厭薄伐”的詩句。《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憂端齊終南,洞不可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由一己的苦難推及廣大人民的不幸,詩人的激憤和憂郁的情感也達到了頂點。
詩,為國著想,為民著想。 杜甫詩中愛國思想的內涵 (一) 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歌頌 杜甫的大部分詩中歌頌了祖國山河的美,戰時懷念民族存亡的命運。
但它高度的概括性,內容的廣闊性、深刻性、真摯性都有著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成為后世的楷模。 杜甫的詩中有很多描繪祖國美麗河山,名山大川的詩篇。
從二十歲起,先是南游吳越,后又北游齊趙,過了八九年“裘馬清狂“的生活,飽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中年寄寓京華,晚年漂泊各地,足跡所至均有詩作。
岱峰的高聳,劍門的險峻、錦江的秀麗、山峽的奇峻,盡在筆下。 杜甫贊頌祖國不同于其他詩人,在贊頌祖國山河的美麗之中,結合社會現實,抒發對祖國命運的悲切之情。
在《登高》一詩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悲壯景色,引述了詩人萬里離鄉,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國事不寧,返鄉無日的憂傷。另如《秋興》八首從孤城日暮的情景聯想到長安昔日的繁華,那低沉的音調深表詩人的愛國之情。
又如長安“春望”,則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如果沒有對祖國執著的愛慕之情,這些詩句是寫不出來的。
二) 戰亂中對人民的同情 杜甫一生仕途不順,生活在社會的低層,飽受貧困和流離之苦,他以憂郁的目光目睹了統治者的奢華無度,勞苦人民的悲慘生活,戰亂中統治者的橫征暴斂使人民經歷了九死一生、妻離子散的痛苦。 杜甫前期詩中有很多斥責了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同情百姓疾苦的詩篇。
如“黃門飛 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寫出楊氏姐妹顯赫的地位和繁華的宴飲(《麗人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對統治者進行了鞭撻,對平民百姓充滿了同情,客觀上反映了貧富懸殊對立的社會現實。
安史之亂以后,杜甫曾淪為胡虜,顛沛流離于各地,親眼目睹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疾苦。這一時期的作品多為優秀之作,是杜詩靈魂的主體。
作者路過石壕村,見證了征兵給人民帶來走赴邊疆、家破人亡的慘痛;新婚夫婦成婚一日之后竟成永別的悲慘,花甲老人拜別老妻的無奈,士兵們戰場上九死一生的遭遇,“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中對返京的思念。杜甫是第一個如此真實地寫“民”的詩人,有著一種患難與共感同身受的共鳴,同樣的遭遇使他的詩中對人民有了深刻的同情。
杜甫創作的詩,大部分是反映安史戰亂、軍閥混戰、反對外族入侵的詩篇,極為深刻的再現了戰亂給詩人的家庭和廣大人民所帶來的深重災難。 (三) 杜詩中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 杜甫是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他主張民族團結,反對侵略、反對戰爭。
他的詩作既反對李唐王朝對吐蕃,南詔等少數民族的侵略和壓迫,又反對少數民族統治階級對中原的侵擾和掠奪。詩人贊同民族和睦友好的這種態度,符合各民族利益和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有很大的進步性。
杜甫后期的作品多寫安史之亂,或者是吐蕃、回紇之禍。這些詩中有恢復李唐江山,維護民族團結,反對外來入侵的民族精神。
在《塞蘆子》中,他反對軍閥割據,而提出正確的軍事策略。《述懷》中,杜甫表現出想以拾遺這個請要的諫官,對唐王朝討平叛亂、恢復統一的大政有所作為。
“漢運初中興”喻唐,希望國家恢復統一,表現出詩人的愛國思想。《。
四、杜甫 的 望岳 全首古詩
1、全首詩如下: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
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
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作者: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漢族,河南鞏縣(今鞏義市)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詩人,世稱“詩圣”,現實主義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并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五、表示梅花堅韌詩詞
1、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 梅花 》庚信 北周
2、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梅花絕句 》陸游 宋
3、來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雜詩》之一 王維 唐
4、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楊柳枝詞 》劉禹錫 唐
5、池邊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時點檢來。《新栽梅 》白居易 唐
6、胭脂桃頰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妝。《初識梅花 》盧撰 五代時期
7、當年走馬錦西城,曾為梅花醉似泥。《梅花絕句 》陸游 宋
8、年年芳信負紅梅,江畔垂垂又欲開。《紅梅 》蘇軾 宋
9、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梅花絕句之一 》陸游 宋
10、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后多。《江梅 》杜甫 唐
11、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梅花 》王安石 宋
12、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雪梅 》盧梅坡 宋
13、野梅燒不盡,時見兩三花。《古戍》劉基 明
14、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楊柳枝詞》 劉禹錫 唐
15、應酬都不暇,一嶺是梅花。《嶺梅》張道洽 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