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悟人生高處不勝寒的詩句
雜詩》 晉-陶淵明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宴城東莊》 唐-宋之問 一年又過一年春,百歲曾無百歲人;能向花間幾回醉,十錢沽酒莫辭貧。 《對酒》 唐-白居易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度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小是癡人。
《慢興》 唐-杜 甫 二月已破三月來,漸老逢春能幾回;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 《旅夜書懷》 唐-杜 甫 細草微風岸,桅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歐。
《題白學士茅屋》 唐-杜 甫 碧山學士焚銀魚,白馬卻走身巖居;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開萬卷余; 晴云滿戶團傾蓋,秋水浮階溜快渠;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曲江對酒--之一》 唐-杜 甫 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且看欲盡花徑眼,莫厭傷多酒如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
《曲江對酒--之二》 唐-杜 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蝴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與風光共流轉,暫時相常莫相違。 《別懂大》 唐-高 適 千里黃云白日熏,北風吹雁雨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何人不識君? 《把酒問月》 唐-李 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闊,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愿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里。 《橫江詞》 唐-李 白 橫江館前輩吏迎,向余東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宛陵錄-上堂開示頌》 唐-裴 休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有感》 唐-李商隱 中路因循我所長,古來才命兩相妨;勸君莫強安蛇足,一盞妨醪不得嘗。
(醪:lao 濁酒) 《題破山寺后嬋院》 唐-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磐音。 《神秀偈》 唐-神 秀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偈》 唐-慧 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偈:jie佛教徒的短言警句) 《戲贈陳應》 五代-陳后主 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壺歌》 宋-陸 游 長安市上醉春風,亂插繁花滿帽紅;看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曾窮。 《排悶》 宋-陸游 西塞山前吹笛聲,曲終已過洛陽城;君能洗盡世間念,何處樓臺無月明? 《水調歌頭》 宋-蘇 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東欄梨花》 宋-蘇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東陽路旁蠶婦》 宋-翁 卷 兩鬢椎風一面生,采桑桑上露沾身;相逢卻道空辛苦,抽得絲來還別人。 《安樂窩中吟》 宋-邵 雍 安樂窩中三月期,老來才會借芳菲;自知一賞有分付,誰讓黃金無子遺; 美酒飲散微醉后,好花看到半開時;這般意識難名狀,只恐人間都未知。
《過洞庭》: 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怡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發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觀書有感》 宋-朱 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雙調夜行船-秋思》 元-馬致遠 百歲光陰一夢蝶, 重回往事堪嗟; 今日春來, 明朝花謝, 急罰盞夜闌燈滅。
《嫦娥》 明-邊 貢 月宮秋冷桂團欒,歲歲花開只自攀;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 《萬空歌》 明-悟空和尚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
日也空,月也空,東升西墜為誰功 。 金也空,銀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權也空,名也空,轉眼荒郊土一封。
二、找三首與"高處不勝寒"的意境有關的詩詞
”高處不勝寒”現在比喻一些位高權重的人,沒有知心的朋友,經常感覺被別人從高高的位置上推下來.簡單的說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風寒.又比喻一個人在技藝或修為上所達到的極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夠做伴的人就越少,越會感到孤獨與寒冷。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三、問一句詩,高處不勝寒高處不勝寒這是哪個里面的句子
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蘇 軾 (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績卓著.蘇軾是北宋文壇領袖,建權了多方面的文學業績,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開有宋一代詩歌新貌;蘇軾的書法、繪畫皆善,在文學藝術各個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在中國文學史上極為罕見. 蘇軾的詞創造了多種風格除傳統的婉約清麗外,他的詞或清曠、或雄放、或凝重、或空靈,佳作極多,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清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四、高處不勝寒,是首什么詩句
高處不勝寒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
原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把酒問天這一細節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里面。
從創作動因上來說,屈原《天問》洋洋170余問的磅礴詩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在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仰見“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后“呵而問之”的(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是情景觸碰激蕩的產物。
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自注是:“故人賈淳令予問之。”當也是即興遣懷之作。
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
從創作心理上來說,屈原在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經是“嗟號昊旻,仰天嘆息”(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處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狀態,故呵問青天,“似癡非癡,憤極悲極”(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確》)。李白是“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那種因失意悵惘的郁勃意緒,也是鼻息可聞的。
蘇軾此詞作于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
三人的創作心理實是脈絡暗通的。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
“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啊!于是詞人便無理地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
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
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
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
“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
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這兩句并非一般的**和共勉,而是表現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
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與“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
都可以互相參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著美好的月光,表達了作者的祝福和對親人的思念,表現了作者曠達的態度和樂觀的精神。
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一種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高處不勝寒冷漠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