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憶江南的詩意
《憶江南》本為隋唐時期詞牌名,原名《望江南》、《夢江南》、《江南好》、《春去也》。
《金奩集》入“南呂宮”。唐代白居易作《憶江南》三首,調名遂改名為《憶江南》。
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中間七言兩句,以對偶為宜。
第二句亦有添一襯字者。宋人多用雙調。
《憶江南》[1],詞牌名。據傳它是唐代李德裕為悼念謝秋娘所作。
段安節《樂府雜錄》中記載:“《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鎮浙日,為謝秋娘所撰,本名《謝秋娘》,后改此名。”后來因為唐代白居易曾做《憶江南》三首,于是改名為《憶江南》。
此調二十七字。首句為三字句。
第二句為仄起平韻之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第三句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
第四句為平起平韻之七字句。第五句句法與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
此調三、四兩句,其句法全與平起七言詩中之頷聯無異;是以作者多用對偶,以求工整,歷來詞家,正多其例也。[2] 對照詞: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韻)。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中仄仄平平(韻)。
能不憶江南? 雙調 對照詞:歐陽修《憶江南·江南蝶》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韻)。 江南蝶,斜日一雙雙。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韓壽愛偷香, 中仄仄平平(韻)。
天賦與輕狂。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韻)。
微雨后,薄翅膩煙光。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才伴游蜂來小院,又隨飛絮過東墻, 中仄仄平平(韻)。 長是為花忙。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對照詞使用斜體字排印。
詞牌符號含義如下: 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上、去或入聲);中:可平可仄。逗號“,”和句號“。”
:表示句;頓號“、”:表示逗。粗體字:表示平聲或仄聲韻腳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韻腳。
下劃線:領格字。『』:例作對偶;〖〗:例作疊韻)[3] 憶江南詩意: 江南的風景多么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
晨光照映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烈火還要紅。春風吹拂的滿江綠水,就像青青的藍草一樣綠。
怎能叫人不懷戀江南呢? 1.【唐】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 《憶江南》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
早晚復相逢? 解釋 ①憶江南――既是標題,也是詞牌名。 ②舊曾諳――從前很熟悉。
③江花――江邊的花。 ④藍――藍草,葉子青綠,可制染料。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蘇州做官,很受當地群眾的愛戴。這首詞是他回憶江南景物的作品,藝術上很有特色。
先說選材。這首詞就是寫春天日出時的江南風光。
江南風光之美,在于她的秀麗明艷,而最美麗的是那碧綠的江水,最明艷的是那鮮紅的江花。可以說,寫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來江水”,正是寫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時刻,最美的景色。
再說修辭。形容花紅和水綠的兩句詩,都是比喻:春風吹拂的滿江綠水,就像青青的藍草一樣綠;晨光映照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
這樣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絢麗多彩,多么生機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當年在蘇杭是曾經金屬錳覽過的,而今卻沒有那樣的機會了。詩不禁嘆息地說:叫人怎能不懷念江南呢?結尾這個反問句,訴說了詩人對江南的深深的熱愛,也激發著讀者對那美麗風光的深深的向往。
古語云,言而無文,行而不遠。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從寫成,流傳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還將一直流芳百世,那么這寥寥數語,文在何處?如何能“行”如此之遠呢?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
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里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里也可見端倪,“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我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既是“能不憶江南”,那么杭州這個白居易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是什么給他的感受最深呢?。
二、憶江南的詩句和意思
1、原文
憶江南
其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其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2、譯文
其一
江南的風景多么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太陽從江面升起時江邊的鮮花比火紅,春天到來時碧綠的江水象湛藍的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其二
江南的回憶,最能喚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樣的杭州:游玩靈隱寺尋找皎潔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 ,枕臥其上 ,欣賞那起落的錢塘江大潮。什么時候能夠再次去游玩?
其三
江南的回憶,再來就是回憶吳宮,喝一喝吳宮的美酒春竹葉,看一看吳宮的歌女雙雙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總要再次相逢。
3、注釋
⑴憶江南: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訶體之一。
⑵諳:熟悉。
⑶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⑷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于”,有勝過的意思。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⑸“山寺”一句:作者《東城桂》詩自注說: “舊說杭州天竺寺每歲中秋有月桂子墮。”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東樓。看潮頭:錢塘江入海處,有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水被夾束,勢極兇猛,為天下名勝。
⑺吳宮:指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的館娃宮,在蘇州西南靈巖山上。
⑻竹葉:酒名。
⑼娃: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⑽早晚:猶言何時。
4、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河南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