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蟾宮折桂指的是什么
蟾宮折桂本意是攀折月宮桂花,古人用以比喻科舉得中。
蟾宮,即是嫦娥所住的廣寒宮,據說由蟾蜍幻化而成。另外傳說廣寒宮中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桂樹。
《晉書?郤詵傳》中:“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如何?’詵對曰:‘臣鑒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說晉武帝有一天在東堂接見大臣,問大臣郤詵自我感覺如何。
郤詵將自己比喻成月宮中的一段桂枝,昆侖山上的一塊寶玉。此后,人們便常常用月宮桂枝來形容有才能的人。
隋朝之后,科舉制度開始。因為每年的鄉試一般都在剛好在八月,因此人們便將科舉應試得中者稱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
《紅樓夢》第九回中林黛玉聽說賈寶玉要上學了,就挖苦寶玉道:“好!這一去,可定是要蟾宮折桂去了。”關于此成語,古代的不少地方還有相關風俗,科考之年,應試者及親友都用桂花、米粉蒸作廣寒糕相互贈送,取科場高中之意。
二、【蟾宮折桂,】
都是指科舉高中,至少中進士,即能參加殿試.蟾宮折桂【釋 義】蟾宮:月宮.攀折月宮桂花.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出自】:《晉書·郤詵傳》:“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如何?’詵對曰:‘臣鑒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唐代以后,科舉制度盛行,蟾宮折桂便用來比喻考中進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先考中進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來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寫詩祝賀說:“折桂一枝先許我,穿楊三葉盡驚人.”雁塔題名【釋 義】雁塔; 西安慈恩寺內的大雁塔,在大雁塔內題名,指考中進士.【出 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進士題名,自神龍之后,過關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題名.”唐代故事.新科進士在曲江會宴后,常題名于雁塔.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慈恩題名,起自張莒,本於寺中閑游而題同年,人因為故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神龍以來,杏園宴后,皆於慈恩寺塔下題名,同年中推一善書者紀之.」 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張莒游慈恩寺,一時興起,將名字題在大雁塔下.不料,此舉引得文人紛紛效仿.尤其是新科進士更把雁塔題名視為莫大的榮耀.他們在曲江宴飲后,集體來到大雁塔下,推舉善書者將他們的姓名、籍貫和及第的時間用墨筆題在墻壁上.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還要將姓名改為朱筆書寫.在雁塔題名的人當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歲一舉中第,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又如另一位新科進十劉滄寫道:“紫毫粉壁題仙籍”,簡直以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盡管新科進士們詩興不減,而慈恩寺的墻壁畢竟空間有限,不久,白墻便成“花墻”.但可惜的是,這些題名現在都已經看不到了.其原因,據說是唐武宗時的宰相李德裕不是進士出身,故深忌進士,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飲,并讓人將新科進士的題名也全數除去了.。
三、【“蟾宮折桂”語出何處】
在古希臘,人們常以月桂樹葉編成冠冕,奉獻給英雄或詩人,以表示崇敬.后來在英國還有“桂冠詩人”的稱號,開始是大學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時,便成為王室御用詩人的專稱.月桂屬樟科長綠喬木,春季開花,原產地中海地區,與中國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國也有桂冠之說,是以帶桂枝編制的,取其清香高潔.三國時魏國繁欽的《弭愁賦》中有“整桂冠而自飾,敷綦藻之華文”之句,意思是編織桂冠來打扮自己,鋪排像錦繡一樣華美文字.因為桂清香高潔,人們早就用它來形容、評價人物.漢武帝曾問東方朔,孔子和顏淵誰的道德最高尚,東方朔說:顏淵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獨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風一樣浩蕩,天下萬物都受其化育熏陶.晉武帝泰始年間,吏部尚書崔洪舉薦郤詵當左丞相.后來郤詵當雍州刺史,晉武帝問他的自我評價,他說:“我就像月宮里的一段桂枝,昆侖山上的一塊寶玉.”用廣寒宮中一枝桂、昆侖山上一片玉來形容特別出眾的人才,這便是“蟾宮折桂”的出處.蟾宮即月宮.晉武帝大笑并嘉許他.唐代以后,科舉制度盛行,蟾宮折桂便用來比喻考中進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先考中進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來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寫詩祝賀說:“折桂一枝先許我,穿楊三葉盡驚人.” 圍繞蟾宮折桂,不少地方還有這樣的習俗:每當考試之年,應試者及其家屬親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稱為廣寒糕,相互贈送,取廣寒高中之意。
四、“折桂蟾宮動魄魂”出自哪首詩
折桂蟾宮動魄魂,出自《考狀元的七絕古詩》
全詩:
折桂蟾宮動魄魂,
回眸一笑飽含春。
寒窗獨耐三千日,
浴火鳳凰終至尊。
折桂蟾宮出處:
《晉書·郤詵傳》:“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如何?’詵對曰:‘臣鑒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晉武帝泰始年間,吏部尚書崔洪舉薦郄詵當左丞相。后來郄詵當雍州刺史,晉武帝問他的自我評價,他說:“我就像月宮里的一段桂枝,昆侖山上的一塊寶玉。”
用廣寒宮中一枝桂、昆侖山上一片玉來形容特別出眾的人才,這便是“蟾宮折桂”的出處。蟾宮即月宮,即月亮之宮。晉武帝大笑并嘉許他。唐代以后,科舉制度盛行,蟾宮折桂便用來比喻考中進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先考中進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來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寫詩祝賀說:“折桂一枝先許我,穿楊三葉盡驚人。”
附:審核你回想群主說的話,只要排版整理合理,就行的。又是……
五、蟾宮折桂的典故是什么
蟾宮折桂,也有一此傳說和掌故。其中以明初宋濂的《重榮桂記》所敘最詳。
文章說江西廬陵周孟聲與其子學顏都是讀書人,在當地很有名氣。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內有棵大桂樹,枝葉繁榮,樹蔭可遮蓋二畝地面。元末動亂中房屋被焚毀,樹也被燒死,樹枝被砍做燒柴,只留下光禿禿的樹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樹干竟發出新芽,不幾年,便又郁郁蔥蔥。有人說,此樹經火之后,外焦內枯,現發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說,草木無知,卻得風氣之先。當年寇準病故,人們為憑吊他插下的竹枝竟都生筍,田氏兄弟鬧分家,其家的荊樹無故枯萎,兄弟和好不分,樹又復榮,可見周家又將復興。不入,學顏之子仲方考中進士,人們就都認為此樹重榮是祥瑞了。祥瑞之說本出迷信,牽強附會的以自然現象解釋社會現象,毫無可取,但從老樹重榮中,亦可看到桂的頑強生命力。
漢晉以后,又有月中桂樹的傳說盛行,《太平御覽》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樹”。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記載則進一步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有一位吳剛因學仙術違規被罰在月宮砍桂,每砍一斧,桂樹的創傷就會立即愈合,因此吳剛常年在月宮砍桂而始終砍不倒樹。關于月中桂樹的傳奇故事被古人演繹附會得五花八門,尤其以唐宋兩代為盛。月中桂樹又被命名娑羅樹、騫樹,月中桂樹的果實每年四五月后飄落人間,稱“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對月中桂樹的確深信不疑,文人學士每當中秋望月,吟詩作服,都把月中桂樹、桂子作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樹的傳說,所以人們又稱月亮為“桂月”、“桂宮”、“桂窟”、“桂輪”等。在古希臘,人們常以月桂樹葉編成冠冕,奉獻給英雄或詩人,以表示崇敬。后來在英國還有“桂冠詩人”的稱號,開始是大學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時,便成為王室御用詩人的專稱。月桂屬樟科長綠喬木,春季開花,原產地中海地區,與中國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國也有桂冠之說,是以帶桂枝編制的,取其清香高潔。三國時魏國繁欽的《弭愁賦》中有“整桂冠而自飾,敷綦藻之華文”之句,意思是編織桂冠來打扮自己,鋪排像錦繡一樣華美文字。因為桂清香高潔,人們早就用它來形容、評價人物。漢武帝曾問東方朔,孔子和顏淵誰的道德最高尚,東方朔說:顏淵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獨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風一樣浩蕩,天下萬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在中國封建社會科舉場,每年秋闈大比剛好在八月,所以人們將科舉應試得中者稱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紅樓夢》第九回仲林黛玉聽說賈寶玉要上學了,就笑道:“好?這一去,可定是要蟾宮折桂去了。”以蟾宮折桂比喻科場得意,也表現出古代人民對月亮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