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舍與得的古詩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錢德蒼《解人頤》,里面對欲望作了入木三分的描述:
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
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
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
槽頭拴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
縣丞主薄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
做了皇帝求仙術,更想登天跨鶴飛.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二、【離別的依依不舍的詩】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晚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三、有關舍得的作文
“舍得”平凡,充斥著我們瑣碎的生活;“舍得”神秘,演繹著人生的喜怒哀樂.“舍得”其實是一種境界,一種禪理,是哲學與藝術的完美融合,彰顯著人生的智慧.把握了“舍”與“得”的要領和尺度,便得到了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取舍的抉擇 人生是在一個個抉擇中度過的,面臨抉擇,如何取舍,往往擾人心扉.可我們又不得不對其做出取舍,因為這些抉擇往往決定著我們今后的人生旅途.因此,當我們徘徊在這樣進退兩難的境地時,正確的取舍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早在兩千年前,孟子就說過:“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義者也.” 不只是孟子,無數彪炳史冊的偉人們都用他們的行動為我們做出了榜樣.西施舍棄了苧蘿村中清幽寧靜的生活,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跨進了吳國的深宮庭院,卻用她的美貌與機智使夫差“日日深宮醉不醒”,里應外合,幫助勾踐完成了復國大業,贏得了越國人民的贊不絕口;蘇軾舍棄了高官優祿,錦衣玉食,懷著對國家與人民的一片赤膽忠心,堅持自己的主張,卻造福了一方黎民百姓,受到了無數人的愛戴;劉胡蘭舍棄了敵人給她的土地和金子,毅然選擇了冰冷的鍘刀,壯烈的犧牲,卻保衛了黨和人民的利益,為后世所贊美;華羅庚舍棄了美國優越的物質條件,響應祖國的號召,毅然回到祖國,卻為祖國的建設與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這就是偉人們在艱難的抉擇前做出的取舍.他們都用行動向我們闡釋了這樣一個簡單而又絕對的真理:有舍必有得.萬事萬物皆是如此.所以,在你將要做出抉擇的時候,請認真深刻地想一想,什么才是你所應該做的,什么才是你所真正需要的.走好這一步,你的人生才不會有遺憾,才不會有愧怍.豁達的態度 人生不可能總是擁有,在擁有的同時,我們也總會失去一些東西,沒有失去的生活還叫什么生活呢?而在各種各樣的失去面前,每個人所表現出來的態度總是不盡相同的.有些人會整日郁郁寡歡,為這一點點的失去而悵然,甚至于茶不思飯不想;但有些人就會一笑而過,欣然樂觀地迎接下面的生活.不用說也知道,正確的態度應是后者——一種豁達的態度.當你與第一名的鮮花失之交臂時,想想其實第二名的掌聲也很動聽;當你的別墅和跑車被突如其來的災禍摧毀時,想想還有家人的關懷帶給你溫暖;當你在無意中亡失了金錢時,想想它們可能會給另一個人帶去更大的幫助;當你失去了權力,不再叱咤風云時,想想其實平靜的生活更加質樸.沒有了太陽的光輝,還有星星的璀璨;沒有了花朵的芬芳,還有小草的繁盛.當你失去一些后,你就會發掘出生活中更美好的事物,更加珍惜生活.這就是豁達.當你能夠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得失,淡泊一切時,你就會倍感舒暢,時常擁有一份閑適愉悅的心情,向生活綻放出最美麗的微笑.往往在此時,你也會發現,你的生活突然間變得美好了,不再有陰霾遮蓋.這就是豁達的神奇力!“舍”與“得”,是極其耐人尋味的兩個字.靜靜地思索,靜靜地感悟,你就會慢慢體會出人生的真諦.這些真諦常常能驅散你身心的疲憊與煩躁,滌去你內心的雜念與浮華,讓你感到無限的清澈與安謐.“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舍得”,確是一種境界,一種禪機,一種智慧,它就蘊含在你的生活當中,像珍珠一樣,無時無刻,等待著你拿起它,去打開成功之門,發揮它無窮的魅力!。
四、與“舍得”有關的的詩句有哪些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老子
《魚我所欲也》作者: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文: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道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呼喝著給人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有人)為了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它。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出處:選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中心論點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或者是“舍生取義。”解題: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
本文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取義的觀點。
五、關于舍得的古詩句
《將進酒》
唐代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