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古詩句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長幼有序。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孟子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
——《呂氏春秋》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莊子禮者,斷長續短,損有余,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荀子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
——《孝經·圣至章》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事親以敬,美過三牲。
——摯虞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內睦者,家道昌。——林逋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蘇轍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李毓秀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陳宏謀侍于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周秉清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
——周秉清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廬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老舍母親是沒有什么東西可以代替的。——巴金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
——費孝通老年人猶如歷史和戲劇,可供我們生活的參考。——(古羅馬)西塞羅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古羅馬)維吉爾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
——(法)雨果一個人如果使自己的母親傷心,無論他的地位多么顯赫,無論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個卑劣的人。——(意大利)亞米契斯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
——(法)拉法格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德)歌德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隱藏他們的一切快樂、煩惱和恐懼。
——(英)培根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蘇聯)高爾基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高爾基一個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傾倒了一座博物館。——高爾基老人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
——(法)司湯達老年,好比夜鶯,應有他的夜曲。——(德)康德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
——(英)狄更斯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英)薩克雷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需要報答最美好的人,這就是母親。
——(前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在我們母親的膝上,我們獲得了我們的最高尚、最真誠和最遠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錢。——(美)馬克·吐溫共產主義不僅表現在田地里和汗水橫流的工廠,它也表現在家庭里、飯桌旁,在親戚之間,在相互的關系上。
——(前蘇聯) 馬雅可夫斯基丑惡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兒女那樣可怕。——(英國)莎士比亞仁愛和打人都先自家中開始。
——鮑蒙特和弗萊徹慈善行及至親,但不應僅此為止。——富勒作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
——(美國)羅素。
二、關于孝敬父母的詩句
1,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出自清代黃景仁的《別老母》
白話文釋義: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所以把帷帳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邁的母親辭別,看到白發蒼蒼的老母不由淚下不停,眼淚也流干了。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凄慘地遠去,不禁令人興嘆: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2,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出自唐代:孟郊《游子吟》
白話文釋義: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3,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出自先秦:佚名《蓼莪》
白話文釋義:看那莪蒿長得高,卻非莪蒿是散蒿。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辛勞!
4,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出自春秋《禮記》
白話文釋義:孝順的行為可以分成三個等級:最高一等的是言語、行為和內心都能尊敬父母,其次一等是不打罵侮辱父母,對他們好,再下一等的是能給他們養老送終。當然連養老送終都做不到的就是不孝了。
5,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出自秦漢《孝經·圣治章第九》
白話文釋義:天地萬物之中,以人類最為尊貴。人類的行為,沒有比孝道更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沒有比敬重父親更重要的了。
三、求一句諺語或詩句,表達孝敬父母要從小事做起,有急用~
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蘇轍 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出自《勸報親恩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面帶歡.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 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四、關于孝敬父母的詩或詩句
古人二十四孝 http://* 作者:zbdl 發表于:2003-06-30 20:02:50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云英。
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云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
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云英找到父親的尸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并任命沈云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后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
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后來做了丞相K??僨辶????勻剩??吧舷露己蘢鵓此?K?囊桓鐾?牛?鈺?鍪貢囈??剩?蓋椎昧酥夭。
?綣?庋?肴ィ?薹ㄔ諫肀呤毯潁?鬧蟹淺1?礎H式苤?浪?耐純嘈那櫓?螅?卮俗嗲牖噬細吶殺鶉恕S幸惶烊式艸鐾庋彩櫻?局芯??猩健K?巧仙蕉ハ螄驢醋旁疲?運?乃媧鈾擔骸拔業那茲司妥≡詘自頻紫隆!迸腔擦撕芫茫?裁揮欣肴ィ??蛔*鞒雋慫記字?帷S惺?淘唬?nbsp;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
他的老師去世以后,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后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
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并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
愿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并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
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
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
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饑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
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
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后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
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里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
長大后,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
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
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
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里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
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于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于松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
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于想出一個辦法。
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 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
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并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有詩贊曰: 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二十四孝_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后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強盜把他母親劫走。
鮑出聞訊后,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于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
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后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
可。
五、關于孝敬父母的詩句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長幼有序。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
——《呂氏春秋》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莊子 禮者,斷長續短,損有余,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
——《孝經·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事親以敬,美過三牲。
——摯虞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內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蘇轍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李毓秀 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陳宏謀 侍于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周秉清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
——周秉清 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廬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老舍 母親是沒有什么東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
——費孝通 老年人猶如歷史和戲劇,可供我們生活的參考。——(古羅馬)西塞羅 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古羅馬)維吉爾 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
——(法)雨果 一個人如果使自己的母親傷心,無論他的地位多么顯赫,無論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個卑劣的人。——(意大利)亞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
——(法)拉法格 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隱藏他們的一切快樂、煩惱和恐懼。
——(英)培根 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蘇聯)高爾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高爾基 一個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傾倒了一座博物館。——高爾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
——(法)司湯達 老年,好比夜鶯,應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
——(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英)薩克雷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需要報答最美好的人,這就是母親。
——(前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們母親的膝上,我們獲得了我們的最高尚、最真誠和最遠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錢。——(美)馬克·吐溫 共產主義不僅表現在田地里和汗水橫流的工廠,它也表現在家庭里、飯桌旁,在親戚之間,在相互的關系上。
——(前蘇聯)馬雅可夫斯基 丑惡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兒女那樣可怕。——(英國)莎士比亞 仁愛和打人都先自家中開始。
——鮑蒙特和弗萊徹 慈善行及至親,但不應僅此為止。——富勒 作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
——(美國)羅素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慈善的價值在于它比任何別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賴。——羅素 家庭的基礎無疑是父母對其新生兒女具有特殊的情感。
——羅素 還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蘊藏著的情感更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貼心的朋友,是愛的太陽,它的光焰照耀、溫暖著凝聚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意向!——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使母親蒙羞。——所羅門 尊重他人的、有責任感的孩子,產生于愛和管教適當結合的家庭中。
——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要是聽不見她自己小羊的啼聲,她決不會回答一頭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亞 黃昏,你把清晨驅散的一切收集回來;羊群歸棚,孩子回到母親。
六、描寫孝心的詩句有哪些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
子欲養而親不待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慈母愛子,非為報也。
〖漢〗劉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 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
《勸孝歌》 母稱兒干臥,兒屎母濕眠。《勸孝歌》 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
《勸孝歌》 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勸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
《勸孝歌》 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唐〗韓愈 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沉芒寂夜臺。
《格言集錦》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 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 母親,人間第一親;母愛,人間第一情。
字嚴 世上惟一沒有被污染的愛——那便是母愛。字嚴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詩經》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 父之美德,兒之遺產。字嚴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格言對聯》 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唐〗韓愈 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唐〗王建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格言聯璧》 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
《格言聯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詩經》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 婦不順也。
〖南北朝〗顏之推 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 《格言聯璧》。
七、表達感恩母親的詩句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別老母》【清】黃仲則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3、《十五》【宋】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4、《歲末到家》【清】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5、《母別子》【唐】白居易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 關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
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
迎新棄舊未足悲,悲在君家留兩兒。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
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 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
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 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
但愿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于汝。 6、《慈母愛》【元】楊維楨 慈母愛,愛幼雛,趙家光義為皇儲。
龍行虎步狀日異,狗趨鷹附勢日殊。 膝下豈無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闥鬼靜燈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執董狐筆,孤兒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銀柱斧,禍在韓王金柜書。
7、《墨萱圖》【元】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云林,愧聽慧鳥語。
8、《誰氏子》【唐】韓愈 非癡非狂誰氏子,去入王屋稱道士。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婦年二十,載送還家哭穿市。 或云欲學吹鳳笙,所慕靈妃媲蕭史。
又云時俗輕尋常,力行險怪取貴仕。 神仙雖然有傳說,知者盡知其妄矣。
圣君賢相安可欺,乾死窮山竟何俟。 嗚呼余心誠豈弟,愿往教誨究終始。
罰一勸百政之經,不從而誅未晚耳。 誰其友親能哀憐,寫吾此詩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遲,下山疾。
百年三萬六千朝,夜里分將強半日。 有歌有舞須早為,昨日健于今日時。
人家見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無樂聲。
八、孝敬父母的古詩詞
慈母愛子,非為報也。
〖漢〗劉安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
《勸孝歌》母稱兒干臥,兒屎母濕眠。《勸孝歌》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
《勸孝歌》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勸孝歌》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
《勸孝歌》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唐〗韓愈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沉芒寂夜臺。
《格言集錦》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母親,人間第一親;母愛,人間第一情。
字嚴世上惟一沒有被污染的愛——那便是母愛。字嚴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詩經》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父之美德,兒之遺產。字嚴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格言對聯》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唐〗韓愈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唐〗王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格言聯璧》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
《格言聯璧》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詩經》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也。
〖南北朝〗顏之推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呂公著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
《格言聯璧》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費孝通慈母愛子,非為報也。
〖漢〗劉安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
《勸孝歌》母稱兒干臥,兒屎母濕眠。《勸孝歌》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
《勸孝歌》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勸孝歌》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
《勸孝歌》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唐〗韓愈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沉芒寂夜臺。
《格言集錦》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母親,人間第一親;母愛,人間第一情。
字嚴世上惟一沒有被污染的愛——那便是母愛。字嚴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詩經》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父之美德,兒之遺產。字嚴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格言對聯》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唐〗韓愈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唐〗王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格言聯璧》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
《格言聯璧》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詩經》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也。
〖南北朝〗顏之推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呂公著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
《格言聯璧》。
九、關于孝敬父母的詩句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注釋]
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詩歌的一種名稱。
2. 寸草:在這里象征子女。
3.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這里"心”字雙關。
[簡析]
這是一支親切誠摯的母愛頌歌。題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窮愁潦倒,直到五十歲才得到溧陽縣尉的卑微職位。此詩便是他居官溧陽時作。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女兒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女兒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后人的深刻印象。
一、關于孝順的詩句
關于孝順的詩句有以下這些: 1.尚憶先朝多樂事,孝皇曾為兩宮開。
——明·王守仁《元夕二首》 譯文:此時余姚家里的廳堂上燈火通明兄第們都來了,父母也一定思念我獨自一人在遙遠的地方。 2.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
——唐·韋元甫《木蘭歌》 譯文:世上哪有這樣的臣子,能有木蘭這樣的氣節情操,忠孝兩全,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夠泯滅? 3.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宋·文天祥《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 譯文:做兒子的能死節于孝,做臣子的能死節于忠,那就是死得其所。
4.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唐·韋應物《送楊氏女》 譯文:望你孝敬長輩遵守婦道,儀容舉止都要符合潮流。
5.舉孝廉,父別居。——漢·佚名《桓靈時童謠》 譯文:向朝廷舉薦的品德高尚因孝順而聞名的人,真實的情況是父母長輩被趕出家門,無所依靠。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形容孝順父母的古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