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余秋雨【散文】雨荷 全文
余秋雨【散文】雨荷
有一次,雨中走過荷池,一塘的綠云綿延,獨有一朵半開的紅蓮挺然其間。
我一時為之驚愕駐足,那樣似開不開,欲語不語,將紅未紅,待香未香的一株紅蓮!
漫天的雨紛然而又廣漠,廣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這樣一株紅蓮!像一堆即將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傾潑的顏色!我立在池畔,雖不欲撈月,也幾成失足。
生命也如一場雨嗎?你曾無知地在其間雀躍,你曾癡迷地在其間沉吟--但更多的時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濕,那些無奈與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蓮花,在雨中怎樣地唯我而又忘我!當沒有陽光的時候,它自己便是陽光;當沒有歡樂的時候,它自己便是歡樂!一株蓮花里有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綠,一池無聲的歌,在鄉間不惹眼的路邊--豈只有哲學書中才有真理?豈只有研究院中才答案?一筆簡單的雨荷可繪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葉支撐了多少世紀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則長長的雨季何患?
二、寫雪的散文詩
荷花【采蓮曲】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荷花】 清。
石濤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愛蓮說】宋·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繁。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雨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春曉孟浩然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初春小雨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雪 祖詠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春雪】 劉方平飛雪帶春風,徘徊亂繞空。 君看似花處,偏在洛城東。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風【風】李嶠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山《江上望皖公山》 李白 奇峰出奇云。
秀木含秀氣。 清晏皖公山。
口絕稱人意。 獨游滄江上。
終日淡無味。 但愛茲嶺高。
何由討靈異。 默然遙相許。
欲往心莫遂。 待吾還丹成。
投跡歸此地。 《詠江郎山》 辛棄疾三峰一一青如削, 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相扶無依傍, 撐持天地與人看。 《題天柱峰》 白居易太微星斗拱瓊臺,圣祖琳宮鎮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云雷。 玉光白橘相爭秀,金翠佳蓮蕊斗開。
時訪左慈高隱處,紫清仙鶴認巢來。
三、雨荷 第四段 張曉風 句子賞析
一米陽光,一杯芳茗,一本小書,靜靜地品味。
你是隔了塵世女子,躲在氤氳繚繞的水鄉,耳際泉水叮咚,如沐春風。 這樣的時候適合想:或季節的感思,或以前的故事,或佳人的傳奇。
漸漸,思緒流淌,一程又一程。拿來一筆,把這些清麗的心情涂抹,就是一篇純美的散文。
友人氣憤地說:“這樣的頂多是小女人的散文,沒有半點氣勢。”我竊笑,小女人的文字怎么了,如果把它寫得雋永秀麗,也是一抹亮麗的風景。
散文,有各式各樣的好,巴金的散文是哲思的,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知識的,小女人的散文就是用一份獨到的心情品出來的。 散文,有時真的只要有一份心情,一舒卷,就成文。
但,現在文壇上的作家,大多數是在小說或詩歌上有了一定的成就之后,才去寫散文。讀散文,像是在跟著作者過日子,日子的色彩就是作者的悲喜。
一個作家,一生幾乎就寫散文,那她肯定成“精”。我在此岸,泅渡散文的彼岸。
途中,我不斷退縮,或藏在塵世的背面,或在別的文體里高歌。只是,在心平氣和,平淡的日子里,還是選擇散文。
她,在那座結滿鄉愁的島上,用文字,將“散文”打扮地漂漂亮亮。 張曉風,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于浙江金華,1949年抵臺北,畢業于東吳大學中文系。
現在臺灣著名女作家,也是是臺灣十大散文家之一。代表作:《紅地毯的那一端》,《從你那美麗的流域》,《玉想》,《秋千上的女子》等。
有人評價她的散文說:“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 她說:“散文是一種透明如水晶的文體,你自己無所遁形,至今仍不知如何面對把我讀得清清楚楚的讀者。”
我說:“我是你的讀者,一直。你的文章我一遍一遍的讀,每次都被里面氤氳著的氛圍打動,或古典,或字眼,或筆法。
只是,我還沒有把你讀得清清楚楚,因為,我還沒能達到你的彼岸。” 她的文章里,大都寫得是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感想。
里面,總有許多相似的心緒,一一品,品出了各種女子獨特的氣質。如退稿,她說:“退稿的災難只是滴水一粒塵的災難,人生的災難才叫排山倒海呢!”我也坦然地面對的自己的文字,不管是是被刻成鉛字,還或被編輯退稿,憑著一份喜歡,孜孜不卷。
如有人對我說,中文系出生的人是不可能在文字上有什么成就。在彷徨的時候,她又告訴我說,如果我自己肯去了解,其間有難以言表的美麗,《論語》,可以讓我低徊之致;史書,行行間都有驚嘆號。
世界上既無一本書能教人完全寫作,也無一本書完全于寫作無益。人生,都需要一些鼓舞,需要在自己遇到障礙的時候,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讓自己長大。
還有,她寫文字僅僅是因為她有“想試一下的沖動”,我因為也有那么一些小小的沖動,就寫了那么多關于自己心靈上的文字。 一直,就喜歡那些可以把古典信手拈來的作家。
在他們的筆下,古典不在是在泛黃的紙堆里淹沒,而是活靈活現地走了出來。如果是女作家,我認為她一定是著一席古衫,身上泛著宋詞的馨香,款款而來。
張曉風應該就是那樣的一位。也許因為她的知識,也許是她有著一份敏感的心靈,把古典的花朵一一摘來,成文中花小小的一瓣馨香。
在《秋千上的女子》里,她引用了古詩里好多帶“秋千”的詩句:“秋千外,綠水橋平”,“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想得那人垂手立,嬌羞不敢上秋千”……僅僅是一句“秋千外,綠水橋平”,我也寫我的《秋千外》;僅僅是她說“我向來覺得少游的詞最適合年輕人讀,淡淡的哀傷,悵悵的感喟,不需要什么理由就可以愁起來的愁或者未經規劃便深深墮落的情劫”,我就花了好多個的午后,靜靜地讀秦觀的詩詞。我又認識好多“愁”的字眼,寫了關于自己“愁”的文字。
還有,她的文字,還會用古代耳熟能詳的事跡闡發現實生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就因為走了那一步,文章就可以更容易打動讀者。
《不朽的失眠》中,她寫的是張繼落榜的事。作者根據自己獨有的體會,把當時張繼在小舟上未知前路的心情寫得活靈活現。
當時的月亮,漁火,鐘聲一一從古書中復活,《楓橋夜泊》的詩句也鏗鏘響起。如果那時一個高考落榜生看到了這樣的文字,他的斗志也許就會昂揚,會更好地去面對人生的各種各樣的事情。
在《卓文君和她的一枚銅錢》,她把那首《白頭吟》,吟出了另一番味道。兩個的愛情,在人生即將遲暮的時候,又會是怎樣?像這樣的文章,就觸動的時間的弦,把一場愛情寫得更加富有生活意味。
每個人的愛恨情愁,在生命的最后,剩下也許只是記憶而已,其它的一切早已淡去。 她的語言,是成熟的。
她擁有的不僅是自己的風格,還有就是大膽奇特而又貼近的想象。她在《常常,我會想起那座山》,中,把紛至沓來的群山比作花瓣,水上的自己比作花蕊;在《也是水媚》,因為報紙分好的類,看起來像一垛垛的砌磚,她仿佛就成了俯首著古墻而望的人,看到了高棉,看到了越南,看到了孟加拉,也看到了自己的故鄉。
如果一個作家連比喻也獨具特色,那樣的作家就真的成“家”了。我們在學一些作家文字的時候,不僅僅要看她們怎么寫,還要看是他為什么會寫這樣的事情,又通過怎樣的思緒轉化,寫出了獨具特色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