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 律 學佛有感
以下解釋只是字面和本人膚淺的理解,僅供參考:
娑婆做客渡因緣(來到人間好比做客,很多事情都要機緣的牽引,也暗指隨緣渡眾.)
苦辣酸甜繞身邊.(快樂與痛苦是無法避免的,縈繞身邊,如果是無法避免就無須太看重,要淡然.)
情仇愛恨方為夢.(情仇愛恨如夢一般,醒來就沒有了,就是說很多事情當你領悟的時候會發現之前所為很幼稚.)
富貴虛榮水中天.(富貴榮華像水中的天空一樣,很虛幻,只是幻影,況且富貴會帶來人的很多欲望.)
貪嗔傲慢迷本性.(當煩惱生起的時候本心很容易被迷失,埋沒.這個時候是不冷靜的,要控制心念.)
看破隨緣體胸寬.(當你可以體會什么是隨緣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多東西不再執著.<;至于什么是隨緣有機會我們可以探討>)
慈悲勿愧呈慧命.(不要愧對佛陀的慈悲,珍惜慧命,也就是你的慈悲心,追求信仰的心)
快樂和諧得心安.(佛陀的教誨可以帶給我們很多和諧快樂,讓我們長住在安心的狀態)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學習,依止的意思,向大愿慈悲的西方阿彌陀佛頂禮)
二、尋佛教經典語錄,越多越好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經典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經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八: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九: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十: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經典十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佛曰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二、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三、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五、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八、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九、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十、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十二、你隨時要認命,因為你是人。
十三、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十四、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十五、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十七、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時候放下,什么時候就沒有煩惱。 二一、內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 二四、業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 二五、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二六、當你知道迷惑時,并不可憐, 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惡法,本是虛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虛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么? 三一、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么都不順。當你學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順。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
三五、醫生難醫命終之人,佛陀難渡無緣的眾生。 三六、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三八、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
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四二、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
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四三、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時,都會說出同一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凄涼啊! 四五、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舍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
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四六、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創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傾聽別人怎么說,不要急著表達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樣的瓶子,你為什么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么要充滿著煩惱呢? 五一、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五二、這個世間只有圓滑,沒有圓滿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樂于寂寞。
五四、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睜得那么大,我且問你,百年以后,那一樣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災禍橫生,多看看橫死在你刀下的。
三、有沒有好的佛學經典,道學經典的講的是人生感悟,等等的句子和書籍
佛經經典名句——十句佛經經典名句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百句佛經經典名句佛曰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二、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三、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
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五、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六、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七、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八、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九、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十、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十一、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十二、你隨時要認命,因為你是人。十三、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十四、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十五、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
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十六、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十七、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后悔。十八、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后悔的地方上。二十、你什么時候放下,什么時候就沒有煩惱。
二一、內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二二、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
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二三、你每天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二四、業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
二五、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二六、當你知道迷惑時,并不可憐, 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
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二九、一切惡法,本是虛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
一切善法,也是虛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三十、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么?三一、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么都不順。
當你學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順。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
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
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三三、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 三五、醫生難醫命終之人,佛陀難渡無緣的眾生。
三六、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三八、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四二、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四三、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時,都會說出同一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凄涼啊! 四五、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舍的。
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四六、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創造機會的人是勇者。
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傾聽別人怎么說,不要急著表達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樣的瓶子,你為什么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么要充滿著煩惱呢? 五一、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
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五二、這個世間只有圓滑,沒有圓滿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樂于寂寞。 五四、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
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睜得那么大,我且問你,百年以后,那一樣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災禍橫生,多看看橫死。
四、對佛學的感悟
對佛經名句的感悟
作者 黃必增
近年來,筆者對佛教理論進行了一些簡單的學習,從中得到了許多啟發,其中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一佛經句子有所感悟,現在跟大家交流一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一佛經句子,相信大家都有聽說過吧,可能大家對這一經句的理解各有千秋,其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原來四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簡單的說“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空”是產生現象的多種因素和緣由,是事物的本質。比如說,一篇文章要呈現在讀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紙筆,及傳媒工具,不能單獨成立,說白了,文章這種表象就是“色”,而產生這種“色”的因緣,諸如人的思想、紙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寫文章,或沒有紙筆等這種“空”,便不會產生文章這種“色”。
我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一佛經句子中明白了“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人生道理。“有”與“無”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比如:做工一族,在有工做的時候,就要想到無工做的時候(有即是無),這樣,他們就會節約經濟開支,注意積存資金,一旦真的無工做的時候,他們還有積存資金可用(無即是有)。這就要求人們要有憂患意識,要珍惜工作機會,要學會科學理財,這樣才能更好地避免家庭經濟危機的發生。同樣的道理,學生在學校學習中,平時有老師解題、指導,有課本可學習,有資料可查閱,這個時侯就要想到考試時,沒有老師輔導、沒有課本可看、沒有資料可查(有即是無)。學生就應該好好珍惜寶貴學習時光,勤于積累文化知識,煉就過硬科學本領,到考試時,在沒有老師幫助、課本、資料的情況下,也能應付自如,做出答案來(無即是有),考出好成績。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強調了人們要珍惜擁有的一切,好好把握機會,規劃未來,開創人生美好明天,這就是我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佛經的感悟。
(寫于2009年11月16日)
永遠不可以輕視的四種事物
波斯匿王對眼前的年輕人自稱證得最高的智慧,而且被世人頂禮恭稱為“世尊”,感到非常迷惑,他忍不住問道:“世尊!聽說您已證悟了最高的道,無上的正等正覺,這是真的嗎?”
“大王!是的,如果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可以說已經證悟最高的道,那個人就是我。”佛陀肯定地答復。但是國王還是不肯相信眼前的白臉青年已經得道,他繼續問道:“但是,世尊!在這個世界上,被人尊敬為師,有許多跟隨的弟子,非常聞名的沙門和婆羅門也不少,像富蘭那迦葉、未伽梨瞿舍羅、尼乾陀若提子等等,都是修行有名望的老師。可是,當被問及是不是悟得最高的道,他們也不敢很肯定地回答。像您這么年輕,出家的日子很短,怎么敢說悟到最高的道呢?”
這時,青年的佛陀回答道:“大王!不要以為小的事物就輕視它。在這個世界上,有四種事物不可以小而輕視的:不可以因為國王年紀小就予以輕視;不可以因為蛇小就予以輕視;不可以因為火小就予以輕視;不可以因為比丘年輕就予以輕視。”
波斯匿王聽了,很欽佩佛陀的智慧,進而聆聽佛的教化,終于皈依了三十七歲的佛陀,成為佛的弟子。
佛陀的說法是多么有智慧!年輕的國王與老年的國王同樣有威權,小蛇的毒液和大蛇是完全相同的,小火和大火并無區別,當然,修行人的證道也不能以時間的長短或年紀的大小來區分。因為這樣,佛陀才留下一個“不輕未學”的偉大教化,不要輕視那些未學的人、年輕的人,因為他一轉身、一起念,燃點了累世的智慧,往往能超越那些長久修行的人。
這個教化是容易理解的,一個人睡眠需要八小時,但醒來往往是一秒鐘的時間;同樣的,如果我們相依三世,一個人睡了千百年,醒來也只需要一秒鐘,沒有睡一百年的人,需要一百年才能醒來的道理。推衍起來,常說的“頓悟”正是那睡醒的一秒鐘。
這樣看來“頓悟”是可信的,“無量劫攝于一念”是可信的,“一念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可信的!
只不過佛陀所說的小不是表相的,經典上不是說每一微塵里都有佛的凈土嗎,只有空瓶子才能裝水,而也只有空瓶子裝滿虛空,不管拿到何處,打開瓶塞,都能和任何地方的虛空相應。
自認為小一點、空一點,是修行者對待自己的態度;但永遠不因別人小、別人空而輕視,則是修行人對待別人的風格!
五、佛學經典參悟生命、人生的句子
諸法無常,諸法無我.何其自信,本自清靜,何其自信,本自具足,何其自信.能生萬法,何其自信.本無生滅!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您自己可多聽靜空法師光碟,書籍,有很多.但如果要看,但一定不要看別人毀謗靜空發師的.佛法中,開悟明理者,定無見取見.邊見.更加絕無對立.再者.信為佛法學習中的基礎.所以,非禮勿看,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行者也, 一年多后 附錄:佛說八大人覺經為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愿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盤岸。
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推薦每天做為早晚功課念誦)。
六、說說大家學佛是感悟了哪些話,才放下仇恨的
阿彌陀佛!師兄,佛的千經萬論,都是令我們明理,而放下一切執著的。貪、嗔、癡就是首先要放下的執著。不過,對于我們凡夫而言,明理需要一個過程,真正的深入法理,看破一切萬法虛妄,從而放下貪嗔癡,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在下覺得,放下嗔恨,有一個比較有效的觀照方法,可以供養給師兄,供師兄借鑒:
我們佛弟子都能相信佛所說的,貪、嗔、癡三毒的道理。嗔為三毒之一。佛形容嗔恨如同毒藥一樣,一點都不過份,非常形象。
想想看,我們多少人,嗔恨上來的時候,筋脈噴張,氣血上涌,臉色發紅甚至發紫,我們甚至能感受到周身的血液都有嗔火在燃燒。這樣的嗔火地大大地傷害我們的色身,有許許多多的疾病會在一念之間因嗔怒怨恨而暴發。也有許許多多的疾病在嗔怒怨恨中,逐漸地積累,隱藏著,有朝一日也會暴發。
何況,人在嗔怒之時,會做出非常沖動的事,傷害他人,傷害自己。被嗔怨仇恨飽漲的人,是失去理智的,往往事后會百般后悔。但是為時已晚!
我們若能深明這個道理,嗔恨是毒,它最先毒害的是我們自己。然后通過我們自己再去毒害他人。可以說是一種毒一個而輔射無量的劇毒。更不要說,未來無量劫地獄的嗔業果報了!當我們嗔恨心生起之時,多多觀照,我要這樣用嗔毒來毒自己嗎?這樣,是不是很傻?慢慢,嗔心就會逐漸減小,甚至消失!
七、《學佛心得》一首,請指教
看了樓主發的幾個帖子,想起點事情: 不久前去清靜正法寺廟小住,見幾個新剃度的小沙彌忙來忙去,時而嬉笑打鬧,情緒上來了,執著得緊。
老師父們雖修證功夫了得,但對新發心的后輩寬容得很,也不急著教他們佛學般若義理,只是教他們灑掃念誦燒柴備餐。 有一個因緣使我問他們有沒有讀過六祖壇經、法華經?他們說師父現在還不讓讀。
我很奇怪問為啥,他們回答:“師父說怕一上來就把心弄得太空了,反而障道。所以現在只讓他們干活、拜佛、念佛除習性。”
這件事讓我頗有感觸。現代人條件好,很容易結遇到各種佛典經論。
但這些經論是否對我們自身的根器,就不好說了。若是六祖再來的根機,自不在話下。
若非此,當知那些講般若、空性、第一義諦實相的經文,本來都是先賢經無量劫的求索、梵行,由實修體證獲得的上妙法味。釋迦佛傳法時,于多數人間弟子都是先因根器從不凈觀等教法入手,并不是一上來就直接講實諦。
而很多現代人不解因緣,講實諦的書直接拿來一讀,哇,就覺得自己通佛法了,甚至憑淺悟而于高處說法,珠璣之語頗似古德。 當然這也是一種值得贊嘆的大福報,但不得不察此中暗藏的危機。
直心是道,末學的話可能有點重,也許樓主是個有解有行明心見性的大修行,欲心已滅,自不會怪罪。若是如此,當受末學頂禮,亦以此自警警他。
末學且用早前為一友所作的偈子相復,不算學佛心得,僅是一點淺見,聊博樓主一笑,望共勉: 一念普被十法界 三途九有悉蒙聞 人我不二何受用 善集念力換乾坤 心離諸相初清凈 觀照因緣知性根 轉得順逆謂方便 愿及眾生慈悲真 四無量心普回向 亦解善惡及時辰 緣深緣淺法有異 佛祖先度身邊人 文字般若達理義 體證不二法逾深 善觀善導巧行愿 眾生成道我亦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