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多開頭的詩句有哪些
多祝多男多壽,長愿長安長樂,劍履玉宸前。 出自:《水調歌頭》 年代:宋 作者: 吳叔虎
愛琴愛酒愛詩客,多賤多窮多苦辛。《詩酒琴人,例多薄命,予酷好三事,雅當此科》 白居易
多黍多稌多麻蔬,沄沄萬畝碁局如。 出自:《龍子祠農人享神》 年代:宋 作者: 王士元
多愁多感多傷壽,且酌深杯看月圓。 出自:《漫興(十首)》 年代:明 作者: 唐寅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出自:《自遣》 年代:唐 作者: 羅隱
多蓄多藏豈足論,有誰還議濟王孫。 出自:《錢》 年代:唐 作者: 徐寅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尊酒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 《采桑子》 宋 蘇軾
多病多愁心自知,行年未老發先衰。 出自:《嘆發落》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五度龍門點額回,卻緣多藝復多才。 出自:《醉別程秀才》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二、多字開頭的成語
多才多藝亦作“多材多藝”。
亦作“多藝多才”。亦作“多能多藝”。
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藝多材多藝見“多才多藝”多財善賈見“多錢善賈”多藏厚亡謂聚斂越多,則喪失越大。語出《老子》:“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王弼注:“甚愛不與物通,多藏不與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眾,為物所病,故大費厚亡也。”多愁多病亦作“多愁善病”。
時常憂愁,體弱多病。舊時多用以形容才子佳人的嬌弱狀態多愁善病見“多愁多病”多愁善感常發愁,易傷感。
常形容人感情脆弱多此一舉做不必要的、多余的事情多端寡要頭緒甚多而不知擇要行事多多益辦見“多多益善”多多益善亦作“多多益辦”。越多越好。
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多方百計想盡或用盡種種方法、計謀多故之秋謂多事故多患難的時期多見廣識見聞多,知識廣多歷年稔謂歷時久長多歷年所謂歷時久遠多謀善斷能多方謀劃而又善于決斷多謀善慮富于智謀,又善于思考多難興邦謂國家多遭患難,可以促使內部團結,因而興盛起來。語出《左傳·昭公四年》:“鄰國之難,不可虞也。
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多能多藝見“多才多藝”多歧亡羊《列子·說符》:“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后以“多歧亡羊”比喻因情況復雜多變而迷失方向,誤入歧途。引申為泛而不專,終無所成多錢善賈亦作“多財善賈”。
謂錢多好作買賣。比喻具備充分條件,則事容易辦成多情多感見“多情善感”多情多義重情誼多情善感亦作“多情多感”。
重感情,易傷感多事之秋多事故、多患難的時期多收并畜謂一律收羅藏蓄多兇少吉兇害多,吉利少多言多語謂不該說而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亦作“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謂少管事、少攬事可少風險、少麻煩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藝多才見“多才多藝”多魚之漏《左傳·僖公二年》:“齊寺人貂始漏師於多魚。”
杜預注:“多魚,地名……《傳》言貂於此始擅貴寵,漏泄桓公軍事,為齊亂張本。”后以“多魚之漏”指泄漏軍事機密多災多難謂災難深重多嘴多舌猶饒舌。
不該說而說多嘴獻淺謂胡亂說些沒見識、不起好作用的話。
三、我字開頭的詩句
我有握中璧,雙飛席上珍。—— 唐· 李隆基《左丞相說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
我家柱石衰,憂來學丘禱。—— 唐· 李昂《上巳日賜裴度》
我家帝子傳王業,積善終期四海同。—— 唐· 徐氏《和題丹景山至德寺》
我憑闌干日向西。—— 唐· 李煜《送鄧王二十弟從益牧宣城》
我懷滄洲想,懿爾白云吟。—— 唐· 徐彥伯《和李適答宋十一入崖口五渡見贈》
我粢既絜,我醴既澄。—— 唐· 薛稷《郊廟歌辭?儀坤廟樂章?昭升》
我今與子非一身,安得死生不相棄。—— 唐· 張籍《各東西》
我無耒與網,安得充廩廚。—— 唐· 張籍《野居》
我去秦城中,子留汴水湄。—— 唐· 張籍《別段生》
我初有章句,相合者唯君。—— 唐· 張籍《哭于鵠》
我思攜手人,逍遙任心腹。—— 唐· 張籍《懷友》
我念出游時,勿吟康樂文。—— 唐· 張籍《獻從兄》
我有辭鄉劍,玉鋒堪截云。—— 唐· 李賀《琴曲歌辭?走馬引》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元代·高明《琵琶記》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譚嗣同《獄中題壁》
四、是 字開頭的詩句
是離愁 —— 五代 · 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是非成敗轉頭空 —— 明 · 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是氣所磅礴 —— 宋 · 文天祥《正氣歌》是殆有養致然爾 —— 宋 · 文天祥《正氣歌》是處紅衰翠減 —— 宋 · 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是以見放 —— 先秦 · 佚名《漁父》【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煜 【作品】:相見歡 【內容】: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1]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2]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3] 【注釋】:[1]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2]離愁:指去國之愁.[3]別是一般:亦做“別是一番”,另有一種之意.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或寫愁之長,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1、“無言獨上西樓”:“無言”,無盡思緒,無可傾訴;“獨上西樓”:登高問月,無人傾訴、心境落寞的行為觀照;“月如鉤”: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圓必缺,載荷著人生的無常之悲.2、“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種著梧桐樹的寂靜庭院為秋色籠罩(梧桐,古有“梧桐樹,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樹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訊隔絕杳無;“清秋”:背景,為通篇充溢的“離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畫了一幅意境朦朧、浸染著哀愁的圖畫.3、“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表現了心宇深處深深的寂寞、萬般的無奈和無法排遣的離愁.4、“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別是一般滋味”指離愁,即“離愁在心頭”之意.如果說前文還用“剪”和“理”的動作對離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則將離愁寫得無可形狀、無以陳述,為更深一層的寫法。
【原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注釋】 淘盡:蕩滌一空。漁樵:漁父和樵夫。
渚:水中的的小塊陸地。【鑒賞】 這是楊慎所做《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后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其放在卷首。
詞的開首兩句令人想到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歷史的進程,用后浪推前浪來比喻英雄叱咤風云的豐功偉績。然而這一切終將被歷史的長河帶走。
“是非成敗轉頭空”是對上兩句歷史現象的總結, 從中也可看出作者曠達超脫的人生 觀。“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和夕陽象征著自然界和宇宙的亙古悠長,盡管歷代興亡盛哀、循環往復,但青山和夕陽都不會隨之改變,一種人生易逝的悲傷感悄然而生。
下片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白發漁樵的形象,任它驚駭濤浪、是非成敗,他只著意于春風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談笑間,固守一份寧靜與淡泊。而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漁樵,而是通曉古今的高士,就更見他淡泊超脫的襟懷,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全詞似懷古,似物志。開篇從大處落筆,切入歷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語中富哲理、意境深邃。
下片則具體刻畫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環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從而表現出一種大徹大悟的歷史觀和人生觀。此句甚為豪邁、悲壯,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獨感,又含高山隱士對名利的澹泊、輕視。
臨江豪邁的英世偉業的消逝,像滾滾長江一樣,洶涌東逝,不可拒,空留偉業。而我認為此句比起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更有悲壯和凄婉之情。
盡管當初英雄們意氣風發,春風。
五、多字開頭的成語有哪些
多多益善、
多愁善感、
多行不義必自斃、
多事之秋、
多難興邦、
多快好省、
多才多藝、
多此一舉、
多如牛毛、
多歧亡羊、
多管閑事、
多財善賈、
多聞闕疑、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多言數窮、
多謀善斷、
多災多難、
多言或中、
多許少與、
多文為富、
多錢善賈、
多嘴多舌、
多藏厚亡、
多言多語、
多謀少斷、
多情善感、
多端寡要、
多材多藝、
多情多義~~~~~~~~~~~~~~
六、以“全”字開頭的詩句有哪些
唐柳宗元《小石潭記》: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清黃景仁《都門秋思》:全家都在風聲里,九月衣裳未剪裁。五劇車聲隱若雷,北邙惟見冢千堆。夕陽勸客登樓去,山色將秋繞郭來。寒甚更無修竹倚,愁多思買白楊栽。
唐李賀《舞曲歌辭》:全勝漢武錦樓上, 曉望晴寒飲花露。吳娥聲絕天,空云閑裴回。門外滿車馬,亦須生綠苔。 尊有烏程酒,勸君千萬壽。
唐李白《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二首》:全勝若耶好,莫道此行難。潮水還歸海,流人卻到吳。相逢問愁苦,淚盡日南珠。聞說金華渡,東連五百灘。猿嘯千溪合,松風五月寒他年一攜手,搖艇入新安。
唐張籍《舊宮人》:全家沒蕃地,無處問鄉程。歌舞梁州女,歸時白發生。 宮錦不傳樣,御香空記名。一身難自說,愁逐路人行。
1.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杰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2. 黃景仁(1749~1783),清代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后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詩負盛名,為“毗陵七子”之一。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凄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著有《兩當軒全集》。
3.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4.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