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說賈至《春思》后兩句無理而妙
詩的第三句“東風不為吹愁去”,不說自己愁重難遣,而怨東風冷漠無情,不為遣愁。
這在詩思上深一層、曲一層,使詩句有避平見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長”,不說因愁悶而百無聊奈,產生度日如年之感,卻反過來說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長,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詞就更有深意。
出自《春思二首-其一》是唐代詩人賈至的詩作品。原文: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
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譯文: 春天青草叢生,綠柳抽芽,桃花掛在枝頭叢叢點綴,李子花的香味飄得遠遠都是。
(但是在這樣生機盎然的春天),春風依然不能為我吹散煩惱憂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這春天一直滋長。
二、如何理解李白的閨怨詩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 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 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 何事入羅幃? 李白詩鑒賞 這是一首表現思婦心理的詩。
所謂“春”思,一來實指春季,二則喻愛情。 開頭兩句:“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可以視作“興”。
起興一般應就眼前景物,這兩句卻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的春天景物起興,頗為別致。“燕草如碧絲”,是思婦的懸想;“秦桑低綠枝”,才是思婦所目睹。
把想象中的遠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畫面上,并且都從思婦一邊寫出,從邏輯上說,似乎有點悖情理,但從“寫情”的角度來看,卻是可通的。 試想:仲春時節,桑葉繁茂,獨處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歸來;她根據自己往昔與丈夫的恩愛相處和對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遠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見到碧絲般的春草,也必然會萌生思歸的愿望。
見春草而思歸,語出《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辭》語,渾成自然,不著痕跡。 詩人深刻地把握了思婦復雜的感情活動,用兩處春光,興兩地相思,把想象與懷憶同眼前實景融合起來,據實構虛,造成詩的妙境。
不僅起到了一般興句所起的烘托感情氣氛的作用,而且還把思婦對于丈夫的真摯感情和他們夫妻之間心心相印的親密關系表現出來了,這是一般的興句所不易做到的。 另外,這兩句還運用了諧聲雙關。
“絲”諧“思”,“枝”諧“知”,這恰和下文思歸與“斷腸”相關合,增強了詩句的美與含蓄美。 三四兩句直承興句的理路而來,因此仍從兩地著筆:“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丈夫春日思歸,足慰離人愁腸。按理說,詩中的女主人公應當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斷腸”承之,這又似乎違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聯系上面的興句細細體會,就會發現,這樣寫使表現思婦的感情又進了一層。
元代蕭士?注李白集曾加以評述道:“燕北地寒,生草遲。 當秦地柔桑低綠之時,燕草方生,興其夫方萌懷歸之志,猶燕草之方生。
妾則思君之久,猶秦桑之已低綠也。”這一評述,揭示了興句與所詠之詞之間的微妙的關系。
詩中看似不合理之處,正是感情最為濃密所在。 女主人公的可貴之處在于闊別而情愈深,詩的最后兩句是:“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詩人抓住了思婦在春風吹入閨房,掀動羅帳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動,表現了她忠貞不移的高尚情操。
誠如蕭士?所說: “末句比喻此心貞潔,非外物所能動”。從藝術上說,這兩句讓多情的思婦對著無情的春風發話,又仿佛是無理的,但用來表現獨守春閨的特定環境中的思婦的情態,又使人感到真實可信。
春風撩人,春思纏綿,申斥春風,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結,恰到好處。
子夜吳歌 李白 秋歌 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 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 良人罷遠征? 冬歌 明朝驛使發, 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針冷, 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 幾日到臨洮? 李白詩鑒賞 詩題又作《子夜四時歌》,共四首,寫春夏秋冬四時。這里所選是第三、四首。
六朝樂府《清商曲·吳聲歌曲》即有《子夜四時歌》,因屬吳聲曲,故又稱《子夜吳歌》。 此體原為四句,內容多寫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詩人的獨造,而用以寫思念征夫的情緒更具有時代之新意。
先說《秋歌》。“長安一片月”,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秋月揚明輝”的季節特點。
而見月懷人乃古典詩歌習見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故寫月亦有興義。 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制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
明朗的月夜,長安城沉浸在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于思婦又撩起思婦多少愁緒“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語自然而得詠嘆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
著“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里,秋月秋聲與秋風構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儼在,“玉關情”自濃。
無怪乎王夫之嘆道:“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大白拾得。”(《唐詩評選》)此情之濃,不可遏止,引出末二句直表思婦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有人責難道:“余竊謂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覺渾含無盡。
”(田同之《西圃詩說》)其實未必然。”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
而從內容上看,正如沈德潛指出:“本閨情語而忽冀罷征”(《說詩??語》),這兩句的直抒胸臆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過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可以說,《秋歌》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冬歌》則全然不同,不寫景而寫人敘事,通過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現思念征夫的感情。時間是傳送征衣的驛使即將出發的前夜,大大增強了此詩的情節性和戲劇性。
一個“趕”字,不曾明寫,但從“明朝驛使發”的消息,讀者從詩中處處看到這個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緊張勞作的情景。 關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縫”等等具體過程,詩人有所取舍,只寫抽針把剪的感覺,突出一個“冷”字。
素手抽針已覺。
三、含有春字的詩句
一、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譯文: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旦》。
二、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望》。
三、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譯文:這年的時光什么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
出自五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四、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譯文:風風雨雨把春天送走了,漫天飛雪又把春天迎來。
出自近代**的《卜算子·詠梅》。
五、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譯文: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
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
四、整理春風,雨,花,的詩,各5句,包括出自,作者
關于春風的詩句:
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宋·王安石《元日》
2.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王之渙《涼州詞》
3.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4.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5.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6.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孟浩然《詠柳》
7.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唐·李白《春思》
關于雨的詩句:
1.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
2.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
3.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
4.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
5.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唐?韋應物)
6.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7.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南唐·和尚志安《絕句》
關于花的詩句:
1. 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過故人莊》)
2.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李白:《月下獨酌》)
3.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4.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5. 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6.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7.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