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屏"的詩句
浣溪沙 秦觀 漠漠輕寒上小樓 曉陰無賴似窮秋 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 無邊絲雨細如愁 寶簾閑掛小銀鉤 浣溪沙(陳與義) 離杭日,梁仲謀惠酒,極清而美。
七月十二日晚臥小閣,已而月上,獨酌數杯 送了棲鴉復暮鐘。 欄干生影曲屏東。
臥著孤鶴駕天風。 起舞一等明月下,秋空如水酒如空。
滴仙已去與準同。 如夢令(范成大) 罨畫屏中客住。
水色山光無數。 斜日滿江聲,何處撐來小渡。
休去。 休去。
驚散一洲鷗鷺。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李白)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杜甫) 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
長恨歌(白居易)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
二、有關屏的詩句
古代的屏風(汪萊茵)屏風歷來是我國室內的主要器具之一。
古代稱之為“(yǐ)”,亦寫作“依”,即設在戶牖之間的屏風。《辭海》上載有“黼(fǔ)”“斧”“斧依”,都是一個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風,因上有斧形花紋,故名。
我國古代建筑大都是土木結構的院落形式,不如今世鋼筋水泥房屋那么嚴緊。為了擋風,古人開始制造屏風這種家具。
除了擋風之外,屏風還是建筑物中可以移動的精巧斷隔,有的在床后安置屏風,亦作倚靠或掛置什物之用。后漢李尤的《屏風銘》有這樣一段:“舍則潛避,用則設張。
立必端直,處必廉方。雍閼風邪,霧露是抗。
奉上蔽下,不失其常。”它正確地道出了屏風的特征和功用。
紫禁城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正中的寶座上,設有雕龍髹金大椅,椅后擺著雕龍髹金屏風。這樣陳設,不僅可以御風,又能增加御座的莊重肅穆氣氛。
由于屏風常擺設在室內明顯的位置上,人們在屏風本身的美化和裝飾上下過許多功夫,因此它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傳統的具有實用價值的著名手工藝品之一。屏風有插屏和圍屏之分。
插屏多是單扇的,圍屏則由多扇組成,少則二扇,多則十二扇,能隨意折疊,可寬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風,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為骨,蒙上絲織品作為屏面,用石、陶或金屬等其他材料做柱基。
屏面飾以各種彩繪,或鑲嵌不同題材的圖畫,也有全素的屏風。帝王貴族們使用的屏風,用材尤其珍貴,做工精細,畫面豐富多彩,瑰麗奪目。
據史書記載,在西漢皇室的宮廷里,曾使用過璀璨斑斕的云母屏風、琉璃屏風和雜玉龜甲屏風等。《太平廣記·奢侈·趙飛燕》稱,西漢成帝時,皇后趙飛燕,向以揮霍無度聞名于世,有一次臣下向她進獻三十五種貢品,其中就包括云母屏風和琉璃屏風。
后世還出現有琺瑯屏風、象牙屏風等等。這些屏風價值連城,多為統治階級專用的奢侈品。
所以《鹽鐵論·散不足》說,“一杯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在我國,屏風的使用雖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留存的實物甚少。
1972年湖南省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屏風,可說是現在見到的我國最早最完整的屏風實物。這是一具彩繪漆插屏,木胎,長方形,通高62厘米。
屏板長72厘米,寬58厘米,厚2.5厘米。屏板下安有兩個承托的足座。
屏面髹漆,一面紅漆地上滿繪淺綠色油彩,中心繪一谷紋圓璧,周圍繪幾何形方連紋,邊緣髹黑漆地,朱繪菱形圖案。另一面髹黑漆地,以紅、綠、灰三色油彩繪云紋和龍紋。
但見一條游龍飛舞于長空之中,昂首張口,騰云遣霧,體態輕盈矯健,形象神奇生動,富有想像力和藝術魅力。綠色龍身,丹赤鱗和爪,邊緣菱形圖案呈朱紅色,色調醒目鮮艷,畫工技巧高超,落筆瀟灑利落,剛柔結合,奔放有力。
馬王堆一號漢墓還出土了許多簡冊,其中第217簡記載:“木五菜(彩)畫并(屏)風一,長五尺,高三尺。”簡文所記的尺寸,可能是當時一般實用屏風的尺寸。
漢代5尺約合現在公制1.2米左右。但出土的這架彩畫漆屏風與該簡文所述的尺寸不符,面積要小一些。
馬王堆一號漢墓共出土了184件絢麗繽紛的漆器。就其胎骨質地來說,不外木、竹胎和夾胎兩類。
這具屏風的胎骨經鑒定為斫木,制作比較粗糙,可能是一件模擬死者生前使用過的實物的明器,專為陪葬而準備的。經專家鑒定,馬王堆一號漢墓的年代,在漢文帝前元五年(前175)之后,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之前。
死者可能是第二、三代(dài)侯的妻子,也可能是第一代侯的妻子。因此這架彩繪漆屏風,距今已有二千一百余年的歷史了。
它的首次完整出土,為我國研究屏風史提供了稀有的實物資料。是否有比西漢更早的屏風實物出土呢?現在有的學者認為近年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錯金銀虎噬鹿銅器座、錯金銀犀牛銅器座及錯金銀水牛銅器座,可能就是一架屏風的柱礎。
器座上都有銎,虎噬鹿器座為雙銎,犀牛和水牛器座各為一銎。三個器座共有四個銎,銎上還殘留有木榫,可惜出土時已看不到屏面的形狀及其大小了,它可能就是一件圍屏的柱礎。
當然,這一點尚有待于進一步考證。比起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漆屏風遲得多的模擬明器,則有甘肅武威旱灘坡東漢墓出土的一件彩繪木屏風架,以及河南洛陽澗西七里河東漢墓出土的一件小型陶質屏風。
說起古代實用屏風,則要推1966年出土的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馬金龍墓的一架漆畫屏風。這是南北朝后魏太和八年(484)以前的作品,大部分已經朽毀了,所余五塊屏板還比較完整。
板高約八十厘米,還有四件淺灰色細砂石精雕的小柱礎,每個高十六點五厘米。如果復原起來,可能是一具四尺屏風,其形狀不同于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插屏,而是可供一人使用的設置在床頭的圍屏。
紫禁城宮殿里每個殿堂上的寶座后面,幾乎都設有屏風,如“紫檀嵌黃楊木雕云龍屏風”“乾隆牙雕山水人物染色圍屏”“雕龍髹金屏風”等都是清代極為珍貴的工藝品。屏面上的紋飾更是巧奪天工,美不勝收,有浮雕的云龍紋,有鑲嵌和刺繡的花鳥、山水、人物等各種圖案。
它們是我國古代屏風的精品,集中反映了我國手工藝的高度水平。
三、《說屏》里的古詩詞
(5)課文多處引用古詩詞,有什么好處?
多處引用古詩詞,使全文具有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這和本文的說明對象——屏風——這種中國傳統器具是相稱的。
(五)總結積累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借此喚起建筑師和家具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永遠散發著不朽的 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著,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重新大放異彩。
2、拓展延伸
(6)在古詩詞中,你還知道哪些詩句說到“屏”,你還找到了哪些圖畫描繪了“屏”,全班交流,請你引詩配畫作解說。(多媒體展示)
例:南朝 《閨怨篇》“屏風有意障明月,燈火無情照獨眠。”
李商隱《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煙斂寒林簇,畫屏展。”
李賀 《洛妹真珠》“金鵝屏風蜀山夢,鸞裾鳳帶行煙重。”
《屏風》“月風吹露屏外寒,城上烏啼楚女眠。”
(7 )想像一下,屏風將來會有怎樣的用途? 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四、關于屏的詩句加意思
嫦 娥 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這首詩題為“嫦娥”,實際上抒寫的是處境孤寂的主人公對于環境的感受和心靈獨白。
前兩句描繪主人公的環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內,燭光越來越黯淡,云母屏風上籠罩著一層深深的暗影,越發顯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長夜獨坐中黯然的心境。
室外,銀河逐漸西移垂地,牛郎、織女隔河遙望,本來也許可以給獨處孤室的不寐者帶來一些遐想,而現在這一派銀河即將消失。那點綴著空曠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無言地陪伴著一輪孤月,也陪伴著永夜不寐者,現在連這最后的伴侶也行將隱沒。
“沉”字正逼真地描繪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動態,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漸沉下去。“燭影深”、“長河落”、“曉星沉”,表明時間已到將曉未曉之際,著一“漸”字,暗示了時間的推移流逝。
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對冷屏殘燭、青天孤月,又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盡管這里沒有對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寫刻畫,但借助于環境氛圍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懷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圍的意緒卻幾乎可以觸摸到。
在寂寥的長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輪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會聯想起神話傳說中的月宮仙子──嫦娥。
據說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為偷吃了西王母送給后羿的不死藥,飛奔到月宮,成了仙子。“嫦娥孤棲與誰鄰?”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這孤居廣寒宮殿、寂寞無伴的嫦娥,其處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嗎?于是,不禁從心底涌出這樣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當初偷吃了不死藥,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宮,面對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難以排遣吧。
“應悔”是揣度之詞,這揣度正表現出一種同病相憐、同心相應的感情。由于有前兩句的描繪渲染,這“應”字就顯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
因此,后兩句與其說是對嫦娥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不如說是主人公寂寞的心靈獨白。 這位寂處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誰?詩中并無明確交待。
詩人在《送宮人入道》詩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獨”,在《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詩中,又以“竊藥”喻指女子學道求仙。因此,說這首詩是代困守宮觀的女冠抒寫凄清寂寞之情,也許不是無稽之談。
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為風氣,入道后方體驗到宗教清規對正常愛情生活的束縛而產生精神苦悶,三、四兩句,正是對她們處境與心情的真實寫照。 但是,詩中所抒寫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靈藥”式的情緒,卻融入了詩人獨特的現實人生感受,而含有更豐富深刻的意蘊。
在黑暗污濁的現實包圍中,詩人精神上力圖擺脫塵俗,追求高潔的境界,而追求的結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獨的境地。清高與孤獨的孿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賞又自傷,既不甘變心從俗,又難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這種微妙復雜的心理,在這里被詩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蘊的語言成功地表現出來了。
這是一種含有濃重傷感的美,在舊時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廣泛的共鳴。詩的典型意義也正在這里。
孤棲無伴的嫦娥,寂處道觀的女冠,清高而孤獨的詩人,盡管仙凡懸隔,同在人間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潔而寂寞這一點上卻靈犀暗通。詩人把握住了這一點,塑造了三位一體的藝術形象。
這種藝術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隱的特長。秋夕(杜牧)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詩詞賞析一:此詩寫失意宮女孤獨的生活和凄涼的心境。
"冷"和"涼"既是深秋的季節感覺,又是人物的生活感受。她生活在一個非人的環境里,沒有人氣,沒有朋友和親人,當然也沒有愛的溫暖生活的樂趣。
但他似乎滿有興致,在凄涼的秋夜里,時而獨自撲打流螢,時而癡癡地凝望著夜空中的牽牛和織女星。詩中的三個意象值得注意。
小扇,因其秋來而不用,所以常被古代詩人用來象征被冷落遺棄的女子。流螢,古人認為腐草化螢,螢總是生于荒涼之地。
而宮女居住的地方竟有流螢,可見她被冷落很久了。牽牛織女星:象征愛情也象征離別。
但那是有團聚期望的離別。這位宮女被冷落已久,或許她早已沒有得到恩寵的希望了,但她卻仍然苦苦地期待著。
因為這期待是她生命的唯一意義。詩人不動聲色地寫出了深宮怨女寂寞歲月中無限凄涼的生命況味。
詩詞賞析二:這是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
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
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評曰:“層層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
只‘臥看’兩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 此詩一作王建詩。
[今譯] 秋夜,白色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我手執綾羅小扇,輕盈地撲打流螢。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涼;臥榻仰望星空,牽牛星正對織女星。
最喜歡這兩首,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