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陽登高詩句心得
重陽登高是一項流傳已久的活動,下面是出國留學網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重陽節登高的詩句,歡迎欣賞。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 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重九日宴江陰
[唐] 杜審言
蟋蟀期歸晚,茱萸節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興要長壽,卑棲隔近臣。
龍沙即此地,舊俗坐為鄰。
九日登高
[唐] 劉禹錫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
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 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云。
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九日登高
[唐] 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
[唐] 張說
家居洛陽下,舉目見嵩山。
刻作茱萸節,情生造化間。
黃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稽首明廷內,心為天下勞。
菊酒攜山客,萸囊系牧童。
路疑隨大隗,心似問鴻蒙。
九日重陽數,三秋萬實成。
時來謁軒后,罷去坐蓬瀛。
晚節歡重九,高山上五千。
醉中知遇圣,夢里見尋仙。
九月九日李蘇州東樓宴
[唐] 獨孤及
是菊花開日,當君乘興秋。
風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樓。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別愁。
醉歸無以贈,只奉萬年酬。
九日雨中
[唐] 徐鉉
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國逢秋此恨稀。
目極暫登臺上望,心遙長向夢中歸。
荃蘪路遠愁霜早,兄弟鄉遙羨雁飛。
唯有多情一枝菊,滿杯顏色自依依。
奉和圣制重陽日即事
[唐] 武元衡
玉燭降寒露,我皇歌古風。
重陽德澤展,萬國歡娛同。
綺陌擁行騎,香塵凝曉空。
神都自藹藹,佳氣助蔥蔥。
律呂陰陽暢,景光天地通。
徒然被鴻霈,無以報玄功。
重陽
[唐] 司空圖
菊開猶阻雨,蝶意切于人。
亦應知暮節,不比惜殘春。
奉陪裴相公重陽日
游安樂池亭
[唐] 李郢
絳霄輕靄翊三臺,稽阮襟懷管樂才。
蓮沼昔為王儉府,菊籬今作孟嘉杯。
寧知北闕元勛在,卻引東山舊客來。
自笑吐茵還酩酊,日斜空從絳衣回。
婺州水館重陽日作
[唐]韋莊
異國逢佳節,憑高獨若吟。
一杯今日醉,萬里故園心。
水館紅蘭合,山城紫菊深。
白衣雖不至,鷗鳥自相尋。
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
[唐] 王績
野人迷節候,端坐隔塵埃。
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
映巖千段發,臨浦萬株開。
香氣徒盈把,無人送酒來。
重陽
[宋] 文天祥
萬里飄零兩鬢蓬,故鄉秋色老梧桐。
雁棲新月江湖滿,燕別斜陽巷陌空。
落葉何心定流水,黃花無主更西風。
干坤遺恨知多少,前日龍山如夢中。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明] 顧炎武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
離懷銷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
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二、重陽節的心得感言
又是一個秋風送爽的日子,驀然回首,重陽節已悄然而至,我想起了和藹的奶奶,慈祥的外公。歲月的滄桑把他們的青絲染成了白發,生活的風雨在他們的額頭刻上了皺紋。不,但并不是白發和皺紋,而是對子女深深的愛。
關于重陽節的詩句又很多,比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誦著這句千古名詩,我思緒萬千。也許,今天也會成為游子最思鄉的一天,但所有人都是這樣嗎?誠然,當今世界的許多人已經被金錢和名利沖昏了頭腦,自己發達后則把養育他們的父母拋之腦后,是因為覺得之前的被愛全部都是理所當然,還是早已數典忘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話難道還不足以詮釋出敬老愛幼的含義嗎?人總有變老的時候,當你無心于生活的各種紛爭時,你又希望自己的子女怎樣對待你,怎樣度過一個安樂的晚年?“愛老其實就是愛自己”,愛對某些人來講也許是一個沉重的字眼,其實不然,愛不需要轟轟烈烈、赴湯蹈火,是微小的一個動作,可能就是愛的最大體現,作為青少年,我們沒有能力給與老人們太多的東西,但是我們能給他們一個擁抱,為他們洗一次腳,梳一次頭發,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幸福。
今天的晨會課,廣播里播出了許多關于重陽節的知識,原本對節日的輕視,在這一刻全部被壓了下去。那優美動聽的旋律也在傳遞著尊老敬老的訊息。國旗下的講話讓我再一次感觸頗深,是啊,我們擁有了父親節、母親節。。有多少人記得那屬于爺爺奶奶們的節日?爺爺奶奶年紀大了,許多青少年不是盡自己最大努力讓他們快樂,而是避之不談,唯恐他們會嘮叨。
記得看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對夫婦嫌棄家里的老人,總是讓他窩在灶旁吃飯,而且飯菜也是一些剩飯冷菜,那木制的碗總是盛著很少的東西,說木制的碗老人就不會摔碎了,有一天,他們的兒子也在制作一只木碗,一問才知道是在為他們年老時準備,頓時明白了一切,從此以后這對夫婦對老人的態度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不知道當今社會的人會不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老人,但我知道老人們需要關愛,你可曾體會到。“敬老”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希望我們這一代青年攜起手來,為老人們撐起一片藍天。
三、【感悟中華傳統節日
重陽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就是重陽節。重陽節在秋季,是秋高氣爽的季節。
每到重陽節,我國都有登高賞秋,敬老的傳統。故而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我國唐朝的大詩人王維,曾作過一首關于重陽節的詩,名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描繪了在重陽節這個傳統節日作者對親人的加倍思念。
今年重陽節,我和爸爸媽媽為了感悟中華傳統節日---重陽節,我們來到了北京最有名的一坐山---香山,我們沿著山麓攀爬,看到了山上美不勝收的景色。我們也看到了許多老人都在沿著山麓攀爬,我們登上山頂,看見了許多老人在香山頂峰上慶祝自己的節日---老人節。
他們有的唱歌,有的跳舞,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慶祝。在他們中間坐著一個老爺爺和幾個老奶奶,老爺爺坐在凳子上用手風琴拉著《歡樂頌》,曲調歡快、優美,令人陶醉;旁邊的老奶奶則用小镲和小鼓等樂器為老爺爺伴奏,樂曲在這個小樂隊的演奏下顯得非常動聽。
周圍許多老人圍者這個小樂隊盡情地跳呀、唱呀,使人仿佛置身于人間仙境一般。游覽完香山,我和爸爸媽媽就出發去了奶奶家和姥姥家,把我們深深的祝福送給了老人。
按照每年的習俗,今年重陽節村委會又給爺爺奶奶發放了慰問品,這體現出全社會對老人的關心和關愛,敬老、愛老之風傳遍了神州大地。
四、重陽節的感受有哪些
重陽節的感受有:
1. 正如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寫了主人公當時登高望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描述。每到重陽節就會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2. 重陽節又稱為“老人節”,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根本。孝敬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讓我們將這美德傳承下去,讓每一天都成為“重陽節”,同時,祝愿天下的老人都健康快樂,永遠年輕!
3. 古人過重陽節,包含著人們美好的祝福與夢想。這一天,人們踏秋登高,交流感情,鍛煉身體,親近自然。
4. 重陽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就是重陽節。重陽節在秋季,是秋高氣爽的季節。每到重陽節,我國都有登高賞秋,敬老的傳統。故而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5. 秋天有一個重要的節日,那就是九九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重陽節是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在北方大多不過這個節日,而在南方是相當重視這個傳統節日的,最主要的活動就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等。重陽節相傳甚遠,歷代詩人也做出無數佳作美文,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寫道: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更有膾炙人口的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來思鄉情更濃: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實,過重陽節當然是在南方上學的時候培養起來的,那時在校園的閑散生活里,同學們總是要找各種借口,聚會游玩,正好剛入學不久,想家很強烈的時候,趕上重陽節,見當地人相當的重視,還有登高轉運之說,于是我們自發組織起來,晚上帶上飲料和食品,登山賞月,南方在這個季節,氣候正是好時候,涼爽怡人,站在山頂觀月,那彎新月更清澈皎潔,于是我們在山頂上放聲高歌起舞,在清風里,吟詩作賦,抒懷著青春的快樂、憂傷。
五、關于重陽節登高的詩句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3、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4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5、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六、重陽節心得體會500
每當秋高氣爽、菊花飄香的時節,中國人又一次迎來了一個特殊的節日——重陽節。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舉辦,那時的老奶奶們在縣村里跳舞、唱歌為自己過重陽。九九重陽正趕上豐富多彩的秋季,它也染上了秋天的五彩和美麗。“九”包蘊著長久,吉利,祝福老人們延年益壽,健康。“九”代表著中華人民的喜悅、興奮。
重陽節的種種風俗習慣,不辜負這大好光景,增添了這個秋天的快樂,有多少人畫上了這個秋天的快樂,為多少人畫上了一絲微笑,它看不見,摸不著,要發自內心去感受。重陽節它又可以稱為茱萸節、菊花節,甚至“野餐節”。秋天是野游的好季節,可到郊外去“采青”啊,登山啊,或者再搞搞對身體有益的活動,這是對身體非常好的哦。我國已經把九九重陽節定為老年人的節日。同學們,九月初九時,你為爺爺奶奶做了什么,怎樣讓他們過得難忘,快樂呢?聽聽我的親身經歷吧。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頂上。。到處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層厚而蓬松的金沙,金燦燦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歷,原來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陽節呀,是奶奶的節日,我怎么會忘了呢,應該向她送什么禮物呀。我想了好一會兒,想不好呀。正當心情煩躁時,我隨手拿了一張報紙,看見了“重陽節”這三個字,喜出望外,認真地閱讀起報紙來,報上清楚地寫著每當重陽節時,做孫子孫女的應該陪自己的爺爺奶奶出去到郊外
散散心,吃吃糕點,看看菊花,這就是最好的禮物,體驗這個秋天帶來的幸福。看了這張報紙,我的心里有了小算盤。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奶奶的記性就笑著說:“奶奶,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嗎?”奶奶疑惑地說:“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過了好幾個月了。”奶奶又思索起來,“難道今天是國慶節?”“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陽節,是你們的節日。”奶奶恍然大悟,笑了。我又繼續說:“我陪奶奶到郊外去吧!”我攙著奶奶走了。我和奶奶一邊談,一邊走,走得更遠了。我們看著清澈池水,飽覽壯麗山色,頓時感覺神清氣爽。我陪著奶奶不知不覺度過了一天可愛的重陽節。
天暗下來了,媽媽爸爸回來了,還帶了一袋糕點,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正準備給奶奶過老年節。上面綴著 各種花紋,有的是嵌著幾棵小草。。我們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嘗起了糕點,可好吃了。奶奶笑了,像年輕了五年。一家人嘴里甜甜蜜蜜,心里更加甜蜜。爽朗的笑聲傳遍了。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 倍思親。”那么重陽節是怎么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 陽”。重陽節來源于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伙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里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帶到哪里。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伙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 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 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里,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
七、推薦一首重陽登高的詩詞并寫出理由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九月九憶山東兄弟朝代:唐代作者:王維原文: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譯文我獨自一人在異鄉漫游,每到佳節就加倍思念親人。
我知道在那遙遠的家鄉,兄弟們一定在 登高望遠;他們都插著茱萸,就為少了我而感到遺憾傷心。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篇。
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后來那些富于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力量。這種藝術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
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
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里面。
“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
“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
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
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后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后勁不足。這首詩的后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
作者采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
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但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
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
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并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