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奶奶三周年紀念古文
憶其年,適逢炎夏,吾曹歸桑梓。
荔枝懸而盈樹,甚密焉。余貪口腹而連啖兩大串。
以食過量故,竟發熱。炎暑之夏,諸伴皆游于池;黃發皆納蔭于樹下。
然余臥于榻,外祖母坐其側以侍吾。外祖母熱若蜂巢之蟻(懷疑原文應該是“我熱得像是熱鍋上的螞蟻”,那就應該翻譯成“余熱若灶上之蟻”),輾轉于榻。
是時外祖母為吾置一風扇,見其蹣跚而入室,吾心頓生莫名之謝忱。風扇旋而呼呼然,然吾熱仍難納也。
外祖母乃捧一甌冰水,以巾拭吾汗。余乃漸寐。
“嗚呼!何物嚙吾?”余覺。乃蚊也。
是時,外婆寢榻側,手中之扇尚搖曳。或彼侍吾而疲矣!余乃覺其面復增皺紋矣,觀其孱弱之四肢,淚頓垂若斷弦之珠。
睹彼汗流浹背,余大慚,乃輕言語之曰:“外祖母,祈上榻而寢!”外祖母窘然曰“噫!汝蘇耶?吾烹羹以食汝,汝于榻毋亂動也。”觀其項背,余益愧。
俄而外祖母拙而入室曰:“來,食粥。汝適發熱,故吾唯置少許干瑤柱。”
乃舀一碗羹,吹而涼之,捧而與吾。余食羹之時,彼殫力而警吾曰:“緩之,毋咽,慎其熱。”
淚復輾轉于吾目焉。光陰漸逝,此事去數載矣,然其深駐吾心哉。
二、奶奶三周年紀念古文
憶其年,適逢炎夏,吾曹歸桑梓。
荔枝懸而盈樹,甚密焉。余貪口腹而連啖兩大串。
以食過量故,竟發熱。炎暑之夏,諸伴皆游于池;黃發皆納蔭于樹下。
然余臥于榻,外祖母坐其側以侍吾。外祖母熱若蜂巢之蟻(懷疑原文應該是“我熱得像是熱鍋上的螞蟻”,那就應該翻譯成“余熱若灶上之蟻”),輾轉于榻。
是時外祖母為吾置一風扇,見其蹣跚而入室,吾心頓生莫名之謝忱。風扇旋而呼呼然,然吾熱仍難納也。
外祖母乃捧一甌冰水,以巾拭吾汗。余乃漸寐。
“嗚呼!何物嚙吾?”余覺。乃蚊也。
是時,外婆寢榻側,手中之扇尚搖曳。或彼侍吾而疲矣!余乃覺其面復增皺紋矣,觀其孱弱之四肢,淚頓垂若斷弦之珠。
睹彼汗流浹背,余大慚,乃輕言語之曰:“外祖母,祈上榻而寢!”外祖母窘然曰“噫!汝蘇耶?吾烹羹以食汝,汝于榻毋亂動也。”觀其項背,余益愧。
俄而外祖母拙而入室曰:“來,食粥。汝適發熱,故吾唯置少許干瑤柱。”
乃舀一碗羹,吹而涼之,捧而與吾。余食羹之時,彼殫力而警吾曰:“緩之,毋咽,慎其熱。”
淚復輾轉于吾目焉。光陰漸逝,此事去數載矣,然其深駐吾心哉。
三、悼念去世的祖母的詩句
1、《韓詩外傳》 作者:韓嬰 時代:東漢、曹魏 詩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
釋義: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的刮動它的枝葉。樹是客觀事物,風是不停流逝的時間,比喻時間的流逝是不隨個人意愿而停止的。
多用于感嘆人希望盡孝長輩時,長輩卻已經亡故。 2、《悼八嬸孺人》 作者:鄭剛中 時代:宋朝 詩句:仙游已作朝霞會,塵世空將舊屨藏。
莫問生來壽何許,曾孫兒女亦成行。 釋義:長輩仙游(去世)已經成為天上的朝霞,凡塵俗世里的晚輩只能把長輩留下的舊鞋收藏起來留作紀念。
不要問活了多少歲數年紀,曾經兒孫滿堂排列成行。 3、《悼馮遠通母夫人》 作者:鄭剛中 時代:宋朝 詩句:九子始終循懿德,一門中外被馀輝。
送君不拂東南客,西望高原涕落衣。 釋義:家里的晚輩們始終遵循老人生前教誨的品德,家門風氣一直傳頌于朝廷內外。
送走了來自東南的客人,向西望著高高的山崗淚水橫流濕了衣衫。 4、《清明行》 作者:胡時中 年代:宋朝 詩句:一夜思親淚,天明又復收; 恐傷慈母意,暗向枕邊流。
釋義:因為思念親人哭了一夜,等到天亮了又把眼淚擦干。唯恐連累母親和我一起傷心,所以只能躺在枕頭上默默流淚。
5、《擬挽歌辭三首》 作者:陶淵明 時代:東晉 詩句: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峣。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釋義:往日安寢在高堂的長輩,如今長眠于荒草中的鄉間。四周寂寞無人煙,墳墓高高甚是凄涼。
剛才送葬那些人,各自回自己的家,入自己的房。親戚門或許還悲哀之中,其他人早已開始歡樂的歌唱。
四、奶奶三周年祭祀公告
上寫大字:敬告
起頭:諸族親好友
在寫一行,茲有南瞻部洲中華人民共和國某某省某某市某某縣某某鎮某府子孫敬告族中親友
某府某母某氏老孺人,故于某某年某月某日,至今三年,壽終德望在,身去音容存,回首往事,歷歷在目,三年孝期已滿,子孫皆以除服,依族規風俗,當三年祭祀,經商議,定于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于某某地點舉行祭奠大典,望族人親友相互通告
在寫一行:本府子孫叩告
某年某月某日
文章中的某府某母某氏,是這么寫的,譬如張家,娶了李家的女的,那么就寫張府張母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