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兒垂釣的古詩意思
意思是:一個蓬頭發蓬亂、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邊學釣魚,側著身子坐在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小孩漠不關心地擺了擺手,生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小兒垂釣 【作者】胡令能 【朝代】唐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擴展資料: 賞析 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很少,因而顯得可貴。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
“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 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
“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 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于釣魚的情景。
“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后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于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系──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二、【胡令能的詩,小兒垂釣】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很少,因而顯得可貴.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于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后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于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系——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后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并非漠不關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后,詩作也就戛然而止.通過以上的簡略分析可以看出,前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體態,但“側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狀寫景之筆;后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的筆墨.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
三、小兒垂釣 古詩作者
小兒垂釣 選自《全唐詩》 作者:【唐】 胡令能 小兒垂釣古詩: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編輯本段]加點字 1、稚子:年齡小的孩子; 2、垂綸:釣魚; 綸:釣魚用的絲線; 3、莓:一種小草; 4、苔:苔蘚植物; 5、借問:向人打聽; 6、應:理睬; 7、遙:遠遠地; 8 怕:害怕 9 魚驚: 魚兒受到驚嚇而逃跑 [編輯本段]詩文解釋 一個蓬頭小孩學著大人釣魚。
側身坐在亂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
害怕驚動了魚不敢答話。 [編輯本段]全詩賞析 唐人胡令能的這首《小兒垂釣》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真純、無限童趣。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胡令能 莆田隱者,唐詩人少為負局鎪釘之業。夢人剖其腹,以一卷書內之,遂能吟詠,遠近號為胡釘鉸。
詩四首,皆寫得十分生動傳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贈之詩作。《小兒垂釣》(選自《全唐詩》)寫一“蓬頭稚子”學釣魚,“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問打聽一些事情,那小兒卻“怕得魚驚不應人”(怕驚了魚而不置一詞),真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其藝術成就絲毫不亞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