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學——古詩詞
吳降雪的 四季回文詩 好經典的哦! 鶯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香蓮碧水動風涼夏日長 秋江楚雁宿沙洲淺水流 紅爐透炭炙寒風御隆冬 每句拆開就是 春詩(鶯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鶯啼岸柳弄春晴, 柳弄春影月夜明。
明月夜影春弄柳, 晴春弄柳岸啼鶯。 夏詩(香蓮碧水動風涼夏日長) 香蓮碧水動風涼, 水動風涼夏日長。
長日夏涼風動水, 涼風動水碧香蓮。 秋詩(秋江楚雁宿沙洲淺水流) 秋江楚雁宿沙洲, 雁宿沙洲淺水流。
流水淺洲沙宿雁, 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詩(紅爐透炭炙寒風御隆冬) 紅爐透炭炙寒風, 炭炙寒風御隆冬。
冬隆御風寒炙炭, 風寒炙炭透爐紅。
二、古詩詞是什么
古詩詞指詩和詞的集. 古詩只指詩.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稱為“古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說詩□語》)晉、宋時,這批“古詩”被奉為五言詩的一種典范.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陶淵明、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到了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并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臺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范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因此,梁、陳以后,“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并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并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占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一標題也就成為一個專題名稱.。
三、有關“文學”的詩句有哪些
1、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唐代:杜甫《戲為六絕句》
釋義:四杰的文章被守舊文人譏笑。你們這些守舊文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滅,而四杰卻如江河不廢,萬古流芳。
2、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金朝: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其四
釋義:陶淵明的語言平淡、自然天成,摒棄纖麗浮華的敷飾,露出真樸淳厚的美質,令人讀來萬古常新。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代:趙翼《論詩五首》其二
釋義:國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們的詩篇文章以及人氣都會流傳數百年。
5、只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清代:趙翼《論詩五首》其三
釋義:紛紛的藝苑里各種說法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這時需要的是獨具慧眼,有自己觀點。
6、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清代:趙翼《論詩五首》其一
釋義:即使能預支五百年的新意作詩,到了一千年又覺得陳舊了。
7、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代:陸游《文章》
釋義: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藝高超的人在偶然間所得到的。
8、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唐代: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釋義:先生的文章正有建安風骨,又不時流露出小謝詩風的清秀。
9、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羅。——宋代:趙蕃《端午三首》
釋義:明明是忠言,卻不被楚王采納,最后落得個沉江而死的下場,但是留下的文章卻像星星一樣永垂不朽。
10、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唐代:杜甫《天末懷李白》
釋義:創作詩文最忌諱坦蕩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錯誤。
四、詩歌按題材可分為哪三類
懷古詠史詩 寫景抒情詩 詠物言志詩詩歌按照題材分,除了詠史詩(亦稱懷古詠史詩)外、還有寫景抒情詩、詠物言志詩、即事感懷詩和邊塞征戰詩歌的基本特點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和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精煉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建筑美.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和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①這個定義性的說明,實際上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學作品反映社會生活都要求進行藝術的集中概括,但是詩歌與其它文學體裁相比較,要求集中性、概括性的程度更高.詩歌怎樣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呢?一般地講,詩人總是選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將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濃縮,集中概括在這些事物之中,通過描寫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就可以表現更廣泛的社會生活和具有更普遍的思想意義.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詩通過描寫一個歌女彈奏琵琶的事件,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了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與思想感情.詩的前半部分(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唯見江心秋月白”),通過集中描繪琵琶彈奏的音樂,表現歌女“平生不得志”的“幽情暗恨”,隱約地反映著她的“心中無限事”.緊接著第二段(從“沈吟放撥插弦中”到“夢啼妝淚紅闌干”),歌女自述其生活遭遇,集中概括了她從少到老的生活經歷,同時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京城長安的繁華生活.末尾一段,詩人自敘受讒被貶,謫居潯陽城的生活景況.詩中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二句,將詩人與歌女都從帝京淪落到“天涯”的生活遭遇和“不得志”的思想感情聯系起來,從而使所反映的生活事件更具有普遍意義.結尾“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更是集中地表現了詩人長期郁結在心中的思想感情.全詩不論是描寫景物、敘述事件或是抒發感情,都是十分集中、凝煉的.**的七律《長征》,全詩只有八句五十六字,由于選擇了長征過程中最富有特色、最有代表的事物加以描寫,因而能以最精煉的形式形象地概括了中國工農紅軍歷盡艱難險阻,勝利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戰斗歷程,充分表現了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和作者的革命豪情,顯示了詩歌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的特點.第二、抒情言志,飽和著豐富的思想感情.詩歌的抒情性極強,作品飽和著豐富而強烈的思想感情.我國傳統的詩歌理論都很重視這個特點.《尚書·堯典》①中就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這樣的記載②;漢代的《毛詩序》在論及詩歌抒情言志的特點時寫道: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里已經說明詩歌、音樂、舞蹈都是人們心中的“情”、“志”的表現,是由“情動”而引起的.對此,漢唐及以后的學者還有不少的解釋.他們認為“情”、“志”、“意”實為一體,都是屬于人的思想感情.所謂“詩言志”,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詩歌要表達思想,抒發感情.實踐經驗證明,詩歌的創作過程自始至終都是伴隨著詩人感情的激動而進行的,是其強烈感情的產物.郭沫若就曾經談過詩人的感情與詩歌作品感情的密切關系.他在《論詩三札》中說:大波大浪的洪濤便成為“雄渾”的詩,便成為屈子的《離騷》、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彌爾頓的《失樂園》、歌德的《浮士德》.小波小浪的漣漪便成為“沖淡”的詩,便成為周代的《國風》、王維的絕詩、日本古詩人西行上人寫芭蕉的歌句,泰戈爾的《新月集》.①這里說“雄渾”的詩是由“大波大浪的洪濤”式的感情形成的,“沖淡”的詩則是由“小波小浪的漣漪”式的感情形成的.其中所舉中外詩人的作品,雖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特點,但都滲透著詩人豐富強烈的思想感情.飽和著詩人的思想感情既然是詩歌的一個根本性的特點,那么,詩人的思想感情是高尚健康、還是低級庸俗;是真情實感、還是虛情假意;是同時代精神、人民感情相聯系,還是脫離時代、脫離群眾的“自我表現”,就直接影響作品的格調和藝術價值了.因此,高爾基說“詩人是世界的回聲,而不僅僅是自己靈魂的保姆.”②郭沫若說:“抒情不僅是抒寫個人的感情,要抒寫時代的感情.把個人和集體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寫時代的感情.”③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詩歌不僅要有豐富的思想感情,而且還要將思想感情與作品描繪的生活圖畫融為一體,通過生動優美的形象感染讀者.這就需用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聯想和幻想,從而突破物我之間、時空之間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將人的心靈感受和豐富情感表現出來.因此,對于詩歌而言,想象、聯想和幻想,不僅是意象的聯綴、運動,而且是意象的創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