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徐霞客《游雁蕩山記》翻譯
十三日 從靈巖寺山門出來,順山麓向右走,一路上只見山崖、巖壁參差不齊,流霞與山間的色彩相輝映。
高峻而頂部平展的,是板嶂巖。板嶂巖下聳立而又尖又窄狹的,是小剪刀峰。
再往前,重重疊疊的山巖之上,一座亭亭玉立的山峰直插云天,那就是觀音巖。觀音巖側面則是馬鞍嶺橫亙在前方。
險要的山道盤旋、曲折,越過山坳向右轉,有溪流浩浩湯湯,山澗底部的石頭平坦得像細磨刀石。沿著山澗深處前進,大約離開靈巖寺十余里,經過常云峰,就見大剪刀峰介立于澗旁。
大剪刀峰北面,重巖陡然聳起,它的名稱叫連云峰。從這里,山環水繞,峰回壁合,巖崖窮盡了。
大龍湫瀑布的流水,轟然下瀉,直搗潭中。山巖的態勢開展而陡峭,而流水沒有河床承受,于是騰空飄蕩而下,頓時令人目眩而心有恐懼。
水潭上方建有廟堂,相傳是諾詎那羅漢觀賞流泉的地方。從廟堂后面沿石級直上,有座建在巖壁上的亭榭猶如鳥兒展翅一般。
面對瀑布踞坐著觀賞了很久,才走下山巖回到庵中吃飯。蒙蒙細雨下個不止,然而我的心神早已飛到雁湖山頂。
于是,冒雨到達常云峰,從常云峰半腰的道松洞外,攀登非常陡險的石磴有三里之多,奔赴白云庵。人已空而庵已坍塌,一個和尚在草莽中,見有客人到來,望了望就離開了。
再進入一里路,有云靜庵,于是在此投宿。清隱和尚已病臥在床數十年,還能與客人談笑。
我見四周山峰烏云籠罩,細雨不止,凄涼寒冷,不能不為明天早晨的旅程擔憂。[2]。
二、徐霞客的雁蕩山游記
太多了 貼不下 http://**gudian/xuxiake/ 1、《雁蕩山游記》 雁宕山,省稱雁山,今稱作雁蕩山。
山頂有積水長草之洼地。故稱"蕩"據傳秋時歸雁多宿于此,山亦名為雁蕩山。
其山在浙江溫州地區,并分為南、中、北三段,北雁蕩山面積最大,靈峰,靈巖,太龍湫為雁蕩風景三絕。此日記所記乃北雁蕩山游程,對其三絕皆有記敘。
該記主要記敘了作者游覽北雁宕山一路所見。記中對北雁宕山主要景觀靈峰、靈巖、大龍湫三絕加以了詳盡描繪,并對許多細微奇景如龍鼻水、老僧巖、獨秀峰等也進行了描繪。
該記層次分明,語言奇峻,尤其對山形水勢之細微區別的把握極見功夫。寫景亦非單獨寫景,而是極大地融進觀察者的主觀感受,讀起來倍增真實感,其藝術感染力也得到加強,特別是13日、14日兩日記,文字奇峻中見優美,具形具象、亦景亦情。
自初九日別臺山,初十日抵黃巖。日已西,出南門三十里,宿于八岙aò。
十一日 二十里,登盤山嶺。望雁山諸峰,芙蓉插天,片片撲人眉宇。
又二十里,飯大荊驛。南涉一溪,見西峰上綴圓石,奴輩指為兩頭陀,余疑即老僧巖,但不甚肖。
五里,過章家樓,始見老僧真面目:袈衣禿頂,宛然兀立,高可百尺。側又一小童傴僂于后,向為老僧所掩耳。
自章樓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門東向,門口一梁,自頂斜插于地,如飛虹下垂。
由梁側隙中層級而上,高敞空豁。坐頃之,下山。
由右麓逾謝公嶺,渡一澗,循澗西行,即靈峰道也。一轉山腋,兩壁峭立亙天,危峰亂疊,如削如攢,如駢筍,如挺芝,如筆之卓挺立,如幞頭巾之欹傾斜。
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雙鸞、五老,按翼聯肩。
如此里許,抵靈峰寺。循寺側登靈峰洞。
峰中空,特立寺后,側有隙可入。由隙歷磴數十級,直至窩頂洞。
則窅yǎo深遠然平臺圓敞,中有羅漢諸像。坐玩至暝色,返寺。
十二日 飯后,從靈峰右趾覓碧霄洞。返舊路,抵謝公嶺下。
南過響巖,五里,至凈名寺路口。入覓水簾谷,乃兩崖相夾,水從崖頂飄下也。
山谷五里,至靈巖寺。絕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
寺居其中,南向,背向屏霞嶂。嶂zhàng高險如屏障的山頂齊而色紫,高數百丈,闊亦稱之。
嶂之最南,左為展旗峰,右為天柱峰。嶂之右脅介于天柱者,先為龍鼻水。
龍鼻之穴從石罅直上,似靈峰洞而小。穴內石色俱黃紫,獨罅口石紋一縷,青紺gàn紅青色潤澤,頗有鱗爪之狀。
自頂貫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內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
西南為獨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銳不相下。獨秀之下為卓筆峰,高半獨秀,銳亦如之。
兩峰南坳,轟然下瀉者,小龍湫也。隔龍湫與獨秀相對者,玉女峰也。
頂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過雙鸞,即極于天柱。雙鸞止兩峰并起,峰際有“僧拜石”,袈裟傴僂,肖矣。
由嶂之左脅,介于展旗者,先為安禪谷,谷即屏霞之下巖。東南為石屏風,形如屏霞,高闊各得其半,正插屏霞盡處。
屏風頂有“蟾蜍石”,與嶂側“玉龜”相向。屏風南去,展旗側褶中,有徑直上,磴級盡處,石閾限之。
俯閾而窺,下臨無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圓穴,側有一長穴,光自穴中射入,別有一境,是為天聰洞,則嶂左第一奇也。
銳峰疊嶂,左右環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觀!而小龍湫下流,經天柱、展旗,橋跨其上,山門臨之。橋外含珠巖在天柱之麓,頂珠峰在展旗之上。
此又靈巖之外觀也。 十三日 出山門,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參差,流霞映彩。
高而展者,為板嶂巖。巖下危立而尖夾者,為小剪刀峰。
更前,重巖之上,一峰亭亭插天,為觀音巖。巖側則馬鞍嶺橫亙于前。
鳥道形容道路險絕盤折,逾坳右轉,溪流湯湯,澗底石平如砥。沿澗深入,約去靈巖十余里,過常云峰,則大剪刀峰介立澗旁。
剪刀之北,重巖陡起,是名連云峰。從此環繞回合,巖窮矣。
龍湫之瀑,轟然下搗潭中,巖勢開張峭削,水無所著,騰空飄蕩,頓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傳為諾詎jù那觀泉之所。
堂后層級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飯庵中,雨廉纖不止細雨下個不停,然余已神飛雁湖山頂。
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絕磴三里,趨白云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見客至,望去。
再入一里,有云靜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隱,臥床數十年,尚能與客談笑。
余見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為明晨憂也。 十四日 天忽晴朗,乃強清隱徒為導。
清隱謂湖中草滿,已成蕪田,徒復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頂。余意至頂,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躋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數里,始歷高巔。
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鋪峰下。諸峰朵朵,僅露一頂,日光映之,如冰壺瑤界,不辨海陸。
然海中玉環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內石筍森森,參差不一。
三面翠崖環繞,更勝靈巖。但谷幽境絕,惟聞水聲潺潺,莫辨何地。
望四面峰巒累累,下伏如丘垤dié丘垤即小土堆,惟東峰昂然獨上,最東之常云,猶堪比肩。 導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須越三尖。
余從之,及越一尖,路已絕;再越一尖,而所登頂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頂,龍湫之水,即自宕來。”
今山勢漸下,而上湫之澗,卻自東高峰發脈,去此已隔二。
三、文言文翻譯 《游雁蕩山日記》 徐霞客
癸亥年中秋節前一日,去游雁蕩山,游玩了兩天才回來。
山中的古跡大多已荒蕪,被叢生的草木掩蓋不能探尋訪游了。而雁蕩山的山峰姿態、峭壁風光與我從前去過的地方完全不同。
我的外甥鮑孔巡說:“何不寫篇游記?。”我答到:“此山不可記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過是荒蕪地方的小山溝,柳宗元貶官居永、柳,以尋幽探勝來打發日子,所以才用盡篇章辭藻來形容。而雁蕩山則盤曲在浙江東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險怪,奇形怪狀的山峰,不僅高而且多。
如定要以詞句來形容雁蕩,則只能將雁蕩風光形容得與其他名山相類,而不能將它的獨特之處顯現出來。而我以為雁蕩的獨有之處有兩點。
以前所見過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棲霞山,杭州的飛來峰,它們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歡在山上雕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愛在上面鐫刻自己的名字和詩詞,這些被雕鑿鐫刻的山如同長了傷疤一樣慘不忍睹。而雁蕩山獨能保持山的原貌。
這是因為雁蕩山壁立千仞,不可輕易攀援,又處在僻遠的地方,富貴及有權勢者一般沒有特殊的原因不會來此,即便來了,也不會久留,花費時間財力來表明自己“到此一游”,這就是雁蕩山始終沒有被愚僧俗士剝落斧鑿所污辱的原因。秀麗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樂。
但雁蕩山巖深壁削,時需仰觀,時需俯視。俯仰之間,肅穆端靜的感覺不由而生。
一旦如此,人世各種雜念和憂慮就會消失,而本心開始與天地之精神相連接。知曉了這兩點,那么高潔之士守身處世的學問,圣人賢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四、徐霞客《游雁蕩山記》內容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跡多榛蕪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鮑甥孔巡曰:“盍記之?”余曰:“茲山不可記也。”
永、柳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謫居,幽尋以送日月,故曲盡其形容。若茲山,則浙東西山海所蟠結,幽奇險峭,殊形詭狀者,實大且多;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則山容壁色,乃號為名山者之所同,無以別其為茲山之巖壑也;而余之獨得于茲山者則有二焉:
前此所見,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攝山,臨安之飛來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鑿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如瘡痏蹶然而入人目,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避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構架鳩工以自標揭,所以終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剝鑿也。
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樂;而茲山巖深壁削,仰而觀俯而視者,嚴恭靜正之心不覺其自動。蓋至此則萬感絕,百慮冥,而吾之本心乃與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察于此二者,則修士守身涉世之學,圣賢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見矣。
試譯如下:
癸亥年中秋節前一日,去游雁蕩山,游玩了兩天才回來。山中的古跡大多已荒蕪,被叢生的草木掩蓋不能探尋訪游了。而雁蕩山的山峰姿態、峭壁風光與我從前去過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鮑孔巡說:“何不寫篇游記?。”我答到:“此山不可記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過是荒蕪地方的小山溝,柳宗元貶官居永、柳,以尋幽探勝來打發日子,所以才用盡篇章辭藻來形容。而雁蕩山則盤曲在浙江東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險怪,奇形怪狀的山峰,不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詞句來形容雁蕩,則只能將雁蕩風光形容得與其他名山相類,而不能將它的獨特之處顯現出來。而我以為雁蕩的獨有之處有兩點。
以前所見過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棲霞山,杭州的飛來峰,它們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歡在山上雕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愛在上面鐫刻自己的名字和詩詞,這些被雕鑿鐫刻的山如同長了傷疤一樣慘不忍睹。而雁蕩山獨能保持山的原貌。這是因為雁蕩山壁立千仞,不可輕易攀援,又處在僻遠的地方,富貴及有權勢者一般沒有特殊的原因不會來此,即便來了,也不會久留,花費時間財力來表明自己“到此一游”,這就是雁蕩山始終沒有被愚僧俗士剝落斧鑿所污辱的原因。
秀麗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樂。但雁蕩山巖深壁削,時需仰觀,時需俯視。俯仰之間,肅穆端靜的感覺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種雜念和憂慮就會消失,而本心開始與天地之精神相連接。
知曉了這兩點,那么高潔之士守身處世的學問,圣人賢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五、徐霞客與雁蕩山閱讀短文
1、《雁蕩山游記》 雁宕山,省稱雁山,今稱作雁蕩山。
山頂有積水長草之洼地。故稱"蕩"據傳秋時歸雁多宿于此,山亦名為雁蕩山。
其山在浙江溫州地區,并分為南、中、北三段,北雁蕩山面積最大,靈峰,靈巖,太龍湫為雁蕩風景三絕。此日記所記乃北雁蕩山游程,對其三絕皆有記敘。
該記主要記敘了作者游覽北雁宕山一路所見。記中對北雁宕山主要景觀靈峰、靈巖、大龍湫三絕加以了詳盡描繪,并對許多細微奇景如龍鼻水、老僧巖、獨秀峰等也進行了描繪。
該記層次分明,語言奇峻,尤其對山形水勢之細微區別的把握極見功夫。寫景亦非單獨寫景,而是極大地融進觀察者的主觀感受,讀起來倍增真實感,其藝術感染力也得到加強,特別是13日、14日兩日記,文字奇峻中見優美,具形具象、亦景亦情。
自初九日別臺山,初十日抵黃巖。日已西,出南門三十里,宿于八岙aò。
十一日 二十里,登盤山嶺。望雁山諸峰,芙蓉插天,片片撲人眉宇。
又二十里,飯大荊驛。南涉一溪,見西峰上綴圓石,奴輩指為兩頭陀,余疑即老僧巖,但不甚肖。
五里,過章家樓,始見老僧真面目:袈衣禿頂,宛然兀立,高可百尺。側又一小童傴僂于后,向為老僧所掩耳。
自章樓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門東向,門口一梁,自頂斜插于地,如飛虹下垂。
由梁側隙中層級而上,高敞空豁。坐頃之,下山。
由右麓逾謝公嶺,渡一澗,循澗西行,即靈峰道也。一轉山腋,兩壁峭立亙天,危峰亂疊,如削如攢,如駢筍,如挺芝,如筆之卓挺立,如幞頭巾之欹傾斜。
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雙鸞、五老,按翼聯肩。
如此里許,抵靈峰寺。循寺側登靈峰洞。
峰中空,特立寺后,側有隙可入。由隙歷磴數十級,直至窩頂洞。
則窅yǎo深遠然平臺圓敞,中有羅漢諸像。坐玩至暝色,返寺。
十二日 飯后,從靈峰右趾覓碧霄洞。返舊路,抵謝公嶺下。
南過響巖,五里,至凈名寺路口。入覓水簾谷,乃兩崖相夾,水從崖頂飄下也。
山谷五里,至靈巖寺。絕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
寺居其中,南向,背向屏霞嶂。嶂zhàng高險如屏障的山頂齊而色紫,高數百丈,闊亦稱之。
嶂之最南,左為展旗峰,右為天柱峰。嶂之右脅介于天柱者,先為龍鼻水。
龍鼻之穴從石罅直上,似靈峰洞而小。穴內石色俱黃紫,獨罅口石紋一縷,青紺gàn紅青色潤澤,頗有鱗爪之狀。
自頂貫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內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
西南為獨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銳不相下。獨秀之下為卓筆峰,高半獨秀,銳亦如之。
兩峰南坳,轟然下瀉者,小龍湫也。隔龍湫與獨秀相對者,玉女峰也。
頂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過雙鸞,即極于天柱。雙鸞止兩峰并起,峰際有“僧拜石”,袈裟傴僂,肖矣。
由嶂之左脅,介于展旗者,先為安禪谷,谷即屏霞之下巖。東南為石屏風,形如屏霞,高闊各得其半,正插屏霞盡處。
屏風頂有“蟾蜍石”,與嶂側“玉龜”相向。屏風南去,展旗側褶中,有徑直上,磴級盡處,石閾限之。
俯閾而窺,下臨無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圓穴,側有一長穴,光自穴中射入,別有一境,是為天聰洞,則嶂左第一奇也。
銳峰疊嶂,左右環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觀!而小龍湫下流,經天柱、展旗,橋跨其上,山門臨之。橋外含珠巖在天柱之麓,頂珠峰在展旗之上。
此又靈巖之外觀也。 十三日 出山門,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參差,流霞映彩。
高而展者,為板嶂巖。巖下危立而尖夾者,為小剪刀峰。
更前,重巖之上,一峰亭亭插天,為觀音巖。巖側則馬鞍嶺橫亙于前。
鳥道形容道路險絕盤折,逾坳右轉,溪流湯湯,澗底石平如砥。沿澗深入,約去靈巖十余里,過常云峰,則大剪刀峰介立澗旁。
剪刀之北,重巖陡起,是名連云峰。從此環繞回合,巖窮矣。
龍湫之瀑,轟然下搗潭中,巖勢開張峭削,水無所著,騰空飄蕩,頓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傳為諾詎jù那觀泉之所。
堂后層級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飯庵中,雨廉纖不止細雨下個不停,然余已神飛雁湖山頂。
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絕磴三里,趨白云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見客至,望去。
再入一里,有云靜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隱,臥床數十年,尚能與客談笑。
余見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為明晨憂也。 十四日 天忽晴朗,乃強清隱徒為導。
清隱謂湖中草滿,已成蕪田,徒復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頂。余意至頂,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躋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數里,始歷高巔。
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鋪峰下。諸峰朵朵,僅露一頂,日光映之,如冰壺瑤界,不辨海陸。
然海中玉環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內石筍森森,參差不一。
三面翠崖環繞,更勝靈巖。但谷幽境絕,惟聞水聲潺潺,莫辨何地。
望四面峰巒累累,下伏如丘垤dié丘垤即小土堆,惟東峰昂然獨上,最東之常云,猶堪比肩。 導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須越三尖。
余從之,及越一尖,路已絕;再越一尖,而所登頂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頂,龍湫之水,即自宕來。”
今山勢漸下,而上湫之澗,卻自東高峰發脈,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轍而東,望東峰之高者趨之,蓮舟疲不能從。
六、贊美雁蕩山的名詩
《接客僧》——茅盾雁蕩應名是若山,山水奇秀人稱贊。
贊美石僧勤接客,客游雁蕩樂忘返。《賀新郎》——宋·王義山雅有登山癖。
覺老來、尚可躋攀,浪游躡屐。險怪嶕嶢稱雁蕩,爭秀群山第一。
更聳出、穹崖千尺。景物深藏長谷里,最上龕,水鑿時沖激。
硉矹處,鉅□石。地生天作誰能識。
睹江山如故,恨無一時人物。靈運當年為太守,佳處都曾游歷。
獨不見、此山腳跡。風月直須人管領,怎不移、石壁題巖壁。
今且著,老夫筆。《唐多令》——宋·王洧雁蕩接臺山。
秋來最好看。壽星明、高現云端。
八月初弦三日里,□二老、福人間。玉節近天顏。
東西兩路安。祝蒼松、節勁根蟠。
相漢元勛蕭第一,留次位、著曹參。《江神子/江城子》——宋·張炎奇峰相對接球庭。
乍微晴,又微陰。舍北江東,如蓋自亭亭。
翻笑天臺連雁蕩,隔一片、不逢君。此中幽趣許誰鄰。
境雙清。人獨清。
采藥難尋,童子語山深。絕似醉翁游樂意,林壑靜、聽泉聲。
《次韻周邠寄雁蕩山圖二首》——宋·蘇軾指點先憑采藥翁,丹青化出大槐宮。眼明小閣浮煙翠,齒冷新詩嚼雪風。
二華行觀雄陜右,九仙今已壓京東。(將赴河中,密邇太華,九仙在東武,奇秀不滅雁蕩也。)
此生的有尋山分,已覺溫臺落手中。西湖三載與君同,馬入塵埃鶴入籠。
東海獨來看出日,石橋先去踏長虹。遙知別后添華發,時向樽前說病翁。
所恨蜀山君未見,他年攜手醉郫筒。雁蕩經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
(唐·貫休)。
七、徐霞客贊美黃果樹瀑布的詩句
徐霞客贊美黃果樹瀑布的詩句: 則路左一溪懸搗,萬練飛空,溪上石如蓮葉下覆,中剜三門,水由葉上漫頂而下,如鮫綃名貴涼爽的薄紗萬幅,橫罩門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數計,搗珠崩玉,飛沫反涌,如煙霧騰空,勢甚雄厲,所謂“珠簾鉤不卷,匹練掛遙峰”,俱不足以擬其壯也。(這是出自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黔游日記五》)
譯文: 只見道路左邊有一條河流懸空沖搗而下,如萬條白色的絲絹飛舞在空中,河上的巖石如荷葉一樣下覆,中部似刀刻的三個洞,水流從荷葉上漫過頂部泄下,如千萬匹薄紗,橫罩在洞外。
一直下瀉的距離不能用丈來計算,似沖搗珍珠,如玉屑崩濺,水沫飛濺,波濤回涌,如煙霧騰空,氣勢極其雄壯迅猛,所謂“珠簾鉤不卷,匹練掛遙峰”的詩句,都不足以用來比擬它的壯觀。
擴展資料
《徐霞客游記》是一則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34年旅行,寫有天臺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游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余萬字游記資料。
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了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做出卓有價值的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 搜狗百科-徐霞客游記
八、徐霞客贊美黃果樹瀑布的詩句
徐霞客贊美黃果樹瀑布的詩句: 則路左一溪懸搗,萬練飛空,溪上石如蓮葉下覆,中剜三門,水由葉上漫頂而下,如鮫綃名貴涼爽的薄紗萬幅,橫罩門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數計,搗珠崩玉,飛沫反涌,如煙霧騰空,勢甚雄厲,所謂“珠簾鉤不卷,匹練掛遙峰”,俱不足以擬其壯也。
(這是出自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黔游日記五》) 譯文: 只見道路左邊有一條河流懸空沖搗而下,如萬條白色的絲絹飛舞在空中,河上的巖石如荷葉一樣下覆,中部似刀刻的三個洞,水流從荷葉上漫過頂部泄下,如千萬匹薄紗,橫罩在洞外。 一直下瀉的距離不能用丈來計算,似沖搗珍珠,如玉屑崩濺,水沫飛濺,波濤回涌,如煙霧騰空,氣勢極其雄壯迅猛,所謂“珠簾鉤不卷,匹練掛遙峰”的詩句,都不足以用來比擬它的壯觀。
擴展資料 《徐霞客游記》是一則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34年旅行,寫有天臺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游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余萬字游記資料。 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
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了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做出卓有價值的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徐霞客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