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請簡介李白,并分析他的詩歌的特點
詩歌特色: 1、謳歌理想,抒發悲憤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功業自許,一生始終不渝地追求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
他以大鵬、天馬、雄劍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上李邕》)。 2、蔑視權貴,追求自由 他覺得憑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對于那些靠著門第蔭封而享高官厚祿的權豪勢要,他投以強烈的卑視,表現出傲岸不屈的性格。
他蔑視封建等級制度,不愿阿諛奉迎,也不屑于與俗沉浮。現實的黑暗使他理想幻滅,封建禮教等級制度的束縛使他窒息,他渴望個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羈的生活態度來掙脫桎梏、爭取自由。
其表現方式或縱酒狂歌,尋仙學道,然而,酒既無法銷愁,神仙更虛無飄渺,于是他“一生好人名山游”(《廬山謠》),把美好的大自然作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來歌頌。他筆下的峨嵋、華山、廬山、泰山、黃山等,巍峨雄奇,吐納風云,匯瀉川流;他筆下的奔騰黃河、滔滔長江,蕩滌萬物,席卷一切。
表現了詩人桀傲不馴的性格和沖決羈絆的強烈愿望。 3、揭露現實,抨擊時政 這是李白對社會的憤怒抗爭,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體現。
他反對玄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揭露將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驕縱,宦官權勢炙手可熱……通過對政事朝綱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實地觀察,李白以詩人的敏感,洞幽燭微,在當時詩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禍亂將作。“安史之亂”爆發,他的愛國熱情因此升華,擺脫了用藏出處的矛盾。
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愛國內涵,并富于社會意義和時代特征。 4、情緒起伏,充滿矛盾 他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庸俗卑恭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鄉中去尋求,所以在《將進酒》、《江上吟》、《襄陽歌》等詩中流露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齊一萬物、逃避現實等消極頹廢思想,這在封建社會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5、豪邁奔放,清新飄逸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游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 人們稱他為“詩仙”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省秦安縣隴城),701年正月十六[1][2][2月28日]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
另一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中亞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4歲再遷回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詩仙”,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
他與杜甫并稱為“李杜”。 李白出生于盛唐時期,但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卻在漫游中度過,游歷遍跡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歲時只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
可是,十年漫游,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并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李白不愿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
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復。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 。
李白初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 ,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后來,他與一位號為東巖子的隱者隱居于岷山,潛心學習,多年不進城市。
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做了動物飼養員。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由于飼養慣了,定時飛來求食,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一聲呼喚,便從四處飛落階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點都不害怕。
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最后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認定他們有道術,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
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絕了。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卷。
那時李白才十六歲。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治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
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業,喜談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二、李白的詩有什么特點
豪放飄逸,浪漫主義。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漢族。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三、李白詩歌的特點
李白詩歌的藝術特點
正如許多偉大的作家一樣,在李白的全部作品中,也包含著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方面的因素,但就他的主導傾向而言,他卻是一個積極浪漫主義的大師。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者,他雖然也接受了《詩經》現實主義的影響,但對他影響更深的卻是《楚辭》中屈原的作品。李白和屈原有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同樣有著不滿現實的反抗精神,也有著可以媲美的高貴品質和藝術天才。以這些共同的特點為基礎,他必然會走上屈原所開辟的積極浪漫主義的道路,并根據他自己的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對它有所豐富和發展。李白繼承并發展了屈原的傳統,他把自己“安社稷”、“濟蒼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俠思想中反抗強暴、救弱扶傾的精神結合起來,對祖國表示了熱愛;對被壓迫被損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摯的同情;對封建制度所孵育出來的黑暗現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和憤怒;對統治階級中的權貴們表示了強烈的反抗和蔑視——他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確比屈原具有更廣闊的內容。在表現手法上,他也繼承了屈原的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并使之發展,特別是汲取了民間詩歌中的夸張手法,在創造性地運用中加以提高,使這一表現手法益臻完美。在描寫對象上,他所接觸到的題材也比屈原更為廣闊,因之,他對于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范圍,也就更加廣泛。他不僅在抒寫“自我”和尋仙、夢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義手法的主題上采取了這種手法,就是在反映戰爭以及描寫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題上也常常采取這種手法,以馳騁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他是通過這樣的幻想境界來表達自己對敵人殘暴、丑惡的憎恨和對人民苦難的同情: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邀我登云臺,高揖衛叔卿。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
四、李白詩歌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李白詩歌的主要藝術特點是:
1. 自由奔放,不受詩歌格律形式的束縛,靈活采用古風和樂府歌行體式創作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優美詩篇。李白的詩歌作品中,律詩較少,五、七言律詩一共只有八十多首,大部分是樂府和歌行。這兩種體式,字數靈活,格律不嚴,能夠比較自由地表達詩人深刻的思想、奔放的情感和豐富的想象。
2. 想象豐富,構思奇絕,善于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創造新奇鮮明的藝術形象。李白是一位有著豐富想象力的詩人,他見聞廣,閱歷深。在他的筆下,人間的事物、天上的星辰、神話傳說、歷史珍聞、自然景觀、夢中幻境。..無不成為他馳騁想象的媒介。
3. 清新自然,明白曉暢,這是李白詩歌語言的藝術特色。這種特色的形成和李白在創作上的刻苦努力、善于學習是分不開的。李白很重視前代和當代詩人的長處,對漢魏六朝以來的樂府民歌尤為尊重,吸取其中的營養,鍛煉出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他的很多詩篇,因為語言的光彩而令人百讀不厭,長久流傳。
李白的詩歌,才氣橫溢,純任自然,不拘束于格律和規則,但是憑借他的天才和創作熱情,即使是信手拈來的作品,也能合乎規范,語言清晰流暢,音韻和諧自然。李白長于歌行和樂府,擅做絕句,律詩較少。
李白的詩歌中,富有積極的進取精神和建功立業的愿望,表現了愛國主義激情。例如在《梁甫吟》一詩中他通過對姜子牙的贊頌表達了自己的積極參政態度:“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吐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六百鉤,風期暗與文王親。”李白詩集中這一類表現政治抱負的詩篇是很多的,如寫管仲、張良、諸葛亮、謝安的詩篇,無不氣勢磅礴、熱情奔放。
李白熱愛祖國的河山,他用如椽的彩筆描繪了中國各地的美麗風光。如寫黃河的雄偉氣勢: “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李白一生漫游南北各地,他留下的寫景詩歌是很多的,打開他的詩集,這一類詩歌幾乎篇篇似錦,字字如珠,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但無一不是從積極方面熱情歌頌,很少消極悲觀情緒。
例如《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首小詩是李白晚年的作品,是他在流放遇赦返回途中于船上寫的。詩中描繪了三峽兩岸的秀麗迷人風光,抒發了詩人對生活、對未來充滿信心的無限喜悅之情。全詩景真情切,豪爽奔放,表現出寓景于情,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
五、李白的詩的特點
在盛唐詩人中,李白是藝術個性非常鮮明的一位。在中國詩歌史上,他作品的藝術個性也是獨一無二的。
一、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做細致的描述。李白作詩,常以奔放的氣勢貫穿,講究縱橫馳騁,一氣呵成,具有以氣奪人的特點,如《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他說自己的詩是“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州”。
二、強烈的感情色彩,噴發式的抒情方式。灑脫不羈的氣質、傲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爆發強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它往往是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地奔涌而出,讓人直接感受到心靈的震撼。如《鳴皋歌送岑征君》抒寫對于政治黑暗、是非顛倒的憤慨,這種情感表達方式,完全是李白式的。
三、想象變幻莫測,隨意生發,離奇惝恍,意象壯美而不乏清新明麗。與噴發式感情表達方式相結合,李白詩歌的想象變幻莫測,往往發想無端,奇之又奇,如《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一個想象與緊接著的另一個想象之間,跳躍極大.意象的銜接組合也是大跨度的,離奇惝恍,縱橫變幻,極盡才思敏捷之所能。
四、壯美與優美的意象。李白詩中頗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壯美意象,這與其作詩的氣魄宏大和想象力豐富相關聯。李白對體積巨大的壯觀事物似乎尤為傾心,大鵬、巨魚、長鯨,以及大江、大河、滄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歡吟詠的對象,李白將它們置于異常廣闊的空間背景下加以描繪,構成雄奇壯偉的詩歌意象,如《渡荊門送別》意象便極為闊大壯觀。但是,李白詩里亦不乏清新明麗的優美意象。那些由清溪、明月、白鷺、竹色、白露等明凈景物構成的清麗意象,極大地豐富了李白詩歌的藝術蘊含。
五、清新明快的語言風格。語言風格清新明快,明麗爽朗是其詞語的基本色調,正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在李白詩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黃、綠、紫等,他天性開朗,喜歡明麗的色調,不喜歡灰暗色,他那些脫口而出、不加雕飾的詩,常呈現出透明純凈而又絢麗奪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茍同于世俗的高潔人格。
六、李白詩詞有和特點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最杰出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作品大都通過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表現出來,而又包括了豐富的現實主義成分,他的積極的浪漫主義是有其深厚的現實主義基礎的,他巧妙地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來表現思想內容,反映社會現實。他的詩歌熱情奔放,想象豐富,語言清新,風格豪邁,個性鮮明,在他筆下的人物和事件、都具有鮮明的藝術形象,處處顯示出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藝術特色,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李白詩歌主要是以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反映社會現實,運用夸張、比喻、想象等多種手法,風格豪放俊逸、語言清新自然。李白詩歌的藝術成就,在我國古典詩歌發展史上,達到了浪漫主義藝術的高峰。這些積極浪漫主義的詩歌,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在表現手法上對唐代和后代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七、李白詩的特點
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
李白的詩歌不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從形象塑造、素材攝取、到體裁選 擇和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無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詩歌中塑造自我,強烈地表現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獨特個性,因而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他喜歡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現自我,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制地抒發感情,表現他的喜怒哀樂
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際諸因素外,李白詩歌采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和體裁結構也是形成他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原因。善于憑借想象,以主觀現客觀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的重要特征。他的想象,極其豐富,幾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運用多種多樣的想象。現實事物、自然景觀、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夢中幻境,無不成為他想象的媒介。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時空,將現實與夢境、仙境,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交織一起,再現客觀現實。他筆下的形象不是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內心主觀世界的外化,藝術的真實。
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之一是把擬人與比喻巧妙地結合起來,移情于物,將物比人。
李白詩歌的另一個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點,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加以大膽的想象夸張。他的夸張不僅想象奇特,而且總是與具體事物相結合,夸張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跡;那么大膽,又真實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強化感情的作用。有時他還把大膽的夸張與鮮明的對比結合起來,通過加大藝術反差,加強藝術效果。
八、李白詩的特點
1、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點,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被人們稱為“詩仙”。
2、李白的詩歌不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從形象塑造、素材攝取、到體裁選 擇和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無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詩歌中塑造自我,強烈地表現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獨特個性,因而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他喜歡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現自我,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制地抒發感情,表現他的喜怒哀樂
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際諸因素外,李白詩歌采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和體裁結構也是形成他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原因。善于憑借想象,以主觀現客觀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的重要特征。他的想象,極其豐富,幾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運用多種多樣的想象。現實事物、自然景觀、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夢中幻境,無不成為他想象的媒介。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時空,將現實與夢境、仙境,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交織一起,再現客觀現實。他筆下的形象不是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內心主觀世界的外化,藝術的真實。
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之一是把擬人與比喻巧妙地結合起來,移情于物,將物比人。
李白詩歌的另一個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點,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加以大膽的想象夸張。他的夸張不僅想象奇特,而且總是與具體事物相結合,夸張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跡;那么大膽,又真實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強化感情的作用。有時他還把大膽的夸張與鮮明的對比結合起來,通過加大藝術反差,加強藝術效果。
3、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九、李白詩的特點
就目前而言,李白詩歌僅存900多首,想來散失不少,但其內容甚為豐富多彩。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不滿黑暗現實。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言多諷興,氣骨高舉。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業,為國效勞,但他并不艷羨榮華富貴,而是認為“鐘鼓饌玉不足貴”(《將進酒》)。在建樹功業以后,他要以戰國時代高士魯仲連為榜樣,不受爵祿,飄然引退。其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特別是莊子的影響。
李白的不少詩篇,表現了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這種內容常常結合著對統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樂府詩,反映婦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著重寫思婦憶念征人,還寫了商婦、棄婦和宮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丁都護歌》、《秋浦歌》“爐火照天地”,分別描繪了農民、船夫、礦工的生活,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關懷。
李白一生寫下不少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他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道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等,形象雄偉,氣勢磅礴,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類詩篇,正像他若干歌詠大鵬鳥的作品那樣,表現了他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從側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
另外一些詩篇,像《秋登宣城謝脁北樓》、《獨坐敬亭山》、《清溪行》,則善于刻畫幽靜的景色,清新雋永,風格接近王維、孟浩然一派。
李白還有不少歌唱愛情和友誼的詩篇。其樂府詩篇,常常從女子懷人的角度來表達委婉深摯的愛情。還有若干寄贈、懷念妻室的詩,感情也頗為深摯。李白投贈友人的作品數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詩表現了鮮明的政治態度,更多的是表現日常送別、相思之感,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沙丘城下寄杜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贈汪倫》等等,感情深摯,形象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
李白詩歌內容也包含著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較多的是宣揚人生若夢、及時行樂、縱酒狂歡的消極虛無思想和表現求仙訪道、煉丹服藥的宗教迷信。他描寫婦女和愛情題材的詩,也有少數存在庸俗情調。李白詩歌中大量采用夸張手法和生動的比喻。他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其十五),刻畫他長安政治活動失敗后深廣的憂思,是廣泛流傳的名句。他的“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寫自己的懷才不遇;“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寫仕途艱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寫朋友間的深厚友誼等,都以鮮明突出的形象打動讀者。
一、李白詩的特點
主觀色彩 想象特色 意象類型與詞語色調 在盛唐詩人中,李白是藝術個性非常鮮明的一位;在中國詩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藝術個性也是獨一無二的。
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做細致的描述。李白作詩,常以奔放的氣勢貫穿,講究縱橫馳騁,一氣呵成,具有以氣奪人的特點。
如《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以大鵬自喻,并非莊子式的逍遙以自適的大鵬,而是奮飛以引起震動驚怪的大鵬。在這不凡的浩大氣勢里,體現的是自信與進取的志向和傲世獨立的人格力量。
李白詩之所以驚動千古者在此。如他在《江上吟》詩中所說:“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州。”
灑脫不羈的氣質、傲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暴發強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它往往是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飚和噴溢的火山。
如《鳴皋歌送岑征君》抒寫對于政治黑暗、是非顛倒的憤慨: 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蝘蜓嘲龍,魚目混珠。
嫫母衣錦,西施負薪。若使巢、由桎梏于軒冕兮,亦奚異于夔龍蹩躠于風塵? 悲憤不平,慷慨激昂。
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和節奏變換,追摹情緒沖動時情感噴發奔涌的起伏跌蕩,讓人直接感受到心靈的震撼。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一開始便如行云流水般把濃烈激越的情懷抒寫出來,接著便是抑制不住的感情浪潮的噴發: 君不能貍膏金距學斗雞,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
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魚目亦笑我,謂與明月同。
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意鳴春風。《折楊》、《皇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
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
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 這種情感表達方式,完全是李白式的。
與噴發式感情表達方式相結合,李白詩歌的想象變幻莫測,往往發想無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贈裴十四》)“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猿聲催白發,長短盡成絲。”(《秋浦歌十七首》其四)“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
(《金鄉送韋八之西京》)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與作詩的氣魄宏大和想象力豐富相關聯,李白詩中頗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壯美意象。
他對體積巨大的壯觀事物似乎尤為傾心,大鵬、巨魚、長鯨,以及大江、大河、滄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歡吟詠的對象,李白將它們置于異常廣闊的空間背景下加以描繪,構成雄奇壯偉的詩歌意象。如《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的“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聲,白波九道流雪山。” 雄奇壯美的意象組合,給人以一種崇高感。
又如《渡荊門送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意象亦極為闊大壯觀。 但是,李白詩里亦不乏清新明麗的優美意象。
如“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 (《清溪行》)。“綠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秋浦歌》其十三)。
“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別儲邕之剡中》)。“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這些由清溪、明月、白鷺、竹色、白露等明凈景物構成的清麗意象,極大地豐富了李白詩歌的藝術蘊含。
因此,李白詩的意象,便有壯美與優美兩種類型。 李白在《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一詩中說:“有時白云起,天際自舒卷。
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他對白色的透明體,有一種本能的喜歡,最感親切的東西是月亮,其《月下獨酌》云:“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月的形象在李白詩中反復出現。
在李白詩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黃、綠、紫等。他天性開朗,喜歡明麗的色調,不喜歡灰暗色。
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具有清親明快的特點,明麗爽朗是其詞語的基本色調。他那些脫口而出、不加雕飾的詩,常呈現出透明純凈而又絢麗奪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茍同于世俗的高潔人格。
李白愛月,這在中國文學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就是他的仙逝,人們也附會了與月有關的動人傳說。宋代學者洪邁在《容齋五筆》中記載:“世俗言,李白在當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
傳說自是傳說,但李白愛月卻是不爭的事實。李白的許多詩中都寫到了月,月是承載詩人思想感情的重要載體,品讀李白的詠月詩,可以多角度,多側面了解到大詩人的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李白及其詩句驗證他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