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秋節的習俗,詩句,傳說
中秋節簡介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
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
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
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
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
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
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
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
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關于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
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
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中秋傳說之三——朱元。
二、有關中秋節的詩句,故事,神話傳說和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詩詞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中秋由來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傳說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余的太陽 后羿立下汗馬功勞,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鉆、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天西方執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的“尋月”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團圓吃月餅 赫哲族“祭月”在我國東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節,人們要采葡萄、祭月相傳是為了紀念一個聰明、勤勞的赫哲族媳婦媳婦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邊向月亮求救最后終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賓榔、送茶訂下婚約 阿細族“跳月”阿細人過中秋的傳統習慣是“跳月”中秋之夜,從各個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開闊地,披紗的姑娘跳起來了,肩負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來了然而,尤為撩人的還是那種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仿佛月亮也聽利為之動情動容 苗族“鬧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眾沐浴著如絲縷的月光,吹奏悠揚的蘆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們在“鬧月”活動中互相尋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象月亮和清水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百年之好 高山族“賞月”居住在臺灣省山區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懸、清輝灑滿大地的時候,穿著民族盛裝,圍坐在一起載歌載舞,飲酒賞月,共享天倫之樂。
三、中秋節的詩句,傳說,來歷和風俗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
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
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
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
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
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
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
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
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
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
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
四、有關中秋的詩詞、傳說、民俗什么的誰有啊
【中秋的詩詞】http://**ch-jieri/zhongqiu/*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中秋月 (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太常引》 (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臺灣民謠:《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鄉秋憶月,異國夜驚潮。
手未攀丹桂,以猶卷緣蕉;登樓悲作賦,西望海天遙。 ●臺灣民謠:《月夜思鄉》 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 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
【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為中秋節,俗呼為八月節。街市繁盛,果攤泥兔攤所在皆是。
十五月圓時設月光馬于庭,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蘿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諺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畢,家人團坐,飲酒賞月,謂之“團圓節”。
又將祭月之月餅按人數切塊分食,謂之“團圓餅”。 從習俗上看,過去中秋節有送禮。
“中秋,大家互送禮節……,賞奴仆錢,鋪戶放帳帖,每節如此”。現在送禮更興旺。
節前,弄兩輛車,滿滿的裝上月餅果品,挨家挨戶送。當然,這里的家和戶是指商家客戶。
送禮,自然是為了聯絡感情,結款要生意。兩年前做這事時還要想想,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兒爺。
今年這風氣恐怕更盛了。 ●北京 老北京的傳統月餅有自來紅、自來白和提漿月餅。
提漿月餅是指月餅皮面的一種制作方法,說通俗點“提漿”就是熬糖漿,另外在皮面中還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以起到酥松的作用。有回民購買時,就把大油換成黃油。
這種月餅的特點是皮酥、餡香,“老北京”中秋特愛吃。 菜式上,八月秋高蟹正肥,中秋正是品嘗螃蟹的時節,北京尤其講究品嘗醉蟹。
●福建 福建人有中秋吃鴨子的習俗,因此時正是鴨子最肥壯的季節。福建人用福建盛產的檳榔芋和鴨子一起燒,叫檳榔芋燒鴨,味道非常好。
●山東 即墨等地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西 潞安人在中秋節會宴請女婿。
大同縣月餅稱團圓餅,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 ●陜西 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
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上海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蘇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
酒后則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
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浙江 杭州的莼菜鱸魚燴之所以成為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僅僅是因為這一時節的莼菜鱸魚好吃,更是因為晉代張翰借思鄉的“莼菜、鱸魚”,棄官返回故里的史實,這一故事不僅成為千古美談,并使莼菜成為思鄉的象征。
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時令菜羹。莼菜又稱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葉草植物。
莼菜的根、莖、葉不僅碧綠清香,鮮嫩可口,而且營養豐富。莼菜為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但以秋莼為多為好。
●四川 除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 在川西地區,煙熏鴨子是中秋節必備佳品,因那時當年生鴨已長大,肥瘦適宜。
師傅選當年生的仔鴨,宰殺后褪盡羽毛,開膛取出內臟,洗凈后,去翅尖、鴨腳,加鹽碼味腌漬一夜后,入沸水中略燙至皮緊,撈出抹干水分,置熏爐中,用稻草煙熏至呈茶色,出爐放入鹵鍋中鹵熟,食時改刀裝盤,色澤金紅、肉質細嫩、煙香濃郁的煙熏鴨即成。制作煙熏鴨,鹵水的調制極為重要。
鹵水要用老鹵,每次鹵時加入適時的香料,食鹽、糖色,鹵制時要用重物將鴨子充分壓入鹵水中,鹵制時間一般以20分鐘左右為宜,時間過長鴨肉質老,影響質量和口感。 ●廣東 潮汕中秋美食品種頗多,這與潮人過中秋節的文化內涵、潮地氣候、農事生產有很大關系。
主要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糕餅類,潮汕各地月餅,甜的、咸的、葷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樣種類繁多。還有面餅、軟糕、云片糕均為中秋節糕餅,為潮人送親戚之佳品,可說潮人送月餅是睦親的習俗;二是潮地中秋節季,天高氣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時,柚、柿、楊桃、菠蘿、石榴、橄欖、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類美食;三是農產的芋頭、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漿也是潮人喜歡的。
其中,中秋月餅是潮人一年一度的傳統食品,過中秋節,沒有一個潮汕。
五、中秋節的由來 傳說 習俗 和古詩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關于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于這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的習俗主要有:食月餅、祭月、文人賞月、民間拜月、月光馬兒、中秋宴俗、玩花燈、舞火龍、竊瓜祈子等。
中秋的古詩詞很多,其中以蘇軾、李清照等詩詞名人為代表:
《水調歌頭》(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
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剪梅》(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嫦娥》 (唐)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包括被認為中國現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的艾青也有寫中秋的詩:
《我的思念是圓的》艾青
我的思念是圓的/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圓的/無論山多高、海多寬
天涯海角都能看見它/在這樣的夜晚
會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圓的/西瓜、蘋果都是圓的
團聚的人家是歡樂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親人的人/望著空中的明月
誰能把月餅咽下?
不論怎樣,有關中秋的詩詞習俗等都以“團圓”為主題,也許是因為嫦娥奔月的傳說,不論應不應悔,她應該是渴望與后羿的相聚的,也許是元朝吃月餅反抗統治者,漢人的團結也是因為能有跟多時間與家人團聚吧。畢竟中秋的月亮又團又圓,不是嗎?
六、中秋節的由來 傳說 習俗 和古詩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關于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于這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中秋節的習俗主要有:食月餅、祭月、文人賞月、民間拜月、月光馬兒、中秋宴俗、玩花燈、舞火龍、竊瓜祈子等。中秋的古詩詞很多,其中以蘇軾、李清照等詩詞名人為代表:《水調歌頭》(宋)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
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剪梅》(宋)李清照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嫦娥》 (唐)李商隱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包括被認為中國現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的艾青也有寫中秋的詩:《我的思念是圓的》艾青我的思念是圓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圓的/無論山多高、海多寬天涯海角都能看見它/在這樣的夜晚會想起什么?我的思念是圓的/西瓜、蘋果都是圓的團聚的人家是歡樂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思念親人的人/望著空中的明月誰能把月餅咽下?不論怎樣,有關中秋的詩詞習俗等都以“團圓”為主題,也許是因為嫦娥奔月的傳說,不論應不應悔,她應該是渴望與后羿的相聚的,也許是元朝吃月餅反抗統治者,漢人的團結也是因為能有跟多時間與家人團聚吧。
畢竟中秋的月亮又團又圓,不是嗎?。
七、有關中秋節的習俗、傳說、古詩詞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關于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于這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中秋節的習俗主要有:食月餅、祭月、文人賞月、民間拜月、月光馬兒、中秋宴俗、玩花燈、舞火龍、竊瓜祈子等。中秋的古詩詞很多,其中以蘇軾、李清照等詩詞名人為代表:《水調歌頭》(宋)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
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剪梅》(宋)李清照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嫦娥》 (唐)李商隱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包括被認為中國現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的艾青也有寫中秋的詩:《我的思念是圓的》艾青我的思念是圓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圓的/無論山多高、海多寬天涯海角都能看見它/在這樣的夜晚會想起什么?我的思念是圓的/西瓜、蘋果都是圓的團聚的人家是歡樂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思念親人的人/望著空中的明月誰能把月餅咽下?不論怎樣,有關中秋的詩詞習俗等都以“團圓”為主題,也許是因為嫦娥奔月的傳說,不論應不應悔,她應該是渴望與后羿的相聚的,也許是元朝吃月餅反抗統治者,漢人的團結也是因為能有跟多時間與家人團聚吧。
畢竟中秋的月亮又團又圓,不是嗎?。
八、中秋節的來歷.詩句.習俗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是我國一個古老、傳統的節日。每當此時,合家團聚,其樂融融。關于中秋節的來歷,其說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
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并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有人則認為,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南宋時,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游湖等活動。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后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這中秋的來歷真是五花八門的,不知道到底哪個說法才是正確的,反正我是糊涂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中秋節的詩句傳說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