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枚的詩有哪些
著名著作有
《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泊秦淮》煙籠寒水夜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華清宮》零葉翻紅萬樹霜,玉蓮開蕊暖泉香。行云不下朝元閣,一曲淋鈴淚數行。
《過華清宮一》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過華清宮二》新豐綠樹起黃埃, 數騎漁陽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杜牧(公元803-公元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詩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絕句著稱,后人稱為“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江南春》《泊秦淮》《過華清宮》《阿房宮賦》等,其中《阿房宮賦》為后世傳誦。
二、杜牧古詩有哪些
長安雜題長句六首觚棱金碧照山高,萬國圭璋捧赭袍。
舐筆和鉛欺賈馬,贊功論道鄙蕭曹。東南樓日珠簾卷,西北天宛玉厄豪。
[詩曰:鞗革金厄,蓋小環。]四海一家無一事,將軍攜鏡泣霜毛。
晴云似絮惹低空,紫陌微微弄袖風。韓嫣金丸莎覆綠,許公韉汗杏黏紅。
煙生窈窕深東第,輪撼流蘇下北宮。自笑苦無樓護智,可憐鉛槧竟何功。
雨晴九陌鋪江練,嵐嫩千峰疊海濤。南苑草芳眠錦雉,夾城云暖下霓旄。
少年羈絡青紋玉,游女花簪紫蒂桃。江碧柳深人盡醉,一瓢顏巷日空高。
束帶謬趨文石陛,有章曾拜皂囊封。期嚴無奈睡留癖,勢窘猶為酒泥慵。
偷釣侯家池上雨,醉吟隋寺日沉鐘。九原可作吾誰與,師友瑯琊邴曼容。
洪河清渭天池浚,太白終南地軸橫。祥云輝映漢宮紫,春光繡畫秦川明。
草妒佳人鈿朵色,風回公子玉銜聲。六飛南幸芙蓉苑,十里飄香入夾城。
豐貂長組金張輩,駟馬文衣許史家。白鹿原頭回獵騎,紫云樓下醉江花。
九重樹影連清漢,萬壽山光學翠華。誰識大君謙讓德,一毫名利斗蛙蟆。
[圣上不受徽號。]河湟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丹心盡漢臣。
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許七侍御棄官東歸瀟灑江南頗聞自適高秋企望題詩寄贈十韻天子繡衣吏,東吳美退居。
有園同庾信,避事學相如。蘭畹晴香嫩,筠溪翠影疏。
江山九秋后,風月六朝余。錦帙開詩軸,青囊結道書。
霜巖紅薜荔,露沼白芙蕖。睡雨高梧密,棋燈小閣虛。
凍醪元亮秫,寒鲙季鷹魚。塵意迷今古,云情識卷舒。
他年雪中棹,陽羨訪吾廬。[于義興縣,近有水榭。
]李給事中敏二首一章緘拜皂囊中,懔懔朝廷有古風。元禮去歸綸氏學,江充來見犬臺宮。
[李膺退罷歸綸氏,教授生徒。給事論鄭注,告滿歸潁陽。
]紛紜白晝驚千古,鈇锧朱殷幾一空。曲突徙薪人不會,海邊今作釣魚翁。
緘拜:一作緘報。懔懔:一作栗栗。
晚發悶還梳,憶君秋醉余。可憐劉校尉,曾訟石中書。
[給事因忤仇軍容,棄官東歸。]消長雖殊事,仁賢每自如。
因看魯褒論,何處是吾廬?題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韻天下無雙將,關西第一雄。授符黃石老,學劍白猿翁。
矯矯云長勇,恂恂卻縠風。家呼小太尉,國號大梁公。
[太尉季弟司徒德亦封梁國公。]半夜龍驤去,中原虎穴空。
隴山兵十萬,嗣子握雕弓。[今鳳翔李尚書太尉長子。
]東兵長句十韻上黨爭為天下脊,邯鄲四十萬秦坑。狂童何者欲專地,圣主無私豈玩兵。
玄象森羅搖北落,詩人章句詠東征。雄如馬武皆彈劍,少似終軍亦請纓。
屈指廟堂無失策,垂衣堯舜待升平。羽林東下雷霆怒,楚甲南來組練明。
即墨龍文光照曜,常山蛇陣勢縱橫。落雕都尉萬人敵,黑矟將軍一鳥輕。
漸見長圍云欲合,可憐窮壘帶猶縈。凱歌應是新年唱,便逐春風浩浩聲。
過勤政樓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唯有紫苔偏得意,年年因雨上金鋪。
佳節:一作令節。得意:一作稱意。
過魏文貞公宅蟪蛄寧與雪霜期,賢哲難教俗士知。可憐貞觀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早春閣下寓直蕭九舍人亦直內署因寄書懷四韻御水初消凍,宮花尚怯寒。千峰橫紫翠,雙闕憑欄干。
玉漏輕風順,金莖淡日殘。王喬在何處,清漢正驂鸞。
秋晚與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邀侶以官解,泛然成獨游。川光初媚日,山色正矜秋。
野竹疏還密,巖泉咽復流。杜村連潏水,晚步見垂鉤。
念昔游三首十載飄然繩檢外,樽前自獻自為酬。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
云門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腳長。曾奉郊宮為近侍,分明(扌雙)(扌雙)羽林槍。
李白題詩水西寺,古木回巖樓閣風。半醒半醉游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
今皇帝陛下一詔征兵不日功集河湟諸郡次第歸降臣獲睹圣功輒獻歌詠捷書皆應睿謀期,十萬曾無一鏃遺。漢武慚夸朔方地,宣王休道太原師。
威加塞外寒來早,恩入河源凍合遲。聽取滿城歌舞曲,涼州聲韻喜參差。
奉和白相公圣德和平致茲休運歲終功就合詠盛明呈上三相公長句四韻行看臘破好年光,萬壽南山對未央。黠戛可汗修職貢,文思天子復河湟。
應須日御西巡狩,不假星弧北射狼。吉甫裁詩歌盛業,一篇江漢美宣王。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帝使中使輔璆琳探祿山反否,璆琳受祿山金,言祿山不反。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萬國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
云中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登樂游原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事業:一作似業。
聞慶州趙縱使君與黨項戰中箭身死長句將軍獨乘鐵驄馬,榆溪戰中金仆姑。死綏卻是古來有,驍將自驚今日無。
青史文章爭點筆,朱門歌舞笑捐軀。誰知我亦輕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
送容州唐中丞赴鎮交址同星座,龍泉似斗文。燒香翠羽帳,看舞郁金裙。
鹢首沖瀧浪,犀渠拂嶺云。莫教銅柱北,空說馬將軍。
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亞列出領麾幢十韻帝命詩書將,壇登禮樂卿。三邊要高枕,萬里得長城。
對客猶褒博,填門已旆旌。腰間五綬貴,天下一家榮。
野水差新燕,芳郊哢夏鶯。別風嘶玉勒,殘日。
三、杜枚的詩人背景資料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
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
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四、杜枚,此人名聲也很大,作詩也很多請講出他的主要精彩詩篇有哪些
杜牧,803年生,852年逝世,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唐代詩人、書法家。字牧之。
大和三年(828)進士及第,又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官至中書舍人。善屬文,工詩,是唐代著名詩人,人號“小杜”,以別于杜甫。
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 工行草書。
《宣和書譜》云:“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臺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后,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
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 《張好好詩》,行草墨跡,杜牧太和八年(834)所書,此時年32歲。
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字。
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
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
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于《宣和書譜》、《容臺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
杜牧由于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
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
五、晚唐詩人杜牧有何著名的作品
杜牧(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 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杜牧進士及第,之后又參加制策,登科后被 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半年后,隨外放江西觀察使的沈傳師做 幕僚,自此開始了他的幕府吏生涯。
太和九年,杜牧被朝廷任命為真監察御 史,在東都洛陽上任。在洛陽期間,由于職務清閑,杜牧四處憑吊古跡,寫 下了不少詩篇。
唐文宗開成四年(840年),杜牧前往長安任左補闕、史館修 撰。第二年,杜牧升官為膳部員外郎。
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杜牧調任 比部員外郎,次年外放黃州刺史,之后歷任池州刺史、睦州剌史、司勛員外 郎、史館修撰、吏部員外郎、湖州刺史、考功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中書 省別名紫微省),人稱杜紫微。 杜牧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 川”。
這段時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別墅,并且閑暇之時經常在這里 以文會友。 杜牧自少喜好論兵,并做過多篇文章談論軍亊。
《罪言》、《戰論》、《守論》、《原十六衛》等幾篇文章闡述了藩鎮問題和用兵方略,為司馬光撰 寫《資治通鑒》時所采錄。 杜牧的文學創作成就輝煌,無論是詩、陚、古文都堪稱名家。
杜牧最 擅長長篇五言古詩。他的長篇五言古詩氣骨遒勁。
晚唐的張為在《詩人主客 圖序》中將杜牧的詩歸為“髙古奧逸”類。裴延翰將他的詩文四百五十首編 為二十卷的《樊川文集》。
在詩歌創作上,杜牧的古體詩受到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 他的近體 詩則文詞清麗、情韻跌宕。
杜牧在七律 《早雁》中使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 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 表示同情。《九日齊山登髙》中,杜牧 以豪放的筆調抒寫自己的曠達胸懷,同 時寓有深沉的悲慨。
晚唐詩歌總體趨向 是藻繪綺密,杜牧受到時代風氣的影 響,也注重辭采。 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 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 合,形成了一種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 氣勢豪宕而又精致婉約的藝術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