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漁父》詩句的大意是什么
屈原被放逐之后,盤桓在湘江一帶,他在洞庭湖畔邊走邊唱,臉色憔悴,身體容貌又枯又瘦.有一位漁翁看到屈原便問他說:“您不是楚國的三閭大夫嗎?為什么會落到這種地步?” 屈原說:“全世界都混濁不堪只有我一個人清白,眾人個個都喝醉了唯獨我一個人清醒著,因此我被流放到這里.” 漁翁說:“通達事理的圣明之人非但不拘泥于外物,反而能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既然世上的人都骯臟不堪,您為什么不也攪動那污泥推動那濁浪?既然人人都沉醉不醒,您為什么不也跟著同吃那杯酒?為什么您偏要憂思那么深沉、行為那么高超,而讓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屈原說:“我聽過這樣一句話,剛洗好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灰塵.(一個人)怎能用潔白的身體來蒙受污濁的外物呢?(所以)我寧愿跳進湘江,葬身于魚腹.怎能用潔白無瑕的東西來沾染世俗的濁泥污垢呢?” 漁翁(聽了)微微一笑,搖動著船槳漸漸離屈原而去.邊去邊唱道:“漢水清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漢水濁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腳.”漁翁于是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二、《漁父》詩句的大意是什么
《漁父》,《楚辭》篇名。寫一漁父因見屈原憔悴困苦,勸他隨波逐流,與世浮沉;而屈原則表示決不妥協。篇中表達了兩種處世哲學的對立,并明顯贊同屈原的立場。一般認為是后人假托屈原之名所作。
作者:屈原
【全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譯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間游蕩。他沿著水邊邊走邊唱,臉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說:“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會落到這種地步?”
屈原說:“世上全都骯臟只有我干凈,個個都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著,而能隨著世道變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骯臟齷齪,您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既然個個都沉醉不醒,您為什么不也跟著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為什么您偏要憂國憂民行為超出一般與眾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屈原說:“我聽過這種說法:剛洗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凈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污濁的外物?我寧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鱉的肚子里,哪里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板離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滄浪水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便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三、《漁父》這首詩的意思
《漁父》譯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間游蕩。他沿著水邊邊走邊唱,臉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說:“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會落到這種地步?”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屈原說:“世上全都骯臟只有我干凈,個個都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說:“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著,而能隨著世道變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骯臟齷齪,您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既然個個都沉醉不醒,您為什么不也跟著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為什么您偏要憂國憂民行為超出一般與眾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說:“我聽過這種說法:剛洗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凈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污濁的外物?我寧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鱉的肚子里,哪里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身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板離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滄浪水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便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四、《莊子.漁父》詩句
題解】“漁父”為一捕魚的老人,這里用作篇名。
篇文通過“漁父”對孔子的批評,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闡述了“持守其真”、還歸自然的主張。全文寫了孔子見到漁父以及和漁父對話的全過程。
首先是漁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貢談話,批評孔子“性服忠信、身形仁義”、“飾禮樂、選人倫”,都是“苦心勞形以危其真”。接著寫孔子見到漁父,受到漁父的直接批評,指出他不在其位而謀其政,乃是“八疵”、“四患”的行為;應該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
接下去又進一步寫漁父向孔子提出“真”;所謂真,就是“受于天”,主張“法天”、“貴真”、“不拘于俗”。最后寫孔子對漁父的謙恭和崇敬的心情。
本篇歷來也多有指責,認為是偽作,但本篇的思想跟莊子一貫的主張還是有相通之處,對儒家的指責不如《胠篋》、《盜跖》那么直接、激烈,守真和受于天的思想也與內篇的觀點相一致,而且漁父本身就是一隱道者的形象,因而仍應看作是莊派學說的后學之作。【原文】孔子游于緇帷之林(1),休坐乎杏壇之上(2)。
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漁父者(3),下船而來,須眉交白(4),被發揄袂(5),行原以上(6),距陸而止(7),左手據膝(8),右手持頤以聽(9)。
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客指孔子曰(10):“彼何為者也?”子路對曰:“魯之君子也。”
客問其族(11)。子路對曰:“族孔氏。”
客曰:“孔氏者何治也(12)?”子路未應,子貢對曰:“孔氏者,性服忠信(13);身行仁義,飾禮樂(14),選人倫(15),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齊民(16),將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問曰:“有土之君與?”子貢曰:“非也。”“侯王之佐與?”子貢曰:“非也。”
客乃笑而還,行言曰(17):“仁則仁矣,恐不免其身(18);苦心勞形以危其真(19)。嗚呼,遠哉其分于道也(20)!”。
五、《莊子.漁父》詩句
題解】
“漁父”為一捕魚的老人,這里用作篇名。篇文通過“漁父”對孔子的批評,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闡述了“持守其真”、還歸自然的主張。
全文寫了孔子見到漁父以及和漁父對話的全過程。首先是漁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貢談話,批評孔子“性服忠信、身形仁義”、“飾禮樂、選人倫”,都是“苦心勞形以危其真”。接著寫孔子見到漁父,受到漁父的直接批評,指出他不在其位而謀其政,乃是“八疵”、“四患”的行為;應該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接下去又進一步寫漁父向孔子提出“真”;所謂真,就是“受于天”,主張“法天”、“貴真”、“不拘于俗”。最后寫孔子對漁父的謙恭和崇敬的心情。
本篇歷來也多有指責,認為是偽作,但本篇的思想跟莊子一貫的主張還是有相通之處,對儒家的指責不如《胠篋》、《盜跖》那么直接、激烈,守真和受于天的思想也與內篇的觀點相一致,而且漁父本身就是一隱道者的形象,因而仍應看作是莊派學說的后學之作。
【原文】
孔子游于緇帷之林(1),休坐乎杏壇之上(2)。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漁父者(3),下船而來,須眉交白(4),被發揄袂(5),行原以上(6),距陸而止(7),左手據膝(8),右手持頤以聽(9)。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
客指孔子曰(10):“彼何為者也?”子路對曰:“魯之君子也。”客問其族(11)。子路對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12)?”子路未應,子貢對曰:“孔氏者,性服忠信(13);身行仁義,飾禮樂(14),選人倫(15),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齊民(16),將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問曰:“有土之君與?”子貢曰:“非也。”“侯王之佐與?”子貢曰:“非也。”客乃笑而還,行言曰(17):“仁則仁矣,恐不免其身(18);苦心勞形以危其真(19)。嗚呼,遠哉其分于道也(20)!”
六、描寫“漁夫”的詩句有哪些
1、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翻譯】漁翁晚上靠著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為柴做飯。
【出處】《漁翁》唐代:柳宗元
2、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翻譯】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出處】《江雪》唐代:柳宗元
3、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翻譯】坐看垂釣之人多么悠閑自在,可惜只能空懷一片羨魚之情。
【出處】《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唐代:孟浩然
4、湖上老人坐磯頭,湖里桃花水卻流。
【翻譯】一位老者坐在磯頭上垂釣,湖里的水上飄浮桃花緩緩流去。
【出處】《戲題湖上》唐代:常建
5、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翻譯】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著小船在大風大浪里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出處】《江上漁者》宋代:范仲淹
6、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翻譯】自有遮護全身的青竹殼斗笠,與斗笠相伴的還有綠蓑衣。斜風夾雜著細雨,過著樂而忘歸的漁翁生活。
【出處】《浣溪沙·漁父》宋代:蘇軾
7、卻把漁竿尋小徑,閑梳鶴發對斜暉。
【翻譯】拿著魚竿尋找著小路,對著斜陽梳著白發。
【出處】《漁父》唐代:張志和
8、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
【翻譯】潮生時泛船出去打魚,潮平時擺船靠岸系纜,潮落時高唱漁歌歸家。
【出處】《鵲橋仙·一竿風月》宋代:陸游
9、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
【翻譯】鄙視那些達官貴人們的,正是那些不識字的江上釣魚翁。
【出處】《沉醉東風·漁夫》元代:白樸
10、半煙半雨溪橋畔,漁翁醉著無人喚。
【翻譯】一半的煙霧一半的雨滴呈現在那溪水橋旁,捕魚老人喝醉酒睡著了也沒有人前去叫喚一聲
【出處】《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宋代:黃庭堅
七、關于漁夫的詩句
《漁父》
(唐)李中
偶向蘆花深處行,
溪光山色晚來晴.
漁家開戶相迎接,
稚子爭窺犬吠聲.
漁父四首
蘇軾
漁父飲,誰家去,魚蟹一時分付.酒無多少醉為期,彼此不論錢數.
漁父醉,蓑衣舞,醉里卻尋歸路.輕舟短棹任斜橫,醒后不知何處.
漁父醒,春江午,夢斷落花飛絮.酒醒還醉醉還醒,一笑人間今古.
漁父笑,輕鷗舉,漠漠一江風雨.江邊騎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漁父(二首)
李煜
一、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世上如儂有幾人.
二、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好事近 漁父詞
朱敦儒
搖首出紅塵,醒醉更無時節.活計綠蓑青笠,慣披霜沖雪.晚來風定釣絲閑,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鴻明滅.
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張松齡
樂是風波釣是閑,
草堂松徑已勝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風浪起且須還.
漁父
納蘭性德
收卻綸竿落照紅,秋風寧為翦芙蓉.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蘆花短笛中.
八、描寫漁夫的詩句
《漁父》
(唐)李中
偶向蘆花深處行,
溪光山色晚來晴.
漁家開戶相迎接,
稚子爭窺犬吠聲.
漁父四首
蘇軾
漁父飲,誰家去,魚蟹一時分付.酒無多少醉為期,彼此不論錢數.
漁父醉,蓑衣舞,醉里卻尋歸路.輕舟短棹任斜橫,醒后不知何處.
漁父醒,春江午,夢斷落花飛絮.酒醒還醉醉還醒,一笑人間今古.
漁父笑,輕鷗舉,漠漠一江風雨.江邊騎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九、有關漁夫的詩詞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臺草映身,
路人借問搖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唐)
釣魚絕句 紀曉嵐
一篙一櫓一孤舟, 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拍一呼又一笑, 一人獨占一江秋。
漁父詞 李 煜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李無言一隊春。 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
李賀《釣魚》
秋水釣紅渠,仙人待素書。 菱絲縈獨繭,菰米蟄雙魚。 斜竹垂清沼,長綸貫碧虛。 餌懸春蜥蜴,鉤墜小蟾蜍。 詹子情無限,龍陽恨有余。 為看煙浦上,楚女淚沾裾。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渭上偶釣 白居易
昔日白頭人, 亦釣此渭陽。 釣人不釣魚, 七十得文王。
釣竿篇 沈全期
朝日斂紅煙, 垂竿向綠川。 人疑天上坐, 魚似鏡中懸。
漁 父 岑 參
朝從灘上飯, 暮向蘆中宿。 歌竟還復歌, 手持一竿竹。
江上漁者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
獨釣清溪江 李 白
我攜一尊酒, 獨上江祖石。 自從天地開, 更長幾千石。 舉杯向天笑, 天回日西照。 永望坐此臺, 長垂嚴陵釣。 寄語山中人, 可與你同調。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 只在蘆花淺水邊。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梁上燕, 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作棋局 , 稚子敲針作釣鉤。
獨釣清溪江 李 白
我攜一尊酒, 獨上江祖石。 自從天地開, 更長幾千石。 舉杯向天笑, 天回日西照。 永望坐此臺, 長垂嚴陵釣。 寄語山中人, 可與你同調。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 只在蘆花淺水邊。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梁上燕, 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作棋局 , 稚子敲針作釣鉤。
獨釣清溪江 李 白
我攜一尊酒, 獨上江祖石。 自從天地開, 更長幾千石。 舉杯向天笑, 天回日西照。 永望坐此臺, 長垂嚴陵釣。 寄語山中人, 可與你同調。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 只在蘆花淺水邊。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梁上燕, 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作棋局 , 稚子敲針作釣鉤。
參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