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霧凇的詩句】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寒江雪柳、玉樹瓊花,吉林樹掛,名不虛傳.香消一榻氍毹暖,月澹千門霧凇寒.聞說豐年從此始,更回籠燭卷廉看.寒江曉霧,正冰天、樹樹凇花云疊.昨夜飛瓊千萬縷,誰剪條條晴雪?冰羽晶瑩,霓裳窈窕,欲舞高寒闕.煙波照影,翩翩思與誰約?宋曾鞏《冬夜即事》詩即有所載:“香消一榻氍毹暖,月澹千門霧凇寒.聞說豐年從此始,更回籠燭卷廉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二、描寫霧凇的詩句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寒江雪柳、玉樹瓊花,吉林樹掛,名不虛傳。
香消一榻氍毹暖,月澹千門霧凇寒。聞說豐年從此始,更回籠燭卷廉看。
寒江曉霧,正冰天、樹樹凇花云疊。昨夜飛瓊千萬縷,誰剪條條晴雪?冰羽晶瑩,霓裳窈窕,欲舞高寒闕。煙波照影,翩翩思與誰約?
宋曾鞏《冬夜即事》詩即有所載:“香消一榻氍毹暖,月澹千門霧凇寒。聞說豐年從此始,更回籠燭卷廉看。”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三、描寫霧凇的詩句
《詠霧淞(有序)》 年代: 明 作者: 楊慎 怪得天雞誤曉光,青腰玉女試銀妝。
瓊敷綴葉齊如剪,瑞樹開花冷不香。 月白詎迷三里霧,云黃先兆萬家箱。
貧兒飯甕歌聲好,六出何須賀謝莊。 《辛卯除夜》 年代: 宋 作者: 戴表元 臘月今年只今夕,春風明日是明年。
狂歌把酒屠蘇地,醉眼看梅霧淞天。 碧玉千壺喧坐次,紅牙六博斗飛錢。
頭顧雪白心情在,聽說承平一惘然。 描寫霧凇的句子 1.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這就是吉林霧凇奇觀。
2. 霧凇俗稱樹掛,是北方冬季可以見到的一種類似霜降的自然現象,是一種冰雪美景,是由于霧中無數零攝氏度以下而尚未結冰的霧滴隨風在樹枝等物體上不斷積聚凍粘的結果,表現為白色不透明的粒狀結構沉積物。 3. 車開進翠華山大門,連雪都難看安到,大家很失望,快到滑雪場時,看樹枝草干,掛滿霧凇,下車時,小雪顆粒打在臉上。
地面山腰,白茫茫的一片。大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到處都是水墨丹青的圖畫。走到滑雪場,高大的圣誕老人像習習如生,幾臺造雪機正在造雪,場面壯觀。
4. 走在公路上,向西眺望,陽光正在沖破雪霧,漸漸向上升騰,雪白中夾雜著淡淡的紅,如白皙少女臉上泛出的紅暈般。多少有些羞答答的感覺,不一會兒,西邊亮了起來,半坡上掛雪的植被,亮晶晶的惹人喜愛。
5. 吉林霧凇儀態萬方、獨具豐韻的奇觀,讓絡繹不絕的中外游客贊不絕口,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霧凇對自然環境、人類健康所做的貢獻。 吉林霧凇正迎合了時下非常流行的一句話:“我美麗、我健康!”每當霧凇來臨,吉林市松花江岸十里長堤“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柳樹結銀花,松樹綻銀菊,把人們帶進如詩如畫的仙境。
霧凇的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記載霧凇最早的國家,千百年來,中國古代人很早就對霧凇有了許多稱呼和贊美。早在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成書的《春秋》上就有關于“樹稼”的記載,也有的叫“樹介”,就是現在所稱的“霧凇”。
宋曾鞏《冬夜即事》詩 即有所載:“香消一榻氍毹暖,月澹千門霧凇寒。聞說豐年從此始,更回籠燭卷廉看。”
:“齊寒甚,夜氣如霧,凝于木上,旦起視之如雪,日出飄滿階庭,尤為可愛,齊人謂之霧凇。 諺曰:‘霧凇重霧凇,窮漢置飯甕。
’以為豐年之兆。”宋人稱“霧凇”,而“以為豐年之兆”。
其觀念很可能源于霧凇的古名“樹稼”。 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著名的《湖心亭看雪》一文中亦有曰:“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四、描寫吉林霧凇的段子
吉林霧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詩情畫意的美,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長江三峽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當你身臨其境,站在冰雪之中,領略那神奇的霧凇,如玉的白雪,當你張開雙臂迎接那徐徐飄落的雪花,你才能領悟到所有的語言描述,文豪、詩人的贊嘆又顯得那么蒼白無力. 霧凇,人們通常叫它“樹掛”,是霧和水汽遇冷結凍而成的一種氣象景觀,分粒狀、晶狀兩種.粒狀霧凇結構緊密,形成一粒粒很小的冰塊,而晶狀霧凇結構比較松散,呈較大的片狀,吉林的霧凇就屬于晶狀,它是在吉林市獨特的地理環境中自然形成的. 霧凇之美,美在壯觀,美在奇絕.每到隆冬時節,北國江城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垂柳蒼松凝霜掛雪,戴玉披銀,晶瑩剔透,仰望松樹枝頭,宛如玉菊怒放,雪蓮盛開,正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觀賞霧凇,最講究的是在“夜看霧,晨看掛,待到近午賞落花”. “夜看霧”,是在霧凇形成的前夜觀看江上出現的霧景.大約在夜里十點多鐘,松花江上開始有縷縷霧氣,繼而越來越大,越來越濃,大團大團的白霧從江面滾滾而起,不停地向兩岸飄流. “晨看掛”是早起看樹掛.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樹木,一夜之間變成一片銀白.棵棵楊柳宛若玉枝垂掛,簇簇松針恰似銀菊怒放,晶瑩多姿. “待到近午賞落花”,是說樹掛脫落時的情景.一般在上午10時左右,樹掛開始一片一片脫落,接著是成串成串地往下滑落,微風吹起脫落的銀片在空中飛舞,明麗的陽光輝映到上面,空中形成了五顏六色的雪簾.。
五、關于贊美霧凇的詩句
關于贊美霧凇的詩句 一、柳樹結銀花,松柏綻銀菊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樹瓊花滿目春。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 寒江曉霧,正冰天、樹樹凇花云疊。昨夜飛瓊千萬縷,誰剪條條晴雪?冰羽晶瑩,霓裳窈窕,欲舞高寒闕。
煙波照影,翩翩思與誰約? 二、漫嶺霧朦朧,欣然凝作瓊. 瑩瑩臨玉界,皓皓步天宮. 風起掀云浪,日蒸飛蠟虹. 回頭看遠樹,景色已蔥蘢. 三、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擴展資料: 霧凇的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記載霧凇最早的國家,千百年來,中國古代人很早就對霧凇有了許多稱呼和贊美。早在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成書的《春秋》上就有關于“樹稼”的記載,也有的叫“樹介”,就是現在所稱的“霧凇”。
宋曾鞏《冬夜即事》詩 即有所載:“香消一榻氍毹暖,月澹千門霧凇寒。聞說豐年從此始,更回籠燭卷廉看。”
:“齊寒甚,夜氣如霧,凝于木上,旦起視之如雪,日出飄滿階庭,尤為可愛,齊人謂之霧凇。諺曰:‘霧凇重霧凇,窮漢置飯甕。
’以為豐年之兆。”宋人稱“霧凇”,而“以為豐年之兆”。
其觀念很可能源于霧凇的古名“樹稼”。 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著名的《湖心亭看雪》一文中亦有曰:“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霧凇。
六、關于霧淞的詩文
觀吉林霧凇作
霧涌寒江曉日曛,長堤雪柳正迷人。
非真非幻花如海,留影留連客似云。
地借凇花播名氣,人驚冰魄長精神。
翻疑天上芳林瘦,讓與人間玉樹春。
念奴嬌·雪柳
寒江曉霧,
正冰天、樹樹凇花云疊。
昨夜飛瓊千萬縷,
誰剪條條晴雪?
冰羽晶瑩,
霓裳窈窕,
欲舞高寒闕。
煙波照影,
翩翩思與誰約?
曾見崖壁奇松,
云溪老竹,
未及伊清絕。
一任群芳爭艷去,
獨抱冰心孤潔。
梅影風姿,
蓮花品質,
俗手誰能折?
流連如夢,
忽覺詩心澄澈。
三九嚴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這就是聞名全國的吉林霧凇奇觀。
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從當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間,松花江上游豐滿水庫里的水從發電站排出時,水溫在4攝氏度左右。這樣,松花江流經市區的時候,非但不結冰,而且江面上總是彌漫著陣陣霧氣。每當夜幕降臨,氣溫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左右時,這霧氣便隨風飄蕩,涌向兩岸,籠罩著十里長堤。樹木被霧氣淹沒了。漸漸地,燈光、樹影模糊了。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銀條,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
清早,寒風吹拂,霧氣繚繞。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瓊枝玉樹,便會情不自禁地贊嘆:這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