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甫吟詠韭菜的詩句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是葉紹翁《游園不值》里的詩
贈衛八處士 杜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乃未已,兒女羅酒漿。
夜雨翦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二、杜甫關于“韭菜”的詩句有哪些
杜甫寫韭菜的僅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梁”。意思是:雨夜割來的春韭嫩嫩長長,剛燒好黃梁摻米飯噴噴香。
出處:出自杜甫的《贈衛八處士》,是用來形容主人準備的飯菜很隨意,也很清新,非常符合老友見面,精心準備一些家常菜的狀況。
原文節選: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譯文:你說難得有這個機會見面,一舉杯就接連地喝了十杯。十幾杯酒我也難得一醉呵,謝謝你對故友的情深意長。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詩大概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杜甫作華州司功參軍時所作。乾元元年(758年)冬天,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冬天杜甫曾告假回東都洛陽探望舊居陸渾莊。乾元二年三月,九節度之師潰于鄴城,杜甫自洛陽經潼關回華州,衛八的家就在杜甫回轉時經過的奉先縣。
在奉先縣,杜甫訪問了居住在鄉間的少年時代的友人衛八處士。一夕相會,又匆匆告別,產生了亂離時代一般人所共有的人生離多聚少和世事滄桑的感嘆,于是寫下這動情之作贈給衛八處士。
三、表達鄉愁的詩句以及表達的思想感情示例杜甫‘‘夜雨剪春韭’,使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靜夜思李 白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舉 頭 望 明 月,低 頭 思 故 鄉.《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月夜憶舍弟 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長相思》 (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次北固山下》 【元】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四、仿照絕句杜甫寫一首詩
杜甫詩宴
肅宗乾元二年,杜甫棄官回家,居住在成都草堂。一天,幾位不速之客到杜甫家以詩會友。杜甫生活貧窮,實在拿不出好一點的飯菜來招待客人。杜夫人著急萬分,不知所措。正在犯難之際,杜甫發現灶房間尚有一把韭菜、兩個雞蛋和一大盤豆腐渣,立刻如獲至寶,轉憂為喜,面帶笑容地對夫人說了幾句悄悄話后,就請客人入座閑談。
時隔不久,杜夫人端上三菜一湯擺在桌上。第一碗是炒韭菜,上面放著兩個蛋黃;第二碗也是炒韭菜,上面甩著蛋白;第三碗是清蒸豆腐渣,上面什么都沒有;最后是一大碗韭菜豆腐渣湯,上面還漂著幾片潔白的蛋殼。
杜甫對客人抱拳說:“諸位光臨寒舍,深感榮幸,特備‘詩宴’,以表寸心。”正當客人有些莫名其妙之時,杜甫拿起筷子,指著第一碗菜說,這叫“兩個黃鸝鳴翠柳 ”;指著第二碗菜說,這是“ 一行白鷺上青天 ”;指著第三碗菜說,這是“窗含西嶺千秋雪 ”;指最后一大碗湯說,這是“門泊東吳萬里船”。此時客人才恍然大悟,鼓掌叫絕。
五、誰有夜雨剪春韭 洪燭的現代文閱讀答案
洪燭散文《夜雨剪春韭》賞析
——課改學習下鑒賞一例 潘紅勝張志琦 讀洪燭的散文,莫名的有種散散淡淡,勝似閑庭信步的感覺,讓人覺得精神松弛。《夜雨剪春韭》似乎都在談論吃,但重點并不在吃,而在對待現實生活的那種氣質和風度。我們能從文章中嗅到親情、友情、鄉情、詩情的醇香。特別是結尾的拓展延伸,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文章大量引用詩文典故,是本文一大特色,不僅增加文章的文化氣息,更重要的是它使得韭菜這一普通的農家菜蔬成為了極具象征意義的審美意象。如文章以杜甫的名句“夜雨剪春韭”為題并導入,一開始就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空間;特別是對那些從鄉野出來在城市里居住久了的人來說,讀到杜甫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一句,總難免無比神往:想象中,夜雨之下,那沾滿水珠的韭菜,必是分外青蔥碧綠,輕輕割斷后,韭菜的香氣都會溢散開來,真是極清新可愛的一種意境。再想到杜甫一生坎坷,寫此詩也正逢貶謫之時,遇少年故交,老友無以招待,匆忙間冒夜雨剪春韭,烹煮黃粱,雖是粗茶淡飯,也能一舉累十觴,暢快淋漓;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而鄉野間的這份平淡質樸總能讓人安靜滿足;人間有味是清歡,說的就是這等滋味吧。作者寫到這里,又引用了楊凝式吃了朋友送的羊肉韭花后,為表答謝所寫的一封書信。此帖寫的閑適散淡,字字含情。此帖得以流傳后世,想來也是那春韭花之功了。此外還有汪曾祺的話語、龔乃保《冶城蔬譜》的敘述引用等等這些,不止讓我們在品讀中長了見識,更主要的是讓我們漸漸明白了作者寄寓在“春韭”上的種種妙處。“春韭”,這種很平常的農家蔬菜竟在文人齒頰間吃出了詩情畫意,品出了友情的醇香和鄉野田園情的閑適淡雅。凡俗與清雅在這里竟不可思議地結合得如此和諧。行文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寫到自己童年記憶和現實生活里對春韭的思念。來自童年的記憶恰如人生的胎記,鈐在生命之書的扉頁上。快樂或是憂傷,都那么真實,任歲月怎么淘洗,永不褪色。作者由此生發出本文的主題:鄉愁——“對唐詩的鄉愁,對春天的鄉愁,對某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田園生活的鄉愁”。這是一種精神上的鄉愁,是生活在都市的現代文人對迷失的精神故鄉的依戀與追尋,它也在喚醒我們讀者心中這種“鄉愁”的種種經驗、記憶——人人心中都應有自己永生的“春韭”。這種“鄉愁”已遠遠不是能靠重返故土家園與親人團聚就可以化解的了。本文的語言除樸實、真誠之外,也有點意外的俏皮。如“但我決不會為了試驗韭菜的這一‘特異功能’而先吞咽一根小鐵釘的”。這一句活靈活現地俏皮地把韭菜的“特異功能”敘說了出來,把作者此刻的心情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又如“但再俗的東西,譬如蔬菜,一旦進入詩畫的領域,便顯得溫文爾雅了”一句中“溫文爾雅”一詞體現了作者用詞的精妙,令人回味。樸實和真誠是本文語言的主要特色。如倒數第二段,寫得那么自然,那么生活化、真實化。作者說“瞧,它終于露餡了”,不僅僅是春天“露餡了”,而且是作者情感“露餡了”。“今夜,雨在哪里呢?剪刀在哪里呢?杜甫在哪里?”則真誠地把作者精神上的失落,對自由、樸素生活的向往,對現代化生活的反思表現出來了。總之,洪燭文章的語言給人一種很融洽的接近感,樸實中不經意地流動著大家的飄逸與厚重。真誠是散文的生命。而發自肺腑的真誠,則是洪燭散文放射出的最耀眼的光芒。正如汪曾祺《蒲橋集》里所言,“文求雅潔,少雕飾,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杜甫吟詠韭菜的詩句至今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