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樂書 宗璞閱讀題答案
·《樂書》閱讀(2008年山東煙臺) 樂書 ①多年以前,讀過一首《四時讀書樂》,現在只記得四句:“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熏風。”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讀書的樂境,這種樂境只有在讀書時才會有。
②作者寫書總是把他自己最有價值的一面放進書里。經常讀書,接觸的都是別人的精華。
讀書本身就是一件聰明的事,也是一件快樂的事。陶淵明說:“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嘆讀到《西廂記》“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動得三日臥床不食不語。這都是讀書的至高境界。
不只是書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讀者的會心。 ③我想,讀書有一個分一合一分的過程。
④分就是要把各種書區分開來,也就是要有一個選擇的過程。現在書出得極多,有人形容,寫書的比讀書的還多,簡直成了災。
我看見那些裝幀精美的書,總想著又有幾棵樹冤枉地獻身了。開卷有益可以說是一句完全過時的話。
千萬不要讓那些假冒偽劣的“精神產品”侵蝕。即便是列入必讀書目的,也要經過自己慎重選擇,有的書可精讀,有的書可泛讀,有的書瀏覽一下即可。
最重要的是讀好書,讀那些經過時間圈點的書。 ⑤書經過區分,選好了,讀時就要合。
朱熹說讀書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見”,涵泳,在水中潛行,也就是說必須入水,與水相合,才能了解水,得到滋養潤澤。王國維談讀書三境界,第三種境界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種豁然貫通,便是一種會心。
在那一刻間,讀者必覺作者是他的代言人,想到他所不能想的,說了他所不會說不敢說的,三萬六千毛孔也都張開來,好不暢快。 ⑥古時有人自外回家,有了很大變化,人們議論,說他不是遇見了奇人,就是遇見了奇書。
書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不過要使書真的為自己所用,就要從合中跳出來,再有一次分,把書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參照而行。
雖然自己的理不斷受書中的理影響,卻總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斷、實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活學活用。讀書讀到這般地步不只有樂,而且有成矣。
⑦其實,每個人有自己的讀書法,平常讀書不一定都想得那么多,隨意翻閱也是一種快樂。我從小喜歡看書,家里人形容我一看書就要吃東西,一吃東西就要看書,可見不是個正襟危坐的學者,最多沾染了些書呆氣,或美其名上曰書卷氣。
因為從小在書堆中長大,磕頭碰腦都是書,有一陣子很為其困擾,曾寫了《恨書》、《賣書》等文。后來把這些朋友都安排到妥當或不甚妥當的去處,卻又覺得很為想念。
原來走到房屋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接觸到各種宏論,感受到各種情感,這里那里還不時會冒出一個個小故事。雖然足不出戶,書把我的生活從時空上都拓展了。
因為思念,曾想寫一篇《憶書》,也只是想想而已。近幾年來眼疾發展,幾乎不能視物,和書也久違了。
幸好科學發達,經治療后,忽然又看見了世界,也看見經過整頓后書柜里的書。我拿起幾部特別喜愛的線裝書撫摩著,其中有一部《溫飛卿詩集》,字特別大,我翻到“搗麝①成塵香不滅,拗蓮②作寸絲難絕”不覺一驚,現在哪里還有這樣的真誠和執著呢。
⑧寒暑交替,我們的忙總無變化,忙著做各種有意義和無意義的事。我和老伴現在最大的快樂就是每晚在一起讀書,其實是他念給我聽。
書房中有一副對聯:“把酒時看劍,焚香夜讀書。”我們也焚香,不過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蟲騷擾。
古人焚香或也有這個用處? ⑨四時讀書樂,另兩時記不得了。乃另謅了兩句,曰:“讀書之樂何處尋?秋水文章不染塵。”
“讀書之樂樂融融,冰雪聰明一卷中。”(有改動) 【注】①麝:麝香.一種香料。
②蓮:這里指蓮藕。 第1題:文段②畫線句子中“這”指代什么(在文中畫出原句)?作者認為要達到“讀書的至高境界”的條件是什么? [考點]掌握代詞“這“的用法。
/感知文章內容。 [解答]此題看似考查對重要句子的解讀,實則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感知,這需要反復品讀文段。
“這”指代什么,首先要明確它作為代詞,表近指,這樣,在前面的內容中自會找尋到答案。另外要求用原句作答,那么,“這”應該指代“陶淵明說:‘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嘆讀到《西廂記》‘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動得三日臥床不食不語。”接下來的內容“不只是書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讀者的會心。”
正好解答了第二問。 第2題:結合語境,理解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千萬不要讓那些假冒偽劣的“精神產品”侵蝕。 (2)讀書之樂何處尋?秋水文章不染塵。
[考點]結合語境推斷出詞語的含義。 [解答]此題要求非常明確,結合語境,理解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詞語的釋義是閱讀理解的基礎,解答時要結合原句進行思考,而且要做到詞句兼顧、詞不離句。結合語境看,第1句中的“精神產品”當時指書;第2句中的“秋水文章”,重點在“文章”,是說文章像秋水一樣,另外結合文章開頭的內容,“四時讀書樂”,這里還應該有“秋季”的意思。
第3題:閱讀文段③一⑥,對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分一合一分”中兩個“分”的含義不同,前者指對書的區分和選擇,后者是指把自己的理和書中的理分開。
二、樂書 宗璞閱讀題答案
·《樂書》閱讀(2008年山東煙臺)樂書 ①多年以前,讀過一首《四時讀書樂》,現在只記得四句:“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熏風。”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讀書的樂境,這種樂境只有在讀書時才會有。
②作者寫書總是把他自己最有價值的一面放進書里。經常讀書,接觸的都是別人的精華。
讀書本身就是一件聰明的事,也是一件快樂的事。陶淵明說:“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嘆讀到《西廂記》“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動得三日臥床不食不語。這都是讀書的至高境界。
不只是書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讀者的會心。③我想,讀書有一個分一合一分的過程。
④分就是要把各種書區分開來,也就是要有一個選擇的過程。現在書出得極多,有人形容,寫書的比讀書的還多,簡直成了災。
我看見那些裝幀精美的書,總想著又有幾棵樹冤枉地獻身了。開卷有益可以說是一句完全過時的話。
千萬不要讓那些假冒偽劣的“精神產品”侵蝕。即便是列入必讀書目的,也要經過自己慎重選擇,有的書可精讀,有的書可泛讀,有的書瀏覽一下即可。
最重要的是讀好書,讀那些經過時間圈點的書。⑤書經過區分,選好了,讀時就要合。
朱熹說讀書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見”,涵泳,在水中潛行,也就是說必須入水,與水相合,才能了解水,得到滋養潤澤。王國維談讀書三境界,第三種境界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種豁然貫通,便是一種會心。
在那一刻間,讀者必覺作者是他的代言人,想到他所不能想的,說了他所不會說不敢說的,三萬六千毛孔也都張開來,好不暢快。⑥古時有人自外回家,有了很大變化,人們議論,說他不是遇見了奇人,就是遇見了奇書。
書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不過要使書真的為自己所用,就要從合中跳出來,再有一次分,把書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參照而行。
雖然自己的理不斷受書中的理影響,卻總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斷、實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活學活用。讀書讀到這般地步不只有樂,而且有成矣。
⑦其實,每個人有自己的讀書法,平常讀書不一定都想得那么多,隨意翻閱也是一種快樂。我從小喜歡看書,家里人形容我一看書就要吃東西,一吃東西就要看書,可見不是個正襟危坐的學者,最多沾染了些書呆氣,或美其名上曰書卷氣。
因為從小在書堆中長大,磕頭碰腦都是書,有一陣子很為其困擾,曾寫了《恨書》、《賣書》等文。后來把這些朋友都安排到妥當或不甚妥當的去處,卻又覺得很為想念。
原來走到房屋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接觸到各種宏論,感受到各種情感,這里那里還不時會冒出一個個小故事。雖然足不出戶,書把我的生活從時空上都拓展了。
因為思念,曾想寫一篇《憶書》,也只是想想而已。近幾年來眼疾發展,幾乎不能視物,和書也久違了。
幸好科學發達,經治療后,忽然又看見了世界,也看見經過整頓后書柜里的書。我拿起幾部特別喜愛的線裝書撫摩著,其中有一部《溫飛卿詩集》,字特別大,我翻到“搗麝①成塵香不滅,拗蓮②作寸絲難絕”不覺一驚,現在哪里還有這樣的真誠和執著呢。
⑧寒暑交替,我們的忙總無變化,忙著做各種有意義和無意義的事。我和老伴現在最大的快樂就是每晚在一起讀書,其實是他念給我聽。
書房中有一副對聯:“把酒時看劍,焚香夜讀書。”我們也焚香,不過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蟲騷擾。
古人焚香或也有這個用處?⑨四時讀書樂,另兩時記不得了。乃另謅了兩句,曰:“讀書之樂何處尋?秋水文章不染塵。”
“讀書之樂樂融融,冰雪聰明一卷中。”(有改動)【注】①麝:麝香.一種香料。
②蓮:這里指蓮藕。 第1題:文段②畫線句子中“這”指代什么(在文中畫出原句)?作者認為要達到“讀書的至高境界”的條件是什么?[考點]掌握代詞“這“的用法。
/感知文章內容。[解答]此題看似考查對重要句子的解讀,實則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感知,這需要反復品讀文段。
“這”指代什么,首先要明確它作為代詞,表近指,這樣,在前面的內容中自會找尋到答案。另外要求用原句作答,那么,“這”應該指代“陶淵明說:‘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嘆讀到《西廂記》‘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動得三日臥床不食不語。”接下來的內容“不只是書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讀者的會心。”
正好解答了第二問。 第2題:結合語境,理解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千萬不要讓那些假冒偽劣的“精神產品”侵蝕。(2)讀書之樂何處尋?秋水文章不染塵。
[考點]結合語境推斷出詞語的含義。[解答]此題要求非常明確,結合語境,理解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詞語的釋義是閱讀理解的基礎,解答時要結合原句進行思考,而且要做到詞句兼顧、詞不離句。結合語境看,第1句中的“精神產品”當時指書;第2句中的“秋水文章”,重點在“文章”,是說文章像秋水一樣,另外結合文章開頭的內容,“四時讀書樂”,這里還應該有“秋季”的意思。
第3題:閱讀文段③一⑥,對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分一合一分”中兩個“分”的含義不同,前者指對書的區分和選擇,后者是指把自己的理和書中的理分開,不受書中的理的影響。B.文。
三、帶搗的詩詞
帶搗的詩詞:
《尋戴處士》皇甫冉
車馬長安道,誰知大隱心。
蠻僧留古鏡,蜀客寄新琴。
曬藥竹齋暖,搗茶松院深。
思君一相訪,殘雪似山陰。
《云陽觀寄袁稠》李端
花洞晚陰陰,仙壇隔杏林。
漱泉春谷冷,搗藥夜窗深。
石上開仙酌,松間對玉琴。
戴家溪北住,雪后去相尋。
《臨川投穆中丞》羅隱
試將生計問蓬根,心委寒灰首戴盆。
翅弱未知三島路,舌頑虛掉五侯門。
嘯煙白狖沈高木,搗月清砧觸旅魂。
家在碧江歸不得,十年魚艇長苔痕。
《月》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入河蟾不沒,搗藥兔長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發明。
干戈知滿地,休照國西營。
《贈李太守》于鵠
幾年為郡守,家似布衣貧。
沽酒迎幽客,無金與近臣。
搗茶書院靜,講易藥堂春。
歸闕功成后,隨車有野人。
《謝劉相寄天柱茶》薛能
兩串春團敵夜光,名題天柱印維揚。
偷嫌曼倩桃無味,搗覺嫦娥藥不香。
惜恐被分緣利市,盡應難覓為供堂。
粗官寄與真拋卻,賴有詩情合得嘗。
《雜曲歌辭?達摩支》溫庭筠
搗麝成塵香不滅,拗蓮作寸絲難絕。
紅淚文姬洛水春,白頭蘇武天山雪。
君不見無愁高緯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虜,欲吹羌管先汍瀾。
舊臣頭鬢霜華早,可惜雄心醉中老。
萬古春歸夢不歸,鄴城風雨連天草。
《達摩支曲》溫庭筠
搗麝成塵香不滅,拗蓮作寸絲難絕。
紅淚文姬洛水春,白頭蘇武天山雪。
君不見無愁高緯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虜,欲吹羌管先汍瀾。
舊臣頭鬢霜華早,可惜雄心醉中老。
萬古春歸夢不歸,鄴城風雨連天草。
《襲美以魚箋見寄,因謝成篇》陸龜蒙
搗成霜粒細鱗鱗,知作愁吟喜見分。
向日乍驚新繭色,臨風時辨白萍文。
好將花下承金粉,堪送天邊詠碧云。
見倚小窗親襞染,盡圖春色寄夫君。
《望思臺》鄭還古
讒語能令骨肉離,奸情難測事堪悲。
何因掘得江充骨,搗作微塵祭望思。
《巫山之陽,香溪之陰,明妃神女舊跡存焉》蔣冽
神女歸巫峽,明妃入漢宮。
搗衣馀石在,薦枕舊臺空。
行雨有時度,溪流何日窮。
至今詞賦里,凄愴寫遺風。
四、歌頌春節的詩句 古詩
炮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途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
回答者: 搗麝成塵香不滅 - 經理 五級 2-27 13:07
這個~~~我沒有耶~~~
回答者: 桃子哆哆 - 童生 一級 2-27 13:14
1、《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2、《賣癡呆詞》(唐)范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召人賣。
3、《除夜》(唐)來鵠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后,又將憔悴見春風。
4、《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5、《元日 玉樓春》(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6、《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7、《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8、《已酉新正》(明)葉颙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云窩。
9、《癸已除夕偶成》(清)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10、《鳳城新年辭》(清)查慎行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閑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由詩句搗麝成塵香不滅可想到陸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