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搗麝成塵香不滅 拗蓮作寸絲難絕
拗,折斷。
蓮,蓮花。把蓮折成一寸一寸的。
達摩支曲 溫庭筠 搗麝成塵香不滅, 拗蓮作寸絲難絕。 紅淚文姬洛水春, 白頭蘇武天山雪。
君不見無愁高緯花漫漫, 漳浦宴馀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虜, 欲吹羌管先丸瀾。
舊臣頭鬢霜華早, 可惜雄心醉中老。 萬古春歸夢不歸, 鄴城風雨連天草。
-------------------------------------------------------------------------------- “達摩支”,又稱“泛蘭叢”,樂府曲名。這是一首入律的七言古風,借詠嘆北齊后主高緯荒淫奢侈、亡國殞身故事,對腐敗的晚唐統治集團進行針砭。
全詩十二行,以韻腳轉換為標志,分為三層。 “搗麝成塵香不滅,拗蓮作寸絲難絕”。
香諧“相”音;絲諧“思”音,合取相思之意。這兩個比喻句,與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同一機杼。
“搗麝成塵”、“拗蓮作寸”,顯示所受戕害凌遲之難忍。但盡管如此,仍然“香不滅”、“絲難絕”,尤見情意綿邈,之死靡它。
然而這所詠相思,卻非兒女私情。三、四兩句“紅淚文姬洛水春,白頭蘇武天山雪”,均為倒文,意思是:文姬紅淚如洛水春汛,蘇武白頭似天山雪峰。
東漢女詩人蔡文姬,戰亂中為胡人所虜,身陷匈奴十二年,她的《胡笳十八拍》有“十拍悲深兮淚成血”句,“紅淚”當由此來;又,文姬河南人,故有洛水之喻。漢武帝時出使匈奴的蘇武被無理扣留一十九載,在塞外牧羊,備受艱辛。
天山與洛水,一在塞北,一在中原,兩句互文見義,同是身在匈奴,心在漢朝的意思;血淚如渙渙春水,白頭似皚皚雪山,則以富于浪漫色彩的奇想,極寫苦戀父母之邦的浩茫心事。以上是詩的第一層,借比喻、典故,渲染故國之思,是進入正題前的序曲。
第二層四句:“君不見無愁高緯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一旦臣僚共囚虜,欲吹羌管先丸瀾。”
運用對比手法,寫高緯縱欲亡國,是全詩的主體。“君不見”,是七言古詩的句首語,用在首句或關鍵處,起呼告及引起注意的作用。
北齊后主高緯,565—576年在位,是一個極荒唐的昏君,曾作“無愁之曲”,自彈琵琶而歌,侍和者百余人,時稱“無愁天子”。北周攻齊,高緯和兒子高恒出逃,為周軍所獲,押送長安,從臣韓長鸞等亦被俘。
后來北周以謀反為名,將他們一齊處死。這一層,前兩句寫齊亡以前。
“無愁”,譏諷高緯臨危茍安,終日耽于淫樂;“花漫漫”,形容豪華奢靡,一片花花世界。齊都鄴城(今河南安陽)臨漳水,故云“漳浦”;宴余夜深,清露生寒,既表現宮廷飲宴之無度,又借宴后的沉寂反襯宴時的熱鬧,令人想象那燈紅酒綠、鼓樂喧闐的狂歡場面和主醉臣酣、文恬武嬉的末世景象,終究不無終了之時。
后兩句寫齊亡之后,高緯君臣在長安為北周階下囚,終日忍辱飲恨,往事不堪回首;偶以羌笛尋樂,也只是徒然引起漳浦舊夢,曲未成而淚先流。丸瀾,流淚貌,承“紅淚文姬洛水春”行文,意謂高緯在北國的處境比蔡文姬在匈奴更加難堪。
第三層前兩句“舊臣頭鬢霜華早,可惜雄心醉中老”,照應“白頭蘇武天山雪”,寫北齊遺民的亡國之恨。多少鄴都舊臣,空懷復國之心,苦無回天之力,只好深居醉鄉,借酒澆愁,一任歲月蹉跎,早生華發,豈不可嘆可憐!后兩句“萬古春歸夢不歸,鄴城風雨連天草”,暗示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萬古皆然,對晚唐統治者敲起警鐘。
年復一年,代復一代,自然界的春天歲歲如期歸來,鄴城繁華的春夢卻一去不返,唯見連天荒草在凄風冷雨中飄搖,與當年“無愁高緯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的盛況互相映襯,令人油然而興今昔滄桑的慨嘆,并從中悟出盛衰興亡之理。全詩以景物描寫作尾聲,含有余音不盡的妙趣。
這首七古在藝術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緣情造境,多方烘托。詩的主旨在于揭示高緯亡齊的歷史教訓,而歌詠本事的詩句卻只有六句,下余六句,開頭四句和結尾二句都是為渲染亡國之恨而層層著色的:先以麝碎香存、藕斷絲連的比興,寫相思的久遠;再用蔡文姬、蘇武羈留匈奴的典故,寫故國之思的痛切;而在敘述北齊亡國的血淚遺事之后,更越世代而下,以“鄴城風雨連天草”的衰敗景象,抒寫后人的嘆惋感傷。
這樣反復地烘托渲染,從時間、空間、情思各方面擴展意境,大大豐富了詩的形象,增強了抒情色彩和感染力量。 按香 “相” 諧音;絲“思”同音,隱然有相思之意。
故雖 “搗麝成塵”、“拗蓮作寸”,歷盡殘害與凌遲之苦。仍然“香不滅”、“絲難絕”,益見其情意綿綿,至死不已,非謂此而何?今雖身為他人抱,已辜負前恩,但身在曹營心在漢,豈非甚于同床異夢哉。
二、樂書 宗璞閱讀題答案
·《樂書》閱讀(2008年山東煙臺)樂書 ①多年以前,讀過一首《四時讀書樂》,現在只記得四句:“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熏風。”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讀書的樂境,這種樂境只有在讀書時才會有。
②作者寫書總是把他自己最有價值的一面放進書里。經常讀書,接觸的都是別人的精華。
讀書本身就是一件聰明的事,也是一件快樂的事。陶淵明說:“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嘆讀到《西廂記》“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動得三日臥床不食不語。這都是讀書的至高境界。
不只是書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讀者的會心。③我想,讀書有一個分一合一分的過程。
④分就是要把各種書區分開來,也就是要有一個選擇的過程。現在書出得極多,有人形容,寫書的比讀書的還多,簡直成了災。
我看見那些裝幀精美的書,總想著又有幾棵樹冤枉地獻身了。開卷有益可以說是一句完全過時的話。
千萬不要讓那些假冒偽劣的“精神產品”侵蝕。即便是列入必讀書目的,也要經過自己慎重選擇,有的書可精讀,有的書可泛讀,有的書瀏覽一下即可。
最重要的是讀好書,讀那些經過時間圈點的書。⑤書經過區分,選好了,讀時就要合。
朱熹說讀書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見”,涵泳,在水中潛行,也就是說必須入水,與水相合,才能了解水,得到滋養潤澤。王國維談讀書三境界,第三種境界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種豁然貫通,便是一種會心。
在那一刻間,讀者必覺作者是他的代言人,想到他所不能想的,說了他所不會說不敢說的,三萬六千毛孔也都張開來,好不暢快。⑥古時有人自外回家,有了很大變化,人們議論,說他不是遇見了奇人,就是遇見了奇書。
書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不過要使書真的為自己所用,就要從合中跳出來,再有一次分,把書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參照而行。
雖然自己的理不斷受書中的理影響,卻總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斷、實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活學活用。讀書讀到這般地步不只有樂,而且有成矣。
⑦其實,每個人有自己的讀書法,平常讀書不一定都想得那么多,隨意翻閱也是一種快樂。我從小喜歡看書,家里人形容我一看書就要吃東西,一吃東西就要看書,可見不是個正襟危坐的學者,最多沾染了些書呆氣,或美其名上曰書卷氣。
因為從小在書堆中長大,磕頭碰腦都是書,有一陣子很為其困擾,曾寫了《恨書》、《賣書》等文。后來把這些朋友都安排到妥當或不甚妥當的去處,卻又覺得很為想念。
原來走到房屋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接觸到各種宏論,感受到各種情感,這里那里還不時會冒出一個個小故事。雖然足不出戶,書把我的生活從時空上都拓展了。
因為思念,曾想寫一篇《憶書》,也只是想想而已。近幾年來眼疾發展,幾乎不能視物,和書也久違了。
幸好科學發達,經治療后,忽然又看見了世界,也看見經過整頓后書柜里的書。我拿起幾部特別喜愛的線裝書撫摩著,其中有一部《溫飛卿詩集》,字特別大,我翻到“搗麝①成塵香不滅,拗蓮②作寸絲難絕”不覺一驚,現在哪里還有這樣的真誠和執著呢。
⑧寒暑交替,我們的忙總無變化,忙著做各種有意義和無意義的事。我和老伴現在最大的快樂就是每晚在一起讀書,其實是他念給我聽。
書房中有一副對聯:“把酒時看劍,焚香夜讀書。”我們也焚香,不過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蟲騷擾。
古人焚香或也有這個用處?⑨四時讀書樂,另兩時記不得了。乃另謅了兩句,曰:“讀書之樂何處尋?秋水文章不染塵。”
“讀書之樂樂融融,冰雪聰明一卷中。”(有改動)【注】①麝:麝香.一種香料。
②蓮:這里指蓮藕。 第1題:文段②畫線句子中“這”指代什么(在文中畫出原句)?作者認為要達到“讀書的至高境界”的條件是什么?[考點]掌握代詞“這“的用法。
/感知文章內容。[解答]此題看似考查對重要句子的解讀,實則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感知,這需要反復品讀文段。
“這”指代什么,首先要明確它作為代詞,表近指,這樣,在前面的內容中自會找尋到答案。另外要求用原句作答,那么,“這”應該指代“陶淵明說:‘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嘆讀到《西廂記》‘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動得三日臥床不食不語。”接下來的內容“不只是書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讀者的會心。”
正好解答了第二問。 第2題:結合語境,理解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千萬不要讓那些假冒偽劣的“精神產品”侵蝕。(2)讀書之樂何處尋?秋水文章不染塵。
[考點]結合語境推斷出詞語的含義。[解答]此題要求非常明確,結合語境,理解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詞語的釋義是閱讀理解的基礎,解答時要結合原句進行思考,而且要做到詞句兼顧、詞不離句。結合語境看,第1句中的“精神產品”當時指書;第2句中的“秋水文章”,重點在“文章”,是說文章像秋水一樣,另外結合文章開頭的內容,“四時讀書樂”,這里還應該有“秋季”的意思。
第3題:閱讀文段③一⑥,對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分一合一分”中兩個“分”的含義不同,前者指對書的區分和選擇,后者是指把自己的理和書中的理分開,不受書中的理的影響。B.文。
三、樂書 宗璞閱讀題答案
·《樂書》閱讀(2008年山東煙臺) 樂書 ①多年以前,讀過一首《四時讀書樂》,現在只記得四句:“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熏風。”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讀書的樂境,這種樂境只有在讀書時才會有。
②作者寫書總是把他自己最有價值的一面放進書里。經常讀書,接觸的都是別人的精華。
讀書本身就是一件聰明的事,也是一件快樂的事。陶淵明說:“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嘆讀到《西廂記》“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動得三日臥床不食不語。這都是讀書的至高境界。
不只是書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讀者的會心。 ③我想,讀書有一個分一合一分的過程。
④分就是要把各種書區分開來,也就是要有一個選擇的過程。現在書出得極多,有人形容,寫書的比讀書的還多,簡直成了災。
我看見那些裝幀精美的書,總想著又有幾棵樹冤枉地獻身了。開卷有益可以說是一句完全過時的話。
千萬不要讓那些假冒偽劣的“精神產品”侵蝕。即便是列入必讀書目的,也要經過自己慎重選擇,有的書可精讀,有的書可泛讀,有的書瀏覽一下即可。
最重要的是讀好書,讀那些經過時間圈點的書。 ⑤書經過區分,選好了,讀時就要合。
朱熹說讀書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見”,涵泳,在水中潛行,也就是說必須入水,與水相合,才能了解水,得到滋養潤澤。王國維談讀書三境界,第三種境界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種豁然貫通,便是一種會心。
在那一刻間,讀者必覺作者是他的代言人,想到他所不能想的,說了他所不會說不敢說的,三萬六千毛孔也都張開來,好不暢快。 ⑥古時有人自外回家,有了很大變化,人們議論,說他不是遇見了奇人,就是遇見了奇書。
書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不過要使書真的為自己所用,就要從合中跳出來,再有一次分,把書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參照而行。
雖然自己的理不斷受書中的理影響,卻總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斷、實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活學活用。讀書讀到這般地步不只有樂,而且有成矣。
⑦其實,每個人有自己的讀書法,平常讀書不一定都想得那么多,隨意翻閱也是一種快樂。我從小喜歡看書,家里人形容我一看書就要吃東西,一吃東西就要看書,可見不是個正襟危坐的學者,最多沾染了些書呆氣,或美其名上曰書卷氣。
因為從小在書堆中長大,磕頭碰腦都是書,有一陣子很為其困擾,曾寫了《恨書》、《賣書》等文。后來把這些朋友都安排到妥當或不甚妥當的去處,卻又覺得很為想念。
原來走到房屋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接觸到各種宏論,感受到各種情感,這里那里還不時會冒出一個個小故事。雖然足不出戶,書把我的生活從時空上都拓展了。
因為思念,曾想寫一篇《憶書》,也只是想想而已。近幾年來眼疾發展,幾乎不能視物,和書也久違了。
幸好科學發達,經治療后,忽然又看見了世界,也看見經過整頓后書柜里的書。我拿起幾部特別喜愛的線裝書撫摩著,其中有一部《溫飛卿詩集》,字特別大,我翻到“搗麝①成塵香不滅,拗蓮②作寸絲難絕”不覺一驚,現在哪里還有這樣的真誠和執著呢。
⑧寒暑交替,我們的忙總無變化,忙著做各種有意義和無意義的事。我和老伴現在最大的快樂就是每晚在一起讀書,其實是他念給我聽。
書房中有一副對聯:“把酒時看劍,焚香夜讀書。”我們也焚香,不過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蟲騷擾。
古人焚香或也有這個用處? ⑨四時讀書樂,另兩時記不得了。乃另謅了兩句,曰:“讀書之樂何處尋?秋水文章不染塵。”
“讀書之樂樂融融,冰雪聰明一卷中。”(有改動) 【注】①麝:麝香.一種香料。
②蓮:這里指蓮藕。 第1題:文段②畫線句子中“這”指代什么(在文中畫出原句)?作者認為要達到“讀書的至高境界”的條件是什么? [考點]掌握代詞“這“的用法。
/感知文章內容。 [解答]此題看似考查對重要句子的解讀,實則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感知,這需要反復品讀文段。
“這”指代什么,首先要明確它作為代詞,表近指,這樣,在前面的內容中自會找尋到答案。另外要求用原句作答,那么,“這”應該指代“陶淵明說:‘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嘆讀到《西廂記》‘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動得三日臥床不食不語。”接下來的內容“不只是書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讀者的會心。”
正好解答了第二問。 第2題:結合語境,理解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千萬不要讓那些假冒偽劣的“精神產品”侵蝕。 (2)讀書之樂何處尋?秋水文章不染塵。
[考點]結合語境推斷出詞語的含義。 [解答]此題要求非常明確,結合語境,理解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詞語的釋義是閱讀理解的基礎,解答時要結合原句進行思考,而且要做到詞句兼顧、詞不離句。結合語境看,第1句中的“精神產品”當時指書;第2句中的“秋水文章”,重點在“文章”,是說文章像秋水一樣,另外結合文章開頭的內容,“四時讀書樂”,這里還應該有“秋季”的意思。
第3題:閱讀文段③一⑥,對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分一合一分”中兩個“分”的含義不同,前者指對書的區分和選擇,后者是指把自己的理和書中的理分開。
四、掏麝成塵香未滅,拗蓮作寸絲難絕
搗麝成塵香不滅,拗蓮作寸絲難絕
語出宋代范仲淹《漁家傲》詞。
飲下一杯濁酒,不禁為離家萬里而憂傷;可是自己.還沒有立下戰功,
歸家的計劃尚且不能設想。思鄉情切,殺敵立功報效國家之情更切。
二句詞抒發了邊塞戰士的愛國情懷,令人肅然起敬.燕然未勒:
還沒有登上燕然山刻石紀功,此借用漢代竇憲的故事:竇憲為車騎將軍,
率部追擊北單于.登燕然山紀功而還。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勒,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