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迎八方賓客”含義的詩詞
迎歡先意笑語喧
八分龍節付兵權
方寸膚圓光致致
賓雁同來澤國寬
客行安穩近長安
迎客西來送客行
八表歡娛四海清
方信陽和滿天地
賓主三年一日情
客子明朝早問程
迎秋登眺稱英奇
八十年光敢自期
方喜神光射天下
賓禮卜晝不卜夕
客星華耀燭花低
迎風素質拂輕柔
八度春光照郡樓
方同王衍鐘情切
賓幕主人交獻酬
客亭楊柳思悠悠
迎秋高樹葉先飛
八月好景詩為催
方從君子歡相愛
賓主傳杯不放杯
客子經過心事違
二、在奧運會開幕式中,都吟誦了哪些表達我們喜迎賓朋之情的名句
學而時習 善學樂學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二、聞道從善 君子人格
1。“朝聞道,夕死可矣”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4。“政者正也”
三、哀樂有節 尚中貴和
1。“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3。“禮之用,和為貴”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最令我感慨的是2008名演員擊缶而歌,吟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達喜迎賓朋之情。開幕式中,演員吟詠了許多《論語》中的名言,盡管遠遠不是《論語》的全部,但從中不難窺知《論語》之精義,不難感悟中華文化之精深。
一、學而時習 善學樂學
孔子重學,主張博學于文,廣泛涉獵文、行、忠、信諸多方面內容,但更強調善學和樂學,主張以“學而時習之”為“悅”,以“有朋自遠方來”為“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思結合,虛心求知,務實求是,并以此奠定“入道”、“積德”、完善人格之根基。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語出《論語》首篇《學而》。《論語》以“學而”開篇,足見對“學”之重視。宋代朱熹稱此章為“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頗有見地。“學習”者必“學而時習”。唯有“學而時習”,才有可能取得最佳效果,并由此引發內心的喜悅。從遠方而來之“朋”,因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切磋琢磨,必有收獲,故能令人高興。“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一“悅”一“樂”雖有區別,但因有益于“入道”、“積德”,故能帶來身心內外的諧和。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語出《為政》篇。孔子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不能偏廢,只有學思結合,方可成為有學識、有道德之人。《論語》中多處言及學的重要,也有多處言及思的重要,都是根據具體情況而言的,但總體強調應將學與思適當地結合起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語出《為政》篇。這是孔子告訴子路如何求知時說:“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這就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對于文化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畢竟有限,總有不懂之處,故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承認不足,不斷學習,這才是明智之舉。
4。“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語出《述而》篇。此句反映了孔子治學從教的基本態度。孔子感到,如果說到“圣”與“仁”,他還不敢當,但可以這樣說,他會不厭其煩地朝這個方向努力去做,與此同時,他會不知疲倦地教誨別人。
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語出《述而》篇。孔子主張博學,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這里的“文”主要指文獻典籍,“行”主要指德行,“忠”指盡己,對人盡心竭力,“信”指誠實。孔子在教學中讓弟子博學于文,廣泛學習文化知識;注重德行,加強品行修養;主忠信,做到待人忠誠篤厚,與人堅守信約。
三、喜迎遠方親人的詩句
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
親人們迎過延河來——賀敬之《回延安》
瞻龍闈,近鳳城。都人云會,芬茀夾道歡迎
一年好事,今朝屬東君。歌管歡迎五馬,金章爛、華轂朱輪。班春了,歸來燕寢,香重燭花輕
十里暮潮平。賢刺史,來暮相歡迎
父老歡迎相告語,依舊朱顏綠發
翔鳳闌干,啼鵑院宇,相逢似夢才醒。誰道無情,飛紅舞翠歡迎。青春綠發花前飲,醉自歌、記那時曾
今古稽山,風流人物,真是生申處。兒童竹馬,歡迎夾道,爭為使君歌舞。道當年、蓬萊朵秀,又來作蓬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