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冬吃餃子的詩句
宋·陸游《立冬日作》室小財容膝,墻低僅及肩。
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積篝爐炭,銖稱布被綿。
平生師陋巷,隨處一欣然。宋·仇遠《立冬即事二首》奇峰浩蕩散茶煙,小雨霏微濕座氈。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裝棉。明·王稚登《立冬》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里過。
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宋·釋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吟行不憚遙,風景盡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氣始交。飲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歸去須乘月,松門許夜敲。唐·盧照鄰《釋疾文·悲夫》春也萬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見其盛而知其闌;秋也嚴霜降兮,殷憂者為之不樂;冬也陰氣積兮,愁顏者為之鮮歡。
唐·李白《立冬》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二、立冬吃餃子的順口溜
1、冬至吃餃子順口溜(一) 案板方方刀光寒,或菜或肉剁成餡。
面團圓圓杖下扁,筷子取餡面中填。 巧手捏出玲瓏褶,皮薄餡大鍋不沾。
山西陳醋山東蒜,餃子浮沉幾人饞? 2、冬至吃餃子順口溜(二) 動凍纖指玲瓏褶,或蒸或煮誘人涎; 溫暖鄉屋香飄遠,再蘸陳醋不一般。 3、冬至吃餃子順口溜(三) 北方冬至包餃忙,冬至南方熬高湯; 若要一年不生病,快找名醫下膏方。
冬令進補是時尚,別忘祖宗燒點香; 陰陽調和很重要,闔家幸福都無恙。 4、冬至吃餃子順口溜(四)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紀念醫圣張仲景,千年習俗又流傳。 5、冬至吃餃子順口溜(五) 冬至大學紛紛下,燒鍋開水煮餃子。
不要人夸味道好,只要餃子吃的香! 擴展資料: 冬至吃水餃的由來 傳說建安一帶原來冬至日是吃面條的,可有一年冬至日,圣醫張仲景突然看到窮苦人個個餓得面黃饑瘦,好多人把耳朵都凍壞了,心里非常難過。他來到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了一個醫棚,請來了自己的弟子們,支起大鍋,向窮人舍藥,藥名叫“祛寒嬌耳湯”。
這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放在鍋里煮熬,熬好后,把羊肉和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粉作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嬌耳”煮熟后,分給來吃藥的人。
每人一大碗湯,兩只“嬌耳”。 吃過的人只覺得渾身發暖,兩耳起熱。
張仲景就這樣熱心為萬家防治耳朵凍傷。后來,每到冬至這天,人們就仿“嬌耳”的樣子,做一種吃食稱之為“餃耳”,也有地方叫“扁耳”、“扁食”、“湯面餃”。
天長日久相沿成俗,甚至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就不會凍壞耳朵了。因此,到了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包佼子吃,以紀念圣醫張仲景。
三、立冬吃餃子的順口溜
立冬”到,“立冬”峭,立冬來了吃餃子。
關于立冬吃餃子的諺語及由來:
“立冬”到,“立冬”峭,立冬來了吃餃子。轉眼間又到了“立冬”節氣的開始,每到這個時節,就意味著,冬天就要到了。雖然,這個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還處在秋意里,甚至有些地方還穿著拖鞋、短袖,不過這完全不會妨礙老百姓們慶祝這一古老節氣到來的歡樂氣氛。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為四立,在古代社會中,它可是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每到這一天,皇帝會親自率領文武百官來到京城北郊設壇祭祀,場面之隆重中壯觀,非同一般。
而現在,人們在高速運轉的生活之余也越來越重視傳統節氣的繼承和發揚,因此,趕到立冬之日,家家戶戶也要慶祝一下。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
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立冬首選的飲食那非餃子莫屬啦。
四、立冬吃餃子的祝福語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在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于黃經225°。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1. 落木褪去秋裳,思念殘存余香,牽掛似水流長,情意溫暖心房。立冬了,采擷春的明麗,夏的清涼,秋的收獲,冬的暖陽,為你編織幸福的衣裳,愿快樂無恙!
2. 立冬節氣登場,氣溫直線下降。防寒莫要逞強,保暖內衣穿上。喝點養生滋補湯,煩惱別放心上。健康不下降,快樂不缺項。笑傲雨雪風霜,精彩為你綻放!
3. 立冬即將到,天氣寒冷變,鍛煉要加強,感冒才能防,飲食要衛生,莫讓疾病追,半生食少沾,水產暫擱且,健康是關鍵,精神倍加好,立冬快樂過,心情比蜜甜!祝愿朋友立冬幸福安康!
4. 又是寒冷立冬時,冒著凜冽寒風吹,頂著鵝毛大雪飛,忍著超常低溫凍,拎著冷靜頭腦奔,沖著時間比賽跑,趕著手機結冰前,接著友情信息念。朋友,又立冬了,穿厚點可別凍著!
5. 一句問候,帶著一絲溫暖;一點關懷,帶著真心一片;一句祝福,送你一生平安;立冬了,要注意保暖,別凍著,祝你快樂身體健!
6. 立冬到了,提醒你"藏"的開始:奮斗事業要藏住堅持;浪漫戀愛要藏住忠貞;充實生活要藏住耐心;祝福好友要藏住溫暖。立冬了,愿你"藏"出幸福!
五、立冬吃餃子有何寓意
據說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立冬吃餃子的寓意是什么 餃子半月形,兩邊翹翹,中間圓滾滾的,其原名叫餃餌,也寫作嬌耳,相傳為東漢醫圣張仲景首創,全名叫“祛寒嬌耳湯”。嬌耳湯很像今天的餛飩,皮薄餡美,湯清味厚,熱氣騰騰的一大碗,吸溜吸溜地喝,吧嗒吧嗒地嚼,到最后吃得腸肥肚圓,滿頭大汗。
張仲景所制嬌耳湯是一味祛寒藥,是用面皮包裹著羊肉、胡椒等溫中散寒的食材,下鍋煮。煮出來一個個形似偃月,兩角微微上翹,就像一些小耳朵,支棱著,很有精神頭兒。
張仲景流浪多年回到故鄉,正值南陽的深冬傷寒流行,醫圣以嬌耳醫治鄉民凍傷的耳朵。大冬天,北風呼呼地刮著,刀片一樣刮疼人的臉,那卷地而起的呼哨聲,猶如尖細的銀針戳刺著人的耳朵。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吃餃子遂成節氣食俗。藥食同源,從良藥到美食,體現著古人食藥一體的營養觀。
年夜飯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立冬,秋冬交接,亦是交子之時。
從立冬日到除夕夜,餃子是起始,亦是作結,首尾圓合,猶如一首節奏鮮明音韻鏗鏘的格律詩。 立冬和冬至都吃餃子嗎 立冬部分地區有吃餃子的習慣,而大體上是,冬至吃餃子。
在京津一帶,人們有立冬吃水餃的習俗,有民俗專家認為,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是“交子之時”,所以這時吃餃子有“順從天意”的意思。而且,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六、關于水餃的詩句
1、《水餃》 作者:何耳 時代:清代 詩句:略同湯餅賽新年,薺菜中含著齒鮮。
最是上春三五日,盤餐到處定居先。 釋義:水餃和面條競爭著新年的喜氣,薺菜的鮮味留在筷子和牙齒上。
特別是立春后的三五天,餐盤里最常見的食物就是水餃了。 2、《聊齋志異》 作者:蒲松齡 時代:清朝 詩句:扁食捏似月牙彎 釋義:把扁食(水餃古稱)捏成好像月牙那樣彎彎的樣子。
3、《宛署染記·民風土俗》 作者:沈榜 時代:明朝 詩句:時元旦,作扁食,奉長上為壽。 釋義:在元旦這天,制作扁食(水餃古稱),奉獻給年長和上位的人,用來祝賀長壽。
4、《餃子》 作者:胡秉言 時代:現代 詩句:素衣臺案前,巧手賽天工。雪花紛飛舞,皎月平空現。
清水飄芙蓉,元寶落玉盤。饕餮世間味,最是此物鮮。
釋義:穿白色衣服站在臺案前面,一雙巧手賽過天上的工匠。面粉如雪花飛舞,皎潔的月牙在空中出現。
清水里飄著芙蓉一樣的菜葉,餃子像元寶落入了白玉盤子。吃貨們吃遍天下美味,餃子是最鮮美的。
5、《對食戲作》 作者:陸游 時代:宋朝 詩句:春前臘后物華催,時伴兒曹把酒杯。蒸餅猶能十字裂,餛飩那得五般來。
釋義:春季之前臘月之后正是萬物蘇醒的時節,當時陪伴著孩子們把酒言歡。大家搶著吃東西,平常的蒸餅都能搶成十字裂開,更好吃的餛飩(水餃古稱)還不得搶的分成五塊啊?。
七、有關“吃餃子”的詩句有哪些
1、清清白白成一統 包包容容納萬般 2、白面白嫩白水煮 可蒸可炸可生煎 3、饒他禽獸花與葉 攘括其中嘗人間 4、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無所不包 凡間有之人間存之仙界尋之盡情攘括 5、有才何須多開口, 萬般滋味肚中藏。
有緣伴君三杯酒, 相逢一笑齒留香。 6、俗客常笑撐船肚, 知己方知腹中珍。
牢騷太盛難容物, 我輩豈是蓬蒿人。 7、相隔千里終團圓、共坐檀桌前。
舉筷入口皆思念、同襯此時意。 8、莫道離別愁幾許、一餃此中攬。
來年早歸喜幾多、吃餃話團圓。 9 春日當頭微風吹, 閑時想起水餃味 。
獨自一人獨自包, 韭餡香味滿屋繞。 耳邊音樂何其妙, 邊包邊聽樂悠悠。
吃餃子的傳說: 東漢時候,南陽有個張仲景,是個名醫。他醫術很高,不管什么疑難病癥,都能手到病除,人們稱贊他是妙手回春的醫圣。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那年告老還鄉,正是冬天,寒風刺骨,雪花飄飄。他走到白河岸邊,看到那些為生活東奔西走的窮鄉親們,面黃肌瘦,衣不遮體,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他心里很難受。
張仲景一到家,登門求醫的人很多,他雖然很忙,可是心里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鄉親。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個棚子,盤上大鍋,在冬至的那天開了張,給窮人舍藥治凍傷。
舍的藥叫"祛寒嬌耳湯"。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里煮熬,等煮好后,把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嬌耳"下鍋。
然后分給來討藥的人們,每人給一大碗湯,兩只嬌耳。人們吃下嬌耳,喝了祛寒湯,只覺渾身發暖,兩耳生熱。
再說,張仲景在長沙做官的時候,經常為當地百姓治病,受到那里百姓的愛戴。他告老還鄉后,長沙的百姓想念他,每年推選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帶著鄉親們的心意來看望他。
那年,張仲景身患重病,長沙老人說:長沙有一穴好地,想叫他壽終時葬在長沙。南陽的人哪里肯依?兩下里就為這事爭吵起來了。
張仲景說:"我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我生于南陽地,不忘家鄉養育恩。我死了,你們抬著我的棺材,向長沙方向走,靈繩在哪里斷了,就把我葬在哪里算了。
"眾人一聽,也不再爭論了。 那年冬至那天,張仲景離開了人世。
長沙來了許多人吊喪,并要把他的尸體運到長沙去。遵照他的遺囑,南陽和長沙的人抬著棺材上路了,走到當年舍"祛寒嬌耳湯"的地方,靈繩忽然斷了。
眾百姓忙打墓,下棺,填墳。你一挑,我一擔,川流不息,晝夜不停,把張仲景的墳壘得很大。
又在張仲景的墳前修了一座廟,這就是現在的醫圣祠。 張仲景是冬至這天壽終的,又是冬至這天開張舍"祛寒嬌耳湯"的,為了紀念這一天,每年冬至家家戶戶都包餃子吃,并說冬至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凍掉了。
八、立冬吃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
九、立冬為什么吃餃子
馬上就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立冬,表示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習慣上,我國民間常把這一天當作 冬季的開始。“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我國北方,更是有吃餃子的習俗,到底立冬為什么要吃餃子呢?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
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北方地區,就喜歡利用餃子來作為立冬進補食物。
在古代的 中醫學上的解釋: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既然要養精蓄銳,必須要進行食補來增加冬季各類的免疫力,所以選擇簡單易得的餃子作為食補材料。
據傳說,餃子這一事物,有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 季節之交。
民間有“每逢交子之時,餃子不能不吃”的飲食習俗。于是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就會賣得很火。
另外,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在日常飲食上,人體需要“進補”,增加對各類營養的攝入。
而餃子在制作種類、營養、味道等方面可以勝任此要求,自然大受青睞。 從烹飪科學的角度看,蒸煮餃子以水(汽)為介質的烹飪方式,溫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殺菌,避免了燒烤炸條件下生成苯并芘等強致癌物,保證了食品安全。
而且,食物的營養成分在蒸煮過程中也不至于因過氧化或水解而損失。 從膳食結構角度看,餃子的餡料都包在面皮中,可以做到谷類與菜果、肉類的適宜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營養豐富并酸堿平衡,膳食寶塔形結構。
從營養角度看,餃子以水(汽)為傳熱介質經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 淀粉類多糖充分裂解,利于人體吸收。 合于中國人的腸胃于飲食習慣。
符合“食飲有節”、“謹和五味”、“和于術數”的 養生之道。 雖然各種說法不一樣,不過“補冬”的理念比較統一。
保健專家提醒,立冬之后的飲食要以溫補為主,可吃些熱量較高的膳食,少食生冷,愛吃肉的小伙伴們要多吃蔬菜水果。
一、立冬吃餃子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故西北民間傳說這天吃餃子,能防止凍掉耳朵,傳說而已吧,或者是良好祝愿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