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多求賢若渴的詩句
1、賈生
唐代: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譯文
漢文帝求賢,宣示召見被貶臣子。賈誼才能,確實高明無人能及。
2、己亥雜詩·其二百二十
清代: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譯文
只有狂雷炸響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機,然而社會政局毫無生氣終究是一種悲哀。我奉勸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規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3、武帝求茂才異等詔
兩漢:劉徹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譯文
要建立不同一般的事業,必須依靠特殊的人才。有的馬奔跑踢人,卻能行千里;有的人受到世俗譏諷,卻能建立功名。這些不受駕馭的馬和放縱不羈的人,也在于如何駕馭他們罷了。我命令:各州各郡要發現官吏和百姓中那些有優秀才能,超群出眾,可擔任將相及出使遠方的人才。
4、大風歌
兩漢: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譯文
大風勁吹啊浮云飛揚,我統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
5、過汪氏別業
唐代:李白
疇昔未識君,知君好賢才。
隨山起館宇,鑿石營池臺。
星火五月中,景風從南來。
數枝石榴發,一丈荷花開。
恨不當此時,相過醉金罍。
譯文
過去和您不相識,就聽說您喜歡結交賢才。您的別墅中隨著山勢建起樓閣,鑿石營造池塘亭臺。大火在天正中約五月里,仲夏的風從南方吹來。數枝石櫻吐著如火的花朵,丈把高的荷葉中有蓮花盛開。我恨不得在這個時候趕到您的別墅,同飲共開懷。
二、表達求才若渴意思的語句或招兵買馬好的語句
曹操的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萍。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三、古代梟雄們對于人才渴求的詩句有什么
1、《離騷》中屈原以香草為喻,辨材須待七年期,智有所不明;舍長以就短。
求賢若渴為強國。 2、在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已有周文王善于求賢的記載:“思皇多士,生此王國,在使用上不必求全。
3、清代顧嗣協《雜興》:“駿馬能歷險。畦留夷與揭車兮,遂筑黃金臺。”
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可謂求才若渴:“大風起兮云飛揚。濟濟多士,文王以寧,論人才的詩篇很多,今天品讀,渡河不如舟,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量才適用。
4、屈原《楚辭·卜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他在《行路難》中說,寄寓了廣育人才的理想:“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堅車能載重。 5、左思《詠史》:“何世無奇才,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柳宗元則以樹木為喻,對人才的缺乏培養表示憂慮,遺之在草澤”。主張從民間發現人才。
在用才上要揚長避短;生材貴適用:“隗君亦何幸,遂起黃金臺。” 6、李白《古風》:“燕昭延郭隗,力田不如牛。”
(見《苦筍》)他主張對人才要在實踐中培養。”其喻意是人才各有長短 。
四、曹操求才若渴VS善妒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說,書中多有捏造夸大的地方,對人們讀歷史上的三國有一定的干擾作用。《三國演義》作為文學作品要樹立典型,在塑造了劉備諸葛亮為代表的“好人”時,把曹操樹立為對立面,成了人見人恨的“壞人”。
曹操的求才若渴和“嫉妒”是有根據有原因的。因為他求賢若渴,所以在他周圍才聚集了一大批某臣猛將。曹操也是個奸詐的人,但是他卻很真,他的奸詐也體現在他的權術思想里。曹操一生殺人無數,真正不該死的卻是極少數。
人說曹操間接殺了禰衡,禰衡是一個想做官但是又根本不和當政者合作的狂妄的人,這樣的文學人只能稱為流氓,這樣的人對曹操沒有什么威脅,他為什么會去殺他呢?曹操的做法還是比較寬容的,把他打發到劉表那去,劉表是個比較寬厚的人,量他也不會殺了禰衡的。劉表也不喜歡禰衡話里帶刺陽奉陰違,把他打發到黃祖那里,黃祖是個大老粗,他才不管什么名士不名士,得罪了我黃某人就要殺!禰衡就這樣死了。
曹操殺楊修更是背上了殺人才的罵名。《三國演義》夸張了曹操對楊修才能的猜忌,對楊修夸耀自己的才能妒忌。這是文學作品的描述,是不符合歷史史實的。楊修之死不是簡單的妒忌問題,楊修對曹操是忠心的,這一點曹操也知道,曹操不會因為他耍點小聰明犯點錯誤就輕易殺了他。就算曹操真妒忌他,也會疏遠他,給他個有名無實的小官,或者像對禰衡那樣派到邊遠的地區去,也不會殺了他自己背一個殺名士的罵名。曹操這點聰明不會沒有。楊修真正的死因有兩點:
1.楊修參與到曹操魏王爵位的嗣子爭奪戰中,還耍小聰明,這是個大忌諱。歷來統治者對自己的臣下參與立嗣問題都是十分擔憂的。這個時候起,曹操對楊修已經起了殺心,只不過不便發作罷了。
2.楊修在漢中之戰中泄露了軍機。這樣的行軍大事怎能當作炫耀自己聰明的事情來做呢?行軍打仗這樣的軍事活動機密性要求非常高,統帥層做出的決定不能隨便透露出來,他楊修怎么就可以隨隨便便擾亂軍心呢?就是這個直接原因,曹操找到了機會殺了楊修。這樣看來,殺楊修也就沒什么好奇怪了。
曹操不隨便殺人,是《三國演義》讓曹操得了亂殺人的惡名,其實除了崔琰,曹操還是沒有屈殺什么人的。就算如此,就是唐太宗康熙大帝等等明君也不是沒犯過這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