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丈夫志四海 萬里猶比鄰下兩句是什么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譯文] 大丈夫應該胸懷廣大,萬里的距離在眼中看起來就像鄰居這么近。 [出自] 三國 魏 曹植 《贈白馬王彪》 序曰:黃初四年五月,白馬王、任城王與余俱朝京師,會節氣。
到洛陽,任城王薨。至七月與白馬王還國。
后有司以二王歸藩,道路宜異宿止。意毒恨之。
蓋以大別在數日,是用自剖,與王辭焉。憤而成篇。
其六心悲動我神,棄置莫復陳。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幬,然后展殷勤。
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注釋: 黃初:魏文帝的年號(220—226)。
黃初四年為公元223年。 任城王:即曹彰,曹操的第二子,曹植的胞兄。
他作戰英勇,屢建大功,常受曹操的贊揚。有一次曹操竟至摸著曹彰的小胡須說:“黃須兒竟大奇也!”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會節氣:魏代制度規定,每年在立春、粒邰希菽、立秋、立冬四個節氣之前的第十八天,各諸侯藩王都要到京師來和皇帝一同行“迎氣”之禮,并舉行一定的朝會儀式,這叫做會節氣。黃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立秋,故曹植等須提前在五月出發赴洛陽。
薨(hāng):稱諸侯死。關于曹彰的死,《世說新語·尤悔》記載說:“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驍壯,因在卞太后閣共圍棋,并噉(dǎn吃)棗。
文帝以毒置諸棗蒂中,自選可食者而進;王弗悟,雜進之……須臾遂薨。” 還國:回封地。
與下句之“歸藩”義同。 有司:指主管該項事務的官吏,職有所司,故稱有司。
這里指監國使者灌均。 異宿止:不得同行同宿。
當時曹植為鄄(juān捐)城王,鄄城在今山東省,與白馬同屬兗州,二王本可結伴同行,但由于曹丕嫉恨兄弟,不準他們一道走。
二、寫出一句與“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相近的詩句
與“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相近的詩句有:
海內存知己,天涯共此時。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的首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前句寫景: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后句即景生情:詩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時此刻他也和我望著同一輪明月。這與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絕,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相近,但卻脫口而出、自然渾成,意境也更加雄渾壯闊。前句寫“望月”,后句寫“懷遠”,緊扣詩題,但卻絲毫不露痕跡。
三、“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出自誰的哪部作品呢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見三國·魏·曹植《贈自馬王彪》。
比:近,挨著。這兩句大意是:大丈夫有四方之志,即使相隔萬里,也感到就像近鄰一樣。
黃初四年,曹植與任城王曹彰、白馬王曹彪到京師洛陽朝會。進京后,曹彰暴薨。
后曹植及白馬王彪還國,欲同路而行,以敘契闊之思,但監國使者不許二人同行,曹植憤激之下寫下了這首贈別的名作。此條直抒胸臆,于豪放之中蘊含無限離別之痛,曠達之外凝聚**之心,表情達意,不落俗套,為后人稱道。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即從此化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類似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