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船,描寫春天,飽含悠悠不盡之情思的送別,詠蓮,思鄉,春
1.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孟浩然:《春曉》》 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王維:《相思)) 4.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6.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李紳:《憫農》) 7.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己亥雜詩》) 9.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10.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游園不值》) 描寫春天的古詩(四首)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萬樹江邊杏, 新開一夜風。
滿園深淺色, 照在綠波中 唐 王涯《春游曲》 新年都未有芳華, 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 故穿庭樹作飛花 唐 韓愈《春雪》 肅肅花絮晚, 菲菲紅素輕。
日長雄鳥雀, 春遠獨柴荊 唐 杜甫《春運》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遲遲:緩慢。卉木:草木。
萋萋:草茂盛的樣子。倉庚:鶯。
喈喈:鳥鳴聲眾而和。蘩:白蒿。
祁祁:眾多。 《詩經·小雅·出車》 時在中春,陽和方起 陽和:春天的暖氣 《史記·秦始皇本紀》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陽春白日風在香 晉 樂府古辭《晉白綺舞歌詩三首》 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晉 樂府古辭《盂珠》 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 秀:秀麗。
屯:駐,聚集。 南朝宋 謝靈運《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
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替換了。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覆春洲:落滿了春天的沙洲。
雜英;各種各樣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 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洛城:洛陽城。風日:春光風物。
道:說。 唐 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過江來,江南一片春色。
淑氣:春天的和暖氣息。轉綠蘋浪:使水中蘋草轉綠。
四句意謂:彩霞伴著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綠柳把春意帶過了江面,黃鳥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陽光催綠了蘋草。 唐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 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
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漢陽》 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 唐 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憶山中》 東風灑雨露,會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 唐 李白《古風》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 唐 李白《金門答蘇秀才》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唐 劉昚虛《闕題》 飛雪伴春還,善庭曉自閑 唐 劉昚虛《積雪為小山》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 意為:道路被白云遮斷,春景與青青的流水一樣綿延不斷。
唐 劉昚虛《闕題》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唐 李華《春行即興》 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 前兩句形容花色紅,柳絮素。
后兩句謂日色漸長.春色淡遠,唯聽鳥雀調嗽,無人來往,獨有柴門而已, 唐 杜甫《春運》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林花著雨燕支濕,水荇牽風翠帶長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種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對雨》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萱草:一種古人以為可以使人忘憂的草。此句說萱草萌芽,侵陵雪色。
漏泄:透露。 唐 杜甫《臘日》 江漢春風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遠懷舍弟穎觀等》 春城而色動微寒 唐 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江浦雷聲喧昨夜,春城而色動微寒。”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凈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唐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 陽和:春天的和暖之氣。
唐 錢起《春郊》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倫《蘇溪亭》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半;多數。
未勻:參差不齊。 唐 楊巨源《城東早春》 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 唐 張籍《春別曲》 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時節的景色描寫。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兩句寫白雪等不及春天到來,已穿樹飛花裝點早春之景。
唐 韓愈《春雪》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
草色遙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點細芽,遠看一片新綠,近看卻似不見。絕勝;遠遠勝過。
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韓愈《晚春》 洛陽東風幾時來,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韓愈《感春五首》 狂風落盡深紅色。
二、形容悠悠的詩句
水繞竹【悠悠】。
吾衰思卜筑,城闕恨淹留,苒苒山屏萬古春。
還如失群鶴,飲恨在雕籠,撲滅燈,血流垓下定龍蛇,楚歌哀怨思無涯。
何山賞春茗。有淚無言對晚春,江山及此不,自稱開元中明皇與楊妃建此寺,還有蟹螯肥。
八千子弟歸何處。
弓指陣前爭日月,萬里鴻溝屬漢家。萬頃煙波萬頃愁,不止,今古【悠悠】空浪花。
向壁殘花碎,肄業昭應石甕寺。
石甕寺燈魅詩 其三(唐·不詳)
五言律詩 押東韻
題注。
減字木蘭花(宋·淮上女)
淮山隱隱:進士楊稹。
安樂知何處。
干戈未已身如寄。
懷蘇門山(宋·晃沖之)
五言律詩 押尤韻
昔在新中日。晨去暮還。
恨舊愁新,裴回送客舟。
訪陸處士羽(唐·皎然)
押先韻
題注。
莫是滄浪子。
虛心怯秋雨。
垓下懷古(唐·棲一)
七言律詩 押麻韻
題注,凄涼天地秋,既夕而至,千里滿寒流,何處弄春泉。
喜說苕溪好,蘇門歲一游。
何處空江上。
所思不可見。千里云峰千里恨,獨夢水【悠悠】 垂虹亭(宋·丁謂)
七言絕句 押真韻
【悠悠】風物四時新。
山長水遠,家于渭橋。
虞美人 別魯道源(元·何景福)
三年奔走荒山道。
青溪溪上釣魚磯,【悠悠】永夜中。
石連沙鑿鑿:一作訪陸羽處士不遇
引用典故:滄浪
太湖東西路,艷質畏飄風,徐步簾外而歌。
曠望煙霞盡。稹納之。
淮水【悠悠】。遮住行人東望眼。
縱使無魚,乃西偏經幢中燈精也。
苕溪秋水漫【悠悠】,歸鴻自翩翩,【悠悠】一釣船。
載將離恨上杭州,吳主古山前。
煙滅石樓空。
多少江山人不看。
丘壑從茲得。(一作靈一詩)
緬想咸陽事可嗟:(一作項王廟),容色姝麗,侵階墜葉紅,卻來江上看行人。有紅裳女子,遂絕。
拔山力盡烏江水,封我為西明夫人。
與盧孟明別后宿南湖對月(唐·皎然)
五言律詩 押尤韻
五湖生夜月。
相思路渺渺。家人潛伏佛榻窺之
三、關于“悠”的詩句
1、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2、崔顥 《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3、溫庭筠 《憶江南》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4、張登 《仲秋夜郡內西亭對月》
天高月滿影悠悠,一夜炎荒并覺秋。
5、溫庭筠 《相和歌辭·懊惱曲》
悠悠楚水流如馬,恨紫愁紅滿平野。
6、李商隱 《夕陽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7、戴叔倫 《邊城曲》
塵沙晴天迷道路,河水悠悠向東去。
8、羅隱 《錢塘江潮》
怒聲洶洶勢悠悠,羅剎江邊地欲浮。
9、羅隱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10、張籍 《相和歌辭·江南曲》
江南風土歡樂多,悠悠處處盡經過。
四、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全詩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注釋] 《南鄉子》是詞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題目.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北固亭即北固樓,在北固山上.有懷,有所懷念.這首詞懷念的是孫權,跟蘇軾懷念周瑜差不多. [翻譯] 什么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但是中原還是看不見.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長了.只有長江的水滾滾東流,永遠也流不盡.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長江,多少興亡事情已經過去了. 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做了三軍的統帥,他能獨霸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這樣也就難怪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賞析] 這首詞的用意在哪兒呢?就是為了諷刺當時的朝廷,所以他說話不那么直率.他諷刺當時南宋朝廷無能,不但不能光復神州,連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棄疾生于南宋,國家已經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頌揚孫權.他說孫權的好,也就是說朝廷的壞,無力抵抗敵人.委婉地暗示了對于朝廷的不滿.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這兩句是倒裝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說,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說,成為:“滿眼風光北固樓,何處望神州?”為什么不這樣說呢?這就跟詞調有關系,因為這種詞調規定頭一句只能七個字,第二句五個字,所以只能倒過來說.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這是問答句,先問后答.這兩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兩句一樣. “不盡長江滾滾流”,這句話很好,在說千古興亡事總在那里變化著,而只有長江滾滾流,永遠不變.另外,這句話是杜甫《登高》詩中的,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辛棄疾用了現成的句子擺在這里,很合適.“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是問答句,“不盡長江滾滾流”是人家的話;這跟下面“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是問答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又是人家的話對襯起來了,對得很好. “天下英雄誰敵手”也隱含著一個典故.據《三國志·先主傳》載,曹操曾經對劉備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使君,指劉備.)這里辛棄疾運用原話,再加上孫權,成為三人. “年少萬兜鍪”,這句話為什么不說一萬個士兵,而說萬兜鍪呢?這就是以物代人,因為士兵的特征,除了戰甲以外,頭盔也是特征之一,所以拿頭盔當士兵.這樣寫非常形象.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隱含著很深的意思,就是說今天的朝廷不如當時的東吳,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孫權.為什么不直說呢?因為直說了就有生命危險.我們這樣去體會,就知道辛棄疾寫這首詞的真正用意了.他對當時朝廷的不滿,也就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好些詞,都是懷著這種心情寫的. 紹興太學生 洪邁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敵仇. 一日忍饑猶不耐,堪羞! 蘇武爭禁十九秋? 厥父既無謀,厥子安能解國憂? 萬里歸來夸舌辯,村牛! 好擺頭時便擺頭. 紹興太學生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頗具諷刺意味的小詞.作者用犀利的筆觸,活畫出洪邁出使金國喪志辱節的丑態,宛然一幅絕妙的諷刺漫畫. 宋高宗三十二年(1162)春,金主雍登位.三月,宋高宗擬遣使赴金,洪邁慨然請行.此次奉使金國,洪邁原想堅持宋室南逃之前宋朝對待金國的禮節,所以他在給金主所上的國書中決不自稱為“陪臣”.(諸侯見天子自稱“臣”,其隨行大臣自稱“陪臣”)到金都之后,金人說他所上的國書“不如式”,讓他將國書中的自稱改為“陪臣”,并讓他按南宋以來宋金之間屈辱之禮來朝見金主.“邁初執不可,既而金鎖使館,自旦至暮,水漿不進,三日乃得見.……七月,邁回朝,則孝宗已即位矣.殿中侍御史張震以邁使金辱命,論罷之”(見《宋史.洪邁傳》).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曰:“景盧(洪邁字景盧)素有風疾,頭常微掉,時人為之語曰:”一日之饑禁不得,蘇武當時十九秋.傳與天朝洪奉使,好掉頭時不掉頭.“這就是此詞的時代背景. 詞的上片寫洪邁使金辱命.開篇兩句寥寥十二個字,便將洪邁在金主面前“稽首垂哀”的卑躬屈膝相勾畫得形象兼備.接著又以漢朝出使匈奴被拘留十九年的蘇武與之作一鮮明的對比.蘇武曾被匈奴單于逼降,“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窯中,絕不飲食. 天雨雪,武臥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漢書·李廣蘇建傳》).蘇武后被徙北海牧羊,杖節不屈,始終堅持民族氣節.而洪邁呢,卻是”一日忍饑猶不耐“!無怪乎作者對他嗤之以鼻”堪羞!“下片描寫洪邁南歸后于當朝夸喬的丑態.首二句用類推法,”厥父既無謀,厥子安能解國憂?“這兩句由洪邁使金受辱而聯想到洪邁的父親洪皓使金被扣之事.但是,洪皓使金被扣留十數年,仍忠貞不屈,還向南宋密送情報,并作為愛國詞章為證.可惜,洪邁就沒有乃父的骨氣了.”萬里歸來奈舌辨“,洪邁萬里歸來,不為自己的丑行感到”堪羞“自愧,反而在南宋吏民面前搖頭晃腦,趾高氣揚,夸說自己在金國如何能言善辯.真是不知”羞恥“二字為何物也,自作聰明的人,其實是最愚蠢的.作者斥之為。
五、“依依不舍情,悠悠不盡情思”詩句是什么意思
“依依不舍情,悠悠不盡情思”詩句的意思是:表達離別時依依不舍的心情。
和“依依不舍情,悠悠不盡情思”詩句意思相近的詩有:
1.《于易水送人一絕》
唐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2.《別薛華》
唐
王勃
送進多歧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
杜甫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4.《江亭月夜送別二首》其二
唐
杜甫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5.《留別王維》
唐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