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人變化很大的詩句
崔護--《題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今年花落顏色改,
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
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
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代悲白頭翁 年代:【唐】 作者:【劉希夷】 體裁:【樂府】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淘先流。(李清照 《武陵春》)
二、表示英雄人物的成語和表示景色的詞語有哪些
英雄人物的成語:昂首闊步 昂首挺胸 百戰百勝 碧血丹心 百煉成鋼 大智大勇 沖鋒陷陣 頂天立地 鼎立天下 奮不顧身 奮勇當先 赴湯蹈火 光明磊落 急中生智 化險為夷 所向披靡 所向無敵 赴湯蹈火 無所畏懼 氣沖牛斗 氣沖霄漢 氣壯山河 氣宇軒昂 氣吞山河 堂堂正正 正氣凜然 龍驤虎步 英姿煥發 奮不顧身 奮勇當先 一馬當先 一身正氣 萬夫不當 無所畏懼 表示景色的詞語:白虹貫日、藍天飛虹、彌天大雪形容四季特點: 春寒料峭 春意盎然 春暖花開 滿園春色 春華秋實 春風化雨 驕陽似火 暑氣蒸人 烈日炎炎 秋風送爽 秋高氣爽 秋色宜人 冰天雪地 寒氣襲人 寒冬臘月 形容繁榮興盛景象: 濟濟一堂 熱火朝天 門庭若市 萬人空巷 座無虛席 高朋滿座 如火如荼 蒸蒸日上 欣欣向榮 川流不息 描寫美的景和物: 美不勝收 蔚為壯觀 富麗堂皇 金碧輝煌 玉宇瓊樓 美妙絕倫 巧奪天工 錦上添花 粉妝玉砌 別有洞天 描寫山水美景: 錦繡河山 高聳入云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 重巒疊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練騰空 煙波浩渺 描寫花草樹木: 繁花似錦 綠草如茵 郁郁蔥蔥 古樹參天 萬木爭榮 百花齊放 花團錦簇 萬紫千紅 桃紅柳綠 綠樹成蔭 描寫日月風云: 大雨如注 滂沱大雨 銀裝素裹 皓月千里 晨光熹微 云霧迷蒙 風清月朗 春風化雨 暴風驟雨 風馳電掣 、玉樹瓊花。
三、表現人物特點的詩
你好! 一、詩歌的基本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和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精煉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建筑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和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 ”①這個定義性的說明,實際上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學作品反映社會生活都要求進行藝術的集中概括,但是詩歌與其它文學體裁相比較,要求集中性、概括性的程度更高。 詩歌怎樣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呢?一般地講,詩人總是選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將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濃縮,集中概括在這些事物之中,通過描寫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就可以表現更廣泛的社會生活和具有更普遍的思想意義。
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詩通過描寫一個歌女彈奏琵琶的事件,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了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與思想感情。詩的前半部分(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唯見江心秋月白”),通過集中描繪琵琶彈奏的音樂,表現歌女“平生不得志”的“幽情暗恨”,隱約地反映著她的“心中無限事”。
緊接著第二段(從“沈吟放撥插弦中”到“夢啼妝淚紅闌干”),歌女自述其生活遭遇,集中概括了她從少到老的生活經歷,同時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京城長安的繁華生活。末尾一段,詩人自敘受讒被貶,謫居潯陽城的生活景況。
詩中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二句,將詩人與歌女都從帝京淪落到“天涯”的生活遭遇和“不得志”的思想感情聯系起來,從而使所反映的生活事件更具有普遍意義。 結尾“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更是集中地表現了詩人長期郁結在心中的思想感情。
全詩不論是描寫景物、敘述事件或是抒發感情,都是十分集中、凝煉的。**的七律《長征》,全詩只有八句五十六字,由于選擇了長征過程中最富有特色、最有代表的事物加以描寫,因而能以最精煉的形式形象地概括了中國工農紅軍歷盡艱難險阻,勝利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戰斗歷程,充分表現了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和作者的革命豪情,顯示了詩歌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的特點。
第二、抒情言志,飽和著豐富的思想感情。 詩歌的抒情性極強,作品飽和著豐富而強烈的思想感情。
我國傳統的詩歌理論都很重視這個特點。《尚書·堯典》①中就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這樣的記載②;漢代的《毛詩序》在論及詩歌抒情言志的特點時寫道: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這里已經說明詩歌、音樂、舞蹈都是人們心中的“情”、“志”的表現,是由“情動”而引起的。
對此,漢唐及以后的學者還有不少的解釋。他們認為“情”、“志”、“意”實為一體,都是屬于人的思想感情。
所謂“詩言志”,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詩歌要表達思想,抒發感情。 實踐經驗證明,詩歌的創作過程自始至終都是伴隨著詩人感情的激動而進行的,是其強烈感情的產物。
郭沫若就曾經談過詩人的感情與詩歌作品感情的密切關系。他在《論詩三札》中說: 大波大浪的洪濤便成為“雄渾”的詩,便成為屈子的《離騷》、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彌爾頓的《失樂園》、歌德的《浮士德》。
小波小浪的漣漪便成為“沖淡”的詩,便成為周代的《國風》、王維的絕詩、日本古詩人西行上人寫芭蕉的歌句,泰戈爾的《新月集》。① 這里說“雄渾”的詩是由“大波大浪的洪濤”式的感情形成的,“沖淡”的詩則是由“小波小浪的漣漪”式的感情形成的。
其中所舉中外詩人的作品,雖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特點,但都滲透著詩人豐富強烈的思想感情。 飽和著詩人的思想感情既然是詩歌的一個根本性的特點,那么,詩人的思想感情是高尚健康、還是低級庸俗;是真情實感、還是虛情假意;是同時代精神、人民感情相聯系,還是脫離時代、脫離群眾的“自我表現”,就直接影響作品的格調和藝術價值了。
因此,高爾基說“詩人是世界的回聲,而不僅僅是自己靈魂的保姆。 ”②郭沫若說:“抒情不僅是抒寫個人的感情,要抒寫時代的感情。
把個人和集體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寫時代的感情。”③ 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
詩歌不僅要有豐富的思想感情,而且還要將思想感情與作品描繪的生活圖畫融為一體,通過生動優美的形象感染讀者。 這就需用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聯想和幻想,從而突破物我之間、時空之間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將人的心靈感受和豐富情感表現出來。
因此,對于詩歌而言,想象、聯想和幻想,不僅是意象的聯綴、運動,而且是意象的創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釋放。沒有想象、聯想和幻想,也就沒有詩。
無論是古詩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