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句古詩什么意思
意思是: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里觀賞菊花。
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所作《過故人莊》,原文為: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譯文:
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要請我到他好客的農家。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臥。
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手舉酒杯閑談莊稼情況。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里觀賞菊花。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對上姓田的朋家做客這件事的描寫。作者心曠神怡,贊嘆著美麗的田園風光,創作出這首詩。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
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后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
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后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并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過故人莊
二、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句詩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以及對故人友情的依戀之情。
該句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一首五律《過故人莊》,寫的是詩人應邀到一位農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經過。全詩原文如下: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白話文釋義: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好客的農家。
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臥。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手舉酒杯閑談莊稼情況。
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里觀賞菊花。 擴展資料 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農家恬靜閑適的生活情景,也寫老朋友的情誼。
通過寫田園生活的風光,寫出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韻。
詩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約”一徑寫去,自然流暢。作者以親切省凈的語言,如話家常的形式,寫了從往訪到告別的過程。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無渲染,開門見山,招之即來,簡單而隨便。
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間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味,又見待客之簡樸。
正是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為對方敞開。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走進村里,作者顧盼之間竟是這樣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這兩句上句漫收近境,綠樹環抱,顯得自成一統,別有天地;下句輕宕筆鋒,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則又讓村莊不顯得孤獨,并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才更顯得暢快。這里“開軒”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經意地寫入詩的,但上面兩句寫的是村莊的外景,此處敘述人在屋里飲酒交談,軒窗一開,就讓外景映入了戶內,更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詩人孟浩然深深為農莊生活所吸引,于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和品菊花酒。
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
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詩人、詩題是什么
孟浩然《過故人莊》賞析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是盛唐時期的一位大詩人,前承陳子昂,后啟李白、王維。他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山水詩的詩家,并且開創了田園詩派。孟浩然的田園詩,感情真摯,清新自然,不飾雕琢。這首《過故人莊》就體現了這些特點。 這是一首描寫田家閑適淡雅生活的作品,寫詩人應邀到故人家中做客的情景。 起首兩句“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說的是老朋友準備好了酒菜,請詩人去家里做客。孟浩然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過的是隱居生活,四十歲上到過長安謀取功名,然而除了贏得了在詩壇上的地位,并未踏上仕途。為此,他曾經給當時的宰相張九齡寫過一首《臨洞庭上張丞相》的詩,詩曰: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詩中表達了想出為世用的意思。后來張九齡作荊州長史,曾引孟浩然作過短期的慕僚。不久,他還是退隱還鄉了。 長期的隱居生活,使孟浩然和農人交上了朋友。這里的“故人”,滿含著親切的情感,為后面的描寫奠定了基調。黍,就是黃米,雞黍在過去是農家用來招待客人的飯食,并不是什么珍饈美味,但卻體現了農家的本色。據《后漢書》曰:范式與張劭為友,“式約二年后訪劭。至期,劭告其母,請殺雞為黍待之。至期,果至”。由此可見,用雞黍招待朋友,更表現出關系之親密。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詩人高高興興地去朋友家赴約,這句描寫望到的景色。一排排綠樹把整個村莊環抱起來,遠處的青山斜立在城郭的外面。合,是合攏、環抱的意思。這里,頭一句是實寫,后一句是虛寫。“綠樹村邊合”是典型的鄉村景色,而“青山郭外斜”則是詩人的想象。 接下來寫相坐對飲,閑話農桑的場面。“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軒,就是窗戶;場,指翻曬、碾軋糧食的場地;圃是菜園。打開窗子,便能看到場地和菜園。于是,很自然地就要談論起農活。桑麻,在這里是借代用法。吃著雞黍做成的飯菜,品著自己釀的美酒,邊飲邊談,這是多么自在閑適的生活。牧歌般的田園風光就這樣自自然然地展現在詩人的筆下和讀者的眼前。塵世間的喧鬧,官場上患得患失的苦惱,怎么能比得上這對酌歡敘之樂呢? 更妙的是最后兩句:“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不等主人再邀,作者就急切地說到:“等到九九重陽節的那一天,我還要到你這兒來賞菊花呢!”這不請自來的話,看起來有些不客氣,但它正好說明了作者與主人關系之密切,也體現出了這次歡飲的情緒之好。重陽佳節正是在秋天,人們多在這一天登高望遠,而此時恰值菊花正艷。詩人沒有想去登山,卻提出要賞菊,足見雅趣之濃。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此處引申為觀賞。這句將意猶未盡的怡然之樂溢于字里行間。 孟浩然一生寫了二百六十多首詩歌,其中以五言律詩為最多。他的詩格律嚴謹,聲韻和諧。嚴羽曾說:“孟浩然之詩,諷詠之久,有金石宮商之聲。”這首《過故人莊》讀來瑯瑯上口。寫農家生活,簡樸而親切;寫故人情誼,淳淡而深厚。無怪乎杜甫稱贊他“清詩句句盡堪傳”。細品其作,無愧于“清詩”之稱,此篇尤然。 有什么樣的經歷,才能寫出什么樣的詩歌。孟浩然正是大半生(甚至一生)都遠離宦海,生活于林間鄉下,深受大自然的熏陶,故而他的為人和詩作都受推崇。李白曾滿懷仰慕之情,寫作《贈孟浩然》一詩: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翁方綱《石洲詩話》曰:“讀孟公詩且無論懷抱,無論格調,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聞磬,石上聽泉,舉唐初以來諸人筆虛筆實一洗而空之,真一快也。” 的確,孟浩然的詩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許多篇幅短小的詩作,往往也能夠留下深刻而鮮明的印象,除上面這首《過故人莊》外,另如《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寥寥二十個字,惜春之意躍然紙上。 孟浩然在寫作技巧上善于運用白描手法,明明是尋常言語,一入詩人口中,就覺格外有味。這首《過故人莊》全詩無一處難解,明白如話,但卻是好詩。這種技巧很值得借鑒,而后來的一些大家,如王維、李煜、李清照等,也的確借鑒了這種手法,并且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成就。
四、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是什么意思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意思為: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里觀賞菊花。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 詩歌原文: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翻譯: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要請我到他好客的農家。
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臥。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手舉酒杯閑談莊稼情況。
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里觀賞菊花。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對上姓田的朋家做客這件事的描寫。
作者心曠神怡,贊嘆著美麗的田園風光,創作出這首詩。 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農家恬靜閑適的生活情景,也寫老朋友的情誼。
通過寫田園生活的風光,寫出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向往。語言樸實無華,意境清新雋永。
作者以親切省凈的語言,如話家常的形式,寫了從往訪到告別的過程。其寫田園景物清新恬靜,寫朋友情誼真摯深厚,寫田家生活簡樸親切。
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用語平淡無奇,敘事自然流暢,沒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跡,然而感情真摯,詩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從而成為自唐代以來田園詩中的佳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過故人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孟浩然。
五、“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作者及全詩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1. 過:拜訪,探訪,看望。
2. 具:準備。3. 合:環繞。
4.郭:本指城郭,此指村莊。5. 場圃:農家的小院。
6. 就:赴。這里指欣賞的意思。
7.至:到。8.軒:指窗戶。
9.就菊花:指飲菊花酒。 老友備好了黃米飯和燒雞,邀我做客到他樸實的田家。
村子外邊是一圈綠樹環抱,郊外是蒼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開窗戶迎面是田地場圃,把酒對飲閑聊著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陽節的那一天,再一次來喝酒、賞菊花啦! 老朋友宰了雞,燜好小米飯,邀請我作客到他的田家。 走進村里像進入另一個天地,眼前好一幅幽美的圖畫—— 濃密的綠樹團團環抱著村莊,一脈青山在城郭外隱隱橫斜。
主人親熱地把我迎進屋內,推開窗子也就打開了話碴。 面對著堆金的谷場和滴翠的菜圃,我倆同飲村釀美酒,共話桑麻。
要走了,我還是留戀不舍,滿腔情誼化作兩句話: 等到秋高氣爽的重陽佳節,我還要再來品嘗美酒觀賞菊花。 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詩人。
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
曾隱居鹿門山。 隱居一段時間,又想有所作為,因而到長安尋覓機會。
他的詩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名聲一時傳遍京師,可惜在仕途方面卻阻礙重重,始終得不到朝廷重視,孟浩然受到莫大的打擊,只得失意地回到鹿門山,悠游山水間。之后雖有一、兩次機會,但可惜都沒能施展才能。
公元740年,好朋友王昌齡來到襄陽,此時孟浩然背上生疽,己經快痊愈了,醫生叮嚀不可吃魚蝦等食物,可是老朋友相聚,飲酒聊天,無比歡樂,孟浩然竟忘了忌諱,吃了鮮魚,結果病毒發作死亡。活到五十二歲。
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
他和王維并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后,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樸,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奇妙自得之趣。
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孟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精力渾健,俯視一切。
但這類詩在孟詩中不多見。總的來說,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于篇幅。
現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但竄有別人作品。新、舊《唐書》有傳。
沈德潛稱孟浩然的詩“語淡而味終不薄”(《唐詩別裁》)。也就是說,讀孟詩,應該透過它淡淡的外表,去體會內在的韻味。
《過故人莊》在孟詩中雖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凈的語言,平平地敘述,幾乎沒有一個夸張的句子,沒有一個使人興奮的詞語,也已經可算是“淡到看不見詩”(聞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它的詩味究竟表現在哪里呢?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這一開頭似乎就象是日記本上的一則記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無渲染,招之即來,簡單而隨便。
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間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味,又見待客之簡樸。
正是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為對方敞開。這個開頭,不甚著力,平靜而自然,但對于將要展開的生活內容來說,卻是極好的導入,顯示了氣氛特征,又有待下文進一步豐富、發展。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走進村里,顧盼之間竟是這樣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
這兩句上句漫收近境,綠樹環抱,顯得自成一統,別有天地;下句輕宕筆鋒,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則又讓村莊不顯得孤獨,并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這個村莊座落平疇而又遙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靜而絕不冷奧孤僻。
正是由于“故人莊”出現在這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所以賓主臨窗舉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才更顯得暢快。這里“開軒”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經意地寫入詩的,但上面兩句寫的是村莊的外景,此處敘述人在屋里飲酒交談,軒窗一開,就讓外景映入了戶內,更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
對于這兩句,人們比較注意“話桑麻”,認為是“相見無雜言”(陶淵明《歸田園居》),忘情在農事上了,誠然不錯。但有了軒窗前的一片打谷場和菜圃,在綠陰環抱之中,又給人以寬敞、舒展的感覺。
話桑麻,就更讓你感到是田園。于是,我們不僅能領略到更強烈的農村風味、勞動生產的氣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場圃上的泥土味,看到莊稼的成長和收獲,乃至地區和季節的特征。
有這兩句和前兩句的結合,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而賓主的歡笑和關于桑麻的話語,都仿佛縈繞在我們耳邊。它不同于純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會的現實色采。
正是在這樣一個天地里,這位曾經慨嘆過“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詩人,不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卻了,就連隱居中孤獨抑郁的情緒也丟開了。從他對青山綠樹的。
六、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 '就' 什么意思
“就”是看、觀賞的意思,也是表達了詩人希望和親人團聚的心情。
過故人莊孟浩然故人具雞黍, 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 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 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一開頭似乎就象是日記本上的一則記事。
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無渲染,招之即來,簡單而隨便。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間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味,又見待客之簡樸。正是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為對方敞開。
這個開頭,不甚著力,平靜而自然,但對于將要展開的生活內容來說,卻是極好的導入 ,顯示了氣氛特征,又有待下文進一步豐富、發展。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走進村里,顧盼之間竟是這樣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這兩句上句漫收近境,綠樹環抱,顯得自成一統,別有天地;下句輕宕筆鋒,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則又讓村莊不顯得孤獨,并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
這個村莊座落平疇而又遙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靜而絕不冷奧孤僻。正是由于“故人莊”出現在這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所以賓主臨窗舉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才更顯得暢快。
這里“開軒”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經意地寫入詩的,但上面兩句寫的是村莊的外景,此處敘述人在屋里飲酒交談,軒窗一開,就讓外景映入了戶內,更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對于這兩句,人們比較注意“話桑麻”,認為是“相見無雜言”(陶淵明《歸田園居》),忘情在農事上了,誠然不錯。
但有了軒窗前的一片打谷場和菜圃,在綠陰環抱之中,又給人以寬敞、舒展的感覺。話桑麻,就更讓你感到是田園。
于是,我們不僅能領略到更強烈的農村風味、勞動生產的氣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場圃上的泥土味,看到莊稼的成長和收獲,乃至地區和季節的特征。有這兩句和前兩句的結合,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而賓主的歡笑和關于桑麻的話語,都仿佛縈繞在我們耳邊。
它不同于純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會的現實色采。正是在這樣一個天地里,這位曾經慨嘆過“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詩人,不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卻了,就連隱居中孤獨抑郁的情緒也丟開了。
從他對青山綠樹的顧盼,從他與朋友對酒而共話桑麻,似乎不難想見,他的思緒舒展了,甚至連他的舉措都靈活自在了。農莊的環境和氣氛,在這里顯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幾分皈依了。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深深為農莊生活所吸引,于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
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這不禁又使人聯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
杜詩田父留人,情切語急;孟詩與故人再約,意舒詞緩。杜之郁結與孟之恬淡之別,從這里或許可以窺見一些消息吧。
一個普通的農莊,一回雞黍飯的普通款待,被表現得這樣富有詩意。描寫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頭語,描述的層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筆筆都顯得很輕松,連律詩的形式也似乎變得自由和靈便了。
你只覺得這種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風格,與他描寫的對象──樸實的農家田園和諧一致,表現了形式對內容的高度適應,恬淡親切卻又不是平淺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蘊藏著深厚的情味。
一方面固然是每個句子都幾乎不見費力錘煉的痕跡,另一方面每個句子又都不曾顯得薄弱。比如詩的頭兩句只寫友人邀請,卻能顯出樸實的農家氣氛;三四句只寫綠樹青山卻能見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寫把酒閑話,卻能表現心情與環境的愜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說重陽再來,卻自然流露對這個村莊和故人的依戀。
這些句子平衡均勻,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意境,把恬靜秀美的農村風光和淳樸誠摯的情誼融成一片。這是所謂“篇法之妙,不見句法”(沈德潛《唐詩別裁》)。
“不鉤奇抉異……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記》)。他把藝術美深深地融入整個詩作的血肉之中,顯得自然天成。
這種不炫奇獵異,不賣弄技巧,也不光靠一兩個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撐門面,是藝術水平高超的表現。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體上下,整個兒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別動人。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種天然的顏色和氣韻使人驚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下列詩句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