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過黃州張問陶翻譯賞析
過黃州
蜻嶺一葉獨歸舟,寒浸春衣夜水幽。
我似橫江西去鶴,月明如夢過黃州。
詞語注釋:
黃州:地名,治所在今湖北黃岡。
蜻嶺:一種輕便小舟。
清乾隆五十年,張問陶赴京應試落第,回鄉途中經過黃州,寫下此詩。詩借用蘇東坡《后赤壁賦》句意,以孤鶴自比,抒發孤寂凄幽之情。這樣構思:一是孤舟浮江如孤鶴獨翔,取其形似;二是科場失利,幽幽而歸,與蘇東坡當年貶滴黃州時的郁悶心理在某種程度相似。全詩清幽空靈,如夢如幻,別有情致
二、詩歌鑒賞過黃州張問陶
賞析:
詩借用蘇東坡《后赤壁賦》句意,以孤鶴自比,抒發孤寂凄幽之情。這樣構思:一是孤舟浮江如孤鶴獨翔,取其形似;二是科場失利,幽幽而歸,與蘇東坡當年貶滴黃州時的郁悶心理在某種程度相似。全詩清幽空靈,如夢如幻,別有情致。
原文:
過黃州
蜻嶺一葉獨歸舟,寒浸春衣夜水幽。我似橫江西去鶴,月明如夢過黃州。
詞語注釋:
黃州:地名,治所在今湖北黃岡。
蜻嶺:一種輕便小舟。
滿意請采納!
三、求張問陶古詩《瀘州》詩句解釋及詩中名句并賞析.古詩內容如下:瀘洲
作者:是張問陶,清朝詩人,遂寧人,因遂寧城西有船山區,顧號“船山”.他一生致力于詩、書、畫,造詣頗深,詩名滿天下被譽為“巴蜀第一才子”.瀘州: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在長江與沱江的交匯處,有一座風景如畫的酒城.瀘州老窖國寶釀酒窖池群號稱“活文物”,有此稱號的歷史景觀只有兩處:還有一個是眾所周知的都江堰,可見瀘州酒城的魅力.給客橙:就是金桔或者叫金錢桔.十指寒香:形容女子的纖纖玉手.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前一句是立體地描繪著瀘州的繁盛,城墻下水岸上多少人家,江面上多少漁船游船如同水上的城市,后一句是縱觀,沿江的酒樓的紅色燈籠映照的一江秋水波光瀲滟,明亮如晝.銜杯卻愛瀘洲好,十指寒香給客橙.這兩句是說詩人在如此的美景下品嘗著瀘州美酒,更有美女的纖纖玉手輕輕撥開新鮮的金桔,空氣中彌漫著桔香酒香混合的寒香,讓詩人無法不嘆賞著瀘州的美好.可以想見詩人通過28個字將古城瀘州美景、美酒、美女、美好描繪的淋漓盡致.這樣的解釋不知你滿意嗎?。
四、求張問陶古詩《瀘州》詩句解釋及詩中名句并賞析
作者:是張問陶,清朝詩人,遂寧人,因遂寧城西有船山區,顧號“船山”。他一生致力于詩、書、畫,造詣頗深,詩名滿天下被譽為“巴蜀第一才子”。
瀘州: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在長江與沱江的交匯處,有一座風景如畫的酒城。瀘州老窖國寶釀酒窖池群號稱“活文物”,有此稱號的歷史景觀只有兩處:還有一個是眾所周知的都江堰,可見瀘州酒城的魅力。
給客橙:就是金桔或者叫金錢桔。
十指寒香:形容女子的纖纖玉手。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
前一句是立體地描繪著瀘州的繁盛,城墻下水岸上多少人家,江面上多少漁船游船如同水上的城市,后一句是縱觀,沿江的酒樓的紅色燈籠映照的一江秋水波光瀲滟,明亮如晝。
銜杯卻愛瀘洲好,十指寒香給客橙。
這兩句是說詩人在如此的美景下品嘗著瀘州美酒,更有美女的纖纖玉手輕輕撥開新鮮的金桔,空氣中彌漫著桔香酒香混合的寒香,讓詩人無法不嘆賞著瀘州的美好。
可以想見詩人通過28個字將古城瀘州美景、美酒、美女、美好描繪的淋漓盡致。
這樣的解釋不知你滿意嗎?
五、張問陶的詩作選摘
【蘆溝】
蘆溝南望盡塵埃,木脫霜寒大漠開。 天海詩情驢背得,關山秋色雨中來。
【過黃州】
清舲一葉獨歸舟,寒侵春衣夜水幽。我似橫江西去鶴,月明如夢過黃州。
【醉后口占】
錦衣玉帶雪中眠,醉后詩魂欲上天。十二萬年無此樂,大呼前輩李青蓮。
【嘉定舟中】
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繞郭流,綠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烏尤。
平羌江水綠迢遙,夢冷峨眉雪未消。愛看漢嘉山萬疊,一山奇處一停橈。
【出棧(二首選一)】
馬嘶人語亂斜陽,漠漠連阡水稻香。送險亭邊一回首,萬蜂飛舞下陳倉。
【論詩十二絕句(選一)】
躍躍詩情在眼前,聚如風雨散如煙。敢為常語談何易,百煉工純始自然。
【斑竹塘車中】
翕翕紅梅一樹春,斑斑林竹萬枝新。車中婦美村婆看,筆底花濃醉墨勻。
理學傳應無我輩,香奩詩好繼風人。但教弄玉隨蕭史,未厭年年踏軟塵。
【得內子病中札】
同檢紅梅玉鏡前,如何小別便經年?飛鴻呼偶音常苦,棲鳳將雛瘦可憐。
夢遠枕偏云葉髻,寄愁買貴雁頭箋。開緘淚涴銷魂句,藥餌香濃手自煎。
【詠懷舊游十首(選一)】
秦棧縈紆鳥道長,三年三度過陳倉。詩因虎豹驅除險,身為峰巒接應忙。
雁響夜凄函谷雨,柳枝秋老灞橋霜。美人名士英雄墓,一概累累古道旁。
【讀桃花扇傳奇偶題十絕句(選二)】
竟指秦淮作戰場,美人扇上寫興亡。兩朝應舉侯公子,忍對桃花說李香。
一聲檀板當悲歌,筆墨工于閱歷多。幾點桃花兒女淚,灑來紅遍舊山河。
六、蘇東坡黃州寒食詩賞析,最好注釋詳細一點
詩品鑒賞: 品其詩,蒼勁沉郁,飽含著生活凄苦,心境悲涼的感傷,富有強烈的感染力;論其書,筆酣墨飽,神充氣足,恣肆跌宕,飛揚飄灑,巧妙地將詩情、畫意、書境三者融為一體,畢現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自出新意,不踐古人”的精髓。
詩稿誕生后,幾經周轉,傳到了河南永安縣令張浩之手。由于張浩與“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相熟識,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張浩攜詩稿到四川眉州青神縣謁見黃庭堅。
黃庭堅一見詩稿,十分傾倒,又思及當時遠謫海南的師友,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被謫貶在惠州的蘇軾責授瓊州別駕。激動之情難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筆,題跋于詩稿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
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黃庭堅論語精當,書法妙絕,氣酣而筆健,嘆為觀止,與蘇詩蘇字并列可謂珠聯璧合。
書法鑒賞: 歷代鑒賞家均對《寒食帖》推崇備至,稱道這是一篇曠世神品。南宋初年,張浩的侄孫張演在詩稿后另紙題跋中說:“老仙(指蘇軾)文筆高妙,燦若霄漢、云霞之麗,山各(指黃庭堅)又發揚蹈歷之,可謂絕代之珍矣”。
自此,《黃州寒食二首》詩稿被稱之為“帖”。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則在帖后題曰:“余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為甲觀”。
清代將《寒食帖》收回內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親自題跋于帖后“東坡書豪宕秀逸,為顏、楊后一人。
此卷乃謫黃州日所書,后有山谷跋,傾倒至極,所謂無意于佳乃佳……”為彰往事,又特書“雪堂余韻”四字于卷首。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
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
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于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還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
它們先后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七、法貼軼事: 此卷同治年間(1862~1874 )為廣東人馮氏收藏,遭遇火災,所以下端留下火灼痕跡。
一九二二年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約一九四九年歸臺北收藏家,一九八七年由臺北故宮博物院購回。 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運多舛。
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毀,旋即流落民間,為馮展云所得,馮死后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顏樸孫購得,曾于1917年在北京書畫展覽會上展出過,受到書畫收藏界的密切關注。1918年轉傳到顏韻伯手中。
當年12月19日為蘇軾生日,顏韻伯作跋記錄此事本末。1922年,顏韻伯游覽日本東京時,將《寒食帖》高價出售給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
1923年9月,日本東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災,所藏古代名人字畫幾乎被毀一空,當時,菊池惺堂冒著生命危險,從烈火中將《寒食帖》搶救出來,一時傳為佳話。震災之后,菊池惺堂將《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內藤虎齋中年年有余。
1924年4月,內藤虎應菊池惺堂之請,作跋以記《寒食帖》從中國輾轉遞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京屢遭美國空軍轟炸,《寒食帖》幸而無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華夏子孫耿耿于懷。第二次世界大戰剛一結束,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杰私囑友人在日本訪覓《寒食帖》,當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購回,并題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從日本回歸中國的大致過程,千年國寶賴王世杰先生之力回歸祖國,至今仍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十數年后,在臺北的一次書畫展中展出了一幅長達7.3米的《寒食帖》卷軸復制品,轟動一時,見者無不稱奇。據說此種復制品只有10件,大部分被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國家博物館珍藏,有兩件則下落不明。
1975年前后,日本友人著名的“東坡迷”山上次郎花巨資買下了臺北展廳中的最后一幅復制品。1985年11月2日,山上次郎率日本“東坡參觀訪問團”來到黃州東坡赤壁,出于對蘇軾的景仰,也出于對東坡赤壁的鐘情,山上次郎慨然將其高價購到的最后一幅《寒食帖》卷軸復制品捐贈給東坡赤壁管理處,這幅復制作品因而成為在中國大陸的唯一珍品。
1995年,又經山上次郎倡議,在東坡赤壁修建了“中日友好之舍”,首次公開展出了該《寒食帖》卷軸復制品。 1995年4月6日,為弘揚中國書法藝術,臺灣郵政部門發行了專346《寒食帖》郵票一套4枚,橫式四連張印刷,郵票全張4套,邊紙上則印有黃庭堅的《寒食詩跋》。
就在同年底,黃州市中興實業集團公司也推出兩枚“黃州赤壁”企業拜年卡,其中第2枚(編號1996鄂(BK)——0003)主圖。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過黃州張問陶詩句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