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試舉例分析(氓)一詩中比興手法的獨特作用
一、《氓》詩中的比興手法:
1、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是起興,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寫桑葉鮮嫩,告戒斑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后面六句勸說女子不要與男子沉迷與愛請形成對照,詩意相連。
2、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也是起興,比喻棄婦面容憔悴與被棄的痛苦。寫葉由嫩綠變為枯黃,這與士由“信誓旦旦”變為“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
3、第六章的“淇則有岸,濕則有泮”是“反襯男子變化無常”,這一句可作為以下四句的起興。從比這個角度分析,他本身具備反喻(本體不具備喻體的特點),強喻(本體的特點在程度上超出喻體)的特點。比喻氓的變心是無邊無際不可捉摸的。
二、比興手法的作用:
1、、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2、用桑葉由嫩綠到枯黃來喻人的逐漸衰老,人的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3、如果我們將“桑”與“淇”的詩句整和,就會發現詩中所選取的興象都是主人公日常生活中常見景物,取身邊景物作比興材料,這正是我們后代作品中常用的即景比興。這些對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題,加強詩的思想意義,都起了積極作用。
4、比興手法的運用,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可以這樣說,雖是春秋作品,但是詩中的比興手法還是高度成熟的,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
擴展資料:
原詩(節選):
《氓》先秦:佚名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釋義:
桑樹葉子未落時,綴滿枝頭綠萋萋。噓噓那些斑鳩兒,別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輕姑娘們,別對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戀上你,要丟便丟太容易。女人若是戀男子,要想解脫難掙離。
桑樹葉子落下了,枯黃憔悴任飄搖。自從嫁到你家來,三年窮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歸,水濺車帷濕又潮。我做妻子沒差錯,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無常沒準則,變心缺德耍花招。
賞析:
由于詩人感情的強烈,對所愛者或所憎者,雖不在面前,但覺得如在面前,向他陳訴或斥責,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詩中用得最普遍。《氓》詩第三章詩人敘述她的被棄,心情憤激,把個人的命運和當時一般女子的命運聯系起來,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訴她們。
在戀愛過程中,要警惕男子將來會變心,自己將難擺脫禍害:“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釋義:哎呀年輕姑娘們,別對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戀上你,要丟便丟太容易。女人若是戀男子,要想解脫難掙離。)”
這幾句呼告,唱出了對男女不平等社會現象的強烈悲憤。第六章又轉為呼告的形式,“及爾偕老,老使我怨(釋義:當年發誓偕白頭,如今未老心先憂)”,這時好像氓站在面前,斥責他的誓言是個欺騙。接著以少時兩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襯氓今日的負心。
悲憤之情,又達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釋義:哪料反目競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終結便罷休!)”如果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發出斥責,是不足以解恨的。
這首詩音調鏗鏘自然,富有真情實感。詩中用了不少“蚩蚩”、“漣漣”、“湯湯”、“晏晏”、“旦旦”等疊字形容詞,它們不但起了摹聲繪貌的作用,且加強了詩的音樂性。《詩經》民歌的章法,多半是疊章復唱的。由于《氓》詩作者感情復雜,敘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復唱,這在《國風》民歌中是少見的。
二、詩經氓中哪些詩句是比興句
《氓》第三章以傳統的比興的開頭,寫“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先以蔥蘢的茂盛的桑樹寫照自己的青春,繼而又以誘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愛情,把戀愛中的少女比作貪食而快樂的小鳥,諄諄告誡之:不能沉溺于愛情,否則,結局悲慘,悔之晚矣.第四章緊承上節,開頭就是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樹木的枯萎凋零比擬流年帶走了的青春,曾經光彩照人的少女在歲月中蹉跎了美麗的容顏,再加上婚后長期過著貧困的生活,被棄的命運此時自然降臨到了她的頭上.三、四章用起興的詩句,以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借此抒發女主人公對丈夫喜新厭舊行為的怨憤.最后一章中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無邊無涯.“隰”是隨處可見的低濕之地,“淇”則是女主人公與氓婚前幽會和結婚時及被棄后所必經的河流,用來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見深意.這樣既激發讀者的聯想,又增強意蘊,產生了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
三、《氓》詩中的比興句有哪些
《詩經·氓》 主旨:本篇是棄婦的怨詩詞。篇中自敘了這個女子從戀愛、結婚、受虐到被棄的過程,感情悲憤,態度決絕,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對女子的壓迫和損害。特色:雖屬敘事詩,但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以對比手法刻劃人物性格。用了比興手法。
《氓》
詩經——《氓》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送子涉淇,至于頓丘。 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 不見復關,泣涕漣漣。 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 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編輯本段]【譯文】 那個人老實忠厚,拿布來換絲(有兩說,皆可通。一是將“布”釋為布匹,則“抱布貿絲”意為拿著布來換我的絲;二是將“布”釋為古錢幣,則“抱布貿絲”意為拿著錢來買我的絲)。并不是真的來換絲,到我這來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過淇水,直送到頓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時間,而是你沒有好媒人啊。請你不要生氣,把秋天訂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墻,遙望那來的人。沒看見那來的人,眼淚簌簌地掉下來。終于看到了你,就又說又笑。你用龜板、蓍草占卦,沒有不吉利的預兆。你用車來接我,我帶上財物嫁給你。
桑樹還沒落葉的時候,它的葉子新鮮潤澤。唉,斑鳩啊,不要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愛情中。男子沉溺在愛情里,還可以脫身。姑娘沉溺在愛情里,就無法擺脫了。
桑樹落葉的時候,它的葉子枯黃,紛紛掉落了。自從我嫁到你家,多年來忍受貧苦的生活。淇水波濤滾滾,水花打濕了車上的布幔。女子沒有什么差錯,男子行為卻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愛情沒有定準,他的感情一變再變。
多年來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兒沒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沒有一天不是這樣。你的心愿滿足后,就對我開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處境,都譏笑我。靜下來想想,只能自己傷心。
原想同你白頭到老,但相伴到老將會使我怨恨。淇水再寬總有個岸,低濕的洼地再大也有個邊(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襯男子的變化無常)。少年時一起愉快地玩耍,盡情地說笑。誓言是真摯誠懇的,沒想到你會變心。你違背誓言,不念舊情,那就算了吧!
四、《氓》中表現賦比興的句子、、有哪些
《氓》:出自先秦佚名 比興詩句如下: 1、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譯文:桑樹葉子未落時,綴滿枝頭綠萋萋。
先以蔥蘢的茂盛的桑樹寫照自己的青春,繼而又以誘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愛情,把戀愛中的少女比作貪食而快樂的小鳥,諄諄告誡之:不能沉溺于愛情,否則,結局悲慘,悔之晚矣。 2、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譯文:桑樹葉子落下了,枯黃憔悴任飄搖。
以樹木的枯萎凋零比擬流年帶走了的青春,曾經光彩照人的少女在歲月中蹉跎了美麗的容顏,再加上婚后長期過著貧困的生活,被棄的命運此時自然降臨到了她的頭上。 擴展資料: 《氓》運用比興手法的好處 一、結構上 ①在敘事中插入比興句,使敘事暫時中斷,這樣就避免了敘事的平鋪直敘,一覽無余; ②所插入的比興句在內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讀者能從中意識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滿,因此,敘事的線索似斷實連; ③詩的前半部分寫婚前,后半部分寫婚后,中間的比興起過渡作用。
二、內容上 ①比興句喚起人豐富的聯想,“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一般認為它們分別比擬女子容顏的潤澤和衰老,并相應地推測女子年長色衰是“氓”變心的重要原因。 不過,也不妨理解得寬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感覺,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間情意濃密時;“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的景象,則如同兩人感情枯竭時。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樹作比,與女主人公勞動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從“抱布貿絲”一句來看,她養蠶做絲),富于生活氣息,同時還暗示了她的勤勞。
五、《氓》中表現賦比興的句子,有哪些
一段賦,二賦,三比興,四比興,五賦,六賦比興⑴“賦”的表現手法:“賦”即“鋪”,是陳述鋪敘的意思。
如《衛風·氓》敘述古代一個女子從戀愛——婚變——決絕的過程;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用賦的手法寫男子向女子求婚。這個男子一臉憨笑、耍著小小的花招,假裝賣絲,向女主人求婚。
一方面男子有點嬉皮笑臉不太嚴肅,另一方面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喬裝冒險。這一句描寫既表現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為下文兩人的婚姻悲劇埋下伏筆并構成對比。
⑵“比”的表現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擬,借代,夸張等,不是單純的比喻,包括的面較寬,這就是朱熹所說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之潤澤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顏亮麗。
另一說,用桑葉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時。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桑葉的枯黃飄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棄。
從桑葉青青到桑葉黃落,不僅顯示了女子年齡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時光的推移。另一說,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桑葚是甜的,鳩多食則易致醉;比喻愛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戀則易上當受騙。男人沉溺于愛情猶可解脫,女子一旦墮入愛河,則無法掙離。
這是多么沉痛的語言! ⑶“興”的表現手法:“興”就是朱熹所說的“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興”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聯想,其作用是含蓄、蘊藉,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達,容易窮盡。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讓讀者不知不覺地從形象中受到感染,產生意味無窮的效果。
比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如果舍去景物,不過是說“去時是春天,回來是冬天”,還有什么意味呢? 《氓》中的第3、4兩章——這兩章以抒情為主,詩中皆以桑樹起興,從詩人的年輕貌美寫到體衰色減,同時揭示了男子對她從熱愛到厭棄的經過。“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之潤澤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顏亮麗。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桑葉的枯黃飄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棄。“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則以“戒鳩無食桑葚以興下句戒女無與士耽也”(朱熹《詩集傳》)。
在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氣回顧了婚后的生活,找尋被遺棄的原因,結果得。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氓中比興的詩句并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