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月亮的詩句的感想
【古朗月行】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白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作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 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 月光長照金樽里。 【掛席江上待月有懷】李白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郭,青天懸玉鉤。 素華雖可攬,清景不可游。
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鵲樓。 【望月有懷】李白 清泉映疏松,不知幾千古。
寒月搖清波,流光入窗戶。 對此空長吟,思君意何深。
無因見安道,興盡愁人心。 【雨后望月】李白 四郊陰靄散,開戶半蟾生。
萬里舒霜合,一條江練橫。 出時山眼白,高后海心明。
為惜如團扇,長吟到五更。 【月】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入河蟾不沒,搗藥兔長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發明。
干戈知滿地,休照國西營。 【初月】杜甫 光細弦豈上,影斜輪未安。
微升古塞外,已隱暮云端。 河漢不改色,關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滿菊花團。 【江月】杜甫 江月光于水,高樓思殺人。
天邊長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團清影,銀河沒半輪。
誰家挑錦字,滅燭翠眉顰。 【月圓】杜甫 孤月當樓滿,寒江動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綺逾依。 未缺空山靜,高懸列宿稀。
故園松桂發,萬里共清輝。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杜甫 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
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 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
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十六夜玩月】杜甫 舊挹金波爽,皆傳玉露秋。
關山隨地闊,河漢近人流。 谷口樵歸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渾不寢,半夜有行舟。 【十七夜對月】杜甫 秋月仍圓夜,江村獨老身。
卷簾還照客,倚杖更隨人。 光射潛虬動,明翻宿鳥頻。
茅齋依橘柚,清切露華新。 【望月懷遠】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秋夕望月】張九齡 清迥江城月,流光萬里同。
所思如夢里,相望在庭中。 皎潔青苔露,蕭條黃葉風。
含情不得語,頻使桂華空。 【海上生明月】朱華 皎皎秋中月,團圓海上生。
影開金鏡滿,輪抱玉壺清。 漸出三山岊,將凌一漢橫。
素娥嘗藥去,烏鵲繞枝驚。 照水光偏白,浮云色最明。
此時堯砌下,蓂莢自將榮。 【雜曲歌辭·竹枝】李涉 石壁千重樹萬重,白云斜掩碧芙蓉。
昭君溪上年年月,獨自嬋娟色最濃。 【中秋月二首】李嶠 盈缺青冥外,東風萬古吹。
何人種丹桂,不長出輪枝。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秋晨同淄川毛司馬秋九詠·秋月】駱賓王 云披玉繩凈,月滿鏡輪圓。
裛露珠暉冷,凌霜桂影寒。 漏彩含疏薄,浮光漾急瀾。
西園徒自賞,南飛終未安。 【八月十五日夜同諸客玩月】白居易 月好共傳唯此夜,境閑皆道是東都。
嵩山表里千重雪, 洛水高低兩顆珠。清景難逢宜愛惜,白頭相勸強歡娛。
誠知亦有來年會,保得晴明強健無。 【秋霽豐德寺與玄貞師詠月】唐彥謙 露冷風輕霽魄圓,高樓更在碧山巔。
四溟水合疑無地, 八月槎通好上天。黯黯星辰環紫極,喧喧朝市匝青煙。
夜深獨與巖僧語,群動消聲舉世眠。 【詠月】李建樞 昨夜圓非今夜圓,卻疑圓處減嬋娟。
一年十二度圓缺,能得幾多時少年。 【中秋月彩如晝,寄上南海從翁侍御】無可 海靜天高景氣殊,鯨睛失彩蚌潛珠。
不知今夜越臺上,望見瀛洲方丈無。 【中秋夜君山腳下看月】無可 洶涌吹蒼霧,朦朣吐玉盤。
雨師清滓穢,川后掃波瀾。 氣射繁星滅,光籠八表寒。
來驅云漲晚,路上碧霄寬。 熠耀游何在,蟾蜍食漸難。
棹飛銀電碎,林映白虹攢。 水魄連空合,霜輝壓樹干。
夜深高不動,天下仰頭看。 【中秋臺看月】無可 海雨洗煙埃,月從空碧來。
水光籠草樹,練影掛樓臺。 皓耀迷鯨口,晶熒失蚌胎。
宵分憑欄望,應合見蓬萊。 【中秋夜南樓寄友人】無可 海月出白浪,湖光射高樓。
朗吟無綠酒,賤價買清秋。 氣冷魚龍寂,輪高星漢幽。
他鄉此夜客,對酌經多愁。 【中秋夜隴州徐常侍座中詠月】無可 隴城秋月滿,太守待停歌。
與鶴來松杪,開煙出海波。 氣籠星欲盡,光滿露初多。
若遣山僧說,高明不可過。 【中秋江驛示韋益】無可 莫惜三更坐,難銷萬里情。
同看一片月,俱在廣州城。 淚逐金波滿,魂隨夜鵲驚。
支頤鄉思斷,無語到雞鳴。 【水調歌頭】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琦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二、寫月亮的心靈感悟
中秋節的感悟 皓潔的明月高懸當頭,徐徐的秋風吹拂湖面,不像龍掛那瘋狂的怒吼,不像微風那輕輕地撫揉,也不像那冬風般的刺骨,而是那中風飄渺般的涼風,讓你仿佛身臨其境那清涼的月宮!這正所謂是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當你來到湖邊,抬頭遙望…… 中秋節的感悟 皓潔的明月高懸當頭,徐徐的秋風吹拂湖面,不像龍掛那瘋狂的怒吼,不像微風那輕輕地撫揉,也不像那冬風般的刺骨,而是那中風飄渺般的涼風,讓你仿佛身臨其境那清涼的月宮!這正所謂是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當你來到湖邊,抬頭遙望那掛在蔚藍色高空的園月時,你會想起那月亮上的什么呢?是神話中的嫦娥和玉兔,是神話中月宮里那孤獨的桂樹,還是現實中那月球上的旗幟? “又是一年中秋夜,又是一輪月滿時。”
中秋的相思是寒冷的!家人之間不能團聚是痛苦的。家人和朋友之間只能互寄思念,這也正所謂是“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月亮的寒冷,寄托著人們對自己朋友之間的思念和對家庭團圓的渴望,古人就是用月亮來寄托相思之情和團圓之苦,也可以說是“明月千里寄相思”! 當你離開了故鄉后,現在,你閉著眼睛面對湖面,用心面對月亮,也用心去體會的時候,你會想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而當你的一位好朋友在遠方的時候,你與月亮對視,腦海里浮現出你朋友那純真的笑時,你便會想起“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當你再次抬頭看月亮的時候,你的心里想的就不是那些悲傷了!其實,漫漫人生中,每個人的頭頂上都懸掛著一輪明月。
當你遇境波折、悲傷無奈時,它便照亮路途,慰藉著我們那顆疲倦 孤獨的心!月之隨想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大概每個人小時候都有這種天真可愛的童趣吧。
月亮,這個地球的近鄰,人類的朋友,人們對它總是情有獨鐘。孩提時代,我們唱著“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兩頭尖”的兒歌,就這樣在不知不覺長大了。
月亮在中國的傳統習俗與傳統文化中,經過千百年的積淀,已成為一個寄托著中華民族獨特審美心理審美趣味的意象。自古以來,人們賦予了它各種文化意義,不少民族都有關于月亮的神話傳說、文章詩賦、對聯、謎語、音樂、繪畫,還有與月亮有關的民風民俗、風景名勝等。
嫦娥奔月、白兔搗藥、吳剛砍桂的美好傳說是炎黃子孫創造性想象的結果,喚起人們對月亮的無限遐想,至今還令人癡迷。每逢中秋來臨,賞月談心是華夏子孫經久不衰的話題。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它源于遠古人們對自然的崇拜,飲水思源,這同樣也反映了先人對自然的感恩。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一輪明月高掛在天幕上,晚風送來一陣陣醉人的花香。
當人們踏著銀色的月光,嘗著美味的月餅,抬著仰望著如洗的碧空,如盤的圓月,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游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因此,中秋節還有“團圓節”之稱。
許多文人雅士常常借助于月亮表達此時的思念和鄉愁,以及對美好團圓的企盼與祝愿,表達羈旅飄泊顛沛流離之苦,抒發人生際遇沉浮榮辱之感,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表達了對家鄉的一往情深;“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描繪了一種壯闊博大的意境;“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抒發了一種刻骨銘心的相思之情;“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抒發一種良好的虔誠祝愿……月亮,是中國古代文學中使用最多的意象之一,有人統計,李白留傳下來的一千多首詩歌中,竟有三分之一寫到了月亮。由此可見,月亮是中國古代文人的一種獨特的感情寄托物,有著獨特的情感糾葛文化情結,有著太多的文化底蘊與豐富內涵。
中國藝人們也總能夠借助月亮來淋漓盡致地抒發內心的豐富感情,及對這個世界獨特認識的藝術表達。世界名曲《二泉映月》是藝術家阿炳留給世人的優秀的文化遺產與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是世界上最動人的音樂之一。
樂曲決不是簡單地描繪自然,這是從一顆孤獨寂寞的心靈中流淌出來的聲音,這聲音飽含著悲涼和辛酸,是歷盡了人間悲苦滄桑后發出的深長嘆息。這是用淚水拉出的心曲,聽著這樣的音樂,我們的心靈無法不隨之顫抖。
我們對藝術家的悲苦命運油然而生無限同情之心,同時也為中華民族有這樣的偉大藝術與偉大樂器而驕傲欣慰,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古往今來,人們仰望天上一輪明月,總會引起無窮的想象,幻想有朝一日飛上月宮。
嫦娥奔月是一個美好的神話。如今,幻想已經變為現實。
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于登上了月球。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驚心動魄的一剎那時,他感觸極深地說:“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這一句至理名言深刻地詮釋了人類登月的巨大意義。這是全人類探索宇宙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開發月球,探索宇宙奧秘,從而造福人類,讓神奇美好的月亮在人類的勤勞智慧下,再創新的神話,這是人類的偉大夢。
三、內心對月亮的感悟
深夜,寒月發出慘淡的光,漫步在夜間的小路上,頗有幾番寧靜又有幾份不安。
在這孤星寒月的夜晚,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條條阡陌縱橫的小路上。
一層薄薄的渺霧飄浮在這小路上,小路旁的樹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似乎籠著輕紗的夢幻。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明照。
在我看來,月亮是靜謐的。那靜靜的月,仿佛是上天描繪的一幅畫卷。
在這幅飄渺的畫卷中,它注融了“月亮之神”亞提米斯的清高,又蘊含了“太陽之神”阿波羅的剛毅。尤其是圍繞著它那殘月所散發出來的光輝,又恰到好處的把“光”與“影”融入到了一起。
而那和諧的旋律,又宛若是貝多芬鋼琴上演奏著的名曲。此時,它活潑了。
活潑的月。月光幽幽地從那純潔的月亮里柔和的灑在大地上,灑在地面上的影子有時凝重,有時輕快,有時安雅。
由那月亮所散發出來的皎潔的銀紗,使人感到細膩而又柔軟。這時的月亮是活潑的,它調皮的把光輝撒向高貴的人類,任由它們頑皮的“騎”在人類的身上。
而此時,月亮又是搖搖欲墜的,月光浸濕了田間的小路,摻伴著意想不到的恬靜。 恬靜的月亮莫非于靜謐的月亮,它有它獨特的性感與魅力。
月亮本身是寂寞的,可是月亮這種寂寞飽含著一種可貴的生命,使得這樣的意境的存在讓人類深深感動:它有缺有圓,有升有落,但唯獨它安詳恬靜,常如清風飄逸。溫暖的晴夜,它舉世矚目,使我們總能感到她是清清的,淡淡的,默默地伴隨著我。
四、哪位高手能幫幫忙找一些關于古人對月亮的人生感悟
你是要高考的學生了嗎?如果是高考建議你找老師要資料。
這有一些我再網上找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 要寫月亮.李白絕對不能少,但是寫好不容易,所以建議你找些不平常得例子來寫! 月亮在古典文學中的審美意義 翻開古代詩詞的典籍,出現最多的一詞就是月亮的“月”。足見月亮在古典文學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具有特殊的審美意義。筆者歸納起來大致上有以下四點。
(一)借月寄托思念之情:從表達方法上分為兩類:一類是摹月下之景,借月渲染;一類是擬月為人,向月傾訴。從思念的對象上說又可分為三類。
①對朋友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寫道: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該詩寫于李白聽聞摯友王昌齡被貶之時,李白借助與月亮的對話,向月亮傾訴自己的心聲,含蓄的表達了對朋友的憂慮和思念之情。 ②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漢魏時期曹丕的《雜詩》中有“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郁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
的詩句。到唐朝時借月表達思鄉之情已經屢見不鮮,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的“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一詩;再如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有: 琵琶起舞換新聲, 總是關山舊別情, 繚亂邊愁聽不盡, 高高秋月照長城。 這一手法使月亮幾乎成了故鄉的代名詞,尤其是邊塞詩和羈旅詩中抒情主人公往往是望月思鄉的邊關戰士或是望月懷鄉的求仕游子。
詩人或寓情于景或借景言志將思鄉之情寫到了極至。 ③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在先秦及漢魏晉時期開始借助月亮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如漢代古詩《明月何皎皎》中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的詩句。以后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如李清照的“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均是借月抒情的佳句。
詩大多借月表達因戰亂等社會原因造成的離別之情和對父母、妻子、兒女的思念之苦。 (二)借月表現詩人的寂寞與孤獨。
如李白的《月下獨酌四首(其一)》寫道: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詩人在表現寂寞的時候主要是借助了對月亮的描寫,“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句欲擒故縱,將月和影子擬寫成人,更表現了與冷月相對,形影相吊的寂寞和孤獨。
李端的《拜新月》一詩則是另一種滋味的寂寞。該詩云: 開簾見新月, 即便下階拜。
細雨人不聞, 北風吹羅帶。 該詩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個女子對月傾訴的場景。
古有拜月的習俗,此時月亮成了主人公唯一可以訴衷情的知己。烘托了她的寂寞之感,但她因何心事重重,對月又訴說了些什么,留給人們無盡的想象,因此該詩透露出的是一種雋永的寂寞,含蓄而不哀傷。
(三) 借月表達志向的高潔:李白“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一句表達了“詩仙”想飛上九天攬明月的豪情壯志,這不僅是酒酣之時的興之所至,更是他崇高理想和遠大抱負的真實流露。
再如李白的《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寫道: 金陵夜寂涼風發, 獨上高樓望吳越。 白云映水搖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歸, 古來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解讀該詩可以從“謝玄暉”這一典故和月下之景入手。“謝玄暉”指的是南齊詩人謝眺的字。
詩人描繪的是一幅空靈潔凈的月夜之景:白云、城垣倒映在江中,清清的露水像垂珠似的從月光中滴灑下來,走進其中讓人身心滌蕩。詩人借月下之景透露出自己喜愛潔白、仰慕謝眺、追慕高遠的情懷。
以上兩首詩前者側重表現志向的崇高,后者側重表現志向的純潔,很具有代表性。 (四) 由月引發對宇宙永恒,人生短暫的慨嘆。
古人對月遐思飄渺,想到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不禁慨嘆萬千。于是有了“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的灑脫;有了“古人今日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豁達。有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的超脫。 再如張若虛的千古絕唱《春江花月夜》中點睛之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句包含了作者由月而引發的對宇宙終極意義的思考和對人類個體命運稍縱即逝的慨嘆。
江月年年相似,個體的人的存在相比之下卻如此短暫,詩人將兩者濃縮于同一個畫面,使人由人類的個體命運想到了人類整體的命運。人類何時來,又何時去,這一問,問了千古,成為關于人類命運、宇宙命運終極意義的永久命題。
了解了月亮的特殊意義,每逢佳節,舉頭望月,也許它會顯得更加明亮。 下面少少得20句。
你可以做個選擇然后重點在找資料去寫· 1.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李白《把酒問月》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李白《把酒問月》 3.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
五、寫出一句跟月亮有關的詩句并說說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蘇軾)
“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這兩句并非一般的**和共勉,而是表現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與“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著美好的月光,表達了作者的祝福和對親人的思念,表現了作者曠達的態度和樂觀的精神。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一種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六、關于月亮的古詩詩歌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菩薩蠻 (唐)馮延巳
梅花吹入誰家笛,
行云半夜凝空碧。
欹枕不成瞑,
關山人未還。
聲隨幽怨絕,
云斷澄霜月。
月影下重簾,
輕風花滿檐。
相見歡 (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
是一首抒寫離愁的詞,從渲染孤寂凄涼的環境氣氛入手,形象的展現了心頭無可解脫的愁苦之情。全篇如訴如嘆,凄婉動人,明白如話,句句精彩。
中秋月 (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軾此詩通過對一個美麗的月夜的細微體察,表現了人類永恒的母題——時光易逝生命無常及隨之而來的巨大孤獨感。
水調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上片寫中秋賞月,因月而引發出對天上仙境的奇想。下片寫望月懷人,即兼懷子由,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全詞設景清麗雄闊,如月光下廣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間來回馳騁的開闊空間。將此背景與詞人超越一己之喜樂哀愁的豁達胸襟、樂觀情調相結合,便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這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的一種復雜感情。此詩充分表達了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的胸襟。構思新穎,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詩中別具神韻的佳作。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詩人在本詩中描寫了征戰邊疆的苦楚,展示了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痛苦及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從而揭示出本詩反戰的主題。本詩層次分明,結構緊湊,意境深遠,感人肺腑。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批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由于境界優美,語言淺近,意脈流轉,讀來使人感到清新淡雅、委婉曲折而又情深有致。
七、談詩詞中的月亮讀后感
一、格式和寫法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后感》,也可以用《讀***有感》.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么都有一點,什么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寫讀后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讀后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后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讀后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于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后,結尾又回扣“讀”.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六、要審清題目.在寫作時,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七、要選擇材料.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后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八,寫讀后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后,再寫體會.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九,寫讀后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要寫關于學習的讀后感應該讀什么有感呢?(1) 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讀后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2) 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后,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3)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讀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