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登臨謝脁樓的詩句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譯文.
棄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憂。萬里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你的文章就像蓬萊宮中儲藏的仙文一樣高深淵博,同時還兼具建安文學的風骨。而我的詩風,也像謝朓那樣清新秀麗、飄逸豪放。我們都滿懷豪情逸興,飛躍的神思像要騰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潔的明月。然而每當想起人生的際遇,就憂從中來。好像抽出寶刀去砍流水一樣,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得更猛了。我舉起酒杯痛飲,本想借酒排遣煩憂,結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還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發,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二、李白
李白詩中關于登臨謝朓樓主要有三首,里面諸多詩句表達了詩人本身追尋理想的豪爽之情。
一、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攬明月。————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 陪侍御叔華登樓歌》棄我去者 , 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 , 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 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 , 明朝散發弄扁舟。二、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江城如畫里 ,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 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 , 臨風懷謝公。
三、今古一相接, 長歌懷舊游。———— 《謝公亭·蓋謝脁范云之所游》謝亭離別處 , 風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 , 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 , 窗竹夜鳴秋。
今古一相接 , 長歌懷舊游。
三、李白登臨謝朓樓
【原文】: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作者: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譯文】:
棄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憂。
萬里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
你的文章就像漢代文學作品一般剛健清新。而我的詩風,也像謝朓那樣清新秀麗。
我們都滿懷豪情逸興,飛躍的神思像要騰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潔的明月。
好像抽出寶刀去砍流水一樣,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舉起酒杯痛飲,本想借酒消去煩憂,結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還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發,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隱江湖)罷了。
【寫作背景】:
李白于742年(天寶元年)懷著遠大的政治理想來到長安,任職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讒毀而離開朝廷,內心十分憤慨地重又開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天寶十二年)的秋天,李白來到宣州,他的一位官為校書郎的族叔李云將要離去,為餞別行人而寫成此詩。詩中并不直言離別,而是重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牢騷、憤懣。
李云:又名華,是李白的族叔。是當時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天寶十一年任監察御史。著有《含元殿賦》,此外還寫有《魯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顏真卿書,李陽冰篆額,時稱“四絕碑”。獨孤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中記載:“(天寶)十一年拜監察御史。會權臣竊柄,貪猾當路,公入司方書,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為肅。”可見李云為官的剛直、清正和不畏權貴。這首詩是在李云行至宣城與李白相遇并同登謝朓樓時,李白為之餞行而作。全詩辭語慷慨豪放,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激烈憤懣,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執著追求。
四、李白登臨謝眺樓中哪一句,追求理想的豪情令人神往
1、李白登臨謝眺樓“具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追求理想的豪情壯志令人神往。
2、簡介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是唐代詩人李白在宣城(今屬安徽)與李云相遇并同登謝朓樓時創作的一首送別詩。此詩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離別,而是重筆抒發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激烈憤懣,灌注了慷慨豪邁的情懷,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執著追求。詩雖極寫煩憂苦悶,卻并不陰郁低沉。全詩語言明朗樸素,音調激越高昂,如歌如訴,強烈的思想情感起伏漲落,一波三折,如奔騰的江河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騰挪跌宕、跳躍發展的藝術結構完美結合,韻味深長,斷續無跡,達到了豪放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明人評此詩“如天馬行空,神龍出海”。
五、李白
李白詩中關于登臨謝朓樓主要有三首,里面諸多詩句表達了詩人本身追尋理想的豪爽之情。
一、
俱懷逸興壯思飛 ,
欲上青天攬明月。
————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 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棄我去者 , 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 , 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 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 , 明朝散發弄扁舟。
二、
誰念北樓上,
臨風懷謝公。
————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江城如畫里 ,
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 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 , 臨風懷謝公。
三、
今古一相接,
長歌懷舊游。
———— 《謝公亭·蓋謝脁范云之所游》
謝亭離別處 ,
風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 , 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 , 窗竹夜鳴秋。今古一相接 , 長歌懷舊游。
六、李白詩《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譯文】:我登上謝眺北樓俯瞰坐落在江畔的宣城,我覺得它美得好像在畫里一樣。
句溪和宛溪夾城而流,在秋天里,溪水格外澄清,水面泛出晶瑩的光,如明鏡一般。橫跨兩溪的鳳凰橋和沂川橋在碧水夕陽的映照下宛若天上落下的彩虹。
人家的一縷縷炊煙,使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色呈現出一片蒼寒的顏色,秋色使梧桐樹更顯蒼老。誰能想到就在這時候,我在這里迎著蕭颯的秋風懷念著當年的謝眺呢?【題解】:謝眺北樓是謝眺任宣城太守時建的,是宣城的登覽勝地。
詩人開門見山,一開頭就把所見景色概括了出來,馬上抓住人心。以后他用“明鏡”、“彩虹”突出“江城如畫”,用“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描繪“山晚晴空”,瞧,多么完整而又有層次。
在這里,詩人不僅寫了秋景,也寫出了秋天的意境。【背景】:這詩作于天寶十三載(754),這年中秋節后,李白從金陵再度來到宣城。
【賞析】:一個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詩人獨自登上了謝公樓。嵐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凈!憑高俯瞰,這“江城”簡直是在畫圖中似的。
開頭兩句,詩人把他登覽時所見景色概括地寫了出來,總攝全篇,一下子就把讀者深深吸引住,一同進入詩的意境中去了。嚴羽《滄浪詩話》云:“太白發句,謂之開門見山。”
指的就是這種表現手法。中間四句是具體的描寫。
這四句詩里所塑造的藝術形象,都是從上面的一個“望”字生發出來的。從結構的關系來說,上兩句寫“江城如畫”,下兩句寫“山晚晴空”;四句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又是有層次的。
“兩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嶧山,在宣城的東北與句溪相會,繞城合流,所以說“夾”。
因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地流著,波面上泛出晶瑩的光。用“明鏡”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
“雙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上橋叫做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叫做濟川橋,在城東陽德門外,都是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的建筑。
這兩條長長的大橋架在溪上,倒影水中,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青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燦色彩。這哪里是橋呢?簡直是天上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
讀了這兩句,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詩人另一名作《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者同樣是用比擬的手法來塑造形象,同樣用一個“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聯系起來;然而同中有異,異曲同工:一個是以銀河比擬瀑布的飛流,一個是用彩虹寫夕陽明滅的波光中雙橋的倒影;一個著重在描繪其奔騰直下的氣勢,一個著重在顯示其瑰麗變幻的色彩,兩者所給予人們的美感也不一樣,而詩人想象的豐富奇妙,筆致的活潑空靈,則同樣使人驚嘆。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靜寂的,山岡一帶的叢林里冒出人家一縷縷的炊煙,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呈現出一片蒼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漸老的時候了。我們不難想象,當時詩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視野里,他的觀察是深刻的,細致的;而他的描寫又是毫不粘滯的。
他站得高,望得遠,抓住了一剎那間的感受,用極端凝煉的形象語言,在隨意點染中勾勒出一個深秋的輪廓,深深地透漏出季節和環境的氣氛。他不僅寫出秋景,而且寫出了秋意。
如果我們細心領會一下,就會發現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筆是絲絲入扣的。這結尾兩句,從表面看來很簡單,只不過和開頭二句一呼一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是在“北樓上”;這北樓是謝朓所建的,從登臨到懷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順便說一句懷念古人的話罷了。
這里值得注意是“誰念”兩個字。“懷謝公”的“懷”,是李白自指,“誰念”的“念”,是指別人。
兩句的意思,是慨嘆自己“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這就不是一般的懷古了。
李白在長安為權貴所排擠、棄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處于失意之中,過著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傷,特別當搖落秋風的時節,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宣城是他舊游之地,現在他又重來這里。一到宣城,他就會懷念到謝朓,這不僅因為謝朓在宣城遺留下象疊嶂樓這樣的名勝古跡,更重要的是因為謝朓對宣城有著和自己相同的情感。
當李白獨自在謝朓樓上臨風眺望的時候,面對著謝朓所吟賞的山川,緬懷他平素所仰慕的這位前代詩人,雖然古今世隔,然而他們的精神卻是遙遙相接的。這種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悶彷徨的孤獨之感;正因為政治上受到壓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當時復雜的情懷,又有誰能夠理解呢?眺tiào(1) ㄊㄧㄠˋ(2) 望,往遠處看:~覽。
~矚。~望。
遠~。(3) 目不正,斜視。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李白登臨謝?I樓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