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言律詩共有幾個句型
五言律詩共有四個句型,具體如下:〇仄平平反 平平反反平〇平平仄反(出現〇表示此處可平可仄,下同。)
上面四個句型進行一些變化,就變成了五言律詩的四種平仄格式。具體如下:1。
首句仄起仄收式即第一句第二字為仄聲,第一句最后一字為仄聲,又稱為“不入韻仄起式”。 五言律詩以這種首句不人韻的仄起仄收式為正格,最為常見。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A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A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A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A(〇字下加△,表示押韻的韻腳,下同。)春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〇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在這首詩中,首句第二個字是“破”,為仄聲,因此是仄起;首句最后一個字是“在”,為仄聲,因此是仄收。
仄收的句式是不人韻的,此類的五律稱為“首句不入韻的仄起式”。特別要注意:“國”、“木”、“別”、“月”、“白”、“欲”、“不”等字都是人聲字,為仄聲。
在現代漢語中讀去聲的“勝”在此處讀平聲。2。
首句仄起平收式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A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A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A〇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 〇仄仄平平,露從今夜白, 〇平平仄仄, 有弟皆分散, 〇仄平平仄, 寄書長不達,〇平平仄仄,邊秋一雁聲。 平平反反平。
月是故鄉明。 〇仄仄平平。
無家問死生。 平平反反平。
況乃未休兵。 ?仄仄平平。
此類句式為仄起平收式,首句需入韻,故被稱為“首句入韻的仄起式”。特別要注意的是:本詩中“白”、“達”均為入聲字,為仄聲。
終南山王維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本詩中的“接”、“合”、“隔”在平水韻中為仄聲;“分”、“看”在平水韻中為平聲。3。
首句平起仄收式〇平平仄仄,?仄仄平平。A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A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A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A裴迪書齋望月錢起夜來詩酒興,月滿謝公樓。〇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影閉重門靜,寒生獨樹秋。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鵲驚隨葉散,螢遠入煙流。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今夕遙天末,清光幾處愁。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本詩中“獨”、“鵲”、“夕”為入聲字,在平水韻中為仄聲;其中“重”在此處為平聲。4。
首句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〇仄仄平平。A〇反平平反,平平反反平。
A?平平仄仄,?仄仄平平。A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A風雨李商隱凄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心斷新豐酒,銷愁又幾千。?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平起平收式”首句需入韻。本詩中,“隔”為入聲字,故為仄聲。
以上是五律的四種格式,在實際運用中,第一式和第三式最常見,第四 式次之,第二式較少。 為了方便大家學習,以上舉例所選詩歌都是沒有變通 之處的正格;又因人聲字現已不為人們所熟悉,故在詩后闡述中將人聲字注 明,以便大家看清詩句中的平仄分布。
下節所講七律也依此慣例,不再贅述。
二、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
1、同句交替:
以五言為例,凡第一個節奏用“平平”,則第二個節奏必須用“仄仄”,第三個節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個節奏用“仄仄”第二個節奏必須用“平平”,第三個節奏就要用“仄”。七言詩則依此類推。是為組句規則。
2、上下句相對:
如出句為“平平仄仄平”,對句就要為“仄仄平平仄”,出句為“仄仄平平仄”對句就要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類推。是為組聯規則。
3、上下聯之間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為組篇規則。
近體詩中絕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聯。律詩八句,每兩句為一聯,每詩四聯。例如: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時花濺淚,(平平平仄仄)
恨別鳥驚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連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書抵萬金。(平平仄仄平)
白頭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渾欲不勝簪。(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頜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每聯之內,平仄相對,上下聯之間,平仄相粘(即相同),這就是一首格律詩的平仄排列規則。平白了這三個規則,一首詩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來了。
也許你一時還難以明白,那就先別理這些,西風已經將常見的集中格式排列出來放在 下面 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經能分辨平仄,會發現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與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細看看,原來粗體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
如第三句“感時花濺淚”,按規則應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個仄聲字,這不是沒有依照格律嗎?不是的,這里涉及了近體詩的另一個重要規則: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實際就是說,每句詩的單數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雙數位置的字就要嚴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見,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現在單數的位置。
由于近體詩只能押“平”聲韻,故凡要押韻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聲字,這是指偶數句而言,根據上下句要平仄相對的規則,奇數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聲字。
近體詩另有一個可以變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說過,首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韻的話,則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聲字。
擴展資料:
五言律詩的平仄,有四個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 (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
用這四種句式分別作為第一句,可以構成四種平仄格式。
第一種是以“仄仄平平仄”為首句來組織,叫做仄起仄收式。
第二種是以“平平仄仄平”為首句來組織,叫做平起平收式。
第三種是以“平平平仄仄”為首句來組織,叫做平起仄收式。
第四種以“仄仄仄平平”為首句來組織,叫做仄起平收式。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五言律詩的平仄規則(詩詞格律解說(7))
三、五言律詩的格律
平仄定義:是中國詩中用字的聲調。
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舊詩賦及駢文中所用的字音,平聲與仄聲相互調節,使聲調諧協,謂之調平仄。*平調:分兩種,基本上是平緩輕柔的聲調。
**陰平-較小聲**陽平-較大聲而且聲尾上揚*仄調:分三種**上聲-高昂明亮**去聲-尖細哀柔**入聲-短促因此平仄又常被分為四聲:分別是平、上、去、入四種聲調。中國古籍中有不少說明。
近體詩的格律在唐朝逐漸定型以后,歷經宋、元、明、清至今,依然深受歡迎。書店里關于詩詞的書籍銷量一直很好。
相信絕大多數人從小都接受過唐詩的啟蒙。或許,這就是中國人從骨子里蘊藏著“平平仄仄”詩韻的原因。
然而喜歡是一碼事,寫作又是一碼事。初學寫作的朋友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恰恰就是我們所喜歡的格律給我們的束縛。
克服了這個困難掌握了格律,就可以駕御它,用它演奏你最優美的旋律。反之,躲避它,畏懼它,它就成了束縛你的繩索。
當別人用格律詩唱和聯句時,你只能是這臺音樂會的看客,否則,你發出的音符很難與那臺會和諧。 來吧!讓我們看看格律這個東東究竟有多難,或許,在你用了小小的一點點時間和精力以后,你會說:就這————沒有什么嘛! 一、近體格律詩 我國古代的詩歌,是沒有平仄、對仗、聲韻等嚴格的格律的。
到了南北朝時期,詩歌創作逐漸向格律化方向發展。到了唐朝,詩的格律才完全成熟而定型。
因為這種受平仄、對仗、聲韻等嚴格約束的詩體是新近形成的,所以唐朝人稱之為“近體詩”,而把是沒有平仄、對仗、聲韻等嚴格的格律的詩體。稱之為“古體詩”,“近體詩”稱之為“格律詩”,經宋、元、明、清沿用至今。
“近體詩”,前人概括為四句話:“限字限句有定數,平仄相間要協調;對仗恰當要工整,用韻韻部要統一”。如果網友們喜歡“近體詩”的韻味,那么不妨下點功夫,弄明白這四句話。
如果不喜歡格律約束,就寫現代詩好了。 1、、什么是“絕句”? 通常說“絕句”,是指近體詩的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和五言絕句“五絕”。
不包括古體詩的七言四句古體“七古”,和五言四句古體“五古”。 2、絕句的句式 無論律詩還是絕句,常見的各四種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注()內可平可仄 其組合起來也就是各四種格式 七絕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絕格式(二)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絕格式(三)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絕格式(四)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絕格式(一)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絕格式(二)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絕格式(三)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絕格式(四)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簡說什么是平仄 平仄聲是詩詞格律的基礎,也是初學者最為頭疼的事。
來瑯瑯上口不必非用平水韻。對于初學者來說,知道了漢語拼音中一聲二聲(陰平、陽平)為平,三聲四聲為仄即可,至于入聲,那就學中慢慢掌握。
4、簡說什么是押韻 寫詩要求押韻,按照格律,一首詩的用韻應統一。也就是說只能用同一韻部的字,不能無韻或押其它韻部的字。
初學者應當買一本韻書《佩文詩韻》(平水韻),或從網上下載。一般常用字可以在《佩文詩韻》找到。
絕句和律詩的首句,一般是可以押韻的,也可不押。第二、四、六、八句末尾字必須押韻。
做詩如果沒押韻,叫出韻或落韻,在古代科考時,出韻則判不及格。寫詩要押平聲韻。
現代人寫詩,可以按《平水韻》,也可以按現代漢語拼音的新韻,但不可混用。 5、律詩 律詩分為兩種,七言律詩和五言律詩,通常所講的七律或是五律是指每首八句的律詩,另外七言排律和五言排律,是指在八句以上的長律。
顧名思義,律詩和絕句一樣是格律化的詩體,它的特點之一就是:除了開頭和末尾兩句以外,所有的句子都要兩兩對仗,同時也不得押錯韻,哪怕是長達數百句,也要遵循這個規定。 6、黏(粘)和對 詩的一、三、五、七等奇數句稱為上(出)句,反之,偶數句為下(對)句。
上句與下句平仄相反,稱之為“對”,錯了就是“失對”。兩句為一聯,后聯上句與前聯的下句平仄相同,稱之為“黏”錯了就是“失黏”。
以七絕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為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句。和上句平仄基本。
四、五言律詩有什么特點什么是五言律詩
五言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全篇由五字句構成.漢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詩句,但沒有完整的五言詩.五言詩是在兩漢民謠和樂府民歌中首先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據《漢書.五行志》和《尹賞傳》索引西漢成帝時歌謠,已為完整的五言形式;東漢時五言歌謠繼續產生,并被采入樂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蓮》等,已是比較成熟的五言作品.文人五言詩始于何時,前人的看法頗不一致.舊傳西漢枚乘、李陵、蘇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實際上不可靠.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詩當為東漢班固的《詠史》∶詠史三王德彌薄.惟后用肉刑.太蒼令有罪.就遞長安城.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圣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鐘嶸《詩品》說他「質木無文」,這說明文人初學五言詩體,技巧還很不熟練.繼作者有張衡《同聲歌》、秦嘉《贈婦詩》和趙壹《疾邪歌》等,表現技巧日趨成熟.東漢末年無名氏《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標志著五言古詩已經達到成熟階段.至建安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言詩已「居文辭之要」,成為最盛行的詩體,出現了大批名作.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靈活細致地書行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樂美.因此,它更為適應漢以后發展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初唐以后,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后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詩歌并不例外.如所周知,詩是一種可以歌詠的 韻文.詩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起源于勞動.它是為協調勞動節奏而產生的.最初的詩 歌,是人類的集體口頭創作.舊詩起初也是如此.在文學史上,一般提到舊詩,都把它分為兩種體裁,即"古體詩"和"近體詩". 這所謂古體詩和近體詩,并不完全是以時代而劃分的,那只是一種體裁的叫法.大家不 要在字義上引起誤會.至于新詩,即白話文的自由詩,不在舊詩之列,也不要誤會它是 近體詩.所謂近體詩(又稱近體詩,那是古人的叫法),這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它們由齊、梁時代的"新體詩"開始由不大講究規律的詩格,轉入極度講究的了.詩人沈約在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論,首先就奠定了律詩的基礎.初時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創造的.律詩和絕句是近體詩的兩大部分.如果明了律詩的格律,絕句也可以了然;因為絕句是 隨著律詩而來的.律詩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種每首八句的詩體.它們由一定的平仄和對偶,有和 諧的音節,有整齊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圍和限制.所謂平仄,就是每一個字,都有平、上、去、入四聲之分.不屬于平聲的,就是仄聲. 關于這,我們下面再作詳談.律詩、絕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所謂對偶,就是律詩中間四句,必須再字面上成為排偶一對對子,相對成為兩聯.首尾 四句不排.三、四兩句,稱為"前聯"或"頷聯";五、六句,稱為"后聯"或"頸聯".這些對 句,好比門的雙扉,車的兩輪,凡是虛字和實字,均須銖兩悉稱.有意對、事對、正對? 反對、方法很多,這里不妨先舉白居易一首題為《草》的五言律詩來看看: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從這首詩不難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對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對子.但開頭和結尾 兩句都不用對仗.至于平仄呢?下面我們先來弄清"四聲",再談律詩、絕句怎樣運用這些平仄.四聲和平仄我們已經說過,寫舊詩,特別是格律嚴謹的律詩、絕句,必須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么叫做平仄呢?對聲韻有點常識的,當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沒有留意過這一 方面的話,那就大有說明一下的必要了.所謂平、仄,那就是每一個字的平聲和仄聲. 怎樣才叫平聲,又怎樣才叫仄聲呢?原來中國自東晉以后,人們做詩作文,都非常講究 聲調.齊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約,都在這一方面著有專書,把每一個字的聲調,調為 平、上、去、入四聲.舉一個例子來說,"方"為平聲;"襖"為上聲;"放"為去聲;"霍"為入聲.除平聲之外,上、去、入三聲,都屬仄聲.但要知道,平聲本身也有"陰平"和"陽平"之 分.如:"方"為陰平,"房"為陽平.至于上、去、入三聲,卻是沒有陰陽之分的.說得更明白一點,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調,都有陰平、陽平、上、去、入(簡稱陰、陽、上、去、入)之分;每一個字,要不屬于平聲,便屬于仄聲(即上、去、入).比如:“陰”字,本身就是陰平;“陽”字是陽平,“上”字是上聲;“去”字是去聲;“入”字是入聲.如果把這四聲調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別出每一個字是屬平屬仄的.這里不妨再舉幾個例,以便對這方面陌生的讀者,可以藉此將四聲調熟一些,請看下面:因(陰)、忍(上)、印(去)、一(入);人(陽)、忍(上)、印(去)、日(入);金(平)、敢(上)、禁(去)、急(入).把四聲調熟,分出那一字是平聲,那一字是仄聲,這樣,我們才可以談這些平仄再舊詩中是如何被安排的.五言律詩的平仄。
五、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律詩絕句中,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平仄須
關于律詩的平仄,相傳有這樣一個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 分明."這是指七律(包括七絕)來說的.意思是說,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須分明.至于 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詩來說,那就應該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這個口訣對于初學律詩的人是有用的,因為它是簡單明了的.但 是,它分析問題是頁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誤解.這個影響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適當的批評. 先說"一三五不論"這句話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論,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 中,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這個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論;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個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論.以上講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 第三字在一定情況下不能不論.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 般情況下,更是以"論"為原則了. 總之,七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三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只能有兩 個字不論.五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兩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只能有一 個字不論."一三五不論"的話是不對的. 再說"二四六分明"這句話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對的,七言第二四兩字"分明"是對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 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來看,第六字 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這個格式也可以換成"仄仄 平仄仄",只須在對句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就是了.七言由此類推."二四六分明"的話也不是完全正確的. 所謂的犯三忌是在五言的最后三個字和七言的前三個字 這才犯忌 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是基本格律,沒有錯誤。
六、五言律詩基本句式必須要避免兩種情況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近體詩的一種。全詩共八句,每句五個字,有仄起、平起兩種基本形式,中兩聯須作對仗。
五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一般逢偶句押平聲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不可換韻。
五律有四個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這四種句式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由此構成五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第一種格式:首句入韻仄起式(說明:加括號表示可平可仄;黑體字為韻腳,要求用平聲。五言律詩以首句不入韻為正規,而且以仄起式為常見。)[1]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唐)許渾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第二種格式:首句不入韻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掻更短,渾欲不勝簪
第三種格式:首句入韻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
晚晴 (唐)李商隱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乾后,歸飛體更輕。
第四種格式:首句不入韻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七、五律詩的格式
首先,要知道的概念是,五言律詩有四行八句,共40個字。
在格式的排列上,同樣可以使用五言律絕的四個基本句式,根據“一聯之內平仄相對,兩聯之間平仄相粘”的口訣,排出四種五言律詩的格式。 擴展資料 五律詩詞 《梅雨》柳宗元 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海霧連南極,江云暗北津.素衣今盡化非。
. 柳宗元的詩朝代唐詩 《山亭夜宴》王勃 桂宇幽襟積,山亭涼夜永。森沉野徑寒,肅穆巖扉靜。
竹晦南汀色,荷翻北潭影。清興殊示闌, 王勃的詩朝代唐詩 I《高松》李商隱 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客散初晴候,借來不語時。有風傳雅韻,無雪試幽姿。
上藥終相待。 李商隱的詩朝代唐詩 《除夜》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 窮邊飽雪霜。命隨年欲盡, 身與世懼忘。
無復居蘇夢, 天祥的詩朝代宋詞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標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 李白的詩朝代 唐詩 《白露》杜甫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
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肌看魚樂,回鞭急鳥棲。
漸知秋實美. 杜甫的詩朝代唐詩 《田家元日》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①系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②田家占氣候。
參考資料來源:。
八、五言律詩八句
1、《山居秋暝》——唐代詩人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白話譯文: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2、《漢江臨泛》——唐代詩人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白話譯文: 楚國邊塞連接著三湘之水,荊門山下茫茫九派相匯合。
江水滾滾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綿水霧中時時隱現。 波濤洶涌城郭仿佛飄江上,大浪翻滾遠空好似在搖晃。
襄陽的風光真是無限美好,愿與山翁留此地長醉不歸。 3、《賦得古原草送別》——唐代詩人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話譯文: 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年年歲歲枯萎了又蒼翠。
原野上的大火無法燒盡,春風一吹它又生機勃發。 芳草的馨香彌漫著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
又送游子遠行踏上古道,滿懷離情望著萋萋芳草。 4、《過香積寺》——唐代詩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白話譯文: 不知道香積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幾里誤入云擁群峰。
古木參天卻沒有人行路徑,深山里何處傳來古寺鳴鐘。 山中泉水撞危石響聲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顯寒冷。
黃昏時來到空潭隱蔽之地,安然地修禪抑制心中毒龍。 5、《次北固山下》——唐代詩人王灣 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白話譯文: 孤單漂泊青山之外,獨自行舟綠水之間。
潮水上漲,兩岸之間更顯寬闊;順風吹來;一條白帆正好高懸。 夜色將盡,海上旭日東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現。
家書既已寄出,會被送往何處?希望北歸大雁,送到洛陽之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山居秋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漢江臨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詩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過香積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次北固山下。
九、五言律詩基本句式必須要避免兩種情況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近體詩的一種。
全詩共八句,每句五個字,有仄起、平起兩種基本形式,中兩聯須作對仗。五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聲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不可換韻。五律有四個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這四種句式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由此構成五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第一種格式:首句入韻仄起式(說明:加括號表示可平可仄;黑體字為韻腳,要求用平聲。
五言律詩以首句不入韻為正規,而且以仄起式為常見。)[1]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示例: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唐)許渾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第二種格式:首句不入韻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示例:春望 (唐)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掻更短,渾欲不勝簪第三種格式:首句入韻平起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晚晴 (唐)李商隱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越鳥巢乾后,歸飛體更輕。
第四種格式:首句不入韻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山居秋暝 (唐)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一、五律詩的格式
首先,要知道的概念是,五言律詩有四行八句,共40個字。在格式的排列上,同樣可以使用五言律絕的四個基本句式,根據“一聯之內平仄相對,兩聯之間平仄相粘”的口訣,排出四種五言律詩的格式。
擴展資料
五律詩詞
《梅雨》柳宗元
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海霧連南極,江云暗北津.素衣今盡化非。.
柳宗元的詩朝代唐詩
《山亭夜宴》王勃
桂宇幽襟積,山亭涼夜永。森沉野徑寒,肅穆巖扉靜。竹晦南汀色,荷翻北潭影。清興殊示闌,
王勃的詩朝代唐詩
I《高松》李商隱
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客散初晴候,借來不語時。有風傳雅韻,無雪試幽姿。上藥終相待。
李商隱的詩朝代唐詩
《除夜》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 窮邊飽雪霜。命隨年欲盡, 身與世懼忘。無復居蘇夢,
天祥的詩朝代宋詞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標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
李白的詩朝代 唐詩
《白露》杜甫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肌看魚樂,回鞭急鳥棲。漸知秋實美.
杜甫的詩朝代唐詩
《田家元日》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①系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②田家占氣候。
參考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