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歌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中國古代詩歌所追求的最高藝術標準,也是欣賞詩歌時首先應該注意的。一首好詩至關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詩的意境不美,盡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語言、美的旋律,它也不會給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會具有詩的藝術美,從而,也就失去了詩意美。 詩是很講究意境的。所謂煉句不如煉字,煉字不如煉意,詩貴意境等,就是講詩的意境的重要性。我國文學史上優秀的詩詞曲賦,都蘊含美的意境。作為抒情文體的典范,詩歌更具有期獨特的意境美。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和欣賞詩歌時,要進入詩歌的意境,領略作者豐富的藝術想象。
意境包括“意”和“境”兩個方面,“意”是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描繪的具體景物和生活畫面。意與境合,就形成了意境,優美的意境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認為意與境的交融主要有三種不同的方式:
一、情隨境生
詩人先前并沒有自覺的情思意念,在生活中遇到某種物景,忽有所悟,思緒滿懷,于是會借著對物景的描寫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出來,達到意與境的交融。《文心雕龍。物色篇》:“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說的就是由意及境的過程。我國古代詩歌中有許多這類例子: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陽頭揚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是詩中的人物隨境生情。詩人自己隨景生情達到意境渾融的如: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王》:“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天。愁因薄幕起,興是清秋發。”《宿中同廬江寄廣陵舊游》:“山瞑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日照一孤舟。”崔景頁 《黃鶴樓》:“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相關何處上,煙波江上使人愁 。”在這類詩中,詩人的情思意念都是由客觀物景觸發的,由境及意的脈絡比較分明。有的詩更寫出情意隨著物景轉換而變化的過程,如柳永《夜半樂》這首詞共三疊,層次很分明,景物的轉換引起感情的變化,感情的變化又反過來改換了景物的色調,可以說是達到了“意與境深”的地步。
情隨境生,“情”固然是隨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有了,不過隱蔽著不很自覺自己,耳目一旦觸及外境,遂如吹皺的一池春水,喚醒了心中的意緒。
二、詩詞中從哪些方面可體現出詩詞的意境美
意境的形成,靠的是心與物、情與境、主觀與客觀的交融。
詩詞的意境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 意境的形象美。
古代詩人描繪大自然景物時,善于捕捉典型形象人 詩,隨物賦形,敷色設彩。例如李白憂郁地唱“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杜甫凄苦地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楊萬里描繪著“接天蓮葉無窮 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些美的形象,給我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 正達到了“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藝術效果。
(2) 意境的情感美。意境之所以感人,就是因為形象中寄托了作者的感 情。
詩人創作往往是“情動于衷,而言于外”。例如“千里鶯啼綠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的《江南春絕句》), 其中黃鶯、紅花、綠樹、山村、水鄉、酒旗、春風等意象,似乎在描述江南 春天的景色。
但其實后兩句暗含的意思為“這些寺院廟宇需要多少民脂民膏 來建造啊”,可知作者是在感嘆晚唐皇帝的腐朽。好的詩詞作品總能策動讀者 的情感效應,即使一景一物或一人一事,總是給人一種“一切景語皆情語” 之感。
(3) 意境的含蓄美。好的詩詞常會給人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 可見含蓄是詩詞魅力所在。
例如李煜在《虞美人》中說,“恰似一江春水向東 流”,就可以引發“流水不復,青春易老,時間已逝,往事難追,生命將近” 等多種感慨。
三、如何欣賞詩詞的意境美
什么叫“意境”呢?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里面這樣說:“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古詩詞之佳者,無不如是。”王國維又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其實真正能夠體現一首詩的意境美的,應當是情和景的有機結合、情和景的密不可分,也就是我們欣賞一首詩,看它怎樣寫景,看它怎樣通過寫景來把思想感情融會其中,這是古代詩歌創作意境的一種藝術追求。 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所呈現出來那種美的形態,是反復的,是多方面的,它是以多種形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說,大家讀詩,體會意境美是不一樣的,不是說意境美就是一種意境或者那種美的感受就是一種感受,不是這樣的,其實意境美是非常豐富的,我把它概括為八個方面。第一種意境叫“雄奇闊大”;第二種叫“曠放開朗”;第三種叫“蒼涼悲壯”;第四種叫“深邃沉郁”。這四種類型有個共同點,就是表現了一種“陽剛之美”。此外還有四種,第一種叫做“濃艷瑰麗”;第二種叫做“淡泊靜謐”;第三種叫做“清新素雅”;第四種叫做“凄冷寒涼”。這四種大體上集中表現了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陰柔之美”。所以詩歌這種意境美,給我們的感受,無非是“陽剛美”,無非是“陰柔美”。那么“陽剛美”一種類型就是“雄奇闊大”的意境,這種意境的詩詞往往在寫景的時候,雄奇壯美,氣勢雄渾,抒情則奔騰震蕩,磅礴千鈞,語言方面它往往是渲染夸張,驚心破膽。第二種叫做“曠放開朗”,這種意境一般特征是這樣的,寫景往往是脫塵拔俗,虛實相生,抒情的時候往往是曠大開朗,舒緩綿長,在語言方面一般就是健朗明快,奇譎俊逸。第三種叫做“蒼涼悲壯”,這種意境美一般的特征是,在寫景色方面,往往是蒼茫闊遠,峭拔蕭疏,抒情方面往往是豪縱雄健,慷慨悲涼,在語言方面往往是古樸遒勁,剛正慘烈。第四種就是“深邃沉郁”,這類詩詞,它一般的特點是,內容上深蓄積厚,感情深沉,曲回郁結,在語言上往往是不事雕琢,絕少夸張,長于以情事動人。
上面我們講了四種。我們讀了這些詩以后,在我們眼前,往往會產生一種它所表現的形象,有的像崇山峻崖,橫絕太空;有的像大河橫前,波濤洶涌;有的像迅雷疾電,走云連風;有的像大風卷水,林木衰摧;有的像壯士拂劍,浩然彌哀;有的像倒酒既盡,仗藜行歌;有的好像是行吟澤畔,飲恨吞聲。總而言之,這些形象,都給我們一種美感。一般說來,這種美感是激揚振奮的,是奔放熱情的,是深沉堅實的,是勁健悲慨的。這四種,我們說屬于“陽剛之美”。 關于“陰柔美”,我也概括有四種類型:第一種叫“濃艷瑰麗”,這類詩詞所描寫的題材,大多是酒邊花下,盛裝美人;它所采用的表現手法,往往是濃抹彩繪,刻意雕琢;它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形象,往往是金碧輝煌,濃艷絕人。第二種叫做“淡泊靜謐”,這類詩詞的意境,往往它所描寫的題材大多是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現作者一種遠塵避世的飄逸情緒。第三種叫做“清新素雅”,這類的詩詞一般說來,作者所描寫的也大多是大自然的景物,青山綠水,芳草鮮花,比較素淡。或者描寫一些純潔天真的人物,生動活潑,俏麗可愛。它的表現手法往往是細致纖麗的、清奇婉轉的,好像是流泉鳴琴,洋溢著生氣。第四種是“凄冷寒涼”,這類詩詞,它所表現的情事環境大多是哀傷凄冷的,如愀如悲,如泣如訴,往往以凄婉楚惻來打動人心。讀這類詩詞,它可以引發人們的畏懼和悲憫,用一種悲劇的方式來喚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向往。
四、那些詩詞寫的很美又有意境
月亮可以說
是古代詩人最偏愛的一個意象。古詩中的“月”表現為以下幾種象征:首先是象征團圓,以月圓比喻人的團圓,以月缺比喻人的離別,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其次是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鄉,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第三是把月亮當成美好的象征,愛的象征,比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瀲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按照聞一多的解釋,這里的“月”代表的是愛心的傳遞;第四是把月亮作為純潔無暇、沒有任何污染的象征,進而引申為晶瑩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純潔對應人心靈的純潔,比如李白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這里把月亮作為最美好、最純潔的象征。
古人還常常借月狀景,抒寫遼闊,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些詠月的佳句,充滿了詩情畫意,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婦孺能誦。
古人何以對“月”情有獨鐘,趙教授認為,古人認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樣的,因此認為月可以超越空間,正所謂“天涯共此時”。所以無論是浪漫主義的、還是現實主義的詩人,無論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無論是詩還是詞,都喜歡借月托情。面對同一輪明月,抒發的感情卻各不相同:有感嘆世事多艱、光陰易逝的;有排解懷才不遇、慨嘆宦海沉浮的;更有表達對理想的追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古代詩人中最擅長寫詠月詩的當屬李白,他一生中創作的與月有關的詩多達320余首,從少年時代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到后來《將盡酒》中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以及《月下獨酌》中“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將一生才情寄托與山水月色,寫出了許多名垂千古的佳句名篇。李白在《把酒問月》中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來表現“明月長在,人生如寄”的感慨。
五、什么是詩的意境美
一首好詩至關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詩是很講究意境的。所謂煉句不如煉字,煉字不如煉意,詩貴意境等,就是講詩的意境的重要性。但何謂意境?意境就是詩人對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感受以后產生的一種情懷,它的全部奧秘既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靈化與內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對客觀事物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的具體表現;而意境的創造,則是詩人為源于生活的情意尋找一個更為典型的藝術環境的藝術實踐。比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就可以稱之為意境美的典范。在詩中,徐志摩對詩的意境是苦心經營和刻意追求的。他將自己對母校多年的感情濃縮在精練的詩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個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間。由于徐志摩巧妙地把氣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為一,因而造成一個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勻稱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詩人眼里,那河畔夕陽中的垂柳被鍍上了一層富貴而又嫵媚的金色,在輕柔的微風搖曳,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艷絕倫的新娘,這新娘的艷影,在水中蕩漾,同時也在詩人的心中蕩漾。在徐志摩的眼中,那柳蔭下波光瀲滟的清泉,沉淀著他象彩虹一樣絢麗迷人的夢;可以說是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鏡中花般的“彩虹似的夢”描繪的多么形象、鮮明,多么令人心醉,仿佛伸手就可以攬到似的。于是,他似乎乘著滿載星輝的的一葉小舟,向著水草幽幽的小河深處,擊拍縱歌,去尋找他彩虹似的夢。。。。。夢能尋到嗎?于是幾聲浸透淡淡哀愁的的簫音,沉默的夏蟲、沉默的康橋,烘托出一種夢幻般的惆悵,于是,便誕生了這樣流傳千古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整首詩,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體,構成了詩 的深邃意境,給讀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所以,我們在進行詩歌創作時,一定要注意意境的描述,抓住了意境,你就抓住了詩歌的靈魂,那你肯定就能寫出很好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