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當官時寫的詩有哪些(3首 短的)
李白年輕時寫的詩?少年時: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青年時: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中年時: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
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弄扁舟。老年時: 1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
輕舟已過萬重山。 2聽蜀僧浚彈琴 蜀僧抱綠綺。
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
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
遺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
秋云暗幾重。
二、李白不當官時的詩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傾耳聽 一作: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不足貴 一作:何足貴;不復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古來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三、李白去長安時寫下的一首是李白去首次長安,去做官時,曾寫了一首
你好,梁園吟我浮黃云去京闕,掛席欲進波連山.天長水闊厭遠涉, 訪古始及平臺間.平臺為客憂思多,對酒遂作梁園歌. 卻憶蓬池阮公詠,因吟淥水揚洪波.洪波浩蕩迷舊國, 路遠西歸安可得.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 平頭奴子搖大扇,五月不熱疑清秋.玉盤楊梅為君設, 吳鹽如花皎白雪.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夷齊事高潔. 昔人豪貴信陵君,今人耕種信陵墳.荒城虛照碧山月, 古木盡入蒼梧云.梁王宮闕今安在,枚馬先歸不相待. 舞影歌聲散綠池,空馀汴水東流海.沉吟此事淚滿衣, 黃金買醉未能歸.連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賭酒酣馳輝. 歌且謠,意方遠.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望采納,謝謝!。
四、李白做官李白在做官時有寫什么有名的詩句嗎
作者:立立作品相關 第十四章 田園覓風流 92 窺探黃家 第十四章 田園覓風流 93 天降賊魔 正文 第一章 大鵬同風起 引言 1卷 仗劍去國 第一章 大鵬同風起 1有異人嗎 第一章 大鵬同風起 2 發現異人 第一章 大鵬同風起 3 縱身跳澗 第一章 大鵬同風起 4 他仍活著 第一章 大鵬同風起 5 狗熊道士 第一章 大鵬同風起 6 初涉愛河 第一章 大鵬同風起 7 跳窗而入 第一章 大鵬同風起 8 幽會樓上 第二章 十五作妙句 9 道是什么 第二章 十五作妙句 10 妖魔蒸發 第二章 十五作妙句 11 樵夫千擔 第二章 十五作妙句 12 洛水女神 第二章 十五作妙句 13 無情的網 第二章 十五作妙句 14 飛不動了 第三章 鐵杵磨成針 15 繁星點點 第三章 鐵杵磨成針 16 一曲雙簧 第三章 鐵杵磨成針 17 一根神針 第三章 鐵杵磨成針 18 初嘗酒味 第三章 鐵杵磨成針 19 做官滋味(上) 第四章 長平眼望穿 20 做官滋味(中) 第四章 長平眼望穿 21 做官滋味(下) 第四章 長平眼望穿 22 處士收徒(上) 第四章 長平眼望穿 23 處士收徒(下) 第四章 長平眼望穿 24 詩情大發 第五章 日出扶桑圖 25 碰壁歸來(上) 第五章 日出扶桑圖 26 碰壁歸來(中) 第五章 日出扶桑圖 27 圖幅丟失 第五章 山有青蛇精 28 洞中棋局 第四章 山有青蛇精 29 虎皮嬰嬰 第四章 山有青蛇精 30 訓鳥途中 第四章 山有青蛇精 31 逐個點將 2卷 第五章 竹林藏奇兵 32 干戈玉帛 2卷 第五章 竹林藏奇兵 33 干戈玉帛 第五章 竹林藏奇兵 34 是和是戰 第五章 竹林藏奇兵 35 太白歷險 第五章 竹林藏奇兵 36 起死回生 第六章 秋光滿錦城 37 攔轎遇官 第六章 秋光滿錦城 38 太白應考 第六章 秋光滿錦城 39 父子吵嘴 第六章 風雨鹿門山 40 縣官來訪 第六章 風雨鹿門山 41 皇家的事 第七章 風雨鹿門山 42 賽詩臺上 第七章 風雨鹿門山 43 皇上貓功 第七章 風雨鹿門山 44 逐個唱詩 第七章 風雨鹿門山 45 貓捉老鼠 第七章 殺人紅塵中 46 自由人生 第八章 殺人紅塵中 47 杏林在哪里(上) 第八章 殺人紅塵中 48 杏林在哪里(下) 第八章 殺人紅塵中 49 小試牛刀 第八章 殺人紅塵中 50 對簿公堂(上) 第八章 殺人紅塵中 51 對簿公堂(中) 第八章 殺人紅塵中 52 對簿公堂(下) 第九章 人生一杯酒 53 李邕贈壺 第九章 人生一杯酒 54 一把酒壺(上) 第八章 人生一杯酒 55 一把酒壺(下) 第九章 人生一杯酒 56 遠方有風 第九章 人生一杯酒 57 猛的一撞 第十章 西下峨眉峰 58 溪邊女人 第十章 西下峨眉峰 59 離開成都 第十章 西下峨眉峰 60 老虎信佛 第十章 西下峨眉峰 61 夜宿寺院 第十章 西下峨眉峰 62 峨眉云海 第十一章 清溪向三峽 63 斯人不見 第十一章 清溪向三峽 64 狐貍作祟 第十一章 清溪向三峽 65 佛法道法(上) 第十一章 清溪向三峽 66 佛法道法(中) 第十一章 清溪向三峽 67 佛法道法(下) 第十二章 人生為情苦 68 泰吉了兒 第十二章 人生為情苦 69 花落多少 3卷 第十二章 人生為情苦 70 杜子其人 二卷 第十二章 人生為情苦 71 楊釗冒出 第十二章 人生為情苦 72 撿撿在哪 第十二章 人生為情苦 73 笛魔陸調 第十三章 扁舟遨其間 74 一葉扁舟 第十三章 扁舟遨其間 75 舟子彌平 第十三章 扁舟遨其間 76 同學指南 第十三章扁舟遨其間 77 蛙頭蛇身(上) 第十三章扁舟遨其間 78 蛙頭蛇身(中) 第二十四章扁舟遨其間 79 蛙頭蛇身(下) 第十四章 來從楚國游 80 白衫黑衫 第十四章 來從楚國游 81 楊釗命大 第十四章 來從楚國游 82 石板酒家 第十四章 來從楚國游 83 都啃石板 第十四章 來從楚國游 84 買舟東下(上) 第十四章 來從楚國游 85 買舟東下(下) 第十四章 神奇的鐵笛 86 鐵笛之音 第十四章 神奇的鐵笛 87 拒之門外 第十四章 田園覓風流 88 兩個詩人(上) 第十四章 田園覓風流 89 兩個詩人(下) 第十四章 田園覓風流 90 太白取圖(上) 第十四章 田園覓風流 91 太白取圖(下) 第十五章 湖畔聽遠鐘 93 捉賊放賊 第十五章 湖畔聽遠鐘 94 贈孟夫子 第十五章 湖畔聽遠鐘 94 幾把酒壺 第十五章 湖畔聽遠鐘 95 魔陀方丈 第十五章 湖畔聽遠鐘 96 兩個叫化 第二卷 第十五章 湖畔聽遠鐘 97 知章詠柳 第十五章 湖畔聽遠鐘 98 滿園秋色 第十六章 緣定有終生 99 神珠一顆 第十六章 緣定有終身 100 潭邊巧遇 第十六章 緣定有終身 101 江月近人(1) 第十六章 緣定有終身 102 江月近人(2) 第十六章 緣定有終生 103 皇上封禪(1) 第十六章 緣定有終身 104 皇上封禪(2) 第十七章 恩澤流百代 105 皇上封禪(3) 第十七章 恩澤流百代 106 尸骸堆山(1) 第十七章 恩澤流百代 107 尸骸堆山(2) 第十七章 恩澤流百代 108 直言犯上(上) 第十七章 恩澤流百代 109 直言犯上(下) 第十七章 恩澤流百代 110祭天大典(1) 204 4卷 巫山猿啼 第十八章 江行幾千里 111 祭天大典(2) 第十八章 江行幾千里 112 封禪大典(3) 第十八章 江行幾千里 113 教書先生(1) 第十八章 江行幾千里 114 教書先生(2) 第十八章 江行幾千里 115 教書先生(3) 第十八章 江行幾千里 116 跌入夢河 第十八章 江行幾千里 117 托孤樓內(上) 第十八章 江行幾千里 118 托孤樓內(中) 第十八章 江行幾千里 119 托孤樓內(下) 第十八章 青天若可捫 120 太白應考(1) 第十八章 青天若可捫 121 太白應考(2) 第十八章 青天若可捫 122 老。
五、李白是什么時候進宮做官的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在現在甘肅秦安東)。他于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葉(位于今日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據《新唐書》記載其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皓)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實際上同宗。幼年時期,李白和他的父親李客遷居到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他在青年時期開始在中國各地游歷。其后李白曾經在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ur]。是他桀驁不馴的性格決定了他不能夠為權貴所容,所以僅僅不到兩年他就離開了長安。
中年
后來他在洛陽和中國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甫相識,并且成為了好友。安史之亂爆發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為了平復叛亂,曾經應邀作為永王的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時他已經59歲。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在他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于是他北上準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當時在當涂(今屬安徽)當縣令的李陽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終年62歲。
六、李白的做官資料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后世,以盛況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歲。詔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官中行樂詞》,賜宮錦袍。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于玄宗,玄宗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