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后人寫諸葛亮的詩有那些
歷代寫諸葛亮的詩很多,唐、宋、金的都有。
如下唐詩:1、陳子昂《峴山懷古》 秣馬臨荒甸,登高覽舊都。猶悲墮淚碣,尚想臥龍圖。
2、杜甫《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3、杜甫《八哀詩·贈左仆射鄭國公嚴公武》 諸葛蜀人愛,文翁儒化成。公來雪山重,公去雪山輕。
4、杜甫《遣興五首》 蟄龍三冬臥,老鶴萬里心。昔時賢俊人,未遇猶視今。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又如壟底松,用舍在所尋。
大哉霜雪干,歲久為枯林。 5、杜甫《承聞故房相公靈櫬自閬州啟殯歸葬東都有作二首》 孔明多故事,安石竟崇班。
他日嘉陵涕,仍沾楚水還。 6、杜牧《奉和門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領相印出鎮全蜀詩十八韻》 治化輕諸葛,威聲懾夜郎。
7、杜牧《川守大夫劉公早歲寓居敦行里肆有題壁十韻…輒獻此詩》 百年明素志,三顧起新恩。 8、費冠卿《閑居即事》 子房仙去孔明死,更有何人解指蹤。
9、韓偓《雷公》 閑人倚柱笑雷公,又向深山霹怪松。 必若有蘇天下意,何如驚起武侯龍。
10、何贊《書事》 闊步文翁坊里月,閑尋杜老宅邊松。 到頭須卜林泉隱,自愧無能繼臥龍。
11、胡曾《草檄答南蠻有詠》 為報南蠻須屏跡,不同蜀將武侯功。 12、李白《贈友人三首》 歲酒上逐風,霜鬢兩邊白。
蜀主思孔明,晉家望安石。 13、李德裕《奉送相公十八丈鎮揚州(一作和王播游故居感舊)》 千騎風生大旆舒,春江重到武侯廬。
14、李洞《送韋太尉自坤維除廣陵》 全蜀拜揚州,征東輟武侯。 15、李華《詠史十一首》 蜀主相諸葛,功高名亦尊。
驅馳千萬眾,怒目瞰中原。 16、李頻《送友人游蜀》 鼓吹青林下,時聞祭武侯。
17、李嶠《奉和幸韋嗣立山莊侍宴應制》 寧知天子貴,尚憶武侯廬。 18、李山甫《蜀中寓懷》 蛙似公孫雖不守,龍如諸葛亦須休。
19、李商隱《五言述德抒情詩一首四十韻獻上杜七兄仆射相公 得主勞三顧,驚人肯再鳴。 20劉叉《入蜀》 孔明深有意,鐘會亦何才。
21、劉兼《中夏晝臥》 壯圖奇策無人問,不及南陽一臥龍。 22.劉禹錫《洛中送楊處厚入關便游蜀》 王城曉入窺丹鳳,蜀路晴來見碧雞。
早識臥龍應有分,不妨從此躡丹梯。 23、劉禹錫《和楊侍郎初至郴州紀事書情題郡齋八韻》 一吟梁甫曲,知是臥龍才。
24、劉禹錫《江陵嚴司空見示與成都武相公唱和,因命同作》 南荊西蜀大行臺,幕府旌門相對開。 名重三司平水土,威雄八陣役風雷。
彩云朝望青城起,錦浪秋經白帝來。 不是郢中清唱發,誰當丞相掞天才。
25、陸龜蒙《讀襄陽耆舊傳,因作詩五百言寄皮襲美》 孔明臥龍者,潛伏躬耕耨。忽遭玄德云,遂起鱗角斗。
26、羅鄴《上東川顧尚書》 輕財重義真公子,長策沈機繼武侯。 27、羅隱《淮南送李司空朝覲》 宣父道高休嘆鳳,武侯才大本吟龍。
28駱賓王《幽縶書情通簡知己》 漢陽窮鳥客,梁甫臥龍才。 29、駱賓王《疇昔篇》 諸葛才雄已號龍, 公孫躍馬輕稱帝。
30、齊己《寄峴山道人》 辯鼎上人方話道,臥龍丞相忽追兵。 31.錢起《晚出青門望終南別業》 更憐歸鳥去,宛到臥龍居。
32、戎昱《上湖南崔中丞》 舉世盡嫌良馬瘦,唯君不棄臥龍貧。 33、唐彥謙《興元沈氏莊》 江繞武侯籌筆地,雨昏張載勒銘山。
34、王建《送裴相公上太原》 還攜堂印向并州,將相兼權是武侯。 35、韋莊《聞官軍繼至未睹凱旋》 已有孔明傳將略,更聞王導得神機。
36、韋莊《喻東軍》 獨把一樽和淚酒,隔云遙奠武侯祠。 37、吳融《敷水有丐者云是馬侍中諸孫,憫而有贈》 天地塵昏九鼎危,大貂曾出武侯師。
38、徐夤《蜀》 雖倚關張敵萬夫,豈勝恩信作良圖。 能均漢祚三分業,不負荊州六尺孤。
綠水有魚賢已得,青桑如蓋瑞先符。君王幸是中山后,建國如何號蜀都。
39、許渾《南陽道中》 荒草連天風動地,不知誰學武侯耕。 40、薛逢《題白馬驛》 滿壁存亡俱是夢,百年榮辱盡堪愁。
胸中憤氣文難遣,強指豐碑哭武侯。 41、薛能《游嘉州后溪(開元觀閑游,因及后溪,偶成二韻)》 當時諸葛成何事,只合終身作臥龍。
42、楊衡《冬夜舉公房送崔秀才歸南陽》 南陽三顧地,幸偶價千金。 43、楊汝士《和宗人尚書嗣復祠祭武侯畢,題臨淮公舊碑》 古柏森然地,修嚴蜀相祠。
一過榮異代,三顧盛當時。 功德流何遠,馨香薦未衰。
敬名探國志,飾像慰甿思。 昔謁從征蓋,今聞擁信旗。
固宜光寵下,有淚刻前碑。 44、楊嗣復《丁巳歲八月祭武侯祠堂,因題臨淮公舊碑》 齋莊修祀事,旌旆出效闉。
剃草軒墀狹,涂墻赭堊新。 謀猷期作圣,風俗奉為神。
酹酒成坳澤,持兵列偶人。 非才膺寵任,異代揖芳塵。
況是平津客,碑前淚滿巾。 45、元稹《哭呂衡州六首》 傷心死諸葛,憂道不憂馀。
46、元稹《黃明府詩》 花疑褒女笑,棧想武侯征。 47、張九齡《登襄陽峴山》 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
宋詩:1、陳傅良《讀范文正公神道碑有感佚事》 武侯不可致,玄德造其廬。 2、陳師道《丞相溫公挽詞》 心知死諸葛,終不羨曹蜍。
3、陳與義《鄧州西軒書事十首》 諸葛經行有夕風,千秋天地幾英雄。 吊古不須多感慨,人生。
二、后人對諸葛亮的評價(包括成語、對聯、詩詞)都有哪些
八陣圖·劉禹錫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回答者:煙淼 - 魔法師 四級 10-29 23:31--------------------------------------------------------------------------------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 提起諸葛亮,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尤其是歷代的詩人和民間都有很多精彩的詩句和對聯來描述其不凡的業績。
過去有這樣一幅對聯概觀諸葛亮平生業績,倒是非常傳神。也是歷來神化了的觀點。
當時的上聯出來后,很久無人對出,幾成“絕對”,過了很長時間才有人對出下聯。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早年游三峽的時候逛白帝城,那有個托孤堂,里面就有這樣的一組塑像,描述的就是“草堂托孤”的故事:劉備頭上纏著繃帶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用手指著跪在地上的兩個小兒子,床的旁邊站列著諸葛亮和一班大臣。
當時的背景是劉備兵敗東吳,蜀國元氣大傷,行將就木的他擔心蜀國的未來和兒子們的安危,也怕孔明奪位,就故意試探說:“如果我的兒子不行的話,丞相可以取而代之”。其實諸葛亮的一生真是光明磊落的。
詩圣杜甫有一首五絕描繪諸葛亮和此時情形很恰當: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這首詩前兩句極言諸葛亮之功名,后兩句所說兵敗東吳,遂成千古遺恨。此時,三國的格局已不可能再打破,弱小的蜀國再也無所作為。
只能修養生息,以待天時。 看三國每每看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時候總覺得沉悶和傷感,特別是以弱小的蜀國去攻打強大的魏國實在是勉強而為。
蜀中大將魏延幾次勸諸葛亮兵出子午谷,可是武侯沒有考慮,我雖然不懂兵法,可也覺得如果老是兵敗的話,應該考慮變換另一種策略。 再看現代人的觀點:《武侯嘆》/徐文華 七縱七擒強壓弱,六征六敗將非神。
鞠躬盡瘁雕枯朽,徒弄聰明誤蜀人。 初看此詩有點別扭,細細思考一下,才發現它很新穎,歷來都把諸葛亮當作神一樣的供奉,他是我們民族智慧的象征,其實里面有很多的歷史原因,過去的漢家正統和歷來尊劉貶曹的思想都有拔高了諸葛亮的傾向?!不用說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可是《武侯嘆》的作者卻很清醒,他提出的觀點讓我們眼睛一亮。
其實諸葛亮的一生何嘗不是帶點悲情色彩?過去的那種為主盡忠、士為知己者死的觀念,可以說在諸葛亮身上得到了完完全全的體現。 真正憐惜諸葛亮的是杜甫,他還有兩首七律寫諸葛亮的,對其評價極高。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詠懷古跡五首之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南宋大詩人陸游也有詩句: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讓后人留下多少嘆息!假如諸葛亮跟從曹操,歷史又會是怎樣的呢?也許那時的中國早就統一了!。
三、后人對諸葛亮的評價(包括成語、對聯、詩詞)都有哪些
八陣圖·劉禹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回答者:煙淼 - 魔法師 四級 10-29 23:31
--------------------------------------------------------------------------------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提起諸葛亮,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尤其是歷代的詩人和民間都有很多精彩的詩句和對聯來描述其不凡的業績。
過去有這樣一幅對聯概觀諸葛亮平生業績,倒是非常傳神。也是歷來神化了的觀點。當時的上聯出來后,很久無人對出,幾成“絕對”,過了很長時間才有人對出下聯。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早年游三峽的時候逛白帝城,那有個托孤堂,里面就有這樣的一組塑像,描述的就是“草堂托孤”的故事:劉備頭上纏著繃帶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用手指著跪在地上的兩個小兒子,床的旁邊站列著諸葛亮和一班大臣。當時的背景是劉備兵敗東吳,蜀國元氣大傷,行將就木的他擔心蜀國的未來和兒子們的安危,也怕孔明奪位,就故意試探說:“如果我的兒子不行的話,丞相可以取而代之”。其實諸葛亮的一生真是光明磊落的。
詩圣杜甫有一首五絕描繪諸葛亮和此時情形很恰當: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這首詩前兩句極言諸葛亮之功名,后兩句所說兵敗東吳,遂成千古遺恨。此時,三國的格局已不可能再打破,弱小的蜀國再也無所作為。只能修養生息,以待天時。
看三國每每看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時候總覺得沉悶和傷感,特別是以弱小的蜀國去攻打強大的魏國實在是勉強而為。蜀中大將魏延幾次勸諸葛亮兵出子午谷,可是武侯沒有考慮,我雖然不懂兵法,可也覺得如果老是兵敗的話,應該考慮變換另一種策略。
再看現代人的觀點:《武侯嘆》/徐文華
七縱七擒強壓弱,六征六敗將非神。
鞠躬盡瘁雕枯朽,徒弄聰明誤蜀人。
初看此詩有點別扭,細細思考一下,才發現它很新穎,歷來都把諸葛亮當作神一樣的供奉,他是我們民族智慧的象征,其實里面有很多的歷史原因,過去的漢家正統和歷來尊劉貶曹的思想都有拔高了諸葛亮的傾向?!不用說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可是《武侯嘆》的作者卻很清醒,他提出的觀點讓我們眼睛一亮。
其實諸葛亮的一生何嘗不是帶點悲情色彩?過去的那種為主盡忠、士為知己者死的觀念,可以說在諸葛亮身上得到了完完全全的體現。
真正憐惜諸葛亮的是杜甫,他還有兩首七律寫諸葛亮的,對其評價極高。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詠懷古跡五首之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南宋大詩人陸游也有詩句: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讓后人留下多少嘆息!假如諸葛亮跟從曹操,歷史又會是怎樣的呢?也許那時的中國早就統一了!
四、請各位幫忙搜集一下后人吟詠諸葛亮的詩詞或對聯五首(副)以上,謝
一、數字妙聯悼孔明: 1、上聯: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三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下聯: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注:位于河南南陽市的臥龍崗相傳是諸葛亮當年躬耕之地,這里景色幽雅,建筑別致。
武侯祠內有這樣一副對聯。從這副楹聯中不難看出,上聯嵌入了數字一至十,下聯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對諸葛孔明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
2、上聯: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 下聯: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勛。 ” (注: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是西晉末年十六國李雄為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而建的。
祠內古柏蒼郁,殿宇雄偉,這一副對聯,是贊頌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 3、上聯:兩表酬三顧, 下聯:一對足千秋。 (注: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這副對聯僅用了短短的十個 字,贊頌了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績。
所謂“兩表”是指諸葛亮入川后為蜀漢大業所作的前、后兩個《出師表》;還“一對”是指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所作的《隆中對》,在文中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4、上聯:義膽忠肝,六經以來二表; 下聯: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注:陜西省勉縣定軍山有“武鄉侯”諸葛亮的陵墓,當年諸葛亮出川伐魏病死五丈原后就埋葬于此,這里的武侯祠有這樣一副對聯,可謂對諸葛亮一生蓋棺論定了。 ) 二、上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下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注:成都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楹聯,是清末民初人趙藩寫的。
這副聯語講的是諸葛亮治國和作戰的指導思想,意義十分深刻。 上一句所說的“反側”,意即反復無常,指的是當時征服孟獲的故事。
這個戰略方針是馬謖向諸葛亮提出的,諸葛亮虛心采納了,果然取得 了決定性的勝利。原話不載于《三國志》的馬謖傳(附于馬良傳), 而見于裴松之注所引的《襄陽記》。
據記載說:建興三年(225)諸葛 亮南征時,馬謖送行,諸葛亮向他征求意見,馬謖回答說:“南中恃 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 ……夫用兵之道,攻 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這個 戰略方針是由諸葛亮實現的,但最初提出的則是馬謖。馬謖雖然后來 犯了嚴重錯誤,在街亭打了一個大敗仗,可是我們也不能以人廢言, 應該說他對于孟獲要采取“攻心為上”的意見是正確的,而諸葛亮對 周邊關系實行了互不侵犯、區域自治的辦法,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也是 非常難能可貴的了。
因此羅貫中在《三國志通俗演義》里也采用了這段對話(見毛批本《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使我們對諸葛亮七擒 孟獲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對聯下一句所說的“不審勢即寬嚴皆誤”,是諸葛亮對法正的回答。
這段對話見于《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郭沖的記載: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懷怨嘆。 法正諫曰: “昔高祖入關,約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據一州,初 有其國,未垂惠撫;且主客之義,宜相降下,愿緩刑馳禁,以慰其望。”
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 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
劉璋暗弱,自焉以來有累世之恩, 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 ……所以致弊,實由于 此。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并濟, 上下有節。為治之要,于斯而著”。
在劉備取得益州之后,諸葛亮替他制定政規法令,從嚴治蜀。法正卻提出不同意見,勸諫諸葛亮要“緩刑弛禁”,執法從寬,以漢高祖為法。
諸葛亮對歷史條件和現實情況作了具體分析,認為從寬還是從嚴,需要根據客觀形勢決定。漢高祖入關的時候,要除去秦朝的嚴刑苛法,所以寬刑省法,解除了人民的痛苦;現在益州在劉璋統治時 期積弊很多,沒有權威,就必須從嚴法治,“榮恩并濟”。
歷史條件 不同,就該實行不同的政策,當寬則寬,當嚴則嚴。 如果不審時度勢, 不當寬時也寬,不當嚴時也嚴,那都是片面的。
諸葛亮治蜀的方針, 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制定的,后來也確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的后面稱他“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 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 化肅然也”,就充分肯定了他的政績。
羅貫中也把這一段對話編入了 《三國志通俗演義》(毛批本第六十五回),基本上照抄原文,只作 了少量刪改。這副武侯祠聯運用我們熟知的三國故事,對諸葛亮作了極為精當的評價。
征服孟獲和以法治蜀是諸葛亮的主要功績。以往我們 讀《三國志通俗演義》以及《三國志》時,往往只注意于具體的如火 如荼的戰爭故事,而對諸葛亮的決策思想卻理解不深。
趙藩則抓住了這兩件事,從思想高度上評論了諸葛亮的歷史貢獻,真是慧眼如炬, 巨筆如椽。我們看了對聯,對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的認識就加深了。)
三、1、陳壽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將略為短。 2、后世有評諸葛亮云: 三顧頻繁天下計 兩。
五、一下后人吟詠諸葛亮的詩詞或對聯五首(
請各位幫忙搜集一下后人吟詠諸葛亮的詩詞或對聯五首(副)以上,謝謝!
1、
上聯: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三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下聯: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2、
上聯: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
下聯: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勛。”
3、
上聯:兩表酬三顧,
下聯:一對足千秋。
4、
上聯:義膽忠肝,六經以來二表;
下聯: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5、
上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下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六、請各位幫忙搜集一下后人吟詠諸葛亮的詩詞或對聯五首(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詠史·白居易
先生晦跡臥山林,三顧那逢圣主尋。
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
托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
前后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書憤五首其一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垢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三分天下四川地
六出祁山五丈原
——武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