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詩運用點染的有哪些
通俗地講,點染用于詩詞就是有些處直接點明,有些處蓄意渲染;但有一個原則:“點染之間不得有它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
下面對《錢塘湖春行》的點染手法進行濺落的分析。首句“孤山寺北賈亭西”點明春行的最初立足點是在孤山和賈公亭的西面。
接著就轉入西湖初春景色的鋪敘、渲染。“水面初平云腳低”從宏觀方面(春水和云氣)一展西湖的春容。
頷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從動物方面(鶯和燕)渲染西湖初春的勃勃生機。經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則從植物方面(花和草)渲染西湖初春的美麗景色。
烘托游人春行的愉快心情。尾聯“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點明作者的足跡已經轉到了“白沙堤”。
不僅如此,中間兩聯的染中又有點:即是“早鶯”、“新燕”,時令當在初春;即是“幾處”,當為“行”中所見。即是“迷人眼”、“沒馬蹄”,亦當為“行”中所感。
惟其如此,尾聯落腳于湖東的“白沙堤”才不致顯得突然,脈絡清晰綿密;正如《唐詩鑒賞辭典》所指出的:“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從點到面,有由面到點,中間的轉換,不見痕跡,結構之妙,有如無縫天衣。”由此可見,點染之法在白居易的筆下,即用于表情達意,又用于結構詩篇,真正做到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飛語)”。
二、雨霖鈴點染手法的詩句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詞以“傷離別”為主線,目錄清晰。開首三句道出時間、地點、景物。以凄清景色揭開了離別的序曲:清秋節令的“寒蟬”,襯托著“凄切”悲涼秋景。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切。惜別的長亭,凄涼的深秋。壯士分別尚且悲傷,更何況這對一別可能成永訣的戀人呢?“都門”三句,寫離別時的心情。設宴帳中,本欲多“留戀”片刻,怎奈“蘭舟催發”,這樣的餞別酒,飲起來怎能不“無緒”?欲留不得,欲飲無緒,矛盾之極。“執手”兩句,將惜別推向高潮。手拉著手面對依依惜別的戀人,淚眼對著淚眼,縱有千言萬語,因悲痛氣塞而一句也說不出來。這是分別時的情景。
下片以“多情自古傷離別”起承上下文。人間最苦是情種,“離別”是導致“最苦”的直接原因。“更那堪”在“冷落清秋節”之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酒入愁腸愁更愁,詞人因“無緒”而飲的悶酒極易使人沉醉。“此去經年----"由今夕推及經年,由眼前的“無語凝咽”設想到“暮藹沉沉楚天闊”,更推及“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一波三嘆,想象別后相思的苦況,更深一層。“凄、苦、慘、悲、痛、恨、愁”貫穿始終,令人不忍再讀。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兩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它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畫法論詞,從中可看出詞中有畫,反復渲染。即精雕細刻,又大膽潑墨,前后照應,委婉自如。
三、詩詞鑒賞中的“點染手法”是什么意思
詩詞鑒賞中的“點染手法”指詩詞創作借用畫家手法,加以點明和渲染的一種表現手法。此法能收到情景相生的藝術效果。
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點明“傷離別”時,用“冷落清秋節”渲染,成為在冷落的清秋節傷離別;接著用“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凄清意境來渲染烘托出清秋節的離別更難。
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
擴展資料:
劉之所謂點,就是點明,將所要抒寫的情感、道理,一語點明,使讀者了然于胸;所謂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體的事物、景物將所點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來,以便讀者對其能更具體、更生動地把握。
但必須強調的是,點染之間不能“有他語相隔”,只能是一氣而下。柳永《雨霖鈴》下闋,舉筆便點明離別的冷落、凄清,接著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楊柳岸曉風殘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氣氛便具體可感了。
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繪畫時點綴景物和著色,也比喻修飾文字。”可見,“點染”也是修飾文章的一種方法,通過它,可使文章“更上一層樓”。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詩中點染
四、請問詩詞鑒賞中的點染手法是什么意思
詞有點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 點染是畫家手法,有些處加點,有些處渲染。
這里借來指有些處點明,有些處烘托,點明后用景物來烘托,更有意味。 柳永《雨霖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點明“去去”,就用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空闊,三樣景物來烘托,襯出遠別的離情。接下去說:“多情自古仿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里點明“仿離別”,用“冷落清秋節”來渲染,再襯上多情,更覺難堪,所以說“更那堪”。
這是一重渲染。再有這句點明在冷落的清秋節傷離別,說“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用楊柳岸,曉風、殘月三樣東西構成一種凄清的意境,來烘托在清秋節傷離別的感情。
這是又一重渲染。這里有兩重渲染,顯得感情的色彩更濃重。
這樣,先點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詩里用點染的,像韋應物的《聞雁》:“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點明歸思,用秋雨、雁聲來烘托。
岑參《磧中作》:“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點明無處投宿,用平沙萬里來渲染。
韋應物《休日訪人不遇》:“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 ”點明詩思很清,用寒流和雪來渲染。
全詩的意境都從烘托中表現出來。 。
五、運用點染的手法寫一篇小短文
我的家鄉在長春,長春一年四季的景色非常美麗,我愛我的家鄉。我的家鄉四季很迷人。春天,天氣漸漸地暖和了,溫暖的陽光照耀著大地。迎春花開了,一片片金黃色的花瓣張開了笑臉,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來。柳樹抽出嫩綠的新芽,小草從的面鉆出來,湖面上的冰融化了,他們給大地換上了綠色的新裝。夏天的景色更加美麗。蔥蔥蘢蘢的白楊樹上長著密密層層的枝葉,像一排排強壯的哨兵在放哨。
南湖開滿了荷花。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好像畫家的斗筆,蘸上了粉紅色的顏料。開放的荷花,有的展開兩三瓣,有的全部展開。粉紅色的花瓣中露出一絲黃色的花蕊和嫩黃色的蓮蓬。翡翠般的荷葉露出清晰的葉脈,像一個個大圓盤浮在水面。一陣微風吹過湖面上泛起一層層魚鱗般的波紋。荷花荷葉隨風飄動,好像亭亭玉立的少女翩翩起舞。秋天到了,天氣涼爽了。柳樹的葉子由綠變黃了,一片片樹葉飄落下來,像一只只蝴蝶在空照翩翩起舞。松樹、柏樹、楊樹向一排排堅強的哨兵排成整齊的隊伍站在秋風中,依然那樣翠綠。綠油油的小草由綠變黃了,枯黃的小草在秋天種吹拂下像一塊塊軟綿綿的大地毯。
冬天,是一個快樂的季節,是一個冰天雪地的季節。小朋友們在冬天里嬉戲、玩耍。有的小朋友打雪仗,有的堆雪人,還有的滑雪橇。雪人站在雪地上很可愛,它們高興地看著小朋友做游戲。冬天下著鵝毛大雪,天地都變成了白色。我愛冬天。我喜歡家鄉的四季,我愛我的家鄉
六、運用點染的手法寫一篇小短文
我的家鄉在長春,長春一年四季的景色非常美麗,我愛我的家鄉。
我的家鄉四季很迷人。春天,天氣漸漸地暖和了,溫暖的陽光照耀著大地。
迎春花開了,一片片金黃色的花瓣張開了笑臉,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來。柳樹抽出嫩綠的新芽,小草從的面鉆出來,湖面上的冰融化了,他們給大地換上了綠色的新裝。
夏天的景色更加美麗。蔥蔥蘢蘢的白楊樹上長著密密層層的枝葉,像一排排強壯的哨兵在放哨。
南湖開滿了荷花。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好像畫家的斗筆,蘸上了粉紅色的顏料。
開放的荷花,有的展開兩三瓣,有的全部展開。粉紅色的花瓣中露出一絲黃色的花蕊和嫩黃色的蓮蓬。
翡翠般的荷葉露出清晰的葉脈,像一個個大圓盤浮在水面。一陣微風吹過湖面上泛起一層層魚鱗般的波紋。
荷花荷葉隨風飄動,好像亭亭玉立的少女翩翩起舞。秋天到了,天氣涼爽了。
柳樹的葉子由綠變黃了,一片片樹葉飄落下來,像一只只蝴蝶在空照翩翩起舞。松樹、柏樹、楊樹向一排排堅強的哨兵排成整齊的隊伍站在秋風中,依然那樣翠綠。
綠油油的小草由綠變黃了,枯黃的小草在秋天種吹拂下像一塊塊軟綿綿的大地毯。 冬天,是一個快樂的季節,是一個冰天雪地的季節。
小朋友們在冬天里嬉戲、玩耍。有的小朋友打雪仗,有的堆雪人,還有的滑雪橇。
雪人站在雪地上很可愛,它們高興地看著小朋友做游戲。冬天下著鵝毛大雪,天地都變成了白色。
我愛冬天。我喜歡家鄉的四季,我愛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