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評價明英宗的一生
,朱祁鎮的本性并不壞,只是由于他過于寵信宦官,忠奸不分,才導致自己貿然出征,淪為階下囚,命運可謂是一波三折。
也許是一年難熬的俘虜生活,再加上南宮六年又五個月的煎熬,使他嘗遍了人世間福禍相交的滄桑,他在復位之后,曾做了幾件為史家贊為“盛德之事,可法后世”的好事。 其一,恢復宣宗廢后胡氏名號,并使之葬禮如儀。
據當時人王鏑著作《寓圃雜記》記載,在朱祁鎮在位的最后一年,朱祁鎮才從皇后錢氏中知道自己本是宮人之子,但由于年長日久,他已無法知道生母的身世和下落,只好把一腔同情寄托在被廢的胡皇后身上,為她重修陵寢,一切按照皇后的規制辦理。錢皇后為什么要替與自己毫不相干的廢后胡氏說話?原來,作為英宗的皇后,錢氏并沒有生過皇子,而當時周貴妃卻有一子,即后來的憲宗。
這種情形跟當年胡皇后無子、孫貴妃有子的情形極其相似。也許正是由于這一情形,使得錢氏深為同情胡皇后吧。
不過,錢皇后很幸運,并沒有因無子而被廢。 其二,釋放建庶人。
建庶人即建文帝朱允墳次子朱文圭。明成祖朱棣攻人南京之后,建文帝及其長子朱文奎不知所終,次子朱文圭則被朱棣幽禁起來,稱為“建庶人”。
到天順年間,建庶人已經在長期的幽禁歲月中從兩歲幼童長為50多歲的老翁了。大概由于也曾經歷過長期被囚的生活,朱祁鎮突然有一天想起了這位遠房叔叔,動了側隱之心,不顧左右近侍的反對,派人給建庶人修建了房屋,任其自由出入,并供應生活。
據說釋放建庶人一事在當時曾遭到很多人的質疑或反對,但卻受到百官和百姓們的真心贊嘆,也算是給50多年前的糾紛做了一份補卷。 其三,廢除殉葬制度。
明太祖朱棣死的時候,許多宮人陪葬。自此之后,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等去世以后,都以宮妃殉葬。
朱祁鎮覺得這樣做很殘酷,臨終前遺詔停止殉葬。此后明代各帝都遵從這個遺詔,不再以宮妃殉葬。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朱祁鎮病逝于文華殿,享年38歲,走完了他復雜曲折而又傳奇的人生之路。 他不應聽信王振這奸人之言就不會被胡人俘虜。
不殺于廉就可以使國家更富強。
二、如何評價明英宗的一生
對于“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明史》的贊詞是: 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楊、胡濙、張輔,皆累朝勛舊,受遺輔政,綱紀未弛。獨以王振擅權開釁,遂至乘輿播遷。乃復辟而后,猶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于上恭讓后謚,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復辟以后的明英宗,一直很勤政。他曾對首輔李賢說過他每天的起居情況:吾早晨拜天、拜祖畢,視朝。既罷,進膳后閱奏章。易決者,即批出,有可議,送先生處參決。 明英宗復位后,長期任用賢相李賢,實質意義上確立了大學士的地位。 他做了讓士人們很贊賞的“上恭讓后謚,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三大善政。 明英宗很重感情。他的正宮皇后錢氏,在他被俘后,日夜涕泣,眼睛瞎了。他回來后,始終沒有因為錢氏的病廢而嫌棄她,一直夫妻情深,到臨死時擔心太子(明憲宗,非錢皇后所生)對錢皇后不好,在遺詔里要求太子,等錢氏死后,要跟他合葬。
,朱祁鎮的本性并不壞,只是由于他過于寵信宦官,忠奸不分,才導致自己貿然出征,淪為階下囚,命運可謂是一波三折。也許是一年難熬的俘虜生活,再加上南宮六年又五個月的煎熬,使他嘗遍了人世間福禍相交的滄桑,他在復位之后,曾做了幾件為史家贊為“盛德之事,可法后世”的好事。
其一,恢復宣宗廢后胡氏名號,并使之葬禮如儀。據當時人王鏑著作《寓圃雜記》記載,在朱祁鎮在位的最后一年,朱祁鎮才從皇后錢氏中知道自己本是宮人之子,但由于年長日久,他已無法知道生母的身世和下落,只好把一腔同情寄托在被廢的胡皇后身上,為她重修陵寢,一切按照皇后的規制辦理。錢皇后為什么要替與自己毫不相干的廢后胡氏說話?原來,作為英宗的皇后,錢氏并沒有生過皇子,而當時周貴妃卻有一子,即后來的憲宗。這種情形跟當年胡皇后無子、孫貴妃有子的情形極其相似。也許正是由于這一情形,使得錢氏深為同情胡皇后吧。不過,錢皇后很幸運,并沒有因無子而被廢。
其二,釋放建庶人。建庶人即建文帝朱允墳次子朱文圭。明成祖朱棣攻人南京之后,建文帝及其長子朱文奎不知所終,次子朱文圭則被朱棣幽禁起來,稱為“建庶人”。到天順年間,建庶人已經在長期的幽禁歲月中從兩歲幼童長為50多歲的老翁了。大概由于也曾經歷過長期被囚的生活,朱祁鎮突然有一天想起了這位遠房叔叔,動了側隱之心,不顧左右近侍的反對,派人給建庶人修建了房屋,任其自由出入,并供應生活。據說釋放建庶人一事在當時曾遭到很多人的質疑或反對,但卻受到百官和百姓們的真心贊嘆,也算是給50多年前的糾紛做了一份補卷。
其三,廢除殉葬制度。明太祖朱棣死的時候,許多宮人陪葬。自此之后,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等去世以后,都以宮妃殉葬。朱祁鎮覺得這樣做很殘酷,臨終前遺詔停止殉葬。此后明代各帝都遵從這個遺詔,不再以宮妃殉葬。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朱祁鎮病逝于文華殿,享年38歲,走完了他復雜曲折而又傳奇的人生之路。
他不應聽信王振這奸人之言就不會被胡人俘虜。不殺于廉就可以使國家更富強。
三、求大明英宗朱祁鎮的歷史評價
朱祁鎮,明英宗,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宗長子。9歲即位。初大事權歸皇太后張氏,以累朝元老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政務 ,繼續推行仁宣朝的各項政策,社會經濟也有所發展。張氏死后,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振遂廣植朋黨,啟明代宦官專權之端。十四年,瓦剌入犯,聽從王振之言親征,抵土木堡兵敗被俘。成王朱祁鈺被擁立為帝,改元景泰。元年(1451年),英宗被釋回京,被尊為太上皇,軟禁于南宮。八年,武清侯石亨等乘景帝病重發動兵變,迎英宗復位,改元天順。
即位之初在三楊的輔佐下頗有一番作為,延續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楊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壇后,宦官王振開始專權,恰逢瓦剌部也先大舉入侵,在王振的慫恿下草率親征,于土木堡被俘,被俘后尚能保持氣節拒不寫招降書,隨后由于后方于謙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認為沒有利用價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卻無權。景泰帝崩后復位,大肆打壓擁立景泰帝的于謙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賢臣,并廢除了洪武以來的嬪妃殉葬制度,被后世喻為德政。
四、如何評價明英宗的一生
,朱祁鎮的本性并不壞,只是由于他過于寵信宦官,忠奸不分,才導致自己貿然出征,淪為階下囚,命運可謂是一波三折。
也許是一年難熬的俘虜生活,再加上南宮六年又五個月的煎熬,使他嘗遍了人世間福禍相交的滄桑,他在復位之后,曾做了幾件為史家贊為“盛德之事,可法后世”的好事。 其一,恢復宣宗廢后胡氏名號,并使之葬禮如儀。
據當時人王鏑著作《寓圃雜記》記載,在朱祁鎮在位的最后一年,朱祁鎮才從皇后錢氏中知道自己本是宮人之子,但由于年長日久,他已無法知道生母的身世和下落,只好把一腔同情寄托在被廢的胡皇后身上,為她重修陵寢,一切按照皇后的規制辦理。錢皇后為什么要替與自己毫不相干的廢后胡氏說話?原來,作為英宗的皇后,錢氏并沒有生過皇子,而當時周貴妃卻有一子,即后來的憲宗。
這種情形跟當年胡皇后無子、孫貴妃有子的情形極其相似。也許正是由于這一情形,使得錢氏深為同情胡皇后吧。
不過,錢皇后很幸運,并沒有因無子而被廢。 其二,釋放建庶人。
建庶人即建文帝朱允墳次子朱文圭。明成祖朱棣攻人南京之后,建文帝及其長子朱文奎不知所終,次子朱文圭則被朱棣幽禁起來,稱為“建庶人”。
到天順年間,建庶人已經在長期的幽禁歲月中從兩歲幼童長為50多歲的老翁了。大概由于也曾經歷過長期被囚的生活,朱祁鎮突然有一天想起了這位遠房叔叔,動了側隱之心,不顧左右近侍的反對,派人給建庶人修建了房屋,任其自由出入,并供應生活。
據說釋放建庶人一事在當時曾遭到很多人的質疑或反對,但卻受到百官和百姓們的真心贊嘆,也算是給50多年前的糾紛做了一份補卷。 其三,廢除殉葬制度。
明太祖朱棣死的時候,許多宮人陪葬。自此之后,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等去世以后,都以宮妃殉葬。
朱祁鎮覺得這樣做很殘酷,臨終前遺詔停止殉葬。此后明代各帝都遵從這個遺詔,不再以宮妃殉葬。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朱祁鎮病逝于文華殿,享年38歲,走完了他復雜曲折而又傳奇的人生之路。 他不應聽信王振這奸人之言就不會被胡人俘虜。
不殺于廉就可以使國家更富強。
五、如何評價明英宗朱祁鎮的一生
他是一個好人,也算是一個好皇帝,雖然重新宦官,但是他廢除了殉葬制度也算是功德一件,詳解如下: 一、關于明英宗的簡介: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1427-1464),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
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兩次在位)。第一次,年僅九歲,繼位稱帝,年號正統。
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賢臣"三楊"主政。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
正統14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瓦剌無奈之下,釋放英宗。
隨即,景泰帝將他軟禁于南宮。一鎖就是七年。
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稱帝,改元天順。 二、關于明英宗的評價如下: 1、朱祁鎮前后在位二十二年,當初寵信王振,后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是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
還廢除了殉葬制度。 2、 即位之初在三楊的輔佐下頗有一番作為,延續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楊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壇后,宦官王振開始專權,恰逢瓦剌部也先大舉入侵,在王振的慫恿下草率親征,于土木堡被俘,被俘后尚能保持氣節拒寫招降書,隨后由于后方于謙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認為沒有利用價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卻無權。
趁景泰帝病重政變復位,大肆打壓擁立景泰帝的于謙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賢臣,并廢除了洪武以來的嬪妃殉葬制度,被后世喻為德政。 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寵信過奸邪小人,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要說他是好皇帝,真是連鬼都不信。
但他是一個好人。他幾乎相信了在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從王振到徐有貞、再到石亨、李賢,無論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樣的環境下,他都能夠和善待人,鎮定自若,搶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顏帖木爾、阮浪,最后都成為了他的朋友。
六、評價古人、名人的詩句有哪些
1.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樂府,多不協律。
晁以道謂:“紹圣初,與東坡別于汴上,東坡酒酣,自歌陽關曲。”——陸游評價蘇軾 2.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
試取東坡諸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歷代詩馀》評價蘇軾 3.山谷云:“東坡書挾海上風濤之氣。”
讀坡詞,當作如是觀,瑣瑣與柳七較錙銖,無乃為髯公所笑?——王士禛評價蘇軾 4.吾文終其身企幕而不能及萬一者,推屈子一人耳。——蘇軾評價屈原 5.功名蓋世知誰是,氣力回天到此休。
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諸子分衣裘。 ——王安石評價曹操 6.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
——蘇洵評價項羽 7.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
——朱元璋評價項羽 8.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杜甫評價李白 9.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評價李白 10天下勇士稱項羽,虛與周旋兄弟拜,懷王彭城立會盟,金蘭分路破秦關 。
——林河評價項羽。
七、關于唐太宗的詩詞或經典評價.謝謝.
唐玄宗的名字是李隆基,玄宗是他的廟號。)
(由他的謚號人們又稱他為唐明皇。)(他在位時間是712到756年。)
前后共多少年?(差不多44年。)這在唐朝皇帝、在其他各個朝代皇帝當中,算是在位時間夠長的了。
唐玄宗前期的年號?(開元。)從哪年到哪年?(713到741年。
)開元這一時期史稱?(開元盛世)誰說說這盛世的含義?(政治上比較清明、社會比較安定,經濟上比較繁榮。)(開元時期唐朝進入全盛,呈現出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好,說出了開元盛世的突出的特點。就我們已學、就你所知的關于開元年間的盛唐氣象,舉幾個例子來具體說明一下。
(杜甫的《憶昔》詩里說“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長安城擁有眾多人口,成為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城市。)(貞觀年間,全國有360萬戶,唐玄宗時,達到900萬戶。)
戶數增加說明什么?(生產發展使更多的人有了生活保障。 )(也說明社會安定,流離失所的人少。)
說說其他方面。(北方少數民族回紇和唐朝關系友好,唐玄宗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還有唐玄宗封東北的少數民族人的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渤海與內地文化、貿易往來頻繁。)(唐玄宗封云南少數民族國家南詔的首領為云南王,他們也與內地關系密切。
)這些都是民族關系,而唐玄宗時對外關系也是盛況空前的,舉個例子。(日本的阿倍仲麻呂來中國,鑒真東渡日本)這兩件事都非常感人。
其他方面呢?(大詩人李白、杜甫在這段時間里寫了不少著名的詩篇。)你看這中國歷史上的一位“詩仙”、一位“詩圣”,他們的詩篇是和當時豐富的社會生活不無關系的吧,比如,李白的一首歌頌冶煉工匠的詩:“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好一幅壯觀的月下冶煉圖,反映了當時手工業生產的宏大的規模。
除了大詩人,還有?(大科學家僧一行,“畫圣”吳道子)那么規模巨大的天文觀測活動,贏得“吳帶當風”之譽的大畫家,等等,足見盛唐文化的輝煌。而這一切與在位的皇帝是分不開的吧,能不能盡我們所知,說說唐玄宗與這盛世的關系?(唐玄宗善于用人,重視人才,像姚崇、宋這樣著名的宰相。
)那唐玄宗與姚、宋這樣的名相之間的關系如何?(姚、宋勇于進諫,玄宗樂于納諫,就像當年唐太宗和魏征之間一樣。)姚崇等人給唐玄宗好多建議的中心內容是什么?(是要唐玄宗實行仁政、不求邊功、不造寺觀宮殿等。)
為什么唐玄宗執政前期能夠有這些特點呢?(因為他很有進取精神,想有所作為,勵精圖治。 )用這四個字來概括似乎再合適不過了。
我們進一步探討探討唐玄宗勵精圖治的精神從何而來呢?(他像武則天一樣也有貞觀遺風。)(他本來不該繼承皇位,像唐太宗一樣,所以他就要干出個樣子來讓人看看。)
(那可不見得,隋煬帝也是不該即位的皇帝,他就成了暴君。 )(隋煬帝也不是不想有所作為,比如他下令開鑿大運河,就是件大好的事,但他操之過急,反成了暴政。)
雖說有點跑題了,不過這么比較一下也好。好,我們繼續探討唐玄宗勤政的原因。
(唐玄宗能當上皇帝特別不容易,他是在武則天統治時長大的,武則天把唐朝的皇族幾乎快殺光了。 他必須格外謹慎才行。)
武則天的兩個兒子,一個唐中宗、一個唐睿宗,先后為帝又先后被廢,直到705年,中宗再做皇帝,當年李隆基21歲。此后在足足七年半的時間里,宮廷之內,刀光劍影。
李隆基與他的姑母太平公主誅殺了毒死中宗企圖獨攬朝政的韋皇后,擁立他的父親睿宗即位,712年睿宗讓位給他,但他只是半個皇帝。 太平公主勢力浩大,“宰相七人,五出其門”,他消滅了太平公主的勢力,才結束了政變迭起的動蕩局面,定年號為開元,取的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也就意味著唐朝歷史掀開新的一頁,通過艱難曲折的斗爭而獲得皇冠的李隆基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大唐王朝的殿堂上。
唐玄宗統治后期的天寶年間,隱伏著危機,這危機是以什么形式表現出來的呢?(是爆發了安史之亂。)不是緩慢的漸變的使唐朝衰落,而是突然的驟變的一場使盛世一去不復返了的戰爭。
正如白居易《長恨歌》一詩中寫道:“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好一個“驚破”,這驚破了太平盛世的安史之亂,我們再回憶一下是怎么回事?(755年開始,由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后來又有他的部將史思明再度起兵,曾攻占洛陽、長安,迫使唐玄宗逃往四川。)
史稱安史之亂,說到“亂”,以前學過?(七國之亂、八王之亂。)那是什么情況的亂?(都是爭奪中央政權的混戰。
)也許你們知道這些事件的名稱都是從封建史學家那兒延續下來的,“亂”,從來都帶貶義、否定之意,那時候把農民起義也叫什么什么“亂”的呀,當然我們不能接受這種叫法,而安史之亂我們也承認是“亂”,為什么?(因為是反叛朝廷。)(朝廷腐敗,就應該反,不能因為這個定為“亂”)好啦,我們已觸及到一個問題:安史之亂的性質是什么?當然首先我們都承認這是一場“亂”,對嗎?(對。
)那么說說。
八、求大明英宗朱祁鎮的歷史評價
歷史評價: 即位之初在三楊的輔佐下頗有一番作為,延續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楊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壇后,宦官王振開始專權,恰逢瓦剌部也先大舉入侵,在王振的慫恿下草率親征,于土木堡被俘,被俘后尚能保持氣節拒寫招降書,隨后由于后方于謙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認為沒有利用價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卻無權。
趁景泰帝病重政變復位,大肆打壓擁立景泰帝的于謙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賢臣,并廢除了洪武以來的嬪妃殉葬制度,被后世喻為德政。 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寵信過奸邪小人,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要說他是好皇帝,真是連鬼都不信。
但他是一個好人。他幾乎相信了在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從王振到徐有貞、再到石亨、李賢,無論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樣的環境下,他都能夠和善待人,鎮定自若,搶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顏帖木爾、阮浪,最后都成為了他的朋友。
可是事實證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天順八年正月(1464),朱祁鎮在病榻之上,召見了他的兒子、同樣飽經風波的朱見深,將帝國的重任交給了他。
然后,這位即將離世的皇帝思慮良久,對朱見深說出了他最后的遺言,正是這個遺愿,給他的人生添加了最為亮麗的一抹色彩。 明英宗說:“自高皇帝以來,但逢帝崩,總要后宮多人殉葬,我不忍心這樣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記住,今后也不能再有這樣的事情!” “我一定會照辦的。”
跪在床前的朱見深鄭重地許下了他的允諾。 自朱元璋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項極為殘酷的規定,每逢皇帝去世,后宮都要找人殉葬,朱重八和朱老四自不必說,連老實巴交的朱高熾、寬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沒有例外,這一毫無人性的制度終于被歷史上有名的差勁皇帝廢除了,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帝國,留名青史;朱棣橫掃殘元,縱橫大漠,威名留存至今,他們都是我們今天口中津津樂道的傳奇。他們的功績將永遠為人們牢記。
但在他們的豐功偉績的背后,是無數戰場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寡婦和幼子,還有深宮中不為人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萬骨枯! 朱祁鎮最終做成了他的先輩們沒有做的事情,這并不是偶然的,他沒有他的先輩們有名,也沒有他們那么偉大的成就,但朱祁鎮有一種他的先輩們所不具備(或不愿意具備)的能力——理解別人的痛苦。 自古以來,皇帝們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謂草民的生存環境,只要這些人不起來造反,別的問題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說什么悲歡離合、陰晴圓缺。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