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詩句贊美蟬
1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jiè)秋風。
唐 虞世南●蟬
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像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這里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2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在獄詠蟬》駱賓王
蟬兒啊,清晨露水太重,你雖雙翼輕盈,卻難振翅向高處飛進,到黃昏,冷風狂虐,你高亢的吟唱,也容易被風聲掩沉。 你——枉居高樹啜飲清露,可濁世昏昏,無人相信那高潔冰清,哎,又還能有誰為我表白皎皎廉潔的一顆心。
其實寫蟬的詩歌很多,要貼會有一大堆,我不往下貼了,意義不大,因為很多以蟬為題或為意象的詩歌,其實大多數是作者借蟬表達自己孤獨清冷卻潔身自傲的心境,本意不是贊美蟬兒,如果硬要算是贊美 那自然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了”這一句了。
二、用詩句贊美蟬
1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jiè)秋風。
唐 虞世南●蟬 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像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
這里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2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在獄詠蟬》駱賓王 蟬兒啊,清晨露水太重,你雖雙翼輕盈,卻難振翅向高處飛進,到黃昏,冷風狂虐,你高亢的吟唱,也容易被風聲掩沉。
你——枉居高樹啜飲清露,可濁世昏昏,無人相信那高潔冰清,哎,又還能有誰為我表白皎皎廉潔的一顆心。其實寫蟬的詩歌很多,要貼會有一大堆,我不往下貼了,意義不大,因為很多以蟬為題或為意象的詩歌,其實大多數是作者借蟬表達自己孤獨清冷卻潔身自傲的心境,本意不是贊美蟬兒,如果硬要算是贊美 那自然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了”這一句了。
三、贊美金蟬的詩句
1、玉蟬金雀(唐·韋莊·《河傳·錦里》)
2、將鬟鏡上擲金蟬(唐·李賀·《屏風曲》)
3、將鬟鏡上擲金蟬(唐·李賀·《屏風曲》)
4、金蟬映袞(宋·趙磻老·《醉蓬萊·記青蛇感異》)
5、翠蟬金雀(宋·朱敦儒·《點絳唇·客夢初回》)
6、調金鼎、七葉貂蟬(宋·張元干·《滿庭芳·韓國殊勛》)
7、云鬢從亸金蟬(宋·王之望·《念奴嬌·柳花飛絮》)
8、貂映蟬金(宋·陸游·《沁園春·粉破梅梢》)
9、擁金蟬(宋·張孝祥·《鷓鴣天·舞鳳飛龍五百年》)
10、妓圍香暖簇金蟬(宋·丘崈·《浪淘沙·瀟灑無湖仙》)
11、金縷翠蟬曾記得(宋·趙長卿·《江神子/江城子》)
12、金蟬羅翦胡衫窄(宋·吳文英·《玉樓春 京市舞女》)
四、帶蟬字的詩句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靜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玄鳥,即燕子)(《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潘岳《河陽縣作二首)
“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云霄。”(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隋 王由禮《賦得高柳鳴蟬》)
“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 許裳《聞蟬》)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繞叢藿,余響徹高軒”(南朝 蕭子范《后堂聽蟬》)
“清吟曉露葉,愁噪夕陽枝。忽爾弦斷絕,俄聞管參差” (唐 劉禹錫《酬令孤相公新蟬見寄》)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唐 盧仝《新蟬》)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 辛棄疾《西江月·月夜行黃沙道中》)
“得飲玄天露,何辭高柳寒”(南朝陳·劉刪《詠蟬詩》)
“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唐·戴叔倫《畫蟬》)
五、《蟬》的詩句和詩意是什么
《蟬》是唐代文學家虞世南所作,全詩原文如下: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白話文意思是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聲遠傳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通過寫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于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
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蟬能夠“居高聲自遠”,不是由于憑借秋風一類外力所致。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
擴展資料
這首詩的作者是永興縣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漢族,余姚(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初唐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
這首詠蟬詩是唐人最早的一首,很為后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是運用比興手法,暗示自己的顯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質。蟬的頭部有兩根觸須,形狀似官員系在頸下的帽帶;古人認為蟬棲身高樹,只喝清潔的露水,因而用“飲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潔。
作者虞世南借蟬詠懷,表明自己立身高潔,不需任何憑藉,自會揚名。三、四句借蟬抒情,蟬聲遠傳不是借藉于秋風的傳送,突出強調的是詩人的人格美,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表現了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蟬 (唐代虞世南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