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清詩歌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約略可以分作四大時期、十個階段:所謂先秦,是它的萌生與成熟時期。
經歷了綿亙數千年的原始詩歌,只可稱作前藝術;文明之幕拉開,約當夏商兩代逾千年,詩歌仍處于萌生狀態。直到殷周之際,以迄戰國末期,才開拓出《詩經》與《楚辭》兩條文化史路,成熟為真正的詩歌。
抵春秋戰國早期封建社會的轉型期,基本上形成了以華語為載體的華夏文化,涌現出儒、道、屈騷不同流派的詩歌美學意識。這樣便奠定了中國詩歌流變史的光輝起點。
明清詩歌從明初開始至清末。“明清八大家”依次為明代劉基(明代開國文臣,道德文章第一)、歸有光(唐宋派之旗幟,韓、歐陽之后繼)、王世貞(后七子派巨子,飽學兼擅詩文),清代顧炎武(清代學術開山,古文雄厚無敵)、姚鼐(桐城文派代表,義理、考據、文章)、張惠言(陽湖文派領袖,經術辭賦俱工)、龔自珍(不立文派大家,震撼晚清文壇)、曾國藩(開創湘鄉文派,拓寬桐城堂廡)。
此八大家的散文創作代表了明清不同時期、不同文派的最高水平,亦反映了明清兩代散文創作的主要成就。叢書匯集了明清文派的各體佳作,也展現了明清散文的多元風格,足以開闊讀者的眼界。
二、【明代和清代的古詩13個
石灰吟(明) 于謙千 錘 萬 鑿 出 深 山,烈 火 焚 燒 若 等 閑.粉 身 碎 骨 渾 不 怕,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間.竹 石(清) 鄭燮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立 根 原 在 破 巖 中.千 磨 萬 擊 還 堅 勁,任 爾 東 西 南 北 風.所 見(清) 袁枚牧 童 騎 黃 牛,歌 聲 振 林 樾.意 欲 捕 鳴 蟬,忽 然 閉 口 立.村 居(清) 高鼎草 長 鶯 飛 二 月 天,拂 堤 楊 柳 醉 春 煙,兒 童 散 學 歸 來 早,忙 趁 東 風 放 紙 鳶.己亥雜詩(清) 龔自珍九 州 生 氣 恃 風 雷,萬 馬 齊 喑 究 可 哀.我 勸 天 公 重 抖 擻,不 拘 一 格 降 人 才.。
三、唐代.宋代.明清.詩人關于月的詩句
一、“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邊塞苦寒蒼涼悲壯杜甫的月詩有很多是反映戰爭,關注“安史之亂”的,揭示了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及〈北征〉等都是這類的代表作。“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后出塞五首〉其二)在那空曠寂寥的邊塞,明月高懸的深夜,本應是人馬安歇,進入甜美夢鄉之時。
事實卻否,在胡笳的悲鳴聲中,在寂寥高掛的明月之下,在軍令嚴肅的氛圍里,士卒不敢放肆,不能懈怠,只能默然慘然,聽憑戰爭的擺布,沒有絲毫的自由可享。這樣低沉雄渾,意境疏闊的場景,使人如臨關塞,颯然一振。
《北征》可以說是杜甫“史詩”的典型代表。全詩篇幅宏大,一百四十句,七百字,為杜甫五言古詩最長的一首;安史之亂、國破家亡、時代變換、個人命運盡收詩中;全詩感情豐富復雜,思往昔、嘆現實、想未來,馳騁宏闊,被人稱為千古絕唱。
其中“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潼關百萬師,往者散何卒?”詩人深夜經過嘶殺拼奪的戰場,在一彎凄清的寒月映照下,那累累白骨,正在訴說著一幕幕讓人心痛的悲劇,控訴著安史之亂帶給人民的不盡的災難。
筆調樸實而深沉,充滿著憂國憂民的情思,懷抱著國家復興的愿望,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現實,從而表達了普通人民的憤懣情緒。“暝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
薄云巖際宿,孤月浪中翻。鸛鶴追飛靜,豺狼得食喧。
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宿江邊閣》)杜甫始終關心著國家的興衰、人民的安危,他寫過許多不同情態下的不眠之夜,透過不眠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抒發了他關心時事,關懷民生的壯闊情懷。
那翻騰在波浪中的一片孤月,在鸛鶴爭飛、豺狼爭食的混戰中,更顯得凄寒,與末二句在不眠之際,詩人憂思重重,卻又無力回轉乾坤的悲愴之感相呼應,因此孤月不僅是單純的水月之景,同時也是詩人悲涼心境的寫照。如上述反映凄涼邊塞的詩篇還有很多,“水靜樓陰直,山昏塞月斜。
夜來歸鳥盡,啼殺后棲鴉。”(《遣懷》)清人仇兆鰲在《杜詩詳注》說:“句句是詠景,句句是言情,說到酸心滲骨處,讀之令人欲涕。”
二、“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懷鄉思親情深意切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漂泊不定,經常遠離故鄉遠離親人,對于自己的家鄉、親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銘心。這方面的代表作是《月夜》和《月夜憶舍弟》。
自古以來,月亮是最基本的母性情結,寄托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誠所謂“明月千里寄相思”。“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杜甫《月夜》)安史之亂爆發之后,杜甫把妻兒家室安置在鄜州,八月太子在靈武即位,消息傳來,杜甫一人從鄜州奔向靈武,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為,半途中卻被安史叛軍俘虜,押解到長安。
詩人身居已經淪陷的長安,心中牽掛鄜州的妻子。在一個秋天的月夜里,杜甫寫下了這首真摯感人的思親之作。
此詩的突出特點在于詩人本意是要表達自己對妻子深切的思念,但卻用曲筆從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來寫,讓思念從彼岸飛來,愈見得杜甫的思念之深切。誠如明代詩評家王嗣奭所言“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進一層。
至念及兒女不能思,又進一層。鬢濕臂寒,看月之久也。
月愈好而苦愈增,語麗情悲。末又想到聚首時,對月舒愁之狀,詞旨婉切,見此老鐘情之至。”
(《杜臆》)全詩以明月興思情,同一輪明月寄寓著兩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遠綿長與月夜的朦朧相織相融,形成一種清麗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圍,使讀者不覺之間與之同悲共泣。綿長的深情、時空的轉移和卓越的藝術構思使這首詩成為杜甫五律中最杰出的代表,也使得這首詩成為千年以來望月懷人的典范。
杜甫不僅對妻兒思念情切,對自己的弟妹也關愛倍至。動蕩的時局,艱難的生活,更加激起他對親人的無限深情。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月夜憶舍弟》)同在戰亂威脅之下,杜甫牽系諸弟,在白露節之夜的月光之下與孤雁聲中寫了以上詩句。天下本是同一輪明月,但因時、地、心情的不同,月明程度也有差異,兄弟離散的孤寂使秦州月自然無法比擬手足相聚的溫暖的故鄉月,露與月的夜景中蘊蓄著無限深情。
全詩以清新的語言抒發了詩人處在國破家亡遭遇中的痛苦之情,表達了他與諸弟深摯純潔的友情,可謂是字字傳情,句句達意,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此外,杜甫還有一些懷念友人的詠月名句名篇,如“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夢李白二首》其一)表達詩人對老友李白的前途、生死的關切,念念不忘的深情。
三、“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懷才不遇悲情綿綿杜甫一生不管處在什么樣的艱難困苦條件下,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人格理想和“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遠大抱負。盡管他長期受到壓抑而無法施展,但他時時不忘。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旅夜抒懷》)在一個凄清的月夜,詩人孤獨一。
四、明清詩歌有哪些
“明清八大家”依次為明代劉基(明代開國文臣,道德文章第一)、歸有光(唐宋派之旗幟,韓、歐陽之后繼)、王世貞(后七子派巨子,飽學兼擅詩文),清代顧炎武(清代學術開山,古文雄厚無敵)、姚鼐(桐城文派代表,義理、考據、文章)、張惠言(陽湖文派領袖,經術辭賦俱工)、龔自珍(不立文派大家,震撼晚清文壇)、曾國藩(開創湘鄉文派,拓寬桐城堂廡)。
此八大家的散文創作代表了明清不同時期、不同文派的最高水平,亦反映了明清兩代散文創作的主要成就。叢書匯集了明清文派的各體佳作,也展現了明清散文的多元風格,足以開闊讀者的眼界。
你的問題實在是太過寬泛了,為你提供人名,希望可以幫助你自行選擇所需要的詩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