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樂山大佛的詩詞
1、《定風波 樂山大佛歌》近現代:王引
原文:
城郭全非斧爛柯,獨參寶像禮巍峨。
一夜石頭齏與粉,隨份,后人還有后人磨。
譯文:城墻內外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獨自參拜巍峨的大佛像。石頭經過一夜的混雜變成了粉末,后人還會有后人繼續磨。
2、《成都行 其九 樂山大佛》近現代:何永沂
原文:
巍巍大佛立唐朝,孕得三蘇堪一驕。
佛自慈祥山自翠,船頭詞客自逍遙。
譯文:巍峨的大佛修建于唐朝,孕育了蘇洵、蘇軾、蘇轍三位才子。大佛慈祥山峰翠綠,在船上的詩人非常逍遙。
3、《嘉州淩云寺謁樂山大佛》近現代:熊盛元
原文:
誰謂成功自古無,一龕高接九天隅。
云崩蜃滅三江涌,忍見蒼生淚眼枯。
譯文:誰說成功不是從古就有的,供奉佛像的小閣與九天相接。 云崩蜃龍滅亡三江翻涌,為了天下蒼生眼淚都干涸。
4、《樂山大佛》近現代:劉夢芙
原文:
孰揮郢匠斤,鑿巖竟成佛。
一千數百載,世變閱飄忽。
譯文:古人純熟、高超的技藝竟然把巖石鑿成了佛像。經過了千百年世事滄桑變化。
5、《樂山大佛》近現代:幻廬
原文:
蕓蕓人如蟻,儼儼佛如象。
屬氣度岷峨,閑神坐霄壤。
譯文:眾多的人好像螞蟻一樣,恭敬的佛像如巨象一般,氣魄威震峨眉山。
二、求贊美樂山大佛的詩句
宋乾道九年(1173),陸游攝理嘉州政事,寫了《謁凌云大像》:
出郭尋幽一笑新,徑呼艇子截煙津。
不辭疾步登重閣,聊欲今生識偉人。
泉鏡正涵螺髻綠,浪花不犯寶趺塵。
始知神力無窮盡,丈六黃金果小身。
宋淳熙四年(1177),范成大游覽凌云山,寫了《凌云九頂》:
聊為東坡載酒游,萬龕迎我到峰頭。
江搖九頂風雷過,云抹三峨日夜浮。
古佛臨流都坐斷,行人識路亦歸休。
酣酣午枕眠方丈,一笑閑身始自由。
明弘治中(I488—1505)嘉定州守曾介《次岑韻》詩中,對樂山大佛的雄偉作了如下描述:
古寺何年踞上游,飛鴻天外構層樓。
兩輪曰月摩峰頂,四季煙云罩佛頭。
明弘治十八年( 1505)樂山籍進士安磐《凌云寺》詩中亦寫道:
金身誰鑿與云齊?聞道韋皋鎮蜀時。
紺殿千層零落盡,寺前唯有放生碑。
黃庭堅于元符三年(1100)游歷樂山,到凌云山瞻仰了樂山大佛,對凌云山的秀美風光深為贊賞,回顧三十余年的曲折經歷,寄情于詩,寫下了《凌云紀游》:
凌云一笑見桃花,三十年來始到家。
從此春風春雨后,亂隨流水到天涯。
明萬歷進士李時華,巡按四川,到樂山后寫下《凌云寺》詩:
蓮身憑岸起,鷲嶺倚云開。
月渡青衣水,煙沉爾雅臺。
松樹迎吹入,江浪載天回。
何處菩提樹,移來勝地栽。
明萬歷十四年( 1586)進士、云南副使羅緄(樂山人)的 《大像石》詩,寫出了人們對樂山大佛的尊崇,也反映了人們對樂山大佛“萬古不毀”的愿望:
崚嶒絕巘鎮江干,砥柱中流獨障瀾。
石壁疑從天際出,云根半落水中盤。
金身直傍青霄立,玉樹唯憑白日看。
萬古乾坤應不毀,降神光岳氣初完。
清順治進士、刑部尚書王士禎《晚渡平羌江步上凌云絕頂》亦寫道:
真作凌云載酒游,漢嘉奇絕冠西州。
九峰向日吟江葉,三水通潮抱郡樓。
山自涪翁亭畔好,泉從古佛髻中流。
東坡老去方思蜀,不愿人間萬戶侯。
三、關于樂山大佛的詩詞
(一) 《樂山大佛》 作者:理維(現代) 彌勒巍巍在水邊,佛光普照滿江天。
腳壓惡浪成蓮卉,視鎮迷霾化紫煙。 只要輕舟行萬里,不惜守望逾千年。
好多北往南來客,不拜河流也拜山。 (二) 《觀樂山大佛》 作者:周忠斌(現代) 坐斷青山誓不休,隔江猶記古嘉州。
摩崖棧道登梯上,拍岸波濤逐浪流。 我佛慈悲修大道,天心厚德解人愁。
海通濟世功無極,仁者凌云與烏尤。 (三) 《樂山大佛》 作者:雨中微塵(現代) 臨江端坐越千年,慈善情懷萬載傳。
法相身姿靈寶塔,高僧風范記心田。 任憑日月摩峰頂,慣看煙云過眼前。
愿得佛光長照耀,波平水碧好行船。 (四) 《樂山大佛》 作者:習吉(現代) 層巒疊嶂涌岷江,靈寶塔下崖萬丈。
巨佛慧眼謹游者,不畏艱難心自暢。 壁立千仞無欲剛,海納百川波不揚。
善男信女樂善事,勤勞遵法德高尚。 (五) 《樂山大佛》 作者:奇珍(現代) 三江匯流云水寬,引來彌勒壁上觀。
銳目穿水窺暗流,大足鎮濤鎖兇瀾。 巖崖九曲懸棧道,人蟲一脈接地天。
雍容山是一尊佛,偉哉佛是一座山。 (六) 《樂山大佛》 作者:李俊德(現代) 邀友凌云游古寺,棲霞彌勒對長河。
抬頭八面烏云厚,下腳三江大浪多。 圣地空蒙聽法鼓,佛門淡定敬娑羅。
乘船月下躬身拜,夜望峰巒一達摩。
四、贊美樂山大佛的句子
樂山大佛位于峨眉山東31公里的樂山市,依凌云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為彌勒坐像,是東山最著名的景觀。
樂山大佛開鑿于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當時,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匯合,水流直沖凌云山腳,勢不可擋,洪水季節水勢更猛,過往船只常觸壁粉碎。
凌云寺名僧海通見此甚為不安,于是發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塊墜江減緩水勢,二借佛力鎮水。海通募集20年,籌得一筆款項,當時有一地方官前來索賄,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財難得!”遂“自抉其目,捧盤致之”。
海通去世后,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征集工匠,繼續開鑿,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歷時90年大佛終告完成。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
大佛頭長14.7米,頭寬10米,肩寬24米,耳長7米,耳內可并立二人,腳背寬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稱。大佛依凌云山的山路開山鑿成,面對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匯流處,造型莊嚴,雖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
人們觀賞這尊世界第一大佛,往往只看到依山鑿就的外表,看到他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而對他的部位結構則看不真切。其實,細究他的形體結構,是很有趣味的。
大佛**有一封閉的藏臟洞。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
洞里面裝著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據說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
從大佛棱、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后遭毀。
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里保存,可惜于后來被毀。大佛頭部的右后方是建于唐代的凌云寺,即俗稱的大佛寺。
寺內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經樓等三大建筑群。自明、清以來的數百年間,大佛飽受自然風雨侵蝕,以致佛身千瘡百孔,面目全非。
1962年,中國政府撥專款對佛像作全面維修,它那端莊清秀的真容才重見天日,以后大佛又批準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和國內外文物保護專家的指導下,這座屹立了1200多年的世界大佛的進一步維修保護工作,正在有步驟地展開。
大佛造型莊嚴,設計巧妙,排水設施隱而不見,使它歷經千年風霜,至今仍然安坐在滔滔江水之畔,靜觀人間的滄海桑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世界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
五、贊美樂山大佛的句子
樂山大佛位于峨眉山東31公里的樂山市,依凌云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為彌勒坐像,是東山最著名的景觀。
樂山大佛開鑿于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當時,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匯合,水流直沖凌云山腳,勢不可擋,洪水季節水勢更猛,過往船只常觸壁粉碎。凌云寺名僧海通見此甚為不安,于是發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塊墜江減緩水勢,二借佛力鎮水。海通募集20年,籌得一筆款項,當時有一地方官前來索賄,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財難得!”遂“自抉其目,捧盤致之”。海通去世后,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征集工匠,繼續開鑿,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歷時90年大佛終告完成。
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頭長14.7米,頭寬10米,肩寬24米,耳長7米,耳內可并立二人,腳背寬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稱。
大佛依凌云山的山路開山鑿成,面對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匯流處,造型莊嚴,雖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人們觀賞這尊世界第一大佛,往往只看到依山鑿就的外表,看到他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而對他的部位結構則看不真切。其實,細究他的形體結構,是很有趣味的。
大佛**有一封閉的藏臟洞。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洞里面裝著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據說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棱、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后遭毀。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里保存,可惜于后來被毀。
大佛頭部的右后方是建于唐代的凌云寺,即俗稱的大佛寺。寺內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經樓等三大建筑群。
自明、清以來的數百年間,大佛飽受自然風雨侵蝕,以致佛身千瘡百孔,面目全非。1962年,中國政府撥專款對佛像作全面維修,它那端莊清秀的真容才重見天日,以后大佛又批準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和國內外文物保護專家的指導下,這座屹立了1200多年的世界大佛的進一步維修保護工作,正在有步驟地展開。
大佛造型莊嚴,設計巧妙,排水設施隱而不見,使它歷經千年風霜,至今仍然安坐在滔滔江水之畔,靜觀人間的滄海桑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世界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