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描寫冬天的詩句
李白描寫冬天的詩句有:
1、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唐·李白《冬日歸舊山》
2、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軒轅臺:相傳為黃帝擒蚩尤之處。)——唐·李白《北風行》
3、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唐·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4、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5、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唐·李白《行路難三首之一》
6、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7、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唐·李白《將進酒》
二、李白描寫冬天的詩句
李白描寫冬天的詩句有:1、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唐·李白《冬日歸舊山》2、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軒轅臺:相傳為黃帝擒蚩尤之處.)——唐·李白《北風行》3、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唐·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4、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5、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唐·李白《行路難三首之一》6、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7、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唐·李白《將進酒》。
三、李白寫的描寫冬天的詩句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 李白《行路難·其一》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冬夜夜寒覺夜長,沉吟久坐坐北堂。 —— 李白《夜坐吟》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 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 —— 李白《冬日歸舊山》
寒冬十二月,蒼鷹八九毛。 —— 李白《觀放白鷹二首》
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 李白《早春寄王漢陽》
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征袍。 —— 李白《子夜吳歌·冬歌》
孤飛一片雪,百里見秋毫。 —— 李白《觀放白鷹二首》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 李白《子夜吳歌·冬歌》
湖清霜鏡曉,濤白雪山來。 —— 李白《送友人尋越中山水》
洗兵條支海上波, 放馬天山雪中草。 —— 李白《戰城南》
四、李白描寫冬天的詩有哪些
1、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唐代:李白 釋義: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飄落在軒轅臺上。 2、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唐代:李白 釋義:大地一片雪白,風色寒厲,紛紛的雪花片片如大手。 3、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 釋義:五月的天山仍是滿山飄雪,只有凜冽的寒氣 4、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北風行》——唐代:李白 釋義:黃河雖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離死別之恨,如同這漫漫的北風雨雪一樣鋪天蓋地,無邊無垠。
5、冬夜夜寒覺夜長,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閨,金缸青凝照悲啼。
——《夜坐吟》唐代:李白 釋義:寒冷的冬夜,覺得特別漫長。一個女子久久地坐在北堂沉吟。
寒泉結冰,冷月入閨,一燈如豆。發出清冷的寒光,繚著女子的滿面淚痕。
五、描寫冬天的詩句李白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 李白《行路難·其一》
冬夜夜寒覺夜長,沉吟久坐坐北堂。 —— 李白《夜坐吟》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 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 —— 李白《冬日歸舊山》
寒冬十二月,蒼鷹八九毛。 —— 李白《觀放白鷹二首》
孤飛一片雪,百里見秋毫。 —— 李白《觀放白鷹二首》
湖清霜鏡曉,濤白雪山來。 —— 李白《送友人尋越中山水》
洗兵條支海上波, 放馬天山雪中草。 —— 李白《戰城南》
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 李白《王昭君二首》
嫩篁侵舍密,古樹倒江橫。 —— 李白《冬日歸舊山》
白雪關山遠,黃云海戍迷。 —— 李白《紫騮馬》
未洗染塵纓,歸來芳草平。 —— 李白《冬日歸舊山》
畫堂晨起,來報雪花墜。 —— 李白《清平樂·畫堂晨起》
六、關于李白的冬天古詩
李白描寫冬天的詩句有:
1、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唐·李白《冬日歸舊山》
2、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軒轅臺:相傳為黃帝擒蚩尤之處.)——唐·李白《北風行》
3、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唐·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4、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5、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唐·李白《行路難三首之一》
6、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7、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唐·李白《將進酒》
七、描寫冬的詩句
天靜沙》-冬 [元]白樸
一聲畫角譙門,半庭新月黃昏,雪里山前水濱。竹籬茅舍,淡煙衰草孤村。
《落梅風》-冬夜 [元]張可久
更闌后,雁過也,夢不成小窗寒夜。伴離人落梅香帶雪,半簾風一鉤新月。
雨雪瀌瀌,見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樣子;一說猶“飄飄”。晛;太陽的熱氣。曰:語助詞,無實義。
《詩經·小雅·角弓》
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
漢·樂府古辭《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凄凄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凄凄:寒涼。翳翳:陰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見。皓:白。
晉·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晉·謝道蘊《詠雪聯句》:“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朔風:北風。勁:猛烈。哀:凄厲。
南朝宋·謝靈運《歲暮》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牖:窗戶。風驚竹:風中帶雪,打在竹上,發出沙沙的響聲。
唐·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問《苑中遇雪應制》
水聲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劉長卿《酬張夏雪夜赴州訪別途中苦寒作》
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歸舊山》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
軒轅臺:相傳為黃帝擒蚩尤之處。
唐·李白《北風行》
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
回風:回旋的風。
唐·杜甫《對雪》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云晴鷗更舞,風逆雁無行
無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
寒天催日短,風浪與云平
唐·杜甫《公安縣懷古》
斜陽疏竹上,殘雪亂山中
唐·韓翃《褚主簿宅會畢庶子錢員外郎使君》(一作張繼詩)
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
唐·韓愈《李花二首》:“當春天地爭奢華,洛陽園苑尤紛拏。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嚴冬不肅殺,何以見陽春
肅殺:嚴酷蕭瑟的樣子。
唐·呂溫《孟冬蒲津關河亭作》
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風聲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才見嶺頭云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稱雪花。瓊枝:竹枝因雪覆蓋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駢《對雪》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唐·白居易《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旋撲珠簾過粉墻,輕于柳絮重于霜
兩句寫雪花紛飛的景象。
唐·李商隱《對雪二首》
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
咽:泉水因冰凍而流動不暢,因以嗚咽來形容。吟:歌吟。
唐·劉駕《苦寒吟》:“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喬松,不覺滿衣雪。”
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玉龍:形容飛雪。敗鱗殘甲:形容雪片亂舞如鱗甲之片紛紛墜落。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詩話》載張元作《雪》詩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
玉:喻白雪。
元·黃庚《雪》
溪深難受雪,山凍不流云
清·洪升《雪望》
八、李白或者杜甫描寫冬景的詩
轉 杜甫<絕句>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唐詩從誕生以來,便被歷朝歷代文人推崇,并逐步成為各個朝代教育學童學習唐詩的教材之一。
至今在中國小學課本里仍是如此。 很多文人、詩人、社會學者、歷史學者都對杜甫的這首淺顯易懂的《絕句》進行過分析研究,并做出過很精辟的注解。
出于對它的情有獨衷,我從少時第一次背誦它時,便被其中的精美絕倫的描述所吸引。在此謹對這首唐詩做添足賞析,玩味之意盡在不言中。
我們先從整體上縱觀全詩,是由兩句相映成趣的寬對(對聯的一種形式)組成。全詩二十八個字所包涵的內容遠遠超出這二十八個含義。
下面讓我們來共同欣賞這首著名的《絕句》。 這首詩的起始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所表達的十分簡單明了。
詩人描繪了他站在窗前看到的近景中一幅優美的圖畫: 這是一幅早春圖,在窗前剛剛抽絲發芽的柳樹上,有兩只黃鸝鳥在歡快的相應和般地鳴唱。在詩中首句的第一個字,詩人便用“兩”這個數字和“個”量字來表示了一個頭頸微動,目光微挑的動作。
這里詩人用“個”字,而不是用“只”來描述黃鸝鳥的狀態,是用語感來表述詩人看到的黃鸝鳥是一種動態。這里很關鍵的一個字,便是這個“個”字。
“個”字是仄音,用去音來表示的語氣中,有驚嘆的含義。詩人用“個”來告訴讀者,是黃鸝鳥的鳴叫聲把他的目光吸引住的。
一個,兩個,噢,原來這里還有一只小鳥。而這里若用“只”來表示,小鳥的狀態就不一樣了。
詩中的兩個黃鸝鳥是在樹杈間一上一下,不是并肩站在一根樹枝上的,因為后面一個鳴翠柳的“鳴”字便表示了小鳥相互和鳴,在樹枝間歡叫的追逐的狀態。一只小鳥在下,另一只小鳥在上,都是側抓住飄動的柳絲在嬉戲。
為什么說小鳥是側抓著柳絲呢?這在首句的第六字“翠”字便可知道。 柳樹在春天里是最先發芽的北方樹種,其發芽時,先是樹條里返青,這時叫抽絲,然后很嫩的芽葉吐出尖尖的嫩綠色。
此時的柳樹是其最美的狀態,文人畫匠多把此刻的柳樹寓意為情竇初開的少女。即便是一棵柳樹,丈余外都猶如一層綠霧漫卷在樹冠上,由于細柳條的淺棕色里泛出一絲青綠色,柳條開始褪去冬天僵直的狀態,變得柔軟起來。
此刻的柳絲多入詩畫,曹雪芹在《紅樓夢》黛玉葬花一回里這樣描繪:“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更如葛紫巾 南鄉子的唱和詩“長亭無風柳絲斜,杏花疏影笛聲啞。”“梅花漏泄春消息,柳絲長,草芽碧。
不覺星霜鬢邊白,念時光堪惜”(晏殊詞)“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溫庭筠)。
而杜甫的“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更是給讀者描述了柳絲輕柔、無風尚且柳絲斜的狀態。詩人準確地把握了春天柳絲的狀態,而這時兩個黃鸝鳥正是用爪抓住來回飄動的柳絲,在春意盎然的微風里,啾啾鳴叫,詩人也許正是被這樣的鬧春鳴叫聲吸引到窗前。
上闋的末句“一行白鷺上青天”,是和首句相對應的。詩人正是被黃鸝鳥的鳴叫聲吸引到窗前,當他的目光從柳絲下的一只黃鸝鳥轉移,被上面那只黃鸝鳥的鳴叫聲挑起目光時,從樹梢上,看到了遠方的青天。
如果說詩人用一種歡快的筆調寫出了黃鸝鳥跳躍鳴叫的動感畫面,那么此句中“一行”便給讀者一種目光直線上升的感覺。白鷺鳥相對于黃鸝鳥來說,一個是體形龐大的候鳥,一個是體形弱小的雀鳥。
這是一種寓意對比,我在下文中會說明。成群結隊的白鷺鳥,在春暖花開季節從南方越冬而北歸。
那一種思鄉歸故里的迫切心情,被詩人精準地用一個“上”字淋漓盡致地表露出來。白鷺鳥的一行,與黃鸝鳥一上一下的分離成兩個的狀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詩人也借著兩種鳥的狀態,把目光從眼前的一棵柳樹,投向了一望無際的青天。 古詩中描寫天色的有很多,而詩人用“青”字來表述早春清晨爽朗的晴空,杜甫作為唐代最具有代表的現實主義詩人,描寫早春天空的這種定義,也影響到了這個時期和中國一衣帶水的東瀛。
著名日本演歌《北國之春》的首句中“亭亭白樺,悠悠碧空”一句中,日文漢字便是“青空”兩個字。 這里,“青”所涵蓋了這樣兩層意思。
一是,青,顏色,藍、綠的兼色。既沒有藍色的沉悶,也沒有綠色的寧靜,它是一種很透亮的感覺,在西方油畫色彩學里,有一種加光混合法,例如用朱紅、翠綠、藍三種原色光,同原色光雙雙混合,又可以混合出黃、青、紫紅三種間色光。
在色相圖標里,自然光的七色只有青色未被列入基本色相,原因便在于,青色的透明感在投光時,無法完全掩蓋其它“正”色。 二是,青,狀態,初生萌發、干凈淳樸。
這層意思對于暮冬已過,春色將至的早春煥發出來的生機,猶為重要。詩人正是抓住了這種感覺,用一個“青”抒發了自己暮年壯心不已的情節。
詩人用“色”的感覺在這里猶顯考究。 縱觀上闋這兩句,兩個數字“兩”、“一”,兩個量詞“個”、“行”,兩種鳥類“黃鸝”、“白鷺”,兩個動作“鳴”、“上”,兩種顏色“翠”、“青”,兩個距離“近柳”、“遠天”。
表面的十四個字,表述了十四種事物。但是,詩人在這首二句里,已經隱藏了遞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