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岳衡山四絕是哪四絕
南岳四絕是:“祝融峰之高,方廣寺之深,藏經殿之秀,水簾洞之奇”。
衡山 衡山又南岳,是我國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衡山縣。由于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岳為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放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又有“南岳獨秀”的美稱。
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說:“恒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惟有南岳獨如飛。”這是對衡山的贊美。
衡山煙云可與黃山媲美 衡山的煙云可與黃山媲美。游人在山上,忽然云霧起,轉眼之間,清晰可見的一座座山峰,竟被一團團煙霧籠罩住,漸漸隱去身影,游人自己也感到像在騰云駕霧,只覺得一縷縷、一團團的青煙白氣,蕩于胸前,流于指隙,似乎伸手可捉,可又什么都未捉到。
突然,一陣清風拂面而過。風過處,天空便由灰而白,由濁而清,濃霧消散,遠處的山峰清晰可辨了。
衡山山勢雄偉,綿延數百公里,號稱有七十二峰,其中以祝融、天柱、芙蓉、紫蓋、石稟五座最有名。祝融峰是衡山最高峰,海拔1290米。
南岳四絕是:“祝融峰之高,方廣寺之深,藏經殿之秀,水簾洞之奇”。 登衡山必登祝融 登衡山必登祝融。
古人說:“不登祝融,不足以知其高”唐代文學家韓愈詩云:“祝融萬丈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里。”這兩句詩既寫了祝融峰的高峻、雄偉,又寫了衡山煙云的美妙。
傳說祝融峰是祝融游息之地。祝融是神話傳說中的火神,自燧人氏發明取火以后,即由祝融保存火種。
峰上有祝融殿,是明代所建。祝融峰的西邊有望月臺,在無云的夜晚,到這里賞月,別有一番美景。
峰上還有觀日臺,是看日出奇景好地方。 山上寺廟很多,著名的有福嚴寺、南臺寺、藏經殿、方廣寺。
福嚴寺規模很大,稱為“南山第一古寺 ”,寺右有一株1400余年的銀樹,樹干粗壯,樹葉繁盛。 南臺寺建于六朝,到現在已有1400多年。
日本佛都曹洞宗視南臺寺祖庭。藏經殿因明太祖賜大藏經一部存放于此,故名藏經殿。
其周圍層巒疊,古木參天,景色秀麗,附近有錢樹、同根生、邊理枝等奇樹以及允亭、梳粧臺、釣魚臺等古跡。“藏經殿之秀”為南岳四絕之一。
方廣寺處于南岳峰嶺間,古樹蒼蒼,流水潺潺,幽雅深邃,南岳廟因而有“方廣寺之深”的說法。 規模宏大的南岳廟 但是,南岳最大的寺廟是位于衡山腳下的南岳廟。
它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占地面積多達98500平方米,在南方一帶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廟。南岳廟始建于唐,歷代進行重建、擴建,規模不斷擴大。
現存建筑是清代重修的。整個殿高22米,莊嚴肅穆,氣勢雄渾。
殿9進,包括有正殿、寢宮、御書樓、盤龍亭等建筑。正內有“南岳司天昭圣帝”,即祝融神君。
南72根石柱,象征著衡山七十二峰。正殿中央供奉著岳廟以總體布局完整著稱。
二、衡山“四絕”指的是什么
南岳衡山為中國五大名山之一。
相傳,舜南巡和禹治水都曾登臨,且為歷代帝王所祭祀。古跡、名勝、碑石甚多。
其中,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被稱為南岳“四絕”。祝融峰在南天門之上,海拔1290米。
唐代詩人韓愈有詩云“祝融方丈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里。 ”常年于云封霧鎖之中。
祝融是火神。據《淮南子》注稱:“祝融吳回,為髙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祀于灶。”
后演化為灶神。道教傳說祝融就是在這里升仙的。
峰上有“祝融殿”(又名老圣殿),石墻鐵瓦,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以祀祝融。山頂上有“天半祝融”、“一日千里”、“山聳天止”、“乾坤勝地”等石刻。
藏經殿在赤帝峰下,傳是南朝陳光大二年(568年)所建。明太祖曾賜佛教《藏經》一部,因此得名。
周圍古木參天,林壑幽美,所以稱“秀”。方廣寺在蓮花峰下,相傳建于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
由于地處幽邃,峰巒秀美,泉水怪石,樹林茂盛,所以稱“深”。 水簾洞即朱陵洞,在紫蓋峰下。
水自峰頂而來,經水澗,入石池。池滿而溢,飛流而下,高約60米。
噴玉飛珠,雪濺雷鳴,所以稱“奇”。
三、衡山四絕
方廣寺之深
沿南天門山脊南行,經西嶺順北麓約走5公里,就到了深邃幽雅的方廣寺,這里古木森森,銀泉淙淙,周圍八座山峰如蓮花瓣瓣,方廣寺就是蓮心。該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后屢廢屢興,保存至今外貌完好。
方廣寺在蓮花峰下,寺上一里為獅子山,稍下有兩座青山對峙,形成一個狹口,寬僅三、四丈,多楓樹、杉樹,十分茂密。每年深秋,楓葉火紅,杉枝墨綠,置身密林,分外清爽。林中有溪澗,澗水注入深不見底的潭中,聲若洪鐘,水從潭口溢出,迂回曲折。 順溪而下,有許多珍稀樹木,如橫豆杉、銀雀、香果樹,其中有一株娑羅樹,生長在巖上石縫中,已有數百年樹齡。距寺十里有黃沙潭、白沙潭、黑沙潭等諸多潭水。黑沙潭潭深不見底,水呈蒼黑色,形成高達二丈、寬一丈余的瀑布,深潭石壁上宋徽宗親筆題詞“海南龍湫”四個大字尚存。
水簾洞之奇
自南岳鎮向東北行約4公里,入曲折小徑,過石橋,沿溪行百步許,便是水簾洞。它坐落在紫蓋峰下,人稱“紫蓋仙洞”。洞夾在吐霧、香爐兩峰之間,山光水色,相映生輝。 水簾洞的水,由紫蓋峰分支而來,經山澗匯入石洞,洞寬二、三丈,深不可測,水滿溢出,形成二十余丈飛瀑奇觀,銀光奪目,寒氣逼人,它與石壁間隔尺余,是一道燕飛不進、風吹不散的水簾。 水簾洞左岸有龍神祠,祠畔有雪浪亭,以水簾瀑色如雪,聲如激浪得名,頗有詩意。
藏經殿之秀
距南岳鎮10公里左右,位于祥光峰下。該建筑為宮殿式結構,是南朝慧思禪師所建,始建時名“大般若禪林”,后因明太祖朱元璋賜大藏經一部存放于此而更名。藏經殿在明萬歷年間被大火燒毀,1936年又重建。
殿前的古跡有靈日,相傳在夜里常見如燭磷火;還有一泓清泉,相傳是陳后主愛妃梳妝打扮的地方。 藏經殿四周是原始植物的寶庫,有高約二丈的玉蘭樹,有充滿傳奇色彩的搖錢樹、連理枝,還有湘椴、杜英、云錦杜鵑等珍稀樹木。
祝融峰之高
祝融峰離上封寺不到一里,是南岳最高峰,海拔1290米。 祝融峰的名字與上古的神話有關,相傳祝融是黃帝身邊的大臣,是火神,他曾以衡山為棲息之所,死后葬在衡山的最高峰,后人便以它的名字命名該峰。 祝融峰上有祝融殿,因山高風大,所以建筑是用堅固的花崗巖砌墻,以鐵瓦蓋的頂,殿宇凌風傲雪,巍然屹立在絕頂巨石之上。殿后有望月臺,是一塊高聳的巉巖,上有石刻,字跡清晰可辨。
四、“方廣寺之深”為何能位列南岳四絕
從藏經殿往西南行10余里的蓮花峰下,有一四面群山環抱, 似蓮花瓣的地方,在花蕊的位置上,屹立著一座古剎,它就是方 廣寺。
方廣是佛教說“十方廣布”的意思。這里懸崖深壑,寒 流陣陣。
故有“不登祝融峰不足以知其高,不至方廣寺不足以 知其深”的說法。 方廣寺建于南北朝,南朝時南岳十八高僧之一的惠海和尚曾 設道場于此。
明末王船山對此進行修整。寺為木結構,正殿和祖 師殿兩進。
為紀念朱熹、張栻曾到此講學,寺側建有“二賢 祠”。寺前有惠海禪師洗衣的“洗衲池”,池旁有惠海補衲衣的 “補衲臺”。
不遠處有石澗潭、黃沙潭、黑龍潭,潭潭瀑布飛揚, 瀑聲如雷,聲傳數里。方廣寺四周有小山八座,宛如舉荷。
每當輕煙裊裊,鐘磬齊鳴之時,一幅“深山藏古寺”的畫卷就活脫脫地展現在面前,令人不得不贊嘆這天人合一的美妙景觀。
五、南岳四絕指的是什么
南岳有四絕,一是祝融峰之高:傳說上古祝融氏葬在這里,祝融是神話傳說中的火神。祝融峰平時云霧繚繞,很難看見峰頂。從南岳鎮望去,最高處是南天門。
二是藏經殿之秀:藏經殿在衡山赤帝峰下,相傳為南朝陳代僧人慧思所建。明太祖朱元璋曾送此殿一部大藏經,所以名藏經殿。現經卷已散失。殿堂附近古木參天,奇花遍地,風景秀麗,所以被稱為南岳四絕之一。
三是方廣寺之深:方廣寺在衡山蓮花峰下。此寺所處環境幽深,附近有澗潭、泉水和林石。俗語說:不游方廣,不知南岳之深。所以也稱一絕。
四是水簾洞之奇:水簾洞在紫蓋峰下,水源來自峰頂,流經山澗,匯入石池,水滿溢出,垂直下傾,高二十多丈,每年春夏之交,水勢最盛。水簾洞周圍古代題刻很多,有李商隱所寫的南岳第一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