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年糕的詩或者詞句
“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藉以祈歲稔。”
這是一首流傳于清末時期的年糕詩。
煎年糕 文 / 白露盈霜
要足夠多的油,和火 碰撞出花朵 倘若空氣清新,就喂養一群 嗷嗷待哺的鳥 嘿 沒想到等來 還沒長毛的幼鼠,噬齒裸露 滴溜溜的,非要 干場壞事 爐子是新的,鍋鏟 柄太短 年這種動物,隱居在 南方檐下 善用溫度自我保護 如同我們。喜歡煎炒記憶 成金黃 學會調節顏色和 文字的深淺濃淡 喂飽。喧鬧偃旗息鼓 最后那縷焦煙就要消失 我們 用過去填充現在 我 以餓俘的姿態,哭 所有中國南方的年糕,指紋定是 一位母親所賜 否則不會又粘又軟又甜 況且我的母親 為挽救一只祥和的動物,樂于 同一群敗類合演 多少場壞事 直至被毒殺
二、春節習俗關于年糕的好句孑
過年吃年糕的習俗
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谷。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制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于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后,趁熱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制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后,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谷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臺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后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